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乾隆大喜经典语录 正文

乾隆大喜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7 02:25:09

为什么强调要在真实的材料中注意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呢?这是因为:选取自己最熟悉的内容,作文时才会感觉容易,才会有话可说,才有可能(或有把握)把文章写清楚,把细节写准确、具体,文章才会令人信服。内容很真实,只是道听途说,甚至是捕风捉影,自己根本不熟悉,不了解详情,文章也照样是写不好的。

比如,大家都听说过恐龙,也听说过阿波罗登月的事,但是为什么不愿意写《我爱恐龙》、《漫游月球》这样的题目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从未亲眼见过恐龙,没有亲自登上过月球,也就是我们对恐龙、月球这些事物根本不熟悉,没有真切的感受。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文章哪些方面写得好?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好?

我爱家乡的大鸭梨

我的家乡在北京郊区的密云县。这里山清水秀,干鲜果品堪称一绝,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像栗榛寨的板栗、西田各庄的金丝小枣等,都很有名。然而,我最喜爱的还是黄土坎的大鸭梨。

传说黄土坎的大鸭梨最早栽种于明代,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清代的乾隆皇帝由承德的避暑山庄回北京时,正值深秋,随臣献上一盘黄土坎的大鸭梨,这梨颜色金黄,皮薄肉厚,吃起来香脆可口,削皮以后,隔夜不变色。乾隆大喜,连连赞美是梨中之王。从此,黄土坎的大鸭梨便闻名全国了。

每到春天,细雨沙沙,梨树枝上展露出黄嫩的幼芽。渐渐地,这些幼芽长成了小叶子。接着梨树开花了,五个尖尖的花瓣,洁白洁白的,散发着醉人的香味,招来了成群的.蜜蜂。小伙伴们用脱落的梨花串成项链,挂在脖子上,可高兴了。再过些天,树上便结出青绿色的小梨,以后就越长越大。

夏天,阳光灿烂,雨露哺育下的梨树长得枝繁叶茂。不知不觉,大地换上了秋装,在飒爽的秋风中,鸭梨成熟了。满树的鸭梨压弯了树枝。鸭梨有圆形的、长圆的,还有的两个梨长到了一起,小伙伴们说它们是“双胞胎”。鸭梨的颜色金黄金黄的,让你见了就想吃。听大人们说,鸭梨树不像苹果树那样需要人们精心修剪,也不像葡萄那样需要经常浇水,栽一棵树苗,就能活百八十年,连年果实累累。我爱家乡的黄土坎大鸭梨,爱它历史悠久,爱它花香果甜,爱它无私奉献的品格。

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作者从历史悠久、花香果甜、无私奉献这三个方面,表达了对家乡密云黄土坎大鸭梨的热爱之情。为了写好这篇文章,作者多次深入梨园,细致观察鸭梨树春、夏、秋的生长经过,亲历果实由小到大、由青绿到金黄的变化过程,掌握第一手资料。除此之外,作者还注意积极搜寻、了解有关黄土坎大鸭梨的栽种历史、美好传说、生长习性等,以此丰富文章的内容。这便是本文能够写得如此出色的主要原因。这就提示我们:

(1)没有见过或者没有仔细观察过的事物,就最好不要选进文章来,就不要写。

(2)要想选、写陌生的材料,事先就一定要认真、反复观察,或者亲自实践、经历一番,掌握第一手材料;有必要的话,还要向他人调查、访问一番,或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这样,才能保证把文章写得具体、准确,做到细节真实,内容丰富。

清朝,晋商中以平阳府(临汾)的亢嗣鼎为首富,人称“亢百万”。亢家发迹于明末清初,经过几代人的发展,成为了京、津、吴、粤等地都有商铺的大商人。有记载说:他最早的财产,是暗中发现的李自成败逃时,匆匆埋藏的银子。按照《象齿焚身录》的说法,他悄悄逐渐把它们挖回家,也是有这个可能的。有关亢家的传说很多,其中多少还是有点根据的,有个说法是:早在康熙到五台山,经过平阳时,就住在了平阳城西门外的亢家“世荫堂”,并在那里接见当地的地方官。所以他家中堂里,以后就一直留着康熙当时坐过的宝座。当时康熙还赏赐亢家第三代当家人官服。

雍正初年,亢家遭遇到一场大火,烧掉了几十间房子。这对亢家并没有什么影响。第四代掌管家业时,守业有方,家产有了成倍的增值。每年春三月,各地商铺经纪人来平阳报账时,主人在俊俏男女仆人服侍下,倚卧在东厢的'卧榻上看着,左边是账房先生登记造册,右边悬着大称,一人拿著名册按次序点名,然后各人在左边呈上账册,右边缴上银两,双方核对相符,则一人下,再进一人。这样往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才能完事。然后集齐各位管事,对各地各家商铺的成绩作出评判,给予相应的奖罚。

