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作者:张仲景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则必烦,利不止。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文言文翻译: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阳气不足,就容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阴血不足,就会出现形寒怕冷、四肢厥冷。阳虚不能用攻下法,误用攻下,就会导致心下痞结胀硬的变证。
脐右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肝气虚,不能用攻下法。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津液内竭,出现咽喉与鼻中干燥、头目昏眩、心慌等证。
脐左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肝气虚,不能攻下。误用攻下,就会形成腹中拘挛疼痛,饮食不进,气筑筑然跳动更加厉害,虽然身上发热,却要蜷曲而卧。
脐上有气筑筑然跳动,是心气虚,不能攻下。误用攻下,致阴虚内热,就会出现掌心发热、身上体表觉冷,却又发热汗出,想用冷水浇洗。
脐下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肾气虚,不能用攻下法。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肾阳更虚,阴寒更甚,出现腰部胀满、骤然站起即感头晕、饮食不消化、泻下尽是不消化的食物、心下痞塞等证。
咽喉闭塞的病症,不能用攻下法。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汤水喝不进,蜷曲而卧,身体拘急疼痛,腹泻一天数十次。
凡是表有实邪的,不能攻下。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引起身发微热、脉搏摸不到、四肢厥冷、齐腹中部发热等变证。
凡是虚证,不能用攻下法。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口渴很甚。如果渴而想喝水的,为阳气未竭,其预后较好,容易治愈;如果渴又不愿喝水的,为阳气已竭,其病情严重。
关部脉濡而弱,寸部脉反弦,尺部脉反微。弦是阳气扰动在上,微是阴寒盛于下,上虽实而下焦虚寒,所以病人喜欢温暖。由于正气本虚,所以不能攻下。脉微而咳嗽、吐痰,是阳气虚弱、水寒犯肺所致,不能攻下。如果误用攻下,咳嗽虽止,却引起腹泻不止,胸中疼痛而烦扰不安,有如虫咬,食粥就立即吐出,小便不通畅,两胁拘急疼痛,气喘呼吸困难,颈部及背部拘急牵引不舒,臂部麻木,失去知觉。如果虚寒甚极,则反见汗出,身冷如冰,眼睛看不清物体,言语喋喋不休,食欲旺盛,进食很多,这就是除中,此时病人虽然想说话,却舌体缩短、强硬,不能运转。
关脉濡弱,寸脉浮,尺脉数。浮为阳虚,数是阴血少。阳气虚弱不能固外,所以自汗出而怕冷;阴血少,不能濡润温养,所以身体疼痛、振战寒栗。如果关脉微弱,为中气虚衰,所以胸中憋闷难受,喘息,出汗,呼吸困难,呼吸牵引胸胁疼痛,时发寒战,好象疟疾一样。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脉数、发热、发狂奔走、如见鬼状、胃脘部痞塞、小便淋漓不畅、小腹部坚硬、尿血等变证。
脉象濡而紧,濡是卫气虚弱,紧是营中受寒。阳气不足,卫中风邪,所以发热、怕冷;营受寒邪,胃中虚冷,所以微微呕吐、心烦不安。证属阳虚兼表,治当扶阳解表。医生却认为肌表热甚,单用解肌发表药治疗,致汗出亡阳,所以烦躁不安,胃脘部痞胀硬结;表里俱虚,所以骤然站起即感头晕,自觉肌表发热,苦闷不能安眠。医生仍不知道胃中虚寒、下焦寒甚,不循辨证论治规律,反而用冷水浇灌病人身上,体表之热虽然立即消退,却引起寒栗振战,须盖几床棉被。结果又导致汗出、头目昏晕、全身筋肉跳动、身体振颤。里寒因用冷水浇灌治疗而更甚,所以出现腹泻不止,腹泻完谷不化,脱肛,呕吐,起卧不安,手足微有厥冷,身上发冷而心中烦躁。如果治疗稍迟,就无法挽救。
脉象浮而大,浮是气实,大为血虚。血虚则阴亏,阴虚则阳亢。如果膀胱空虚,阳热乘虚下乘,小便应当黄赤短涩,现反见小便通畅而大汗出,照理阳气应虚衰,现阳气反而盛实,致使津液大量外泄,营血受到煎熬而虚竭,出现口干、心烦不能安睡、肉消形瘦等证。医生如再用峻猛药攻下,必使阴液更伤,阴竭而阳脱,势必出现大便泻下如污泥的变证,预后不良。
