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689―740)的《春晓》,是首家喻户晓的小诗,声情并茂,意境隽永,千百年来颇受世人喜爱。
较早以《春晓》诗证禅者出现在南宋的颂古作品中,如《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二谓临济宗僧或庵师体(1108―1179)颂唐山宝积禅师“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珍重!”(《大藏新纂�续藏经》第65册,第542页下)之公案时就全引孟浩然全诗(同前,第543页上。又,师体和大多数禅师一样,未标注原诗作者)。同书卷五又载朴翁义颂《圆觉经》“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同前,第499页上)之经文时,亦全引孟诗,但颂古者为了强调说法的现场感,特意将第二句“处处闻啼鸟”之“处处”改作“是处”(同前,第499页中),即由泛指变成了特指。
嗣后,曹洞宗僧如净(1163―1228)说《如净和尚语录》卷上则谓师上堂有云:“涅堂里死功夫,风衮葫芦水上浮。恁么点开参学眼,释迦弥勒是他奴。忽有个汉出来道‘争似春眠不觉晓,落花处处闻啼鸟’,又且如何?”“拍禅床云:将谓无人。”(《大正藏》第48册,第124页中―下)此与前二位禅师的整体引用法有别,而是巧妙地将原诗五言四句压缩成两个七言句,并进行戏剧化表演。《春晓》这种诗句戏剧化的传播方式,在明清两代禅林中最为常用。兹举5例如下:
1明末清初曹洞宗僧道盛(1592―1659)说《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七“室示”云:“昨宵偶得一境,见观音大士,相接甚欢,吟《自庆生》诗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清梦中,花发知多少。’”(《嘉兴大藏经》第34册,第637页下―638页上)此《自庆生》诗,显然活用(也有反用)《春晓》而成,但为了突出“宵梦”语境,故把原诗第三句之“风雨”改作“清梦”,为了强调“庆生”,则把第四句“花落”换成“花发”(此即反用)。
2明末清初临济宗升禅师说《天岸升禅师语录》卷八谓其上堂云:“春日风和日暖,士女寻芳结伴,山前山后,尘飞斗草,拈华遍满,惊起云洞希夷先生,欠身唱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华落知多少。’被巡海夜叉闻得,高声喝云:‘你者老子,得恁么顽赖?’拈起手中拮撩棒,蓦头一下。走入禅堂,东单打坐,依旧瞌瞌睡睡,呼唤不醒,因甚如此熟处难忘?”(《嘉兴大藏经》第26册,第696页上)此处场景设置十分有趣,升禅师把士女游春作为人物对话的背景,生机勃勃的春色使人间变得热闹非凡,游春士女竟然惊醒了五代宋初著名的睡仙――道士陈抟(?―989),他脱口诵出《春晓》,进而引发了与巡海夜叉的短暂冲突。不过,陈抟本性难移,不久依然睡去。细绎禅师上堂用意,当在以“熟处难忘”比喻宿业难除。另外,升禅师还使人物时空错位(从时间言,过去和当下交织;从空间言,巡海夜叉脱离本职来到了陆地),有即幻即真的戏剧效果。
3 明末清初释净挺说《云溪�亭挺禅师语录》卷一载晚参时有僧问:“礼拜了又作么生?”师云:“问取前村土地,水深多少。”乃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知多少,从来孝子讳爷名,曾参不忍食羊枣。”(《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728页下)此在完整传播孟诗后,第五句用顶针格,借用“知多少”引申出两个七言句,意在用孝子典故做类比,解释“知”中有“情”,就像曾参在父亲曾殁后不复食用羊枣一样。
4清初超永编《五灯全书》卷七七又载嘉兴海门雪岑涌禅师上堂云:“真个春眠不觉晓,醒来处处闻啼鸟,连朝风雨苦何多,吹落红香无意扫。无意扫,休懊恼!子规枝上语谆谆,劝道不如归去好。”(《续藏经》第82册,第409页下)其前四句,不但把原诗五言拓展为七言,而且主旨大变:原诗淡淡的忧伤、叹息,在此变成了极度的怨苦。第五句用顶针修辞,既承接了第四句,又为最后一句劝化禅子归依佛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5清初临济宗僧性统录、弘秀编《别庵禅师同门录》卷中载龙桥天湖性定禅师小参“禾山解打鼓”公案时:
