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庆幸在还算年轻的时候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科的时候读《悲惨世界》,第一次感受到经典文学的力量,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矛盾冲突都远超年少时读过的流行作品。也因此后来偶尔读古龙,读村上,甚至读某些名著,总觉得不够味道。要么是人物单薄,要么是情节单薄,读时一时爽,读完总感到少些韵味。
后来又慢慢读了几部大部头,作品各有所长,也大都底蕴深厚,但是再没有过初识雨果时的惊艳,大抵是因为后来读的作品与《悲惨世界》不相上下。
直到近段时间遇见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一次深受吸引是众人到佐西马长老的修室去,虔诚的宗教徒、将信将疑的宗教徒、无神论者,另外加上一位老卡拉马佐夫共处一室谈论宗教,戏剧张力太大了。同样的张力也出现在格露辛卡到卡特琳娜处的做戏与调笑,体面与轻浮的冲突,体面与气急败坏的融合,读的时候真的感到太妙了。我相信这种张力是陀翁的有意为之,而这种张力也一定只能出自对世事人心有广博视野和细微洞察的作者。
第二次深感震撼是陀翁借伊万的宗教大法官之口谈对宗教对耶稣的看法,陀翁在这里把上帝从宗教制度中分离了出来。伊万说自己信上帝,但不接受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我想这或许也是陀翁的自白。很难想象这句话出自一个上帝的虔诚信仰者之口时带了多少挣扎、痛苦和愤懑。此外,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在与陀翁的对话中,我开始能够诚挚地肯定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某些人群的积极作用,甚至宗教的传教形式或许都值得科学工作者的小范围借鉴。(/狗头保命
第三次震撼来源于长老死后阿廖沙心灵的蜕变与成长。佐西马长老之死、尸体腐臭的闹剧、格露辛卡的自白、拉基津卑鄙的筹谋……围绕阿廖沙的矛盾冲突在阿廖沙卷的最后部分达到了一个高潮,而在该卷的最后一节,处于狂暴漩涡中心的'年轻心灵在至悲至痛之间,在困顿怨怼之后,终于回到长老的灵柩前,于心灵痛苦的求索之后,最终容纳了一切,悲痛迷惘替代以平和喜悦。陀翁笔下年轻的阿廖沙,让同样刚刚开始人生之旅的我第一次见识到心灵所能够具有的宽宏力量。
人的好奇心大概分为两类,向外了解世界和向内认识人心。于我而言认识人心的作品又分为两类,一类用于寻找共鸣巩固自己的人生观,另一类用于寻找突破拓展自己的人生观。陀翁的作品属于第二类。
1、世界宣称已经自由,尤以近来为甚,可是我们从他们的自由中看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奴役和自戕!因为世俗社会说:“你有欲望,那就满足你的欲望,因为你和大富大贵的人拥有同样的权利。不要怕满足欲望,甚至还应有更多的欲望,”——今日的世界便是这样教导的。世俗社会认为这便是自由。这种扩大的权利会导致什么后果?对富人来说是自闭和精神自戕,对穷人来说则是眼红和谋杀,因为权利是给了,而满足欲望的办法尚未指明。 ----陀思妥耶夫斯基
2、有些人,不需要百万家私,一心只想解开“心结”,一通百通。 ----陀思妥耶夫斯基
3、“您说的是真心话么?那好,在您现在这样坦率承认以后,我想象您是诚恳的,您的心是善良的。即使您达不到幸福的境地,您也应该永远记住,您走的路是正确的,千万不要从这条路上离开。主要的是避免说谎,不说一切谎言,特别是不对自己说谎。留心提防自己的虚伪,每时每刻都小心见识它。还要避免对别人和自己苛求;凡是您觉得自己内心里似乎是恶劣的东西,只要您一旦在自己身上察觉到了,也就等于已经洗干净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4、象以前一样完全幸福么?这是能够的,能够的:旧的悲愁,由于人生的伟大的神秘,会渐渐转化为宁静的、感人的欢乐,而年轻的、沸腾的热血将由驯顺的、明朗的暮年所取代;我祝福着每天的日出,我的心也依旧对它歌颂,但是我现在却更爱日落,爱它那长长的斜晖和随之而来的`宁静,温驯,动人的回忆,整个漫长而幸福的一生中各种可爱的形象;而在这一切之上是上帝的使人感动、使人安慰并宽恕一切的真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
5、可怕就可怕在,这类阴森可怖的事情对于我们已不再是恐怖的了!这才是可怕的事情,骇人听闻的是我们的见惯不怪,而不是这一名或那一名个人的个别罪行!这类案件,这些时代特征向我们预示着未来不容乐观,而我们的态度却如此冷漠,不痛不痒,原因到底在那里?是不是我们玩世不恭,?是不是在我们这个还如此年轻却未老先衰的社会里,智慧和想象力过早的枯竭了?是不是我们的道德准则已在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陀思妥耶夫斯基
6、我怕你是一个梦,你是坐在我的面前的一个幻影。 ----陀思妥耶夫斯基
7、正常的父子关系,不是仅靠神秘主义的偏见维系,而是建立在理智,清醒和严格合乎人道的基础之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
8、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甚至恶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他们幼稚得多、天真得多。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 ----陀思妥耶夫斯基