脉象浮而紧,浮为感受风邪,紧为感受寒邪。感受风邪则损伤卫阳,感受寒邪则损伤营阴。风寒之邪同时感受,则营卫俱病,所以有骨节疼痛等证,应当用发汗法治疗,而不能攻下。
脉象数的,一般主热,表现为长时间跳的快而不歇止。如果数脉中而见歇止,是邪气结滞、正气郁结。脉数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心烦、下利不止的变证。
脉象浮大,为表实邪盛,当用发汗法治疗。医生却反而用攻下法治疗,这是严重的治疗错误。
病人想要呕吐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凡病属阳气亢盛的发热,不能攻下。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心下痞结胀硬的.变证。
病人脾胃本来虚弱,如果误攻其邪热,就会导致呃逆的变证。
阳虚阴盛的大便硬结,不能攻下。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引起腹泻完谷不化、腹部胀满的变证。
患伤寒病,头痛发热,微微出汗,证属阳明里热。如果误用发汗,则里热更甚,产生神昏不识人的变证;误用火熏法治疗,则火邪内迫,出现喘气、小便不通、胃脘及腹部胀闷等变证;误用攻下,则耗伤津液,出现短气、小便解出困难、头痛、项背强急不舒等变证;误用温针,则致热盛动血,出现鼻衄等变证。
患伤寒病,寸关尺三部脉俱紧,发热怕冷的,属太阳表实,如果少阴阳气内虚的,则将出现厥脉。所谓厥脉,是指脉象初来时大,渐渐变小,再来又渐渐变大。出现这种症候的病人,如果怕冷严重的,就会见身体翕翕然汗出,咽喉中疼痛;如果发热重的,就会有目睛发红、脉络多、视物不清。此时,如果医生再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咽中损伤、破溃;如果再行攻下,就会出现两目难睁,寒多的,就腹泻完谷不化,热多的,就泻下脓血便;如果误用火熏法治疗,就会出现肌肤发黄;如果用火熨法治疗,就会出现咽喉干燥。这种种变证,如果小便通利的,尚可治疗;如果小便难出的,则属危候。
外感病,发热,口中热气勃勃而出,头痛,眼睛发黄,衄血不止,如果想要喝水的,喝水后就一定呕吐,不愿喝水的,就会产生手足厥冷。假如误用攻下,就会引起咽中溃烂生疮,其手足温暖的,还会出现泻下脓血、里急后重的症状。病人头痛目黄的,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双目紧闭懒睁。病人想喝水的,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引起脉厥、声音不清晰、咽喉闭塞疼痛;误用发汗,就会导致阴阳俱虚,出现畏寒战栗。病人不愿喝水的,如果误用攻下,致阴寒内感,就会出现不思饮食、大便完谷不化;误用发汗,就会引起口中生疮、烦躁不安、舌生白苔等变证。如果脉象数实,不解大便六七天,是热瘀于内,以后可能出现便血;倘若再用发汗法治疗,则会引起小便自遗的变证。
腹泻而脉象大的,属正气虚弱,这是强行攻下所造成的。假如脉象浮革,并见肠鸣的,为血虚里寒,可用当归四逆汤治疗。
腹胀腹泻可以根据脉象使用攻下之法。
41.有人参的一些方证,如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小柴胡汤这个心下痞硬满,虽然说的是硬满,他不是实证是虚证,他这个按之是柔的,他不疼。凡是用人参的,都心下痞或叫心下硬,但是按的时候他是虚的,通过腹诊来判断。所以这种心下痞啊用人参,所以《伤寒论》中凡是用人参都有心下痞,没有心下痞的时候用人参要注意了。
42.《伤寒论》的腹诊存在了多少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腹诊的资料,我们要好好地继承下来。在临床上该用腹诊的时候就要用腹诊,来帮助我们诊断,主要是辨别寒热虚实,对我们有帮助。
43. 什么叫方证对应?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有什么证用什么药,这才是方证对应。这方证对应,不光是药味对应,还包括剂量和煎服法对应。
44. 胡老在临床治疗的时候,一般遇到关节疼痛呀,尤其是大关节,肘膝关节用桂枝加苓术附,日本汉方也经常用这些方。
45.经方不是不能加减,加减是根据病情的,但是一般来说不要过多的加减,加减太多了以后呀我们自己就认不清,是对证不对证,你摸不清了。
