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功夫之王成龙语录 正文

功夫之王成龙语录

时间:2025-05-10 03:51:17

香港当代经典散文

《有一种电影叫香港》

有一种电影叫香港

前言:我,文学中人,虽为90后,身上依然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色彩。作为一个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我常常把目光投向过去,我怀念70年代的朴素乡村,怀念80年代的文学氛围,怀念90年代的黄金岁月。那是一个录像厅的时代,我忘了和谁交流着各种带子。

(一)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墨镜背后的电影诗人——王家卫

要想走进王家卫,似乎是件困难的事。墨镜的背后,他的眼神让人难以揣测,他的影像世界又显得格外扑朔迷离。只有和王家卫面对面

坐下来,你才会发现其实墨镜背后有智慧、有幽默、有对生活的敏锐

体会,也有不按常理出牌的非凡技艺。有人打趣说:“如果爱一个人,那就让他爱上王家卫的电影吧!因为他的电影真的很耐看。如果恨一个人,那还是给他介绍王家卫的电影吧!因为他的电影拍摄周期真的很长很长。”

2、武侠世界的缔造者——徐克

正如他自己所说:“电影导演如果有宗教般的狂热和小说家的想象力,电影就会产生一种魔力。”他适时求变,在香港新浪潮像幽魂一样难圆美梦的境况之下,却有了自己的电影王朝。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徐克是武侠电影领域的“安徒生”。他的电影如他自己所言:“是在现实生活纷纷扰扰的境况里一趟对末世的消除、拆建和重组。武侠世界里的乱世情仇、江湖纷争,从徐克的脑海里开始铺陈,一直蔓延到屏幕上。”

3、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

在他执导的那些黑帮片中,他的暴力美学极具原创的诗意化和浪漫主义情怀。在暴力这层外衣下,他更注重描写人与人的情谊、人与时代的积极关系,将人性的暴戾与善良、人物的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呈现在银幕上。可是好人都是即将被时代抛弃的,拥有旧式情操和道德观念的英雄人物,不容于时代转变,失去生存价值。不合时宜的英雄,在缅怀和坚守即将失去的道义传统时,也洋溢着对逝去时代的追思和欲哭无泪的伤感。

4、影坛神雕侠侣——张婉婷与罗启锐

张婉婷是香港学院派导演,她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背景,而新与

旧、贫与富、传统与潮流、东方与西方文化等,都是她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罗启锐是香港著名导演及编剧,作品渗透着浓厚的香港本土情怀,以朴实的情愫表达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态度。他们是香港电影界有名的黄金搭档,是大学同学,是多年默契的搭档,也是生活中的伴侣。演员郑佩佩曾赞叹他们的`从容淡定,说电影才真正是他们的爱情结晶。

5、香港教父——杜琪峰

杜琪峰的创作大多来说就是黑色、暴力、宿命。人们喜欢、欣赏杜琪峰电影,除了他的黑色哲学、简约手法和对暴力诠释的审美态度以外,最重要的是他的电影总能够给予观众视觉以外的男性感喟。《阿郎》的温情是英雄末路时的眉间苍凉,《枪火》的冷峻带着子弹出膛的灼热金属味,《黑涩会》的阴冷是史诗般的浓墨重彩。无不具有细腻而充满张力的动作场景,设计精巧的故事桥段,老道稳健的风味和奇峰迭起的鲜明影像。

(二)每一个时代都有好演员,“角儿”却可遇不可求。念兹在兹,只因无可替代。

1、功夫之王——李小龙

他被誉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美国人赞誉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尽管过世已久,李小龙依然是功夫代名词。他的才华,他的正气,他的辉煌,都已成为一份无法拷贝的神话。巴西柔术之神Rickson

Gracie认为李小龙、阿里和泰森是三位搏击史上最伟大的格斗家。可以自信认为,没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李小龙。