到第五代亢其宗主事时,正遇乾隆皇帝挥霍无度,国库空虚。所以大臣刘文清献计,从贪赃枉法的官吏身上搜钱花。当时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乾隆生日时,也都要大臣“献宝”,张全福是乾隆当太子时,就深得乾隆喜欢的随身太监,所以在乾隆的授意下,他想到了老家的“亢百万”。

据说:一天,乾隆抱怨说:“新开征的税,所缺太少,盐务上交来的也只有十万,而官员们以这个名目搜刮所得,竟有几十倍!要办一个贪赃案子的话,又不愿见到连进去这么多官员。”张全福自然知道乾隆的心思,当下,他装作不在意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地好像在背书,乾隆问他在干什么?他回话说:“偶然想起小时候喜欢的一个唱本,说的是山西亢家的豪华富足。”

当时说到富,谁不知道富可敌国的“南安北亢”?安,是总盐商安岐家;亢,就是山西亢家,乾隆不会不知道。听了张全福的一番话,乾隆感叹道:“只知道盐商富可敌国,哪知道在这个亢家面前竟是小巫见大巫!我给官员们的待遇很优厚,他们亢家人,就不想出来当官吗?”张全福赶紧道:“他们历来爱捐款做善事,这是他们保全自己的基础。眼下就有个奏章报来说,各地捐献给陕甘灾区的名单中,亢家名下就有上万两,何不就这个理由赏他个官衔呢?”

于是,经过山西督抚的劝诱,亢其宗又捐了一笔巨款,得到的奖励是保升为太守。亢家已经几世挥金如土,所没尝过的,就是当官的显贵了。平时虽然富贵有势力,但还是要受官府的气,于是亢其宗大喜过望。就这样,乾隆这一招成功了。

山西有个皇族,任中丞之职,悄悄来对亢其宗说:乾隆正在修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你再捐点钱,我到乾隆面前捎上几句好话,不怕不升更大的官。亢其宗当即答应送上百万。又给了中丞二十万好处。果然,当他去京城谢恩时,乾隆将他升为了江南淮扬道台。谈到康熙曾在亢家驻跸,宝座还供在他家中堂时,乾隆说:“我是你家的老世交了。”

乾隆还特赏了他以示恩宠的花翎、福字荷包等物,并嘱咐他:“江南河工很有问题,盐务也积弊难返,凭借你的经营能力,上任后要好好整顿一下。”于是亢其宗兴匆匆地起上任了。

官场的阿谀献媚,前呼后拥,弄得年轻齐浮的亢其宗心花怒放,心痒难忍,以为世人都在羡慕自己。就是上司也多顺着他,加之扬州自古繁华风流,自己又要造花园豪宅,每年要花去老家支付的大宗钱财,一些商铺就渐渐难以维持了。有心腹见他忧愁,就对他说:做官不仅为名气,你看哪个官员不是打捞一笔的?于是亢其宗也开始搜刮起来。哪知道此事很快就密报告了乾隆处,乾隆就派和珅来查处此事。吓得他赶紧各送和珅、张全福二十万两求救。

处理结果是:以误信家丁所致为由,从轻发落,削去官制职,赴京候用。亢其宗深感和珅相助,少不得又是巨款馈赠。乾隆则又以永定河决口,让他以家财来将功赎罪。不久,亢家老夫人死了,亢其宗得以“丁忧”的惯例回到老家。

第二年,康熙绕道平阳巡幸五台山,特地来住在亢家。一番招待花去不下万两银子。他见亢家戏班的人个个

色艺俱佳,就说:“好好养着,也许明年我还要来看。”亢其中嘴里答应,一转身立即把人送去了清漪园。

一天,乾隆让他陪着去园子里散步,忽见园门口蹲着八个灰蒙蒙的狮石,故意道:“为什么不雕成完整的狮子呢?”

他只好回答:“这是祖上传下来的银块,听风水先生说是不宜动的。”乾隆笑道:“你祖上把这么多银子放在这里当石块,岂不是暴殄天物?现在皇师正在征讨廓尔喀,缺少军饷,何不将他们溶成银锭,发给军队用,留一半等他们凯旋时作为赏银呢?这不就是你祖上的功德,也是你扬名的好机会嘛!”

亢其宗听了早已吓得面如死灰,又不敢违抗,乾隆立即令山西藩司熔炼,得到银锭五十六万两!回京时,赐给亢家一个“好行其德”的匾额,挂在园门口。大家都说是乾隆借了亢家的看家钱,族人还以此为荣。等到丁忧期满,亢其宗又是献金寿星、玉如意等为乾隆祝寿,乾隆则升他为山西藩司,权力更大了。但历年的消耗已经不下几千万,家财也被掏空了。各地商铺纷纷倒闭,只有世荫堂和园林还在了。

传说造世荫堂时,墙壁和地下都藏有十余万两银子。那个宝座则用楠木和紫檀木镶嵌珠宝做成,价值数百万。亢其宗没敢再动,其他各房的族人都因他势利大,也不敢动,乾隆听说后问张全福是否真有藏银的事?张全副一口咬定:有!接着和珅就指使御史等弹劾亢其宗贪财昏愚,还对外说是乾隆的老世交等等。于是乾隆大怒,将亢其宗革职查办。御史又说亢私家设宝座,是大不敬,而且既设宝座,还不避居他处!世荫堂也既然做过行宫,他母亲死了还在此宴客,并且常穿御赐的服饰,夸耀于人,真是罪大恶极!