46.我们中医治病就是从八纲的角度来看,用药物的偏盛、偏衰,来纠正人体偏盛、偏衰,这都是从八纲来看的。
47. 我们应该相信六经提纲的科学性,这个六经辨证不是在表,就是在里,要不就是在半表半里,凡是有病,都逃不出这三个病位。不是阴证,就是阳证,从阴阳分析来说就是这么六种情况。所有的症状都可以归到六经里头。
48. 提纲,给你提示这么一个尺子,拿着尺子大概就清楚了。这跟这个城市在哪?告诉你一个主要方向,你去就行了,这路上有些什么情况就不好说了,它就比较具体了。所以这个提纲啊告诉我们一个大概的一个尺度,容易掌握的,但它不全面。
49. 说《伤寒论》不讲病机,这错了。实际上他讲了,病因病机也是有的,先有了方证,有了方证理论后,总结了六经辨证经验。
50.关于大青龙汤:说它是发汗重剂,其实是不合适的,它实际上不如麻黄汤发汗力量大,因为它是表里双解的一个方子。应该叫做行水的重剂,是表里双解,它是又发汗,又行水,行在表的水,它不是从小便走,它从表走。这为什么叫龙呢?因为在古代这龙是行水的。
51. 关于方证和药证:方证是一体的,方证就包括了药。实际上经方发展,方就是药,这个方呀可以是个单味药,也可以是个复方。像甘草汤,那是个方,这个证呢是甘草汤证。所以这个经方的方证,就包括了方剂的组成“药”,而且包括了药量。
52. 里饮有两种情况可以渴,什么情况?一个就是有饮,津液不上输布所以口渴,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饮久化热。
53.一般的表证不管是发汗以后,或者下之后,或者吐以后,经过治疗以后啊,很少再是麻黄汤证,一般的要出现什么?桂枝汤证或者桂枝汤变证。所以在临床上,尤其是现在麻黄汤证咱们见的很少,因为什么?都经过治疗了——一一感冒,都自己去吃药了,白加黑啊、感冒胶囊啊这些药到处都是。
54. 《伤寒论》读懂读不懂,这都是一个概念的问题,所以这里头体现了《伤寒论》是它自己的一个理论体系。它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不是一回事儿。
55.《伤寒论》是论广而成的,不是张仲景一个人写成的,是好几代人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补充、注解,这么完成的。
56.经方不是“效不更方”,他症状变了,方子就要跟着变,所有的复诊,都要当成初诊来看待,有时候一个症状问不到,就辨不准确。
57. 临床有些辨证啊要反复地琢磨,要仔细地问诊,要联系条文,有时你看着是个实证,实际是个虚证。
58. 治喘不一定用麻黄,它是根据具体的表现。喘证有大承气汤证,有麻黄汤证。它有个腑实证,阳明里实证,和表不解这种“胸满而喘”不是“腹满而喘”,它有这种区别。
59. 这个瞑眩状态,实际上给咱们打仗一样,是正打的激烈的时候。快要胜利的时候,总有个激烈的反应,敌我双方,互相战斗非常激烈。实际上,它正邪相争啊,正要胜邪了,但是这时候反应啊比较厉害。
60.中医治疗肿瘤,要联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中医治疗。肿瘤属于慢性病,该手术手术,该放化疗放化疗,之后有什么症状,再用中医治疗,这样比较好。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佐药”功用范畴的是
A.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B.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C.针对某些次要症状发挥治疗作用
D.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
E.针对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考题解析:佐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某些次要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消除或减低君、臣药的毒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治疗需要,在方中配伍的少量的、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中医执业医师试题。由此可知,A、B、C、D均属佐药功用的范畴。故标准答案为E.