2、哥哥在我心——张国荣

香港最好的舞台剧导演,他曾经的学弟林奕华念书时曾情不自禁的跑到他面前说:“如果这世上真有罗密欧,我以为他便是你这样的。”黄霑:“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人是中国文人笔下的翩翩俗世佳公子,我会对他说,Leslie(张国荣)就是”。这是华语影坛的第一公子,仿佛从画轴中走出的男子。他是精神化的绝美肉身,因为他我们更加理解王尔德在写什么——美是天才的一种形式,说真的,高于天才。美是奇迹中的奇迹,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

3、一个好人——成龙

作为演员,成龙不仅代表了香港电影的成就,而且还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作为中国功夫片的代言人,他通过一部部独具风格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树立了中国影人的形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发扬者。他在好莱坞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一身唐装下的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银幕英雄,更承载着一个中国人面向世界舞台的榜样。

4、喜剧之王——周星驰

这个叱咤华语影坛数十年的风云人物,用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和思绪,将无厘头文化推向了整个亚洲。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的童年,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总是在你不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周星驰无疑是这样的。他在最近的采访中

说到:“人总是会有变化,不一样的想法,随着你的经历也好,所有的东西,年龄啊,这样的东西。一万年太久了,所以就别等那么久,有什么事情就马上要做。”

5、英雄的黎明——周润发

他的表演大气自然,毫不勉强,一切表现,如出本能。演技这个词对于他来说只是简单的概念,因为他的出现本身对于电影就是一种成就。他将东方男性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著名导演李翰祥说:“周润发是西方人眼里的加里·格兰特+哈里森·福特,而在他的东方影迷看来,他代表着理想、智慧、侠义。”周润发远走好莱坞也宣告了香港电影一个时代的结束,即浪漫的暴力和黑帮英雄主义的终结,因为只有在周润发的电影里,血腥才可以被看成是一门绅士的艺术。

1、霍去病---纵死犹闻侠骨香

天欲其亡,必先让其狂。与音乐家聂耳一样,霍去病也活了23岁,是货真价实的奴隶出身。聂耳虽不是奴隶出身,但也是从小饱受饥寒之苦。如果有一部电影放映霍去病跃马挥刀长途奔袭的情景时,背景音乐是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估计会火得一塌糊涂,因为这是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和最杰出的音乐天才的结合。

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追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单于的祖父和季父,汉武帝受封冠军侯。两年之后,19岁的霍去病在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前119年春,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先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又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今天的贝加尔湖,直到“北斗朝南”而回。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然而,令人无比惋惜的是,正值壮年的霍去病却在元狩六年溘然而逝,年仅23岁。

对于霍去病的死,后人显得格外感兴趣。有人说,霍去病杀戮太重,遭了天谴;也有人说,霍去病在漠北中了剧毒;更有人说,霍去病就像西方的巴顿一样,为战争而生,无仗可打的时候,便是殒命归天的时刻!其实,不论那种说法属实,都不能不说是大汉帝国的遗憾。

2、贾谊---千古英雄未展才

贾谊英年早逝,留给后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司马迁的笔下,贾谊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从小“颇通诸子百家之书”,22岁时因《过秦论》而被汉文帝拜为博士。当然,贾谊也确实表现出一个青年政论家应有的才干,在纠正商鞅、李斯“左倾”经济路线的同时,重新确立了管仲的“综合治理”国家战略。一年之内“连升三级,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不过,锋芒外露的贾谊也很快成为众矢之的。汉文帝衡量轻重,决定丢卒保车,将贾谊贬出京师。在经过湘江的时候,贾谊不禁想起了历史上同样壮志难酬的屈原,一挥而就成著名的《吊屈原赋》。贾谊在长沙呆了四年,无聊至极,几乎郁闷到家了。

有一天,一只猫头鹰飞到他的房里哀鸣,贾谊提笔作了《鹏鸟赋》,文中流露出万分的伤感。后来贾谊被汉文帝召回长安,在宣室殿彻夜长谈鬼神之事,没想到大才子贾谊依然不懂得韬光养晦,咄咄逼人,最后被任命为梁怀王刘楫的老师。太傅对于贾谊而言,虽然是大材小用,但是以楚怀王当时的地位来说,不难看出皇帝的良苦用心。刘楫体弱多病,甚是关心民牧,热衷于微服私访,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贾谊为这件事耿耿于怀,一年后就因伤心过度而死,年仅33岁。

