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彝族经典语录广西话 正文

彝族经典语录广西话

时间:2025-05-01 15:47:11

广西的彝族大多居住在隆林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和那坡县的城厢、百都、下华共7个乡中,少数分散在西林县和田林县境内。彝族是由外省迁徙到广西的少数民族。据他们的碑记和传说,大约是在唐、宋之后从云南、贵州逐步迁来的。迁来后,与当地的壮、瑶、苗、汉等族杂居在一起,但彝族在语言、服饰、节日习俗上仍保留了他们许多传统文化特征。

居住在那坡县的彝族村寨,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着“议事会”的传统组织。这种组织由掌管宗教祭祀活动的“摩公”“土地公”和村寨里几位有威望的男性老人组成。“议事会”的责任,主要是主持村寨的宗教祭祀活动,主持其民族节日“跳弓节”和处理本民族内部的其他事务。“议事会”的人有世袭的,也有不世袭的。在彝族的历史上,“议事会”对他们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起过促进的作用。民族凝聚力的维持,生产、生活习惯的`传承,都与“议事会”的组织密切相关。但到了民国时代,由于实行乡、村、甲长制,彝族的“议事会”因失去作用而消失。

居住在广西的彝族按其服饰可分为黑彝、白彝和红彝三种,黑彝分布在隆林县和西林县,白彝和红彝分布在那坡县,他们之间的语言差别很大,几乎互不相通。彝族的服饰打扮很有特色。男子穿对襟上衣,唐装裤,包黑色头巾,扎英雄结。妇女穿黑色或蓝色右衽滚边上衣,唐装长裤或是由红、黄、绿、白等数种颜色组成的百褶长裙,黑布包头,穿花鞋。那坡县的彝族妇女的服饰则是上穿白色或浅蓝色无领短衣及贴身绣花胸围,窄而无扣的襟边和袖边绣满花纹,并用许多银饰品装饰;下穿及膝宽脚黑裤,打黑绑腿。脖子上挂项链和银牌,腰部挂大腰环。用黑布或黑白格布包头,并有彩线从头上垂于脑后。

“跳弓节”是那坡县及临近的云南富宁县彝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各村寨过节的时间不一,一般都在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节期为两天。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祭天地、祭祖先、祭山神,讲本民族的历史故事,劝酒唱歌,跳舞娱乐,加菜团聚等。据说,古时候有一位彝族首领率领一班青壮年战斗在保卫边疆的战场上,春节也不能回家过。有一天,他们被敌人包围在一片金竹林里,情况十分危急。这位首领与战士们用金竹制造弩箭,奋勇反击,打败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当他率领的战士凯旋归来时正是四月初,彝族家家户户杀鸡杀鸭,摆席设宴,欢迎亲人胜利归来。席间打铜鼓,吹芦笙,唱歌跳舞,欢庆胜利,后来就逐步演变形成了传统的“跳弓节”。

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跳弓节”的前一天,先进行扫山、拜山活动。以村寨的老公公、老婆婆为代表,带上酒、肉、饭到村边的山上搭棚聚餐,表示迎接英雄的祖先凯旋归来。过节的前一天,全村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草坪上。草坪中央有两丛金竹,金竹周围摆着猪肉、虾米、五色糯米饭、酒等食品,以作祭品和饮宴之用。竹枝上还挂着一对铜鼓。这时,由一队男子组成的队伍走到“摩公”家,由“摩公”带领祭天地、祭祖先,同时吹芦笙,跳芦笙舞,饮酒唱歌,然后簇拥着“摩公”来到草坪。几声炮响之后,手持刀、矛、弓、斧等各种模拟道具的一队武士骑着木马出来示威,表示战争的胜利。