2.由逍遥散变化为黑逍遥散,属于
A.药味加减的变化
B.药量增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
D.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
E.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
考题解析:黑逍遥散(《医学六书。女科要旨》)由《局方》逍遥散加味化裁而成,方中不仅加入生地(或熟地),且药物配伍比例也作相应调整,所以D为正确答案。
3.至宝丹的功用是
A.化瘀开窍,解毒辟秽
B.豁痰开窍,化浊解毒
C.化痰开窍,熄风止痉
D.芳香开窍,解毒辟秽
E.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考题解析:至宝丹为凉开的代表方之一,功擅开窍、辟秽、化浊、解毒,所以E为最佳选项。A项中之“化瘀”,C项中之“熄风止痉”,均与至宝丹的功用无关;B、D两项虽与至宝丹的功用相近,但均未提及“清热”,所以亦非最佳选择。
4.具有补气生血功用的方剂是
A.四君子汤
B.参苓白术散
C.当归补血汤
D.补中益气汤
E.生脉散
考题解析:补气可以生血。当归补血汤虽以当归命名,但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意在使气旺血生,所以C是正确答案。补中益气汤虽亦重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少量配伍当归,但其立法意在补气升阳举陷,而不在补血,故不是最佳答案。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的功用均与题目相去较远,所以不选。
5.以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
A.四妙勇安汤
B.犀黄丸
C.仙方活命饮
D.大黄牡丹汤
E.苇茎汤
考题解析:五个备选答案中,犀黄丸、仙方活命饮均具有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作用,但仙方活命饮重在清热解毒,溃坚消肿;犀黄丸重在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所以B为最佳选项。四妙勇安汤、大黄牡丹汤、苇茎汤三方,或具解毒、散结之功,或具化痰、祛瘀之用,但均不全面,所以A、D、E皆非正确选项。
6.枳实薤白桂枝汤中,具有通阳散寒、降逆平冲作用的药物是
A.枳实
B.薤白
C.桂枝
D.厚朴
E.瓜萎
考题解析:枳实微寒,瓜蒌甘寒,均无通阳散寒之用;厚朴虽性温且能降逆,却无通阳之用;薤白虽辛温通阳,但无平冲之功,所以A、B、D、E俱非正确选项。唯桂枝辛温,具通阳散寒、降逆平冲之功,故C为最佳选项。
7.小建中汤中配伍芍药的意义是
A.益阴养血,柔肝缓急
B.养阴复脉,柔肝缓急
C.益气养阴,缓急止痛
D.益气养血,复脉定悸
E.养阴补血,活血通脉
考题解析:小建中汤所主虚劳里急腹痛之证,虽以中焦阳气虚寒为主,实则五脏俱虚,气血阴阳俱不足。方中配伍芍药益阴养血,意在与饴糖、炙甘草相配,酸甘化阴,柔肝滋脾,和里缓急而止腹痛,所以A为正确答案。其余各项,或涉阴血,或涉缓急止痛,但都与小建中汤主证、病机及方药配伍不尽吻合,故均非正确答案。
8.苏子降气汤中配伍当归和肉桂的意义是
A.温肾纳气
B.养血补肝
C.温补下虚
D.祛痰止咳
E.温肾祛寒
考题解析:苏子降气汤中配伍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配伍当归养血补肝,兼“主喘逆上气”,合而温补肝肾以顾下虚,所以C为正确答案。A、B、E项都仅言及一药作用或某一方面,所以均非最佳选择;D项与本题无关。
9.白果在定喘汤中的作用是
A.散寒平喘
B.敛肺定喘
C.清泻肺热
D.止咳化痰
E. 降气平喘
考题解析:白果甘涩性平,功能敛肺气而化痰浊。与麻黄相合,宣敛并用,既防麻黄宣散太过而耗损肺气,又助化痰定喘之效。所以B为最佳选择答案。
10.真武汤中白芍的主要作用有
A.缓急,利小便
B.滋阴,养血
C.调和营卫
D.敛阴止汗
E.柔肝,熄风
考题解析:真武汤为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肾阳虚弱、水气为患所致腹痛下利诸证。《神农本草经》云:“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本方配伍芍药,既取其敛阴缓急而止腹痛,兼取其利小便以助渗湿而除水患。所以答案A为最佳选择。
11.桂枝汤原方服法要求“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其意义在于
A.护中以防伤胃
B.助汗以去外邪
C.防止过汗伤阴
D.防止过汗伤阳
E.养胃以复正气
考题解析:桂枝汤以桂枝解肌发表,芍药敛阴益营,散中有补,发中兼收,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发汗作用和缓,既无过汗伤阴之虑,也无过汗伤阳之忧;更无伤胃之弊,所以A、C、D均非正确答案,医师考试《中医执业医师试题》。
本方药后啜粥之意,是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以助祛邪,更可使外邪解而不致复感。其中虽寓“养胃以复正气”之义,然重在“助汗以去外邪”,所以B为最佳答案。
12.李东垣氏所创,主治劳倦伤脾所致的发热,称为"甘温除热法"的方剂是
A.竹叶石膏汤
B.小建中汤