僧问:“如何是真过闲言语?”曰:“解打鼓分明答得。”“如何是真谛,汝是恁么人?”曰:“解打鼓答得分明,即心即佛即不问,更问甚么?”“如何是非心非佛?处处闻啼鸟?”曰:“解打鼓,夜来风雨声。”“向上人来,如何接待冷棒热喝?”曰:“解打鼓,花落知多少。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性不朗。衲僧分上,二俱不然,更道甚么非心非佛,虽然,还知禾山利害处么?”(《嘉兴大藏经》第39册,第351页上)
“禾山解打鼓”,又作“禾山四打鼓”、“解打鼓”或“禾山打鼓”,它源于唐五代禾山无殷禅师(884―960)。对学人的四次参问,他悉以“解打鼓”答之。此处性定答语,组织形式与之基本相同。不过,当学人第三问引《春晓》第二句为附加问句时,性定也随波逐浪,以《春晓》第三句答之;当第四问问题被转换后,性定则敏锐地抓住“向上”之关键词,先以孟诗“花落”句反向答之,再以不落空有二边之中道提醒学人正确进路之所在。总之,此次参禅,性定师徒就像在表演一幕小戏,台词就以禾山打鼓、《春晓》为中心。
除了诗句戏剧化这一方式外,《春晓》在禅林还有两种传播方式值得探讨:一曰触景生情,二曰借题发挥。
由于《春晓》描绘的是春景,所以禅师春日上堂时常常将春景具体化,此时便会引孟诗为证,笔者谓之触景生情式。如明末清初临济宗僧通容(1593―1661)说《费隐禅师语录》卷五谓大士诞辰(即观音菩萨生日,时在农历二月十九)上堂时云“长街短巷,花红柳绿,荒草堆头,绿水溪畔,皆是他出没之处。大似‘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山僧好与三十拄杖,不特赏罚分明,要见令不虚行”(《嘉兴大藏经》第26册,第127页中),“大似”之后的引诗,与章回小说“有诗为证”笔法颇为相似,带有强化诗境的用意。曹洞宗僧净斯(1610―1665)说《百愚禅师语录》卷十一则载其荐亲请上堂云“鸟语风声,总是慈音妙旨;深红浅绿,无非极乐家风。……男女之形虽然,且道德宏优婆夷在甚么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面目甚分明!”(《嘉兴大藏经》第36册,第669页上)本来荐亡之时,俗世多营造悲凉氛围,然净斯于此,却反常合道,以盎然春色起兴,最后借诗证禅,说明人间处处皆净土,都是德宏优婆夷往生的好去处。周裕锴先生曾讨论过北宋禅僧惠洪著作中“忌日”作为“生日”的特殊意义(参《作为忌日的“生辰”――一个独特词汇中蕴藏的佛教理念与民俗》,载《新国学》第六卷),净斯所论,也体现了佛教生死一如、万法平等的理念。
所谓借题发挥,是指禅师从《春晓》诗中的某一关键问题或关键词而引申出不同的参禅场景。此例甚多,如:
1 元临济宗虎丘派僧释清珙(1272―1352)《石屋清珙禅师语录》卷上云:
上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世尊三昧,迦叶不知;迦叶三昧,阿难不知;山僧三昧,诸人不知。所以道“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虽各不相知,诸法元无二,便与么去苦乐逆顺,道在其中。若不然者,柳絮随风自西自东。(《续藏经》第70册,第663页中)
石屋禅师于此,重点是从“知”字引导禅子参悟佛“智”,即“诸法无作用”之四句偈,该偈摘自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三(参《大正藏》第10册,第66页中)。然禅师指出,于佛智亦不能偏执,应层层剥茧,方达悟境。
2 明末清初临济宗僧金粟行元禅师(1611―1662)《百痴禅师语录》卷一曰:
上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衲僧家总道我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十个有五双,却数不出,须知数不出底,点滴幸自分明;总道我会底,未免等闲蹉过。(《嘉兴大藏经》第28册,第5页下)
卷七又载:
上堂。僧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问和尚,还有不落底花么?师举拂子。僧作拈花势云:正是此花,万古无冬夏,香绕三千及大千。师云:争奈大众笑何?乃云:诸佛心源,毫无渗漏,依而行之,事事成就。求子者得子,求寿者得寿,莫道渠侬口饶谵,繇来种谷不生豆。(《嘉兴大藏经》第28册,第36页中)