接着,另一个武士前面抬着一头倒挂的猪,后面抬着绑起来的鸟、鸡等动物,列队游行,其他男女老少则走在队伍之后,集体绕场九圈。这时,铜鼓声响起,男女老少分成两列,手拉手,随着鼓声节奏跳铜鼓舞,接着又跳芦笙舞,边唱边跳边吃东西。“摩公”则穿插祈祷、讲祖先的历史业绩,作驱邪赶鬼、消灾除害的祷告和祝福。此外,他们还表演围猎和杀敌的“跳闸门”“跨断桥”等惊险动作,再现其祖先的英雄气概和尚武精神。活动一直进行到太阳落山。第二天,节日活动继续进行,除相同的内容外,还有竞技比赛。这是节日的高潮,比第一天更加欢腾热闹。节日过后的头一天,等客人走完后,全村寨的男女凡能参加劳动的人都要在当天下地劳动,表示大家齐心协力争取当年的好收成。

“火把节”也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每逢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同胞就杀牛过节,牛肉要分给各家各户。煮牛肉之前,各家要先割下一小块穿在竹签上烤熟,再插到神台上的香炉里敬祖先。在过节的晚上,彝族男女老少手举火把,成群结队地在住宅、山冈、田间地头巡游,意思是避邪消灾,祈求人旺粮丰。巡游之后,在空地或广场上举行赛马、斗牛、打秋千、射箭、摔跤等文体活动。由于迁移来广西的彝族人口少,历史上遭难多,又迁移不定,因此,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已经不多了,但他们把这一节日与壮族“六月六”结合起来一起过,融进“火把节”的一些内容,如全寨的中青年男女拿着牛肉和紫红色糯米饭,到最高的山顶上给布谷鸟送饭、祭山神。还有全寨人聚集在一起观鸟、赛马、斗牛、摔跤等,举行各种活动尽情欢乐。

彝族还有一种“抹黑脸”的传统习俗。彝族对黑色有一种特殊的喜爱与崇敬,因此他们在节日或喜庆中,有姑、舅、表关系的青年男女在一起时,就互相用双手粘着锅底的黑烟,各向对方的脸上抹去,以表示祝贺幸福、吉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后来的“抹黑脸”不仅在姑、舅、表关系的男女间进行,而且到彝族拜年、串寨的其他客人也加入“抹黑脸”的活动中。来的客人被抹了黑脸,得表示乐意,说明他们已经接受彝家主人的祝福和友谊,将受到甜酒和糍粑招待,成为受过考验的好朋友。

“打磨秋”是彝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先在地上竖起一根两三米高的圆木柱作轴心,再在柱顶装上一条长约两丈的活动横杆。比赛时两个体重相近的人各坐横杆的一端,用力朝同一个方向蹬地,使横杆转动并上下飞摆,哪个感到头晕哪个就算输。

彝族人珍爱铜鼓,铜鼓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凡遇年节都要敲铜鼓,跳铜鼓舞,建新房和白事时也使用铜鼓。彝族有着丰富的民歌,有酒歌、情歌、起源歌、送葬歌等。流行的舞蹈有铜鼓舞、芦笙舞、二胡舞。故事传说内容新颖,情节生动,深受彝族群众的欢迎。

中秋节推送文章1:中秋节的地方特色

南方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北方

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推送文章2:中秋节的国外习俗

朝鲜半岛

韩语称“(秋夕)”“(仲秋节)”“(嘉俳)”“(仲秋)”“(嘉俳日)”“(仲秋佳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Korean Thanksgiving Day)。

越南

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一个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的还得到父亲给他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日本

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琉球

琉球人中秋节除了祭祖、拜月外,还会祭灶,感谢灶君保佑一年内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饼,他们会吃一种叫吹上饼的食品,这是一种表面铺上红豆的米饼。除此之外,还有拔河、舞狮、的风俗。

中秋节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会回到家中一起吃饭、团聚,并且会祭祖,感谢祖先庇佑。也会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与月亮、团圆有关,这些食品同时也是祭月的祭品,如华人(汉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饼的习俗;广东、香港有些人会以月光饼代替月饼;日本人(大和族)则会吃月见团子,部分地区会煎太阳蛋,月饼、月光饼、月见团子、太阳蛋都呈圆形,代表满月;朝鲜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松片,象征月亮由亏转盈。琉球人除了吃月饼外还会吃吹上饼。此外,时令的水果和其他农作物如杨桃、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农耕社会中是农民秋季的收获,也是中秋节的食品和祭品。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马来西亚、菲律宾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