C.补中益气汤
D.归牌汤
E.当归补血汤
考题解析: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氏所创,专为治疗脾胃病始得,主用于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头痛自汗,渴喜热饮,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气短乏力,脉洪大而重取无力者。本方以甘温补气为主,而治脾胃气虚发热之证,所以C为正确答案。
竹叶石膏汤清补并用,主治阳明气分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之证;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虚劳里急腹痛之证;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证,且三方皆非东垣所创,故A、B、D均非正确答案。当归补血汤虽为东垣所创,但重在补气生血,主治血虚发热之证,所以E亦非正确答案。
13.“以补为固”,补而兼疏的`方剂是
A.牡蛎散
B.固冲汤
C.健脾丸
D.玉屏风散
E.真人养脏汤
考题解析:所谓“以补为固”,是指以补气为主,通过补气而达固摄气、血、精、津之目的。玉屏风散虽为止汗之方,却不用收敛止汗之药,而以黄芪、白术补气固表为治,是典型的“以补为固”,且更佐少许防风,使补中兼疏,固表而不留邪。所以D为最佳答案。
牡蛎散、固冲汤、健脾丸与真人养脏汤的方药配伍中,虽皆用补气之品以增强固摄作用,或用以止汗,或用以止血,或用以止泻,但均为补涩兼施之剂。所以A、B、C、E均不是正确答案。
14.半夏泻心汤所治心下痞是由何因所
A.太阳病误下
B.少阳病误下
C.阳明病下之过早
D.阳明病应下失下
E.太阳病大下后,复发汗
考题解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之下……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病本在表,经五六日,证见“呕而发热”,说明邪传少阳,故“柴胡汤证具”。少阳病禁用汗、吐、下三法,而以他药下之,显系误治。所以正确答案为B。
15.旋覆代赭汤的病因病机是
A.痰热内阻,胃失和降
B.食积内停,胃失和降
C.胃虚痰阻,气逆不降
D.胃虚有热,气逆不降
E.胃中虚冷,气逆不降
考题解析:旋覆代赭汤原方主治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伤寒之邪,虽经发汗或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胃气已伤。中气既伤,运化失健,痰浊内生,遂成胃虚痰阻,气逆不降,心下痞鞕,噫气不除之证。故C为正确答案。
16.咳血方主治证候的病机是
A.痰阻肺络
B.虚火犯肺
C.肝火犯肺
D.肺络瘀阻
E. 风热袭肺
考题解析:咳血证,原因很多。咳血方所主咳血,以咳嗽痰稠带血,伴见心烦易怒、胸胁刺痛、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要临床特征,显系肝火犯肺所致。故正确答案为C,A、B、D、E各项皆非本证病机。
1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防风通圣散主治病证的临床表现
A.憎寒壮热
B.头目眩晕
C.目赤睛痛
D.大便秘结
E.郁郁微烦
考题解析:防风通圣散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是证以憎寒壮热、头目眩晕、目赤睛痛、口苦而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为主要临床特征。
"郁郁微烦"常是少阳病兼阳明腑实证的临床见证之一,而非防风通圣散主治病证的临床表现。
18.四物汤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
A.气衰血少
B.劳倦内伤
C.冲任虚损
D.郁怒伤肝
E.阴精亏损
考题解析:《局方》四物汤为补血调经之主方,主治妇女月经不调、胎动不安及产后恶露不行,少腹坚痛诸疾。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冲任虚损,血行失畅,则月经不调,或量少色淡,或经期延迟。一旦受孕,血不养胎,则胎动不安。至若产后,气血大耗,若调理失宜,结生瘕聚,则恶露不下,少腹坚痛。总之,本方所主,皆冲任虚损,营血虚滞之证。所以C为正选答案。
19.下列各项中,属于四逆汤主治病证临床表现的是
A.神衰欲寐
B. 脐腹痛
C.心下满痛
D. 泄利下重
E. 烦躁欲死
考题解析: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主方,主治伤寒少阴病四逆证。经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又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肾阳衰微则神失所养,每见神衰欲寐,故尔《伤寒论。少阴篇》有“少阴病但欲寐”之论,所以A为正确选项。
“烦躁欲死”为阳衰未甚,邪正剧争的表现;“脐腹痛”是阴血不足,肝郁乘脾的见证;“泄利下重”常由肝脾不和,下焦气滞所致;“心下满痛”多因实邪阻闭而生,所以B、C、D、E均非正确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