其中,前者是行元自引《春晓》,但他把四句诗拆分成前后各两句,并在后两句前加有断语曰“衲僧家总道我会×××”,意在打破参禅者的惯常思路,截断众流。不过,最后仍借“知多少”――数数问题而引申出话头,即浑然一体的清净自性,根本就不用判别。后者相对特别,是参禅弟子以孟诗作为话头,借用诗中“落花”意象并加以戏剧化表演(效佛祖灵山作拈花势),行元却一语破的,指出该弟子并未达到“拈花微笑”公案中大迦叶那样的透彻之悟,即依样画葫芦来修道恰恰适得其反,反而为众人所耻笑。
3 清初临济宗僧清果法通说《不会禅师语录》卷三载观音圣诞上堂师答僧问“如何是第三要”时有云:
看来大似“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蓦竖杖云:观音菩萨在拄杖头上说法已竟,诸人有眼皆见,有耳共闻,既见既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所以或现帝王身说法,或现宰官身说法,或现将军身说法,或现比丘身随类说法,且道即今观音毕竟在甚么处?(《嘉兴大藏经》第32册,第342页上)
此处法通是以原诗最重要的两个动词――听、看为中心,结合说法场景――观音生日而展开解说,表明观音虽有多种化现之身供信众观瞻,但从本质言,仅是一法身,明凌弘宪点释《楞严经证疏广解》卷六即明确指出:“《入大乘论》说福胜者,是称观音法身,法身是常,以应化身者是无常,故已上功德有复有销,有偏有圆,有融有通,渐次深入。”(《大藏新纂�续藏经》第14册,第148页上)换言之,观音化现是应机说法,对象根器有利、钝之别。所以要回答她现今究竟在何处,就一句话,在各位信众的眼、耳之中。
4 清初《磐山牧亭朴夫拙禅师语录》载师早参引《春晓》全诗后:
遂以手捏鼻孔作鸠啼势云:鹁鸠呱呱,鹁鸠呱呱。复三唤,侍者不应,乃连掌之云:者尿床鬼子,天明多时,犹在者里瞌睡。(《嘉兴大藏经》第40册,第500页下)
拙禅师在此,则先把原诗较为抽象的“鸟”意象换成具体的“鹁鸠”,然后再用戏剧化的动作表演鸠啼并引出侍者这一人物。侍者的出场,似在反衬参禅悟道之难。
虽说《春晓》在禅林以全诗的`整体传播为主,但也有部分禅师进行局部传播。此时,或引原诗一二句为证,如临济宗僧盘山大博(1602―1673)之《大博乾禅师语录》卷三载师上堂时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答“恁么则不隔去也”之问(《嘉兴大藏经》第40册,第10页中);或引三四句为证,如临济宗僧行韬(?―1652)《国清大庾韬禅师语录》谓师示众曰“且道观世音菩萨终日在什么处?良久顾左右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嘉兴大藏经》第34册,第401页下),海云行舟《介为舟禅师语录》卷一则载其上堂时有僧问:“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问和尚,毕竟是多少?”师云:“红尘堆里撒珍珠。”(《嘉兴大藏经》第28册,第228页下)据此可知,同一诗句,问答之中均可征引,关键在于当下之具体语境。
若追溯《春晓》进入丛林之成因,则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者与严羽以禅喻诗时的大力称扬有关,《沧浪诗话•诗辩》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也就是说,严氏认为孟浩然诗歌超越韩愈的地方就在于前者创作出于妙悟而非学力。而妙悟贯通诗、禅两道,故具有妙悟特色的孟诗,自然便成了以诗证禅的绝佳例证。二者与《春晓》本身的表现对象、表现手法、诗歌思想有关。如净挺禅师《阅经十二种》卷一二之《心经句义》释“无色声香味触法”即说:
此明十二处也。色本殊质像,声原异苦乐,香味触法,种种皆然。然此一一依根分布,到得和根倒断,不立纤尘,色不到眼,声不到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色声外一段威仪,非其人不易语也。(《大藏新纂�续藏经》第37册,第783页中)
净挺指出,《春晓》能正确运用耳根、眼根来传达色、声等境,实属不易。其文字表现虽为俗谛,然真俗不二,可凭借《春晓》悟入真谛。此外,明人冯梦龙辑《古今谭概》“苦海部第七”之“前人诗文之病”条却说有人以《春晓》为据而批评孟浩然是“孟盲子”(参栾保群点校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7页)。表面看来是有嘲谑意味,细绎之下则不难发现在“花落知多少”的感慨中确有诗人苦谛的抒发,因此,前引嘉兴海门雪岑涌禅师上堂时将《春晓》第三句改作“连朝风雨苦何多”,当非空穴来风,也自有其依据。