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报纸、电视台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吉隆坡一些地方的华人社团当前举行了提灯笼游行庆中秋活动,除舞龙舞狮外,一辆辆载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服饰鲜艳的艺人和青年载歌载舞。

中秋节是生活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唐人街热闹非凡,当地华侨华人举行活动,欢度中秋节。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

中秋节推送文章3:中秋节的民俗特色

蒙古族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仡佬族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朝鲜族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少数民族春节小报1

少数民族春节小报2

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楚雄彝族俚濮人:铺松毛 栽天地树

铺松毛,栽天地树

俚濮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操彝语中部方言的彝族的自称,彝语“俚”义“山”“山箐”,“濮”义“人”“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集中分布在楚雄州的大姚县、永仁县、姚安县及牟定县、元谋县和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的部分地区。由于俚濮地处“南方丝绸之路”之沿线,受外来文化(包括汉文化)影响较早、较深。俚濮的春节,就是一个既吸纳了汉文化元素,又保持自己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俚濮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俚濮习惯把春节叫“大过年”,他们认为春节是汉族叫的,但俚濮何时开始过春节,笔者访问过许多俚濮老人,都没有说得清楚的,只认为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

俚濮的春节从进入农历冬月就开始准备了。农历冬月,天气寒冷,又处于农闲时节,家家户户杀年猪,腌腊肉,把春节时吃的特殊部位的猪肉刻意留下,做好米酒,以备春节期间祭祖及食用。腊月二十日后,各家男女老少人背马驮,把砍晒在山上的柴薪搬回家垒好。二十三日扫尘,各家男子砍回堆栗树枝对自家房前屋后进行大扫除,特别要清扫厨房和堂屋的灰尘,准备干干净净过年。二十四日送灶君,先用饭、肉、酒及3炷香敬献供奉在灶头上方的灶君像,念诵“灶君老爷上天空,三十晚上请回来。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最后取下画像与钱纸一起烧掉。

俚濮的大过年一般分为3天,即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次年正月初二日。农历腊月三十日天亮后,各户的男女就忙开了,男子上山砍“天地树”、搴松毛,妇女生火做饭、蒸糯米,把刀、链、锄、绳子等理顺放好。男子回来,全家人围着石臼舂糯米粑。中午饭一般都比较简单,但酒、肉少不了,因为饭前要在堂屋的家堂前祭祖, 告之祖先过年了。

午饭后晚饭前, 男人们把砍回的“天地树”在庭院中栽插好。“天地树” 一般为一棵幼树,一个枝节代表一代人。若有4个枝节代表这家人四世同堂。在“天地树”下,铺几枝青香树叶和少许松毛,插3炷香为神坛,以后过年时用的羊、鸡都要在“天地树”前宰杀,淋少许血在神坛上,表示献祭给天地祖先。“年三十”祭祖的鸡需要用红公鸡,宰杀前先要给鸡洗脚、洗嘴,杀死后淋少许鸡血于神坛,拔几根鸡毛蘸血后沾在树杆上。

然后,男人们贴春联和封门钱。贴春联要从堂屋门开始,依次是厨房、厢房、大门,而封门钱是从大门开始,插3 炷香,烧些纸钱,将“封门钱”贴于门头上,一般为7张或9张,贴完磕三个头,然后依次封堂屋、侧房、厢房、厨房和畜厩门,最后在扁担、背箩、锄头、犁耙、马鞍、粮仓等生产生活用具上贴一张“封门钱”,表示把这些东西封好,初二之前不能使用。把所有的背索、绳子、刀具收藏起来,初一不能见到,否则来年不吉。大门一旦封起,就只准家人进出,外人不能进来。因此,大年三十和初一不能串门。堂屋内铺松毛,但不能铺太多,因为以后每天都要铺上一些,直至正月十四日。