9、世界就建立在荒诞上面,没有它世上也许就会一无所有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10、谁掌握着人们的良心和面包,就该由谁来统治他们 ----陀思妥耶夫斯基
11、俄国人要用鞭子抽… ----陀思妥耶夫斯基
12、阿廖沙感叹道。”我认为,在世上人人都应该首先爱生活。“ ”爱生活胜于爱生活的意义?“ ”一定得这样,像你所说的超越逻辑去爱,一定得超越逻辑,那时我才理解其涵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13、倒不是由于绝望而落泪,无非因为洒在坟墓上的眼泪能使我感到幸福,我将陶醉于自己的感动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
14、奇特与古怪只会令人生厌,不会博得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当大家全都想把个 别凑成一致,以便在普遍的混乱之中,竭力求得某种整个的涵义的时候。而怪物大 多是个别和特殊的现象。不是么?不但怪 物“不尽”个别和特殊,而且相反地有时恰恰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而和他同时代 的其他人,却好象遭到一阵狂风袭来似的,不知为什么被暂时从他身边吹散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
15、我们改正了你的事业,把它建立在奇迹,神秘和权威的事情上面。人们很喜欢,因为他们又像羊群一般被人带领着,从他们的心上卸去了十分可怕的赐予。你说吧,我们这样教训,这样做,究竟对不对。我们这样平心静气地对待人类的软弱无能,满腔热爱地减轻他们的负担,而且在我们的允许之下也让这些软弱无能的天性犯一下罪恶,难道我们不是爱他们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老的这本书打五颗星根本不够,我想把整片星空的星星全打给它。
怎么来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去年就开始阅读,直到今年,一会儿在kindle上阅读,一会儿拿起手机看,被很多事儿打断也被其他书吸引过,断断续续地阅读所以感受也是凌乱的。今天一口气把后边全部给看完了,真的是情绪波动,中途特别想哭,因为文字仿佛透过纸面,撬开我的脑袋,直抵我的内心深处。
说说人物吧,老头就撇过,就谈这三个儿子。
老大卡嘉是我非常欣赏的,有自己的原则,虽然是个混,但不妨碍他活得明白。对于爱情很执着,对于自己也看得透透的,坏是坏,心眼却是好的',根本还是根善苗,但有点太苦了,没娘疼爹不爱的,命运老是和他开玩笑,在想要改邪归正浪子回头的时候,咔嚓一下人生毁了,害,可怜惹人爱。
老二伊万,搞不明白,也不想你搞明白,别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想法太多,暗戳戳的,思想吧,不抛锚的时候说点话还中听,说多了我也不明不白地看了,没留下多少强烈的感受,但是最后再来看,本人也还是挺好的,毕竟是卡拉马佐夫的代表人物,走得极端,两段都有接近,走过来走过去,矛盾。
老幺是陀老个人最偏爱的,塑造得太好了,好到我对他就只有敬仰,好到我觉得全文就他一人是小说人物,好到不真实,伊万卡嘉老卡拉马佐夫还有卡列琳娜格露莘卡等等这些人物都非常真实,就阿廖沙一人让我觉得这肯定是个小说人物,但不可否认我是爱他的,因为他是爱世人的。
看完有点胸闷,我想我会去购买纸质版的,放在我床头,时不时看看,很多地方我不理解的,或许以后经历多了,或许看的书多了,或许某个时刻我就懂了。
再次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2
去了先锋书店,瞥到几句黑塞的《荒原狼》,在《荒原狼》豆瓣评论处看到一句“先看陀老再看黑塞”,翻开这著作。当时看《人类群星闪耀时》说到陀老那时,只标记了“自从死神灼热的一吻,便须为了磨难而热爱生存和呼吸”,当时更喜欢列夫托尔斯泰。
今读此书,想要把每句都标注,又感叹如此我要做什么呢。反反复复,一字一句,扣问深处,一响,一响,但却说不清,究竟有无回响。圣经,宗教,世界灭绝的物种文化一个皆一个,但宗教思想将源远流长。因为我们没法仅抱着身体行走,活下来是有想活下来的念头,同此理,思想需要画一个束缚,无边的自由怕只神魔可驭。所以心理学的第一个建议:信教。
“活着即是天堂。”恰好又莫名几字正当概括我最近心境。被我伤害的,自有淋在我身的罚;伤害我的,我真心愿你心中无愧。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不懂;第二次在故事里看,却突然懂了。
多是圣经的话,因一友赠,有圣经,但甚少翻看,前些日又激起看的兴趣,读到一段觉残忍,又搁置。然此书,却一直放在床头,床头书。
我生来家庭信佛,我便信佛,天下宗教在我眼里本是一家,我敬重你的。然史上相残相杀也不少。年少不怎么信佛,因为不用,如今信佛,不是因为我信佛在,而是我要佛在我心中。
你想要什么,便去追求什么,这是欲望;你的心什么都可以不要,不受所有诱惑控制,方是自由。
大多自觉命苦之人皆由自己所造。
阿廖沙在书中人人喜欢,看到最后我也喜欢上了他,当觉奇妙。
离这本书所在的当时时间似乎很远,然而又几乎在当下,想到地图上两个点,往远看便重在了一起,近处看才得区分。如今与当时,依然如此。
思想崩塌了,一堆人倒下了,但站起来的,愈来愈多。
伊万,我们不能以想法判定人有罪,若是如此,皆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