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三只松鼠七夕语录 正文

三只松鼠七夕语录

时间:2025-05-14 19:39:22

【读本分析】

这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小故事,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时,都会觉得故事中穿黄衣服的小松鼠最值得学习,因此他不三心二意,做事情有始有终,不容易被新事物吸引而半途而废。此外,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很好的挖掘点,很多小朋友受发展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处理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丰富交往技巧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读本还涵盖了数量关系的认识(一只比一只少的情节设计)和语感培养(重复的有节奏的语句),并把二者巧妙地融于故事情节的设计和讲述中,让故事在变化中有重复,利于发展孩子的语感和文本预测能力,读起来更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2、学习正规的书面语言,发展语言韵律感。

3、进一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语感和文本预测能力。

【教学难点】知道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做事情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大书、小书、PPT。

【教学过程】

一、教师完整、快速地展示一遍大书,师幼共同回忆故事内容。

1、问:三只松鼠出去采松果,途中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2、最后剩下了谁?

3、最后小动物是怎么样做的?

二、集体阅读大书,整理故事。

逐页进行指导。

三、总结分享。

1、这本书教书面名字?

2、一遍提示幼儿回忆故事,教师一遍完整讲述故事,中间部分词语可让幼儿进行讲述。

四、幼儿阅读小书。

五、讨论。

1、你最喜欢哪只松鼠,为什么?

2、如果大家一起商量做好一件事情,你想途中去玩或有其他的事情,应怎样征得同伴的同意呢?

【活动反思】

我在活动中给幼儿创设了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大胆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体验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幼儿能大胆讲述,并且初步理解了做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活动中我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孩子们的反应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幼儿能仔细观察画面的主要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比较连贯地讲述画面内容,而且讲话比较有层次性。但在活动中有一些细节的东西还需关注。如:在让幼儿上来扮演小动物时,最好佩戴胸饰,使孩子们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合理想象。

“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的励志故事

一个草根创业团队在三线城市,两年多时间,如何从0到10亿、做成中国互联网坚果第一品牌?

“三只松鼠”有一个规矩:每个新人都要起一个花名,以“鼠”或“松鼠”开头。比如负责外宣的张成,花名是“鼠三宝”,在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采访中,章燎原一直叫他“三宝”。章燎原自己的花名是“松鼠老爹”,因为他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公司从上到下都叫花名,最后反倒不记得真名了。

这家以坚果为主营业务的食品电商企业,2012年6月才正式上线,65天后就在天猫商城同类销售中排到了第一,同年“双十一”一天就卖出了3500多万元,2013年销售收入3亿多。现在,它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在“松鼠老爹”看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外界看到的都是松鼠这两年业绩的爆发式增长,但实际上,我的创业不是从2012年开始,而是从18岁时的梦想开始的。”章燎原说。

章燎原的学历是中专,出来“闯江湖”时不到20岁。26岁以前,他尝试过很多事:摆地摊、开冷饮店、卖VCD,但从来没有成功过。2003年,他进了安徽一家农产品企业,从搬货、送货做起,从业务员一直做到董事总经理,把一个销售额不足400万的小公司,打造成销售额近2亿的当地知名品牌。2012年,获得了IDG资本150万美元天使投资后,章燎原带着5人团队,在安徽芜湖注册成立了“三只松鼠”。现在,公司的电商运营团队有300多人,平均年龄23.5岁。

“从20岁到26岁,我什么生意都做过,都没有成功。27岁到36岁,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一家企业。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然后才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互联网这样一个机会。”章燎原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现在很多人来我们这里学习经验,但我不怎么见人。他们只看到了光鲜表面,却没看到十几年的积累。我也想告诉年轻人,不要盲目学习所谓的成功案例,很多时候,你们看到的都是表象,甚至是假象。”

章燎原承认,自己不是“勤劳型”企业家。“我觉得企业家没必要每天搞得很忙。事实上,我觉得企业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太忙。”章燎原的交际应酬很少,出差也很少,他认为“身体上很空闲,思想上很忙碌”才是企业家应该有的生活。“我要思考用户和员工的

章燎原每天最多的时间用来看消费者反馈的数据,其次是关注一线员工的诉求。“比如有人说洗澡的热水器不够,我就会让相关部门去处理。”最后是看书,思考未来的方向。“我主要就这三件事,其他的事跟我都没什么关系。”

章燎原基本上每周只会通过一个周会来解决和协调一些问题。“我只要抓一点就行了:消费者反馈,就能知道一个公司的运营情况。过去我可能会抓个部门经理问问,一般是报喜不报忧。现在,消费者在微博上一个投诉,我就知道哪个部门有问题了。”

【对话】

今天停止创新,明天就被取代

Q:如果没有互联网,“三只松鼠”能做到今天的规模吗?