俚濮年三十最重要的事是祭祖。祭祖有3样肉不能少,即猪舌头、猪前胛肉和猪头肉。这是杀年猪就留下专用来过年祭祖的。男主人用竹筛子盛上猪肉、羊肉、鸡肉、豆腐、米饭各一碗,以及一个烧糯米粑、一杯酒、一杯茶、一摞纸钱和一大把香,先祭献“天地树”,然后依次大门外、大门内、灶台、畜厩,最后到家堂前,将祭品供献上,全家人依次给祖先磕3个头。再用一个葫芦瓢泼“江水饭”(内有少许肉、汤菜、米饭及焚烧的钱纸),边念咒语边向大门外四方泼洒,意为泼给那些没有主的亡灵和鬼魂江水饭过年。年三十晚饭前先喂狗,传说彝族最早的食物荞种是狗尾巴带来的,为感激狗的功劳,故年三十晚饭前要先喂狗。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按传统习惯正月初一不做饭,吃年三十晚的剩饭、剩菜。吃饭的时候先敬长辈,猪舌、鸡肝等敬给长辈。饭后不收碗筷,都放在松毛上摆着,据说这样表示来年有饭吃。

按风俗,俚濮年三十碗晚上要用热水洗脚,据说洗了脚到什么地方作客都赶得着饭。老人的洗脚水由儿媳妇端给,从男到女。过去年三十晚堂屋的火塘里要烧青香树疙瘩,家中老人在火塘边铺一床稻草席,整日守夜,表示陪家族中去世的先辈过年。青年人及儿童则在村边空地上围着箐火打跳,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忙活了一年家务活计的妇女不用干任何事情,由男人承担所有的家务活。这天男人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带上香火、钱纸,到水井旁祭水井、挑新水。回家后,将除夕夜供的祭品全部换掉,抱着松毛从大门外撒进来,边撒边喊六畜的名字,表示把六畜的魂叫回来。这一天不能动刀宰牲。男主人还要带些酒、肉、饭和香火参加村寨里的祭土主、祭山神活动,但时间不会太长,各户带祭品到土主庙祭献后返家。午饭前,男主人用竹筛子端一个盘壶(一块四方猪肉),一个烧糯米粑、一碗豆腐、一杯酒、一杯茶,先在家堂前插香烧纸、磕头,然后依次祭畜厩、灶台、大门内、大门外,即年三十晚从大门外祭祀到家堂,初一上午从家堂祭到门外,表示把回家过年的祖先送走。

午饭后,青年男女聚集到村头的空地吹笛打跳,小孩们到村中燃放鞭炮、玩耍,中老年人则在空地上晒太阳、唠家常。约下午三四点钟男主人回家准备晚饭。晚饭也是剩饭菜,回热即可。祭祖也较简单。夜晚,全村男女老幼在村旁空地围火打跳,直到深夜方散。

初二凌晨,男主人很早就起床,备好祭拜祖坟的祭品。祭拜祖坟多数是各户前往祖坟山祭拜,也有的几户(多为兄弟姐妹)相约一起祭拜。祭品必用一只红公鸡,以及一个盘壶、米、酒、肉、水果、香火、钱纸等,全家人带着祭品到祖坟地,挖坑烧水煮饭,在坟山后的山神树前杀鸡生祭山神,将整鸡煮熟后在端到山神前熟祭。由男主人开始,在祖坟前逐一祭献、磕头。祭毕,全家人在祖坟前席地而坐,喝酒吃肉,表示与祖先一起过年。

按俚濮的习惯,祭拜祖坟后就算过完大年了。初二起,人们开始互相串门、拜年,走亲访友,也有的开始农事活动。初二,嫁出去不满3年的姑娘要回娘家拜年。初三以后,各户根据自家情况都有一些祭祖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日。但在一般情况下,初三的晚饭要杀一只公鸡祭祖,从自家房头的“小土主”处祭到大门外; 正月初七的晚饭要煮猪耳朵祭祖灵,据说按十二属相,初七是人过年,必须祭祖。正月十五日,一般人家要杀一只山羊,嫁出去的女儿均带着夫婿、儿女回娘家,吃一顿团圆饭。有的人家在这一天请阴阳先生看门向,预测新的一年是否吉利。年三十铺的松毛,这一天也该扫出去了。祭献完祖先后,扫尽松毛,用3炷香、钱纸到村边一并烧掉。正月十五日后,俚濮的春节就全部结束了,所以正月十五日又叫“过小年”。

