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一) 每日一词:楚辞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
每日一人:屈原
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虽忠心耿耿对待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每日名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建议背诵)
释义: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释义: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
乌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
释义:飞鸟飞得再远也会记着飞回故乡,狐狸就算死了也会将头面向自己的巢穴。
扩展:因为屈原的这句诗,给可爱的狐狸家族带来了不幸,许多有
古代文学常识(二)
每日一词:绝句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每日一人: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被后世誉为“诗佛”.他是一位文艺全才,也是一位道德人品堪为极致的出色男人:他九岁能诗文,21岁中进士,多才多艺,名动京师;他一生不仅诗、文、画名闻遐迩,而且工于草书和隶书,精通音乐,善弹琴和琵琶;他孝顺闻名,母亲作古后,痛不欲生,请假在家服孝好几年;他夫妻恩爱,妻子去世后终生未娶,孤居三十年,安身立命于山水之间;他出身富贵,却极尽简朴。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静谧幽美,诗风清丽自然, 艺术成就很高,很多名句精妙绝伦,世代传诵。最有代表的山水名作有《鸟鸣涧》《山居秋瞑》《过香积寺》《鹿柴》《终南山》等。
每日一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王维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通过山水溪涧的幽深安宁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诗中以动衬静,寓静于动,写道:春天的晚上,桂树的影子轻轻地在微风中摇摆,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山间万籁俱寂,当月亮越过山边爬上来,皎洁的银辉在山涧里顿时一泻而下,小溪边树梢上已经熟睡的小鸟被惊醒了,啾啁欢跳,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诗中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可又恰恰是这鸟鸣声盘旋耳边时令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看得出诗人是在一片空灵闲静的世界里,宁静淡泊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出神入化。
每日几句:(拓展阅读)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句建议背诵)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此句建议背诵)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此句建议背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4.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此诗建议背诵)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杂诗》(此诗建议背诵)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诗建议背诵)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
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建议背诵)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乌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
释义:飞鸟飞得再远也会记着飞回故乡,狐狸就算死了也会将头面向自己的巢穴。
扩展:因为屈原的这句诗,给可爱的狐狸家族带来了不幸,许多有经验的猎人往往循着死狐狸头的朝向去寻找他们的家。
古代文学常识(三)
每日一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句话要记住哦),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每日一得: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在秦末的战火中被毁,于是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记载的主要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古代读书人的考题大都从”四书五经“中出。
每日几句:(有的家长可能会奇怪,为何选的是爱情诗,没办法,诗经中这两首千古传唱,实在是太有名了,酌情了解一下,我想不碍事)
《诗经》中最有名的两篇是《关雎》和《蒹葭》。
《关雎》是《诗经》首篇(这就要记下哦),是一首产生於2000多年前的民间恋歌,诗中娓娓细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单相思,诗中把一厢情愿的爱情写得忧而不伤。通过对美丽姑娘飘忽不定的倩影的倾情赞美,反复描摹男子那种求之不得的小猫抓心般的痛苦心情,他的辗转反侧、寝食难安。全诗用短促的四字句反复回环吟诵,大胆奔放、朴实健康、真诚明媚,诗的基调积极向上、阳光明丽。其中几句建议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恋爱中人的心理和感受,全诗曲折、迷茫、感伤,更多描述的是主人公的期盼心理和幻觉,主人公的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美丽的倩影,这个倩影令他长久地在水边徘徊,心魄难安。故事发生时,眼前秋景寂寂,秋水茫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知在哪里,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她”在水一方“,于是欣喜若狂想去追寻她,于是主人公沿着河岸向河的上游走”遡洄从之“,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上障碍重重、迂曲遥远。于是”遡游从之“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可不论轻舟如何摇荡怎么游,总到不了她身边,她永远”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其中几句建议背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有一首特有名的流行歌《在水一方》就是根据这首诗编的。
拓展阅读:好友meijunli撰写了如下拓展内容,我觉得特别好,推荐给大家
雎鸠( jū jiū ),一种水鸟,即鱼鹰
关关:鸟叫声
洲:水中陆地,同渚的意思差不多(同学们还记得一首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窈窕:纯洁美丽,淑:善良;
逑,本义为合、聚之意,这里翻译成配偶。
善良美丽的姑娘当然是好男儿梦寐以求的佳偶!