最后附带说一下,在《唐诗排行榜》100首唐诗中,共收入孟浩然诗5首,即《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岁暮归南山》和《与诸子登岘山》,综合排名分别列第7、第26、第62、第73、第91名。但丛林传播的排序,截然不同。因为像《过故人庄》、《岁暮归南山》尚未发现有任何引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诸子登岘山》则各有两次摘引:前者见于北宋李遵勖编《天圣广灯录》卷二一“巴陵乾明院普禅师”条所载师对僧问“如何是岳州境”之答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藏新纂�续藏经》第78册,第525页上),以及清初迦陵性音编《宗鉴法林》卷二所载临济宗天水广禅师之颂古“骊龙奋迅,渤海汪洋。气蒸云梦,波撼岳阳”(同前,第66册第410页上);后者见于明末高僧德清(1546―1623)《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四《游芝山记》所说“予与诸子相和而叹曰:‘山川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同前,第73册第636页下。又,文字略有变异),以及清初曹洞宗僧智操(1626―1686)《寒松操禅师语录》卷十所载“僧问:如何是道?师云:江山留胜迹。曰:不问者个道?师云:你问那个道?曰:大道。师云:我辈得登临”(《嘉兴大藏经》第37册,第600页下)。这四例引用,悉非全诗之整体传播,而是局部传播,并且多为触景生情式,只有最后一例才充满机锋。反观《春晓》,竟被禅宗语录征用22次之多(据初步统计),形式多样,远非其他四首所能相比。也就是说,孟诗在丛林的传播,相对于世俗语境而言,性质迥异,故排序也判然有别。
清音阁、九老洞景区,从清音阁至九岭岗,海拔775-1900米之间,是峨眉山的中山区,地处幽谷之中,两岸高山兀立,雨量充沛,植被丰茂,谷底流水潺潺,清幽凉爽,风景秀美。洪椿坪、仙峰寺一带,可以观赏猴群,给游人无穷的乐趣。
1.龙门洞
这里便是峨眉山的入口处“龙门洞”。这一带的岩体是极为宝贵的地质标本。路边这块石碑,便是四川政府于1964年7月命令峨眉县政府把这一带划为“地质剖面保护点”而立的。
这里谷底潭深水碧,古代传有龙居,两峰对峙俨如山门,岸边古洞遗存幽幽深深,故名龙门洞。以前这里飞瀑流泉,林深谷幽,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王国的领地日渐缩小,原始生态的身影向深山退却,所以龙门瀑布的壮观已成为历史的记载。游客们,现在峨眉山已被联合国列入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而加以保护,为了我们能再次目睹龙门昔日的仙姿,也为了把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峨眉山这座绿岛完整地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自觉地加入环境保护者的行列。
2.普贤船
这里公路下面河心中的那块巨大的奇石,长约35米,宽2.5米,其形状酷似一首航船,它便是“普贤船”。我们当地人把它唤作“石船子”。别看它其貌不扬,可是大有来历。传说当年普贤菩萨撑着这条满载佛经的船来到此地时,这里还是汪洋一片,普贤菩萨搬书上岸后,为不让海浪把船卷走,于是施展佛法,将船点化成此巨石,从此它便停泊在这仙山脚下了。明朝时期,曾有人在山崖上刻有“藏舟于壑”四个大字,便是说的这件事情。
3.良宽诗碑亭
这座极为普通的跨溪铁索桥,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动人的故事。
传说1825年初冬,日本和尚良宽在日本的宫川海滨见随海潮漂来一物,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段桥桁,上面有着一行醒目汉字:“峨眉山下桥’。良宽早已向往仙山佛国,于是心灵一动,吟诗一首:
不知落成何年代?