章燎原:不可能。中国快消品行业,之前没有一个企业能两年收入10亿,而且我们还在起步阶段。互联网直销的优势在于:第一,价格更低。没有了中间商、中间环节。第二,产品更新鲜。以前厂家生产的产品先是被代理商放在仓库里,然后被二级代理商放到超市里,最后到顾客手上起码3个月,而互联网直销只要十几天。第三,产品品质更具稳定性。因为我们可以实时和顾客沟通,把顾客意见整理成数据,及时改进。

Q:用户体验是可以复制的,或者有了别的新体验、新模式,消费者又被吸引走了。

章燎原:完全有可能,但我不怕。如果因为别人创造了更好的用户体验而把你打败了,你就认了吧,说明你不适合这行。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持续创新的能力。过去是一两年创新一个东西,现在是每个月都要创新。如果你今天停止创新,明天被别人取代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当然,我送果壳袋、湿巾,你也送,这不叫创新。我们有一整套用户体验模式,别人学不来。简单的模仿只是表象的复制,并不可怕。

Q:但食品行业不像高科技产业,苹果、小米可以一年半载推出一代新产品,核桃不行,产品同质化程度又很高。是不是到了一个瓶颈就很难再往上做了?

章燎原:的确,我们不是高科技企业,无论怎么做,核桃还是核桃。但是,快消品有大数据的支持,这意味着,产品品质绝不仅仅是质量和科技含量。一种核桃好吃与否,并不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因为消费者也知道,你的质量不会比别家的好太多。那么顾客认的就是你的品牌和用户体验,所以企业必须把品牌的识别度作为一个最大的差异化内涵去建设。当你的品牌被顾客记住,那么他们未来的选择不会有任何被迫性。每次上网,就直接点击购买。这就是“粉丝”经济的效果。在我看来,“粉丝”是企业的一部分,能够和企业同甘共苦,既是用户,也是品牌维护员、服务监督者。

Q:你们怎么捕捉消费者需求?

章燎原:我们有一套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系统。现在做的用户体验可计数系统,近期已经上线,正在试运行。系统每天把顾客评价用关键词筛选出来,得出一些结论,哪些不好、哪些有待改善,然后传递到相应的部门进行改进。比如消费者说籽粒太小、口味不适合、椒盐味太重……我们就立刻抓取信息,改进品质;如果消费者说物流发货太慢,我们就会调整快递公司。

Q:这对内部管理有哪些影响?

章燎原:过去,决定一线员工工资的是企业高层,现在是消费者。我们每袋产品都有二维码,一扫就能查出从原料产地到收货的30个控制点,顾客的反馈会与这30个点上的员工工资待遇对应起来。比如,顾客说袋子封口没封好,我们就能知道是哪一个工人封的,那该工人这个月的工资就会少一点。如果顾客说,这袋核桃的质量很差,我们马上能对应到这一袋是哪一个质检员检验的,进行处罚。反之,顾客说某客服很好,那么该客服的工资就高了。

Q:大数据可以控制企业成本吗?

章燎原:我们比传统企业更容易控制成本,因为一切都建立在数据之上。比如做广告,传统企业到电视台做广告,最多调查一下收视率;我们做广告,不但知道多少人看过,还知道多少人因此到我店里来,花出的广告费相应产生了多少利润。现在,我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实时销售额,比如昨天卖了200万,我今天早上就能看到这200万的成本和利润分配,有不合理的地方马上改进。

Q:你的管理风格是怎样的?

章燎原:无为而治。我更多是感染员工,而不是“管”。我们的上下班时间不是很明确,上班睡觉也可以。90后不需要去管,管了反而反感。他们要的是自我价值实现、存在感,我们通过平常的一些分享、培训、讲话、沟通,去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有梦想,有奋斗和创业的欲望。90后这一代人,看似没有责任感,你一旦把他的存在感激发出来,他的责任感比谁都强。

Q:你怎么让员工相信你不是在说空话?

章燎原:我给他们灌输梦想,但梦想不能太空洞,所以我们频繁地去证实。谈文化一定不能谈钱,但是,钱一定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双十一”赶发货,我指挥大家义无反顾地冲到一线去,没有说你去发货,我奖励你多少钱,但是事后我会拿出一大笔钱去奖励他们。2014年(销售额)破3亿的时候,我们给创业初期的5个高管一人一辆汽车,之前他们都不知道。企业文化应该是务虚开始,务实结束。不是让员工记住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是什么,而是员工一言一行所折射出来的都是企业的想法。

Q:你通过什么加强员工凝聚力?

章燎原:让员工快乐。我们每周六下午都有自由开放的活动,厨艺大赛、扮小丑、卖萌什么的。我就是把舞台搭建出来,让大家去舞蹈。我对公司文化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不管做什么,首先要让员工很快乐;第二,在他快乐的前提下,植入我们的文化。

从互联网的角度看,一线员工为顾客服务,高管应该为员工服务;一线员工为消费者创造用户体验,中高层管理者应该为员工创造用户体验。把这个链走通了,才是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三只松鼠出门采松果去了,可最后却剩下一只了,其他的松鼠到哪里去了呢?读本在角色的安排上做了些特别的设计,不只有松鼠数量的减少,而且还有其他动物的出现,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能进行不同地猜测和想象。看懂图画,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教为正式的句子来描述画面的内容是读本学习的关键。在幼儿园阅读中,班上部分孩子根据自己对读本的理解,清晰地说出"三心二意"。"一心一意"这两个词。

建议:

1、家长在家同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问问孩子:"你最喜欢哪只小松鼠,为什么?"如果已经决定去做一件事,却又遇到好玩的,该怎么办呢?