蒹葭(jiān jiā):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想念的她啊,住在水的另一头(彼岸);
溯游:游字应该通流字,顺流而下之意,(正如歌词中说: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宛:应该是好像、仿佛之意。
古代文学常识(四)
每日一读:先秦文学
“先秦”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先秦文学主要有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
1.上古歌谣不少,大多与劳动和祭祀有关,小学阶段应该不会考。
2.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这句请注意,
3.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学生们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庄子》是庄周及其学生们的着作,也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他的文章有着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体现了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雎鸠( jū jiū ),一种水鸟,即鱼鹰
关关:鸟叫声
洲:水中陆地,同渚的意思差不多(同学们还记得一首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窈窕:纯洁美丽,淑:善良;
逑,本义为合、聚之意,这里翻译成配偶。
善良美丽的姑娘当然是好男儿梦寐以求的佳偶!
蒹葭(jiān jiā):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想念的她啊,住在水的另一头(彼岸);
溯游:游字应该通流字,顺流而下之意,(正如歌词中说: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宛:应该是好像、仿佛之意。
每日一词:汉赋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赋由《楚辞》发展而来,吸收了荀子《赋篇》的体制,外加纵横家的夸张手法,形成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文学形式。通常认为汉赋有大赋与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廷生活,小赋富于抒情描写。汉赋辞藻华丽,笔势夸张,好堆砌冷僻之字,表面富丽而艰深难读,是汉赋的特色。
每日一得: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一般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他们的典型的代表作品如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
扬雄:《河东赋》《甘泉赋》。
班固:《两都赋》闻名天下。
张衡:《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
每日一典:子虚乌有
名词解释:子虚指”并非真实“;乌有为”哪有“.指想象、假设的不存在或不真实的事情。
”子虚乌有“出自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一句。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因大肆美化皇家威仪以及皇帝出游的盛况,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子虚赋》讲楚王派子虚去访问齐王。齐王率全国游猎能手陪同子虚外出打猎。子虚竭力向陪同的乌有先生吹嘘楚王的游猎盛况,故意贬低齐王。乌有先生立即替齐王辩驳,向子虚发难。
近义词 :捕风捉影、荒诞不经 一切乌有 化为乌有 海市蜃楼
反义词 :千真万确、铁证如山、勿庸置疑
每日一词: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日一得:新官上任三把火
人们常用”新官上任三把火“来比喻新上任的官员总要先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这个成语又是如何来的?读过《三国演义》的人知道,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短一年内,连续三次用火攻战胜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夏侯惇十万精兵被烧死大半;第二次火烧新野,张辽的十万官兵全军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大败而归。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来便传为人们所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每日几句: 常见的相关考题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三顾茅庐 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 身在曹营心在汉 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煮酒论英雄 .
9.下面的一幅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六出祁山 东和: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 七擒孟获 北拒:北拒曹魏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每日一词:魏晋风骨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李白诗的恢弘大气、白居易诗的文辞浅白、直率都与魏晋诗歌有不解之缘。
每日一得:三曹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他最有名的作品有《观沧海》《短歌行》。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传颂千古 .