贾谊曾为楚大夫鸣不平,感叹屈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可他自己的命运同样好不到哪里去。屈原自沉汩罗江,多少带点悲壮的色彩!可是他的死,人们却只觉得可叹,也前所未有的叹息着他的英年早逝,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借题发挥的典范之作。就连大诗人李白也难免为他惋惜一番:“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3、刘弗陵---犹唱当年《黄鹄歌》

汉武大帝这一辈子,不是很牛,而是牛气冲天,他能活能打也能生,活了70多岁,打出了“汉”这个字的威名,花甲之年竟然还诞下一位中兴之主。刘弗陵自幼聪慧过人,8岁就当了皇帝,但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母亲勾弋夫人命丧九泉。在顾命大臣霍光和金日磾的辅佐下,刘弗陵茁壮成长,知人善任,14岁就识破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的阴谋。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刘弗陵派军出击匈奴竟然打到0:9000的交换比。也就是说,一战歼敌9000而无一阵亡,这比李陵的部队还精锐,估计这支部队汉武帝在位时都没舍得用。当然,汉昭帝平定内忧外患的同时,也励精图治,重视发展国民经济,消除了汉武帝挥霍国力带来的后遗症,扭转了西汉衰退的趋势。美中不足的是,正当这位睿智之君准备大干一番时,20岁的他就挂了。还好,后来继位的刘病,也就是汉宣帝,也不算差,延续着大汉帝国的荣光,两人合力打造出难得的盛世局面---昭宣中兴。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传说中又帅又有才又专情又英年早逝的皇帝,恐怕也只有汉昭帝刘弗陵。作为西汉第五代第八任皇帝,刘弗陵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帝国历经五代更替仍处于盛世,可惜他22岁就英年早逝,要不然汉王朝的历史估计会有更大的变化,盛世局面延续200年应该不成问题。

4、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

5、孙策---出师未捷身先死

孙坚的长子,孙权的哥哥,17岁就被当地人称作小霸王,颇有当年西楚霸王项羽的范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孙策依仗着从各方募集到的五六千兵马,势如破竹,横扫江东六郡八十州。就连军阀袁术也经常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枭雄曹操也曾经说过“狮儿难与争锋”的丧胆之语。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僵持不下,孙策很有远见的点选精锐兵马准备包抄曹操的后方,可惜渡江前惨遭许家庄客的暗算,这也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当然,这也是孙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堂堂大将军竟然丧命于无名宵小之手。据其本传记载,由于伤得很重,孙策将执掌江东大业的印绶授予弟弟孙权,并嘱咐张昭等人要尽心辅佐孙权,当夜就呜呼哀哉了。而《吴历》则记载孙策只是心灵上受了重伤,因为毁了容,孙策照镜子时见到自己毁了容,心理承受不住,当夜便呜呼哀哉了。

《搜神记》则记载孙策是因为于吉的阴魂不散,照镜子时看见于吉在镜中,搞得他神经失常最后创伤崩裂而死。这三种说法见仁见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孙策死前照过镜子。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这两句诗,不但适合诸葛亮,同样也适合孙策、周瑜。唯一的不同是,同是三国第一流的风云人物,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是闻名天下的丑女,孙策、周瑜则是纳了名震江东的角色美女大小乔为妻。可他们又同样遭到天妒,不得善终。要不是他们的英年早逝,历史很可能就要改写。

可25岁的孙策、36岁的周瑜还是先诸葛亮一步走了,二乔姐妹花从此守了活寡,这也成了三国最八卦的新闻。

6、周瑜---不许人间见白头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

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当利,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

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桥,周瑜娶小桥。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

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

赤壁之战后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死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7、李贺---雨冷香魂吊书客