书法遒美且清心;
分明峨眉山下桥,
流寄日本宫川滨。
此诗既出,便在日本民间广为传诵,影响甚广。为了使中日两国人民之间这一动人的故事成为美好的传说永远流传下去。1990年8月,经四川政府外事办公室的批准,日中友好汉诗协会在乐山市和峨眉山市有关部门及峨眉山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在这里修建了良宽诗碑亭。同时修建了这道铁索桥,以方便游人参观。
这便是日中友好汉诗协会会长柳田圣山题写的亭额:“日中诗碑亭”。
这是柳田圣山先生撰写的碑文。它说明了诗碑亭的建造经过,借此表达了希望世界和平,中
日两国人民友好万年的良好愿望。
这块黑色石碑和正面镌刻的便是良宽和尚的那首诗文手迹。
这背面镌刻的便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唱和良宽和尚的诗文:
禅师诗句证桥流,
流到宫川古渡头。
今日流还一片石,
清音长共月轮秋。
这是当年桥桁出峨眉、经青衣江、过岷江、入长江、漂洋过海至日本宫川的流程示意图。
大家看这块碑亭的右边杂树丛生,绿草丰茂,象征着佛国仙山峨眉;左边那星罗棋布的石块,象征着日本诸岛;这块上鹅卵石嵌的水波纹饰,象征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中间的诗碑亭,便是连接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诗碑亭的整体设计者,可谓别具匠心。
4.清音阁
这便是清音阁有名的牛心石。你看这浪花四溅,水珠翻飞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你听这动地的轰鸣声,已经持续了亿万年的历史。冲击这块巨石的,便是黑白二水千古不断的激流。左边的这条江叫“黑龙江”,它发源于九老洞下的黑龙潭,经洪椿坪穿白云峡到此;右边的这条江叫“白龙江”,它经雷洞坪绕白水寺而来,两条江上分别架有二道石拱桥,象两道彩虹勾通左去广福寺右上万年寺的路径。富顺诗人刘光弟巧妙地将二桥一石概括为:“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这样如诗如画的
“双桥清音”是“峨眉山十景”之一。
中间这座亭子,旧名“接王亭”,建于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来游峨眉山,山僧在此恭迎,故名接王亭。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山僧又在此迎接郭哈奇、海青……等四位钦差,故接王亭保存至今。原亭年久失修,以后重建。今天的接王亭,是解放后重建的,规模比过去的大得多,它早已不是王公大臣的专利了。
这便是始建于唐代的前牛心寺,明洪武时,广济禅师住持以晋人左思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诗意而取名“清音阁”。后三次失火,现为1917年后重修,仅一殿,供释迦牟尼、文殊、普贤。1992年8月新建了那座三层阁楼的客舍。
5.广福寺
清音阁的左边便是广福寺,原是前牛心寺别院。这座寺庙初建于明代,清朝初年重建。“广福”即“广种福田”的意思。此庙现仍是清音阁的一座属庙。若从报国寺景区而来,广福寺就是进入清音阁景区的第一座寺庙。
6.牛心寺
清音古刹背后这座山便是牛心岭,岭上便是牛心寺。牛心寺为唐代所建,初取名延佛寺。唐慧通禅师改为卧云寺。宋继业三藏扩建更名为“牛心寺”。旧寺已废,1912年圆照济悟上人修建。此寺虽然不大,然而名气还不小哩:
一是据《峨眉山志》载,寺中原有盛唐时期我国著名的佛教人物画家吴道子画的《十八罗汉》,你说该价值几城?可惜今已无存,只空留给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遗憾。
二是明初广济和尚曾住该寺。广济和尚何许人也?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时的僧友,而且十分要好。后来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最后到南京应天府当了皇帝,可谓凡尘有功。广济和尚则辗转入蜀来到峨眉山,居深山而佛国有造,成为一位大德高僧。朱皇帝皇袍加身,高坐龙廷,闲来无事打听得广济在峨眉山,便下诏让他进京叙旧情,享清福,可广济视名利如粪土,上书辞谢,词恳情挚,朱皇帝也就不便勉为其难了。