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植的名句: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丕的名句: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拓展阅读:《观沧海》
步出夏门行 之一 观沧海
作者:东汉 (曹操。字孟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古代文学常识:初唐文学 拓展阅读:
一般研究者都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早期诗人承袭南朝宫体诗,用词多华藻绮丽空洞,以上官体为代表,主要诗人有李世民、虞世南、禇亮、李百药、上官仪、上官婉儿等等。
初唐中期诗人代表为文章四友和沈宋体”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沈宋体代表为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一方面沾染了宫体诗的习气,一方面也写了些描写真情实感的好诗。
初唐晚期诗人主要有王绩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一扫萎靡的宫廷诗风,描写了真实生活。
陈子昂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他大胆从事诗歌革新,热情洋溢、气势流畅,他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的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
每日几句:
1.”文章四友“: 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2.”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4.陈子昂,字伯玉,世称陈拾遗(因曾任官职为右拾遗)。名句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
●战乱里人会变。从未冲锋陷阵的热血青年还在嘴上坚持着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可真的经历这些的人虽然念叨着老子就是为了钱才替那群赤佬卖命,心却老了。 ----浮世秒光《你要记住你不是课代表》
●有些令人兴奋激昂的话语,到最后,被自己认为没有必要,但还是感谢自己,拥有了奋斗过的现在。
●不管我们做的是什么,人生不论长短,命运不会亏欠谁,看开了,谁的头顶都有一汪蓝天;生命是一种声音,从啼哭开始的随意阴晴,到高山流水的激昂磅礴,最后躺在云水禅心里聆听花开的过程。
●青春激昂,不过刹那辉煌。
●以前我也干过许多自以为浪漫深情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的事,后来才发现,与其每天信誓旦旦慷慨激昂腻腻歪歪地说我喜欢你啊我想念你啊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啊,不如在她孤单的时候出现在她面前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给她买一支她爱吃的雪糕——有时候,不是越长大越现实越无趣,而是越来越明白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细水长流的'爱。 ----鹿满川《此时此刻相爱的能力》
●作家也好,诗人也好,安分者少,所以,李白也不例外。总是在山林间,不为世知,也不是办法;当苦行僧,没得酒吃,嘴里淡得出水,也很受煎熬;诗写得再好,若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也是白费工夫。于是诗人急了,早先,他就给荆州刺史韩朝宗上书自荐:“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何“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渴望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自抒胸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抱负之大,就更不得了。
这就是诗人的狂放性格了。太充分的自信,与吹牛相差无几。不过,就算是吹牛吧,你也不能不为这位大诗人吹得那份大气磅礴、地动山摇 ----李国文《大雅久不作》
●一种情绪在墨香间飘荡起伏,或闲适、或散淡,或静穆、或激昂,或忧或喜或孤寂,在别人的画中感觉自己的心跳。 ----戴红梅《水墨》
●借我一把青龙偃月刀 斩断青丝琴弦为你绕 三国里那个我 主公莫慌有我的救兵 羽扇掀号令 暗藏的天机 东风卷回忆 吹散乱世的旧情 主公莫慌看我的游戏 空城的诈欺 琴声难觅美人 命中知音 沙场无恋曲... 琴棋书画 画里藏刀 貂蝉不计较 听梦中熟悉 昭阳殿里 温柔的冷笑 梦中桃花 如时光落下 激昂的年华 爱得太多恨得太多 三国里那个我 沙场无恋曲 谁懂这荣耀背后的菇凉!
●我有激昂的灵魂和疲惫的肉体,在路上寻找着自由。我见到了自己,他告诉我:回去吧。
登上"天下第一关"城楼,南眺渤海,白浪滔天,烟波浩渺;北望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在那连绵起伏的城墙上,每隔半里或一里,就有敌台高耸,台上的箭窗宛如一只只睁大的眼睛,注视着祖国的山河和原野。在城楼上,俯瞰附近座座敌楼、烽火台,凝视楼内兵器盔甲和青龙偃月刀的寒光,顿时感到关高城重,壁垒森严。
