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爱国的语录不要背景音乐 正文

爱国的语录不要背景音乐

时间:2025-05-10 10:03:15

寻找春天

仰望风筝,我们寻找春天

徜徉树林,我们期待春天

拥挤的闹市中,我们眺望春天

辽阔的原野上,我们呼唤春天

风啊,春天是不是已经上路

风啊,春天会不会错时误点

风啊,春天要不要中途倒车

风啊,春天能不能提前到站

春天呵,春天

我们胸中的渴望多长

春天呵,春天

你现在距离我们多远

从糖葫芦的沁甜中取出春天

从纸风车的旋转中取出春天

从吐出的一小口一小口的嫩绿中取出春天

从探头的一小绺一小绺的鹅黄中取出春天

从融化的残雪中取出春天

从解冻的冰河中取出春天

从燕子的呢喃中取出春天

从柳笛的清脆中取出春天

从胚芽中提炼春天

从花朵中提炼春天

从绚烂中提炼春天

从芬芳中提炼春天

爬上山岗的春天

铺遍原野的春天

充满大街小巷的春天

刮进千家万户的春天

嫩生生的`春天

粉嘟嘟的春天

绿葱葱的春天

红彤彤的春天

一个春天,两个春天

三个春天,五个春天

十个春天,百个春天

一千个春天,一万个春天

让春天飘动少女脖子上的红纱巾

让春天抖开平原上千万条光线

让春天染绿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

让春天充满每一个白昼和夜晚

我们蒙着春天

我们披着春天

我们盖着春天

我们枕着春天

我们亲吻着春天

我们怀抱着春天

我们呼吸着春天

我们流淌着春天

让叶子一天比一天油绿

让水分一天比一天饱满

让土壤一天比一天肥沃

让生命一天比一天壮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1、

《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

2、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 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 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

常常听见老师们这样的议论:假如“民族精神、生命教育”等字眼出自于别的名师之口,总觉得包着一层虚伪的东西,但于老师所说的“民族精神、生命教育”却能直指人心,甚至感觉他们之间已完全融为了一体。是的,反思是于老师的一种专业品质,更是于老师的一种生命状态。而她的反思之精髓,便是如何使

于老师说:“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正因为如此,所以她的反思渗透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的各个层面,而其中最最首当其冲的便是“目中学生知多少”。我想这该是“生命教育”的最本质的也是最直接的体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清水源头”在哪里?课堂的生命活力又缘自何方?于老师认为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是与自己相平等的生命个体来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灵性和悟性是否得以被唤醒。因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因此我始终觉得语文教师更应该像一位农民,带着对种子的企盼和对果实的热望,像侍弄庄稼一样去待弄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语文的智慧,吸吮语文的营养,在他们拥抱语文的同时,也让语文滋润他们的整个生命。回想自己在一线工作的经历,值得庆幸的是,我在以下的两个方面和于老师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1、丰富语文的外延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人人都熟知的美国教育家华特的一句经典概括。我开阔着自己的思路,作了较多的尝试,学生和我一起尝到了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甜头。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适时地把自己生命中的经历与见闻巧妙地穿插在文本内容的讲授中,让知识或道理变得更加感性与直观,一届又一届学生脸上荡漾着的同样的微笑让我把这种做法一直坚持到了2007年——我的最后一届学生;我也会紧紧抓住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让他们或描绘或议论,交流时的热闹场面又促使着我更细心地去关注生活。我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读者》、《青年文摘》、《中文自修》,甚至是学生摘抄来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赏析的内容。2004届的那一拨学生,我带着他们一起读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2005年的寒假,又拜读了他的《借我一生》,正是籍以这样深厚的阅读基础,颜怡霞同学在我布置的一篇命题

根深则叶茂,膏沃则光烨,没有“万卷”之功,哪来“有神”之笔?其实语文教学的真谛原本很质朴。带着学生在生活的海洋、在书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那悲欢离合的场景会撩拨他们的阅读兴致,那爱憎分明的情愫会化为他们笔下的华章。

2、创设语文教学的人文环境

早就听说“茸城热线”上经常有学生对教师进行品头论足,按捺不住心头的好奇,我也上网查找了一番,起初看到的都是褒奖,心里颇觉欣慰,后来有学生发了这么一个贴子:“我觉得曹怿岚老师不怎么样,她关注两头,大概是好学生进重点她可以多拿资金,差学生教好了她有成就感。”

我不知道那学生是谁,但我要感谢他,是他让我真正地懂得了对待学生,犹如对待葡萄,只有双手捧才能捧起整串葡萄,假如单手拎就总会有掉下的。从此以后,我在语文教学中把关注的眼光撒向每一个同学。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上讲台当小老师、进行课本剧表演、针对课文中有歧义的人物形象进行辩论。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活动是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让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似乎是一道不易跨过去的门槛。于是我把这作为一项回家作业。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找一段自认为和诗歌情感基调相一致的音乐,对课文进行配乐朗诵,然后把录音带到学校,让全班同学欣赏,并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打分。

后来,录音带全部拿来了。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独立空间里,学生的情感发挥到了极致,有的甚至因为激动而声音颤抖,在自我欣赏中,在与同学的比较中,他们知道了自己的背景音乐是否选得合适,语气轻重是否自然,诗人的爱国情感是否恰如其分地得以表达……

我一个都没落下。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不管是处理得好与坏,我则一律打了九十以上的高分,他们则希望我今后多给这样的机会,我又何乐而不为呢?就是在这种活泼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中,学生打开了所有的感官,在语文的滋养下,拓宽了视野和心灵,学会了自由地思想。

由此,我深深地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其实不需要“培养”,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种“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民主教学的氛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应该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涵养宽容。

感谢于老师的这套丛书,我觉得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提供给了我们一些样本,更在于传递给了我们一种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也让我们感知到了教学的艺术和智慧。

都说天才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成功的。我不知道于老师算不算是一个巨人,只是在我的心中,她的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可亲、慈祥等一切的一切,都和“巨人”这一概念是划不上等号的,我也绝不忍心踩在她的肩膀上,哪怕只是心中的一点幻想。我只愿自己能静下心来,领悟书中每一个于老师用生命化结的文字,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少走一点弯路,配做于老师的学生,那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