三是牛心寺后山脚下有个“药王洞”。洞高约5米,宽近3米,深5米多,洞底和洞口均有明显的烟熏火烤痕迹,洞壁上至今寸草不生,据说是久经药物熏烤的原因。传说“药王洞”是“药王”孙思邈在峨眉山采药炼丹的地方,他在洞中炼成了“太乙神金丹”。如果你去拾得到一两颗,保准比市场上的“神功元气袋”、“三株口服液”药效好上百倍。就看你的运气了。祝你走运。
7.“一线天”栈道
前面高崖挡路的地方便是白云峡。大家不用担心,中间有峡谷可以通行。
白云峡,两边石岩壁立,下面流水寒彻;顶上古木参天,只见青天一线,所以又叫“一线天”。这是在七千万年以来,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壳迅速上升,河水强烈地下切,把这岩石切了个深槽。古时僧人来往过此,全靠在石壁上凿石穿孔,横穿进木桩作梁,再在桩上面铺横木条当桥板,人踏上去,栈道吱吱作响,上下闪动,够人担惊受怕的。1980年后,为方便游人通行,改建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预制板栈道。这样虽不及古栈道原始风味浓郁,便平坦宽敞,免去担忧,便可尽情欣赏这里的自然美景了。出门在外,谁都希望旅途平安嘛。祝你平安。
8.洪椿坪
洪椿坪到了。这里海拔1120米,周围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黄心、夜合、红回香、黑壳楠、润楠等。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具有热带雨林的一些特性,是全球保存较完整的典型的亚热带原始的常绿阔叶林,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保存价值。这便是有名的洪椿古树。《庄子》一书中载,此树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是神奇的万岁之树,所以人们把洪椿当作“树神”。传说归传说,似不可信,但根据植物学家认定,这里的洪椿树确有一千年高寿。愿意当寿星的,都来和这千年寿星合影留念,把它的祝福带回你的家中。 这便是洪椿坪古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初取名“千佛庵”,明朝末重修,后因寺所在地叫洪椿坪,便以地名改寺为洪椿坪。在峨眉山中名气大增。
洪椿坪内珍贵文物数不胜数。
一是楹联众多,且品位较高。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观音殿门坊上1921年四川什邡人冯庆樾撰写的双百字长联,是峨眉山楹联中联语最长者:“峨眉画不成,且到洪椿,看四壁苍茫;萤然天池荫屋,泠然清音当门,悠然象岭飞霞,皎然龙溪溅雪;群峰森剑笏,长林曲径,分外幽深。许多古柏寒松,虬枝偃蹇;许多琪花瑶草,锦彩斑灿。客若来游,总宜放开眼孔,领略些晓雨润玉,夕阳灿金,晴烟铺绵,夜月舒练。
临济宗无恙,重提公案,数几个老辈:远哉宝掌住锡,卓哉绣头结茅,智哉楚山建院,奇哉德心咒泉,千众静安居,净业慧因,毕生精进。有时机锋棒喝,蔓语抛除;有时说法传经,蒲团参究。真空了悟,何尝障碍神通,才感化白犬衔书,青猿洗钵,野鸟念佛,修蛇应斋。”这副
二是这观音殿楼上的这盏木制千佛莲灯,高2.25米,直径1.2米,七条金龙盘柱,200余尊佛像雕嵌其上,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三是寺内还保存有一通清朝乾隆年间的木质“正明司碑”,记述为汉藏两种文字所书,藏传佛教徒朝拜峨眉山始略。此碑是四川唯一的木质藏汉文木碑,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
这墙上“洪椿晓雨”四字记载了洪椿坪这里特有的自然奇景,它是“峨眉山十景”之一。这里由于环寺皆山,林密森森,阳光很难穿透树荫,所以空气湿度大,水蒸气不易散发。一到清晨,气温清冷,湿润的空气便凝聚成微小的水粒,似雨似雾,随山风扑面而来,无声无息,无形无影,润衣而不湿衣,沁人心扉而不寒冷肌肤,甜甜的,绵绵的,给人一种清心的温柔。这里是一个天然的空气浴场,在这里小憩,可以洗去你一身的旅途疲劳,也可以涤净你心中的忧愁和烦恼。
寺中有小方池,名叫“锡杖泉”。过去这镉盟??克?姆钕住4?档滦拇笫β柿烀湃嗽渖娇??犹斐胤逡?慈???笕私?耸律窕傲耍?凳谴笫σ槐哂檬种徐?冗祷魃窖拢?槐呖谥心钅钣写剩?淙蝗??缘赜砍觯?拔?热?钡拿烂?阌纱瞬痪抖?摺?
