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反侧,依旧无法入眠。
此时已是深夜,随手在书架上摸下一本书。那书碰到手时,微微有一种皱缬之感。将灯打开,耀眼的白光将书的封面照亮,原来是一本《季羡林散文》。书已买了多年,至今尚未细细的品位过。如今翻开书的扉页,一种与旧知相遇的感慨便油然而生。
顺手一翻,一篇《清塘荷韵》映入眼帘。在这静静的夏夜,闻着虫鸣,品一篇这样好不批过了。
依旧是宁静的'夏夜 但我读到书的第一个字,仿佛到了那半亩方塘。眼前是一片盛开的荷花池,一股诱人的清香闯入鼻中,沁人心脾。微风中,荷叶悄悄的舒展着硕大的叶片。荷花故作娇儿之态。池中的荷花千姿百态,有盛开的,有含苞待放的,有半含半露的。但它们都是那么迷人,使人陶醉其中无法忘却。
月光静静的洒落在墙上,无言,缓缓的流躺,那面墙却照的银白。不知不觉中已经入睡。
那幅荷花图再次浮现在了眼前。月光似银绸一般,一泻千里,无声的洒落在湖面上,将这荷塘安详的笼罩在了这银色的世界中,沉醉不知归路。放眼望去,似乎误入了李轻照梦中的藕花深处,只是并未“争渡”,而是悄悄的泛舟池中,品味着月色之幽,品味着荷塘之魅,
品味着荷花之甘……
清晨的鸟鸣将我惊起,那本《季羡林文集》悠然的躺在耳边,依旧是无言。但它却使我明白了写作并非只是凭借自我的感觉,而是能使读之者能够如临其境。惟有将自己写入文中,与景相通,与情相汇,才能真正的算上一篇美文。通过《季羡林散文》也使我明白了成功必须靠努力的拼搏,失败之后成功也会如期而至,这正如《清塘荷韵》中的最后一句话: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思绪万千,鸟依旧在鸣,风依旧在暗暗的吹着,只是梦中的荷花香在淡淡的隐去……指导老师:李春燕
三更有梦书作枕,千里怀人月在峰。纪晓岚如是说。
我想,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静静的品一杯香茗,认真地读一本好书,累了,便以书为枕,安然入睡。于是,时光深处,岁月静好。
七岁时初读《老人与海》,囫囵吞枣的读法让年幼的我只看到了书中老人模糊的身影,然后便得意地向世界宣告我读过了《老人与海》。直至多年后的今天,褪去了少不经事,多了些许成熟,经历了春温秋肃的岁月流转,感悟了些许道理。此时再读《老人与海》,看得,想得更远,也更觉幼时的幼稚可笑。然而,这都是人生路上最珍贵的.里程碑。
漫漫人生路上,书陪我走过了16个年头,已然成为了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小时候读《伊索寓言》,长大些了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后来看郭敬明的《夏至未至》,看《梦里花落知多少》,看安妮宝贝的《蔷薇岛屿》,一字一句一珠玑,在多少个日夜里,陪我走过那一段又一段的黑暗,陪我笑看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时常觉得自己幸运万分,毕竟人生路上崎岖坎坷,充满诱惑,而我这一路走来也算平稳。即使不能做到像范仲淹所得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至少也没有让自己沉迷诱惑的漩涡,不能自拔。我想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读书吧。人生有太多诱惑,我必须要有充分的自制力去抵挡。然而,自制力又需要充分的人生经验才能拥有。古人常说应该行万里路,然而,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我们并不能像孔子。孟子那些圣人一样四处游历,感悟人生。幸得我们还可以读万卷书,可以从书里看到许多人,许多事,体会到各种各样的人生。于是,从书里得来的感悟自然而然的变成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便可以在我们即将要离经叛道的时候拉我们一把,让我们少走些弯路。由此,便更爱读书。
曾读《古文观止》中的《五柳先生传》,读到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常着文以自娱。”的雅操。不禁自叹不如。或许是自幼得到母亲文学熏陶的缘故,我从小便酷爱读书。长大些了,更喜欢品一杯香茗,捧一本书,细细品读。直到后来,生活的节奏一点点加快,文字的表现形式更加层出不穷。于是,公车上,站台边,人手一部手机随时随地看书,却显得我手里厚重的纸质书是那么的突兀。才发现,原来墨香弥漫的时光早已渐渐没落在关关雎鸠的年代里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的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说:“没有书,历史会喑默,文学会失音,科学会瘫痪,思想会停滞。”我想,如果有一天纸质书彻底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再也追不上世界前进的脚步,那该是一份多么大的遗憾?