2、试着和宝贝一起总结一下这三只松鼠做事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来描述。

3、让幼儿尝试仿编故事,在仿编前,先和孩子仔细观察读本画面,讨论读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幼儿掌握故事、仿编故事做铺垫,如:这个故事里有谁?它们想做什么、天气怎么样?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最后怎样了?鼓励幼儿边看书边编出故事。

对松鼠的性格行李特点进行总结。

活动目的:

1、喜欢这个故事。

2、理解和掌握3---1逐次递减的数量。

3、初步理解做事要有始有终,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道理。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2、已经画好,但没有涂色的小松鼠的人手一张。

3、木偶一个、大书一本,小书人手一份。

4、认识数字:1---3。数字卡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听音找数卡:幼儿每人手拿3张不重复的松鼠数字卡片,老师敲几下鼓,幼儿就找出几张画有松鼠数字卡片。(教师按逐次递增、递减的方法敲故,幼儿操作。)2、出示一只教具小松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提问:小松鼠有什么本领?你们谁能讲讲自己为什么喜欢小松鼠?

请给你喜欢的小松鼠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教师也在黑板上涂出黄、蓝、绿三色的小松鼠。

3、出示大书,引导幼儿观察书的封面,了解书的名称。

封面上有几只松鼠?它们在干什么?(点数封面人物)我们给小松鼠起个名字吧?(黄黄、蓝蓝、绿绿)书中作者还用了数字1、2、3的数字宝宝来讲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2、3三只松鼠(指读书名)。三只松鼠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幼儿猜想)4、第一次观看大书,教师引导幼儿逐页观察图书内容。

第1页:三只小松鼠在干什么?(指读文字)原来他们要去采松果,我们一起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直接翻到第五页:"三只松鼠、两只松鼠、一只松鼠,松鼠越来越少了"怎么只剩下一只小松鼠了,其他两只小松鼠去哪里了?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大胆猜想)第2至4页:老师逐页展示大书,先请小朋友自己看一看,然后一起围绕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讨论、分享故事内容。

提问:小兔子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儿发现的?(追问)小猴子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猴出现的画面和小兔出现的画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嘛?(这种提问主要用于培养幼儿注意力、观察力。)小兔会对绿绿说什么?绿绿心里会想什么?它会怎么做?

第5页: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只剩下一只松鼠了。蓝蓝和绿绿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下面我们看看黄黄做了什么?

第6至8页:教师多次展示大书,请幼儿围绕黄黄的表情、心情讨论故事内容。蓝蓝和绿绿的行为对吗?它们应如何改进?你最喜欢哪只小松鼠?为什么?

第9页:教师在遮盖画面的同时并提问:"请你们想想看最后一页会画着什么呢?幼儿猜测后再借助图画来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逐次递增、递减的数量关系。

4、梳理故事。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图书的内容,逐页翻看。

让幼儿积极参与讲述。

执教教师反思与分析:

导入环节在原来根据封面单纯的说中加入听音找松鼠数字卡幼儿就兴奋起来了。幼儿很自然的在互动、在讨论:"三只松鼠、两只松鼠、一只松鼠,松鼠越来越少了"怎么只剩下一只小松鼠了,其他两只小松鼠去哪里了?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幼儿的兴趣点继续被调动起来,幼儿的思维被有效激活,氛围活跃。二研的这处小小的变化使幼儿有话想说,使活动有了参与性,使幼儿更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逐页观察画面时,教师附加的提问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了,能启发幼儿通过观察松鼠数量的逐次变少发现图书中的`微妙变化,从而激发了幼儿继续往下猜的愿望。最后一页,教师在遮盖画面的同时并提问:"请你们想想看最后一页会画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有前面的铺垫,唤起了幼儿的善良之心。幼儿都大胆地推测,绿绿和兰兰又一起回来帮助黄黄把松果运回了家。孩子们的同情心、好奇心、参与欲望都进一步激发起来了。当孩子们看到画面和自己猜想的结果一样时。孩子们高兴极了。这也正是快乐阅读读本的精彩之处,每个快乐阅读读本的最后总给孩子讲述一个道理。幼儿猜测后再借助图画来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逐次递增、递减的数量关系,有效地达到了教师预设的目标。

集体讨论教师在集体阅读活动中通过有效提问,可以使教师的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学会阅读。教师通过用心观察幼儿,可以了解幼儿对提问的兴趣,可以验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可以验证活动设计的适宜性,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反思和调整。

以往的集体活阅读活动中,教师经常会因为背

综上所述,教师提什么问题是"好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问题",这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教师只要认真分析读本、了解幼儿、根据课堂教学情境计出有效的、开放性的好问题,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