洪椿晓雨润客衣,锡杖泉水沁人心。洪椿坪林深、庙静、水清、气朗,确实是游人驻足的仙境,所以也曾引来过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939年他曾在此世外桃源一住便是80天。“洪椿坪”、“大雄宝殿”匾便是他当年留下的墨迹。
9.九十九道拐
此处山高路陡,导游只有登山爬坡之功。无解说聊吹之力,暂且把话题按住不提为妙。这带常有猴子当道,向游人乞食,逗戏他们,可以减轻疲乏,也是一种旅途中的乐趣,但要注意安全。
10.仙峰寺
仙峰寺就要到了,大家歇歇脚,观赏一下这里的风光。看,这是一株巨大的连香树,树龄大约有400年。连香树为第三纪古热带残遗种,为单属科的珍稀植物,对研究东亚植物区系和植物进化关系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这一带密林中,还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鸡。如有幸,定能一睹这种珍禽的芳姿。到了,这就是仙峰寺。这里古名慈佛院,元朝时这里还只是小庵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经扩建成寺,清代改名“仙峰寺”至今。寺后仙峰岩高耸入云,云重雾浓,庙宇在雾中时隐时现,恍若仙山琼楼,故名仙峰寺;因它的附近便是全山最有名的最大天然溶洞九老洞,所以本地山民习惯也就把这座寺庙直呼作“九老洞”。仙峰寺和九老洞一寺一洞及周围山景融合在一起,便成为“峨眉山十景”之一的“九老仙府”。
11.九老洞
属于喀斯特地形的`峨眉山区,溶洞成群,崖穴成网,九老洞可以算得上山中洞穴之首。从这仙皇台上去,便是九老洞所在。
关于“九老洞”的得名,源于一人神奇的传说。传说当年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远道从黄河边来峨眉山访天真皇人问道,巧遇穴居此洞中的九位老人,名叫“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问及年龄,九位老神仙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们曾经在年轻时候为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捡过石头,看来是资历不浅的了。“九老洞”的得名源出于此。洞口呈三角形,从洞里向外看,洞口轮廓恰似一尊老道塑像,真是奇妙极了。你看这洞府的四周,青藤盘绕,杂树飞花,上有白云飘飞,下有雾霭升腾,洞外天郎气清,洞内凉风习习,“九老仙府”果然神秘传奇,诸位不妨进洞体验一番。
这便是《封神榜》中的财神爷赵公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便在这里享受人间烟火至今。信则有灵,不信则无,信不信由你了。
其实,九老洞的成因和规模,地质勘探工作者经过艰辛的努力和科学的考察,早已把它弄得一清二楚。九老洞曾是一条波浪翻滚的地下河,亿万年前,随着峨眉山体的上升,水去洞存,加之山水的冲刷浸蚀,便形成了这峨眉山上最大的地下宫殿。
九老洞全长1500多米,分为三段,第一段人可直立行走,第二段开始出现岔洞,只能爬行,第三段则是裂隙型的洞穴,人侧着身子挤进去都困难。在洞的深处可看到异态纷呈的石钟乳、石柱、石花、石帘、石笋和听到阴河哗哗的流水声。
多年来,九老洞以它神奇的传说和复杂的地貌吸引着不少冒险者进去一饱眼福。这其间成“仙”者有之,明智而中途返回者不少。其中最幸运的要数云南昆明医学院的三个大学。1983年的一天,他们鲁莽入洞,除了一身勇气外什么也没有,结果在洞中迷路困陷12个昼夜,经组织人员全力抢救,才把他们从洞穴中救出,算是没有成“仙”,险哉!所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盲目深入洞内,让好奇心把你引迷途。
九老洞下方的黑龙潭,便是陪白娘子下山到杭州西湖去找许仙的青儿修道的地方。黑龙江便是从那里经洪椿坪过白云峡流到清音阁前与白龙江汇合出山。
12.仙圭石
仙峰寺前面有一巨大的摩岩石刻,人称“仙圭石”,上面刻有“南无普贤菩萨”,为泸州周祚章用楷书写的,字体浑厚端庄,颇讲法度。顶端因有“仙圭”二字,为赵熙书故称“仙圭石” 。
13.珙桐林
这便是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的峨眉山珍稀植物--珙桐林。其中还有水青树、连香树,均为第三纪古热带的孑遗种。
春末夏初这段时间,在九老洞至遇仙寺及往洗象池的游山道两旁丛林中盛开的珙桐花就像一群群白鸽在绿海上翻飞,你看它洁白柔嫩的花瓣,多象白鸽展开的双翅,那黄色的花蕊,多象白鸽的嘴喙。因此,人们又把珙桐花形象地叫着鸽子花。
这种一千多万年前便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植物,如今唯我国独有,而且只有神农架、峨眉山等少数地方才有。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儿子来游峨眉山时,将两株珙桐树苗带回美国种植,从此它越洋过海成为美洲的贵客。愿这鸽子花和平鸽般飞遍世界各地,带去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也愿这鸽子花带给今天来游的诸位家庭以和睦与温馨。