这是一道多么厚重的历史之门啊!这道门,在地域上把京东大地分成了关内、关外。明清时代,数百万计的"流民"——流放犯从这道门里迈着沉重蹒跚的步子,一步三回头,走向了塞外苦寒地。近现代社会,又有"下关东"之说,多少贫苦的农民,怀着新生活的渴望,背井离乡,走向关外。他们深情回望的目光中,该有多少悲怆与凄凉。
北望燕山苍苍莽莽,长城顺山脊昂首直上;南瞰渤海浩浩荡荡,老龙头直奔海浪而去。伫立在城楼之上,似乎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上,听到了古城战场上的炮声、人喊马嘶声、箭簇呼啸声……
在山海关上,我们首先看见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城楼,那块大大的.横匾依然高高地挂在箭楼上,那字依然雄壮,可惜我不是什么文豪墨客,不懂得欣赏这字,也不敢莽自评价,记得中学时候,读过峻青先生写的《雄关赋》这篇文章,对山海关可是慕名已久,但是,真正到了跟前,却不禁有一点失望,起码它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雄伟,那么气势磅礴。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登上城台远眺,北望长城蜿蜒山间,南眺渤海波涛浩淼,正如古诗所说,「曾闲山海古榆关,今日行经眼界宽,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
来到山海关景区,见到四周被高高厚厚的城墙包围,恍如穿越时空来到古战场,一座孟姜女哭倒长城处,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当年孟姜女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进入景区,一座高高的城楼矗立在不远处,一泓清澈的湖水镶嵌在城里,给这座古老威严的城堡带来一丝柔美。沿着湖边的小路,走进厚厚的城门,四周又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堡,叫瓮城,而这城门就是当年人们闯关东时的必经之路,进入瓮城,四周高高的城墙上守卫者居高临下、万箭齐发,要想从这里闯过去,真是难上加难,著名的成语"瓮中捉鳖"就是出自这个典故。在围墙的四周上方,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排水口,导游介绍说那是古时人们为把城墙上的雨水收集到城里而不让其流走所建,那个经典的成语"肥水不流外人田"出自这个典故。
"天下第一关"景区位于山海关城中心,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万里长城东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雄居天下,因而得名。天下第一关建在镇东门平台之上,楼身两层,关楼上悬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天下第一关"匾额。城楼气势雄伟,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又称镇东楼,俗称箭楼。其地处要隘,雄关紧扼要塞,成为华北通往东北的要冲,是山海关城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曾多次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直奉大战、长城抗战第一枪等。古人称颂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里位置优越,文物众多,风光秀丽,是旅游者向往的游览胜地。站在关楼北望,角山、长城、古堡、烽火台历历在目。南沿长城远眺,老龙头依稀可见。老龙头是万里长城最东端,澄海楼巍峨高踞城头,乾隆御笔"澄海楼"和明大学士孙承宗书"雄襟万里"楼匾居高临下,直俯大海。自澄海楼筑有―石城逐级而下伸入大海,站在石城终端楼平台上四眺,海天一色,无边无际,气象万千。山海关附近还有燕塞湖、孟姜女庙、九门口长城和碣石宫遗址、长寿山等景区。
从城楼上不同角度俯瞰四周,风景或古朴、或壮丽,令人心旷神怡。雄伟的燕山山脉在蓝天的衬映下巍峨挺立。宽阔的城墙上,军旗猎猎,身边仿佛有疾驶的战马掠过。城楼的背面有一面巨大的鼓,据传是抗击外来入侵者时击鼓射箭用的。站在城墙上,我沉思着、想象着当年擂起战鼓时万箭齐发的壮观场面。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距今已有六百年的悠久历史。它北倚群峦叠翠的燕山之麓,南临烟波浩淼的渤海之滨;长城纵贯期间,雄关紧扼要隘,形势险峻如虎踞龙盘;历史上作为著名的军事要塞,自古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其规模之大,为长城沿线各关口所没有,只有西端的嘉峪关可与之相比。
山海关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山海关关城和附近长城、城堡、墩台都是明代建筑。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蜿蜒巨龙的话,那么山海关就是这条巨龙的咽喉。
仰望城台上高高耸立的两层箭楼,民族传统的建筑风格尽显雄健壮美的阳刚之气。高悬在二层屋檐正中的巨匾"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每字高达1.6米,笔力顿挫凝重,雄劲浑厚。其中"一"字一笔,不显淡薄;繁体"关"字笔画虽多,不显臃繁。匾额的艺术风格与关山险隘的建筑格局十分谐调,使整个城楼显得更加奇伟俊秀。它是明朝当地进士肖显书写的。现在,原匾收藏在箭楼内,楼外悬挂的是公元1920年摹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