最后乾隆传谕:“宝座的事,是祖上的恩典,是上代的事了,就不追究了。但妄用御赐服饰,贪赃巨万,却是罪无可赦的!”亢其宗的下场是杀头,妻子给功臣家为奴,并没收财产。宝座自然是搬进了宫里,世荫堂被毁后挖地三尺,经营了五世的晋商首富,就这样没落、消失了。

亢家的故事虽然有很多小说家言,但应该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比如李自成藏银、狮石之类,至今还是存在争议的。

贴春联

春联又叫“

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朱元璋微行出观”。他喜爱春联,并下圣旨推广。据说有一次他化装出宫看春联,见一户未挂春联,一问是个杀猪阉猪的屠户,不会写字,便笑着帮那阉猪的'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那屠户从朱元璋的“马脸”上看出是当今皇上,舍不得将这副“御宝”贴到门外,就挂到祖宗牌位两边了。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于是出了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但现在部分城市已经实行“禁放”的法令。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美酒)。”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团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各朝重爆竹,明清出烟花。明代的烟花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高度、品种到造型都相当不错。明人张时辙在《陈都阃宅看烟花》诗中,对烟花燃放空中的景物作了生动的描绘:“空中捧出百丝灯,神女新妆五彩明。真有斩蛟动长剑,狂客吹箫过洞庭”。到了清代放烟花的规模更加盛大,工艺和花型变幻精美无比,民间、官府和佛教界逢年过节都要大放烟花,尤以宫廷的烟花最为壮观和盛大。外国没有爆竹但有烟花,《大美百科全书》载,1879年已有一种烟花,可以放出人的轮廓样子来。现在又有用电脑控制燃放的烟花,但我还是觉得“洋务不及国粹”,要不然各国何以争相到湖南浏阳去买烟花呢?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刚实行“禁放”的时候,很多人还真不习惯,有的人为此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举家开车到乡下去放炮。其实,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形式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有法必依,对于心中的留恋您就得从方式上想点辙。有的人就比较聪明,弄盘录音带放放——听鞭炮声,或用踩小气球声当鞭炮,有的干脆买几串工艺品鞭炮挂在厅里看……不但安全又一点儿不影响情绪,还给家里另添了几分喜庆呢!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

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今天听起来觉得饺子怎么会是最好吃的呢,但在古代生产落后烹调原始的情况下,饺子就算是很好吃的了。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后来怎么叫饺子呢?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一书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饺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阳杂俎》已有“笼上牢丸(蒸饺)”、“汤中牢丸(水饺)”的描述。

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因此,饺子老少咸宜,贵贱无分。年三十儿晚上,慈禧太后要将宫中后妃和各王府的福晋(夫人)、格格(皇族女儿)全召到殿上,子时一到全在长案上包饺子,包得又好又快的赏银子;接着众人一起吃饺子,光绪皇帝夫妇来拜年也是赐给“煮饽饽饺子”。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

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从馅来说,有鸡蓉、鲜虾、什锦、三鲜等上百种;从烹法来说,有汤煮、笼蒸、罐煲、锅贴等各法,速冻饺、即食饺等产品也层出不穷。饺子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饭庄,一两面能捏成25个小饺子,一个一种味道。西安唐城饺子馆的饺子宴名扬海内外,据说一些老外们吃的时候一边老叫肚子胀一边还拼命往口里塞。沈阳的“老边饺子馆”因煽锅蒸饺和炝鸡汤煮饺而闻名遐迩。天津清真“白记饺子馆”和太原“认一力饺子馆”也为华厦饺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门庭若市。广东粤菜中的鲜虾仁蒸饺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人南下均趋之若鹜。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苏州年糕有两千多年历史,驰誉南洋欧美不衰,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苏州古城在春秋时代为吴国国都。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建成后吴王大喜,称为“阖闾大城”,大宴众将群臣庆功。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料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这时都城断粮,饿殍遍野。随从们突然想到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从此,苏州人民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古代是贴在门上而不是贴在屋里,古籍载“画虎于门”、“贴画鸡于户上”。宋代发明了雕刻板画以后,称之为纸画。

到了明代,就开始有了“年俗画”的记载,但仍不叫年画。直到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时,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在搞“改良”,改良派提出年俗画应该配合社会改革,首选提出“改良年画”的主张。随即,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画店首先刻印了一些反映禁吸xx、兴办学堂、女子自强等内容的宣传画,称为“改良年画”。从此,年画的称呼才使用开来。从清代中叶开始,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最为有名。二十年代初,上海开始出现用胶板印刷的“月份牌”年画,兼用作商业宣传广告。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裔社会仍在广泛使用年画。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