14.遇仙寺
遇仙寺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关于遇仙寺的得名,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说是古时候有一个人上峨眉山求仙,走到这里,遇一砍柴的农民对他说:“清闲无为便是仙,何须走上峨山?”说罢便隐身不见,此人知道遇上神仙了,心满意足地返下山去。后来和尚便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叫着“遇仙寺”。大家可以在这里歇歇脚,体会一下“清闲无为便是仙”的哲理。
师入院。开堂日。宣疏了乃云。疏帖一时读了。若是具金刚眼睛底。何必重说偈言。虽然如是。事无一向。便升座拈香罢。四面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金镞惯将平祖道。铁鞭多在恨无仇。莫有不顾危亡底衲僧么。出来相见。僧问。白云山下祖令当行。如何是祖令。师云。一二三四五。学云。恁么则昨日太平今朝海会。师云。高着师僧。问昔日为霖去。今朗领众来。朝贤临座下。愿震一声雷。师云。儞还闻么。学云。风送好云归碧洞。水潮沧海助波涛。师云。知心有几人。学云。寒山常抚掌。拾得每殷勤。师云。将谓无人。学云。也不得压良为贱。师云。且礼拜着。乃云。问话且止。夫第一义适来。若于四面捶下荐得。千圣不能近。祖师言不到。天下作者拱手归降何也。况第一义本来清净不受诸尘。如何说得。同道方知。今日放过一着。向建化门中。别作个解话会。是以绍先圣之遗踪。称提祖令。为后学之模范。建立宗风。若非当人。曷能传授(谢词不录)乃云。陈谢既毕。不可空然。有一颂举似大众。日暖风和花正开。七重山锁白云来。翻思城市繁华处。又出松门步一回
师在太平受帖。拈起。示众云。恁么会去。早是钝汉。何也若凭说五千四十八卷。岂不是说。若不凭说又如何辨白。请维那分明拈出。读疏了。遂升座乃云。祖令当行十方坐断。其中莫有不惜性命者么。出来与老僧相见。时有僧出云。日月易见好事难逢。师云。令人疑着。问公笺已至师今受。祖意西来愿举扬。师云。云从龙风从虎。学云。人天既获闻真谛。更有尖新事也无。师云有。学云。如何是尖新底事。师云。蹉过也不知。问白云长老太平禅师。于其中间未审如何辨的。师云。儞试定当看。学云。莫是月无来去影现千江。师云。一任钻龟打瓦。遂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明镜当台好丑自现。久参上士言下知归。晚学初机当须子细。是以古人道。法无去来无动转者。辄成山颂举似大众。触目光明处处新。其中那个辨疏亲。祇园枝上千花秀。一度芬芳一度春
上堂。僧问。如何是佛。师云。悉达多太子。学云。逾城时如何。师云。自有四天王在。学云。到雪山时如何。师云。芦芽穿膝鹊巢顶上。学云。争柰未是学人安身处。师喝云。礼拜了退。乃云。天地为洪炉。烹炼强与弱。大道本无元。卷舒由橐钥。凡圣路坦然。各自看谋略
谢首座上堂云。槌破蟠桃核。得见其仁。捋断骊龙须。得遇其宝。虽然如是。也未是好手。黄帝失玄珠于赤水。使智索之而不得。使离未索之而不得。使契诟索之而不得。乃使罔象。直饶罔象得之亦未是好手。争似今日与大众。同使一个通事舍人。虽然如是。也只得一半
上堂云。永嘉道。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祖师道。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大众且道。是个什么。乃云。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结夏上堂。僧问。如何是白云境。师云。七重山锁潺湲水。学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来千去万。学云。人境已蒙师指示。向上宗乘又若何。师云。面赤不如语直。乃云。此夏居白云。禅人偶聚会。三月九旬中。尊卑相倚赖。粥饭与茶汤。精粗随忍耐。逐意习经书。任运行三昧。彼此出家儿。放教肚皮大
上堂云。昨日有一则因缘。拟举似大众。却为老僧忘事都大。一时思量不出。乃沉吟多时云。忘却也忘却也。复云。教中有一道真言。号聪明王。有人念者。忘即记得。遂云。唵阿卢勒继娑婆诃。乃拍手大笑云。记得也记得也。觅佛不见佛。讨祖不见祖。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下座
解夏上堂云。一尘起大地收。一叶落天下秋。金风动处。警砌畔之蛩吟。玉露零时。引林间之蝉噪。远烟别浦。行行之鸥鹭争飞。绝壁危峦。处处之猿猱竞啸。又见渔人举棹樵子讴歌。数声羌笛牧童戏。一片征帆孤客梦。可以发挥祖道建立宗风。九旬无虚弃之功。百劫在今时之用。如斯话会。衲子攒眉。不见道。一尘不立始归家。若有纤毫非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