李贺简直就是王勃的翻版,都是唐朝首屈一指的大诗人,而且从小就是名副其实的“神童”,都曾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最后双双在27岁飘然而去,令后人无限惋惜。不过,相比较而已,李贺一生更衰,愁苦多病,命运极其坎坷。因为父亲名进肃的名字犯了忌讳,礼部官员永久剥夺了他考进士的资格。仕途失意之后,李贺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每得佳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母亲看到儿子每天背着一个布口袋回家,然后写诗直到深夜,十分心疼地说:“我儿写诗,是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啊!”当然,正是因为李贺如此呕心沥血地投入创作,所以他写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推崇赞叹的佳作。比如说“大漠沙如雪,燕山月

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首五言绝句,多少年来就编入我们的小学课本。现在世上到底有几亿人会背诵这首诗,恐怕都难以统计清楚。千百年来,他的诗被后人反复引用,而模仿和克隆李贺诗意写诗更是大有人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中就多处引用了李贺的名句,甚至有人将其误以为是毛的原创。这些诗句有“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石破天惊逗秋雨”、“男儿何不带吴钩”、“天若有情天亦老”等。

关于李贺的死,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天才短寿的传说。据说,李贺临死之时,恍惚间看到一位身着绯红衣衫、驾赤虬车的人从天而降,手捧用篆书写成的公文,对他说:“上帝新近修成了一座白玉楼,听说你文章写得好,让我前来请你上天去写一篇《白玉楼记》。”李贺以母亲年老多病无人照顾为借口而极力推辞。来使笑着说:“你就不要推辞了,天上过的是神仙日子,比你在人间受苦受难强多了,跟我走吧。”随后,人们就看到一屡青烟冉冉升起,李贺跟着绯衣天使直上云霄,消失在茫茫天空。随即,27岁的诗人瞌然去世。

8、柴荣---自古英雄出少年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亦称柴世宗),军事统帅。后周太祖郭威内侄,收为养子,又名郭荣。继位后复本姓。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性刚毅,善治军,有雄才大略。初历后汉左监门卫将军、天雄军牙内都指挥使。广顺元年(951),后周立国,任镇宁节度使。三年,擢开封尹,封晋王。

显德元年(954)正月,加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侍中,总管内外兵马事。是月,太祖卒,继帝位。二月,北汉主刘崇乘其新立,与辽合兵4万攻后周,柴荣力排臣僚劝阻,断然率军迎战,于高平(今属山西)南大破北汉军,稳定了政局。战后严肃军纪,惩办骄惰;整军练卒,裁汰冗弱;集诸道精锐建殿前诸班、诸军,军威大振。同时在政治、经济上继续实行改革,成绩卓著。

二年,求贤纳谏,诏众臣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后又命兵部撰集兵法,名《制旨兵法》(分十卷,凡42门,已失传),制定铲削割据、实现统一的方略。派军收取秦、成、阶(今甘肃天水市西北、成县、武都东南)、凤(今陕西凤县东北)四州;继连续三年三次率兵亲征南唐,并创建水军,尽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

六年三月,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率军攻辽,水陆并进,连克瓦桥(今河北雄县)、益津(今霸州)、淤口(今霸州东信安镇)三关,收复瀛(今河间)、莫(今任丘北鄚州镇)、易(今易县)等州地。五月,欲乘胜进取幽州(今北京),因病重班师。六月十九日,卒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年仅38岁。

柴荣的文治武功,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9、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是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只是纳兰性德的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刀子磨的太快,用起来顺手,但也容易折断。才高不寿也许是对纳兰性德最好的安慰。《红楼梦》问世以后,有人“考证”贾宝玉的原型就是纳兰性德。真相到底怎么样,后人无从知晓。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纳兰性德是当之无愧的“满洲第一才子”,18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二甲第一名,随即被康熙钦点为御前侍卫。值得注意的是,国人认识纳兰性德主要还是他在诗文领域的贡献,《中国文学史》将他列为清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之一。其所作《出榆关》被列为高等学校古文学范文。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可就是这么一位文武全才,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年仅30岁。好友曹寅为了悼念他,写下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的诗句。由此不难看出,老百姓对纳兰性德的受欢迎程度。

