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卖油翁的中心经典语录 正文

卖油翁的中心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4 21:00:40

一、说教材

《卖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

二、说教法学法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新大纲“)提高了对古诗文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原大纲“读读背背”上,而是强调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这样做,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尽量多读些中国古代文学精品,受到传统文化、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落实新大纲的这一精神,在教《卖油翁》一课时,围绕“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这一专题,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从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人物性格入手。在自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哪些语句最能表现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性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找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表现了陈尧咨恃技而矜、狂傲骄横的性格特征;“惟手熟尔”表现卖油翁技艺高超、为人谦逊的性格特征。

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领悟文章中心思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思想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在学习分析人物性格、整体把握课文之后,便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课文、自己去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启发学生:“你认为陈尧咨和和卖油翁谁做的对?请你说说你的理由。”这样,把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会很自然的领悟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文”和“道”有机统一起来,落实了新大纲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意之间联系”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在语文训练中。

3.深入理解中心,扩展思想内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包括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更易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对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在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后,启发学生:“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熟能生巧这一道理?”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风神淡雅,是在他常年刻苦画竹的基础上取得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茅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基于他能熟背《红楼梦》。”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邓亚萍在奥运会上获得一枚枚金牌,是她多年艰苦训练的结果。”学生的纷纷发言,会大大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同时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新大纲中“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教师激疑:“《卖油翁》这个故事本身还包含了哪些道理?”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见解,试归纳如下(出示投影):①即便有了专长,也不应恃技骄傲;②一切技艺都是熟能生巧的;③高超的技艺要靠反复的训练、顽强的毅力;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不必拘泥,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4.比较阅读,强化教学目标

钱梦龙老师曾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作品的思想性蕴含在语文教材里。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应贯穿到语文训练中。

为强化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下面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做。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和《卖油翁》比较,完成练习。

山西稷山骨髓炎医院院长杨文水,是一位来自田野乡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左手残疾、只剩下一个小手指的农村医生。为使残疾的左手仅剩的一个小手指发挥五个手指的作用,杨文水开始苦练“一指功”。为练习小手指的力量,他每天用小手指勾着一桶水来回走,直到一次能提起20公斤重的水桶走500米;为了练习小手指的灵活性,他用小手指捡大头针,直练到能用一个手指灵巧地捡起地上的针和线,终于达到了使这个残剩的手指能熟练的配合右手进行手术。

(1)杨文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

(2)杨文水苦练“一指功”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有何异同?

(3)读了《卖油翁》和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以上三道题,既有口头练习,又有动笔写的练习。并且各有侧重:第(1)题注重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意,第(2)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第(3)题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比较阅读训练,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文思想意义的理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了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让我们一同赏析一下这篇佳作。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赏析

”以此自矜”。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这就为下文做了伏笔。但是,卖油老头对其”发矢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第二段: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康肃公一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老头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卖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轻吾射”,又再次说明道理。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结束了全文。 本文以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 一般说理文章,常常要发议论,说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而这篇文章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是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来说明道理。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矢十中八九”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卖油翁的

卖油翁的技艺真的让人瞠目结舌:把一铜钱放在葫芦口上.舀一勺油从铜钱口浇下去,油穿过钱孔却一点都不碰到铜钱。卖油翁是如何达到这个境界的呢?“无他,惟手熟尔’’。乍一听,的确,熟能生巧。再一想,“熟”能生的岂止是“巧",熟何尝不能生“拙竹呢?

“熟”带来的思维定势会误导人做错事,做错了只好返工、再次来过,这“熟竹生出的就是拙了。很多人只相信自己的

卖油翁的读书笔记2

今天晚上,我听爸爸讲了一个故事,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写的寓言故事《卖油翁》。

内容主要写的`是:有一个人叫陈尧咨,自认为射术很好,常常在自家花园里射箭。有一天,陈尧咨又在花园里射箭,一个老头忽然走来,看见他十发九中,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陈尧咨问:“你也会射箭?我射箭的本领不很精湛吗?”老头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他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头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头取过一个葫芦,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头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

我知道了:做什么事,只要长期实践,苦练基本功,再难的技巧也可以掌握。时间一久,也就熟能生巧了!

卖油翁的读书笔记3

最近读的欧阳修名作《卖油翁》,说的是一位卖油老人不买射箭高手的账,用自己平实的倒油技艺,令对手心服日服的故事。一个普通的卖油老人,却有着一手令人惊叹的绝技,这是什么原因呢?还不是“惟手熟耳”。是的,这绝技靠的不是侥幸,而是靠熟能生巧。

其实,世间所有绝技既不是做梦得来的,也不是乞求来的,当然更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

卖油翁倒油技艺如此,陈尧咨的射箭技艺亦如此,生活中的各种技艺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可算得上是美术史上罕见的巧匠了,可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却是经过长年累月画鸡蛋积累起来的。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天资愚笨,八岁从师学艺,几句老腔学了多时还不能上口,老师嫌他笨,把他大骂了一顿。然而他并不灰心,几十年如一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练习,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创立了闻名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梅派”。这些,不正是“熟能生巧”的最好印证吗?

作为我们,即将展翅高飞的雏鹰,在学习过程中,更应该懂得熟能生巧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应该做一位新时代的“卖油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