但愿,三更有梦书作枕。
一直很喜欢作家琦君的一句话:三更有梦书当枕。是它让我想起那些与书相伴的清淡而苦涩的岁月,那些遗落在山岗上的牧歌日子,那些有着蛐蛐欢快吟唱和月落乌啼的夜晚。也一直认为,人生其实就是一条亘古流动的河流,而书就是那在日夜流淌中静静沉思的河床,或者是那岸边随风摇曳的无名野花,散发出弥久不散的淡淡幽香。
一
自小生长在农村,那时家里穷得象被拔光了毛的鸭子瘦骨嶙峋,对于书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而刚念了三、四年级的我,却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件奢侈品。也许,那时便已注定了我此后必定是一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
喜欢读书,就得去找。但村子里能有几本书的同伴很少,最多的便是阿辉和阿峰。阿辉的书大多是被我们称为“公仔书”的图书,其中有《三国演义》系列、《渡江侦察记》等,都是他出嫁的姐姐和姐夫帮他买的。为了能够看“公仔书”,我就很不争气地去巴结阿辉,有时阿辉被我哄得心花怒放,就让我挑选他的图书来看,以至我也常常看得心花怒放、畅快淋漓。
很快村子里有限的藏书被我读了几遍,就再也不能满足我的读书欲望了。于是我把目光转向学校的同学身上,想方设法借来看。因为家离学校远,有七、八公里山路,一个来回就要两三个钟。为了节省时间读书,有时我干脆连中午都不回去吃饭,就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借来的书。此后多年,我还会偶然想起在那间乡村小学教室的某个角落里,有那么一个瘦小的身影,他那专注的神情还会让我感动,以至到了后来有了想在心里为他流点泪的感觉。渐渐的,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我瘦得如秋后晒谷场上一支被风干的禾杆,干瘪瘪的。
在学校里未看完,晚上就带回家里继续挑灯夜战。然而带回家里看是有点“风险”的,那时年迈的奶奶看得我很紧,是绝不允许我看那些与课本无关的书籍的。她把毕生朴素的愿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了。好在奶奶不识字,看到我坐在桌子前看书,根本分不清我是在看课本,还是看“闲书”。所以我在做完作业时,公然在她眼皮底下看借来的书。而可怜的奶奶看到我枕头底下塞满各种书,每晚看到深夜,还经常手不离书本,就连放牛也带本书去,而不象村里其他伙伴那样只顾疯玩,她常常沾沾自喜地对别人说:“看我益儿读书多勤奋,将来一定会考个秀才。”
二
及至上了中学,离开了家也离开了奶奶,在学校寄宿,有了点自己自由的空间,我更一发不可收拾。学校里有间图书馆,那是我每天课后必去的地方,一来二往,图书馆的阿姨也和我混得很熟,每次我想借什么书都特别照顾,有时还让我进去挑选。但大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还是由着性子读下去。
最初我喜欢读一些战争类的故事书,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兴唐传》以及《铁道游击队》、《三大战役》等,而其中最喜欢的还是《西游记》,我看了不下十遍都不觉得厌倦。后来我又跟着看起了言情小说,看得最多的是琼瑶的书,从《窗外》开始到《彩霞满天》到《月满西楼》等,可以说琼瑶的书我几乎看个精光,也许那时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吧,脑子里常常浮想联翩。再后来,我又跟着看起了金庸、古龙等人武侠小说,看得很入迷,常常坐也看、走也看,甚至躺着也在看。但不知怎的,我却不喜欢读《红楼梦》和外国小说,说来汗颜,《红楼梦》至今我还未读完。
而真正算得上读书的,却还是在奋兴中学读高二时一位
三
说来有些惭愧,小时候我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书店售货员或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因为每当我到书店时,看到一个个售货员阿姨坐在窗明几净的柜台后,悠闲地一本本翻着刚刚送达的新书和杂志;而图书馆管理员则象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书海丛中来回穿梭着,看得我眼睛发直。
为着这个朴素的理想,我一直努力地奋斗。而其实一直在支撑着我、给我无穷动力的却是那一本本散发着诱人光泽的书籍。记得有一次到舅舅家玩,无意中在墙角找到一本破旧的`《春秋战国》,我欢喜得如获至宝,就偷偷地带回来,那是自己拥有的第一本书啊。我把它放在床头,一有空就拿来看,每页几乎让我翻破了。实在不行了,我就把它包好藏在抽屉里,不料却让蚂蚁啃个精光,为这事我一直心疼了许久。
毕业后出了社会,我以为可以把自己的梦想付之实践了。但每月微薄的工资除去吃饭、生活费用,给点家里,到最后能给自己自由支配的少之又少;后来又成了家,每月柴、米、油、盐占去工资的一截,还要想办法筹钱供房,经济更是显得捉襟见肘。每每流连于街头摊档小店,见到一本喜爱的好书,还总会耳热心跳,可摸摸羞涩的口袋,想着这个月的房贷未交,想着家里煤气快用完了,想着要为女儿买台点读机,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来,就象那位“和羞走,倚回首,暗把清梅嗅”的淡脂素衣的小姑娘。
纵使如此,我还是挤着劲去买书,加上朋友送的,十多年下来我也拥有了满满的四书柜书,也有了一个小小的书房,也拥有了一方梦寐以求的独立的读书天地。但此时我却没有了最初那份心境,外面灯红酒绿,单位百事缠身,家里稚儿绕膝,再也无法静下心去读书了。
四
春日迟迟中,我静静坐在凌乱的书房里,凌凌乱乱地追忆着读书的往事,凌凌乱乱地写着,竟再也无法理出一个头绪来。无书时想读书,有书时无法读,而正是这些矛盾构成了真实而复杂的人生。长此以往,也许连仅有的遗憾也会随着岁月慢慢老去,空留下丝丝惆怅,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