“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纳兰性德是不幸的,他很年轻就因病辞世了,让他原本可能更加辉煌的文学之路在30岁就戛然而止。纳兰性德又是幸运的,他的英年早逝让后人对他无比的思念。

10、李小龙---功夫之王亦薄命

对于李小龙来说,天妒英才的感慨是最适合的。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学咏春拳,悟性极高的他很快自创了截拳道。在18岁那一年,刚到美国留学的李小龙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把华人少女从4个持刀歹徒手中救回。几乎在一夜之间,李小龙的名号传遍了全世界,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腿法,而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日益兴旺,甚至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1971年夏季,李小龙联合香港嘉禾电影公司拍摄了《唐山大兄》。该片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后来的《精武门》更加精彩,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的“李三脚”和“地躺拳”和“双节棍”,更是令人赞不绝口。这是李小龙大红大紫的一年,先是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之后又被香港媒体评为十大明星之一。自此之后,李小龙成为当之无愧的功夫代名词,西方世界也因此改变了对东方黄种人的歧视,“kungfu”一词当仁不让地进入了美国人的词典,并为他们所津津乐道。遗憾的是,李小龙依旧无法摆脱“英才总被天妒”这个魔咒。这位天纵英才在1973年7月20日悄然离世,年仅32岁。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全世界龙迷对李小龙的哀痛之情。从香港到东南亚,从夏威夷到好莱坞,不只是李小龙的影迷,全世界都对李小龙的死给予极大关注。设想如果李小龙尚在人世,成龙、李连杰的名号也不会叫的如此响亮。一句话,因为逝去,所以缅怀,因为一去不返,所以弥足珍贵。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梦想创造未来1

又是一年开学季,今天我们又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晚上我满怀期待,早早地守在电视机旁等候中央一套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拉开序幕。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每个节目都很精彩, 主要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 围饶“梦想、奋斗、探索、未来”为我们中小学生献上了一堂生动且有意义的教育课,我深受鼓舞。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什么?在第一课中, “功夫之王”成龙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梦想是驱动创造与改变的源动力,有梦想,才有进步的可能! 纪实摄影家解海龙也告诉我们: 知识改变命运, 梦想创造未来。

有了梦想,我们就要为之努力“奋斗”。在开学第一课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奋斗和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奋斗,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离开奋斗,梦想只是空想。

薛其坤院士与王源用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告诉我们青少年迎接未来要永不言弃,勇于“探索”,才能有新的发明、创造,实现梦想……

通过观看《开学第一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追求梦想, 百折不挠,积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共同创造美好、快乐、神奇的未来。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梦想创造未来2

每到开始播放《开学第一课》的时间,我就早早守在电视机旁,来观看这激动人心的《开学第一课》。

在今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成龙大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桐晶阿姨,撒老师让一个小女孩在出题版上随便写了七八组位数,大幕一闪而过,我心里想:这什么算法,这么快。但王桐晶阿姨居然全对了。王桐晶阿姨道出了秘诀:就是通过不断的练习,我12年训练生涯,演算过的卷子可以铺一百间教室。如果想要有更好的未来,不能放弃对大脑的开发。她的演讲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更让爸爸赞不绝口。

第二位是俞敏洪叔叔,他讲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故事。那时俞老师的目标是他们那里的师范学校,第一年,他英语只才了39分,第二年,英语考了55分,。第三年居然考上了北京大学。那时候俞老师还在勤勤恳恳的种地种菜。通过这点让他变得更光彩夺目。

最惊醒动魄的有趣的当属王源哥哥的无壳孵化小鸡实验了。只见王源哥哥顺利把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完了。但到了倒数第二步时,只听“砰”的一声响,小鸡死了,苪磊老师而心地一次又一次的教导,终于功夫不负人,王源哥哥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站起来,终于成功了。全场的人把自己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他。

《开学第一课》,你教会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在“创造精神”指引下,我们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坚持奋斗,不断实现个人的目标和国家的进步。我期待下一次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