具有彝汉两种文化元素的俚濮春节,在滇中彝族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明清以来彝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但是,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也在适应社会发展而转型,特别是近30年来,俚濮春节期间的繁杂礼俗都已被简化,如铺松毛、栽天地树、挑新水、为六畜叫魂等,按传统仪程过年的已不多见,即便是祭祖、拜祖坟等神圣的祭祖活动,也较简单了。

三江侗族群众:摆百家宴 办婚事

广西侗族百家宴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湖南、广西、贵州三省(区)交界地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因榕江、浔江、苗江在此汇合得名)是一个以侗族为主(占全县人口56%)的26个民族集聚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境内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侗族特色木制建筑群。

三江侗族人民在庆祝春节时,除保留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常见的庆祝春节的方式外,还具有浓厚侗族特色的春节庆祝形式,主要有宰杀土猪、祭祀、芦笙表演、腰鼓、舞狮、舞龙、放烟花、游园、农民画展、百家宴、送新娘回门、坡会节(包括芦笙比赛、芦笙踩堂、斗牛、斗鸟、侗族情歌对唱等)等活动。这些庆祝活动有的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有的是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不管哪种庆祝春节的方式,其最大特点是实现了群众自办、官方主办、形式多样、人数众多、中外游客参与的有效契合,体现出了侗族人民勤劳、好客、团结、包容、开放的民族特性。其中,百家宴、娶亲和送新娘回门两大习俗最能反映侗族春节的浓郁民族风情。

2008年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三江“侗族百家宴” 在三江侗族地区已流传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发源地是当地的林溪、八江、独峒、同乐等村寨。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内广泛流传着“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的一句话,这就是意含团结与友谊、欢乐与祝福的侗族“百家宴”的形象表达。在春节期间,当地一般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盛大的“百家宴”欢度新年,由各家各户自备酒菜饭并派出1 至3名代表一起到鼓楼坪集中参加宴席活动,其宴席桌呈长排形状,由若干张长方形桌子拼接而成,摆开的长桌呈现出“一”字型,一般长为20米,大型宴席桌可长达40—50米,少则几十家、百余家,多则数百家、上千家共同设宴集体宴请招待客人。宴席少则几十桌,多则几百桌。在“百家宴”宴席上,各村各户吃百家饭菜、喝百家米酒、享百家福气。前来三江的游客和走亲访友的客人可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饭桌上,众人从干杯、敬酒、换酒再到团圆酒,通过各项程序你来我往,觥筹交错,大伙拉着家常,唱着酒歌,场面热闹非凡,场面盛为壮观。

2003年以来,随着三江旅游业的兴盛,为吸引更多当地群众和中外游客参加,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村民每年春节在县城民族广场举行“百家宴”迎春活动,增加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情歌”“油灯照芦苼”等民俗表演节目,又把传统的捶糍粑、捶布、纺纱等侗族传统技艺和传统“换杯”和吹“地筒”等具有侗族风情的接待仪式纳入“百家宴”活动内容。这一方面丰富了节日内容,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当地居民与游客的互动,给当地侗族人们和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节日体验经历。

在广西侗族大部分地区,青年男女结婚多选择在春节期间举行,特别是当地程阳侗族的婚礼更是简朴而神秘,其婚礼形式的奇异让人惊叹和诧异。

程阳八寨的许多男青年都选择在大年三十晚上12时以后的某个良好时辰到自己中意的女方家里去,在征得女方父母同意以后偷偷地把女孩接走,到男方家门口后就放一串鞭炮,表示男方迎娶新娘成功,四邻八方亲朋好友听到鞭炮声就会半夜起身前往男方家里去喝油茶祝贺。大年初一清晨,刚被娶回男方家的新娘起床生火后,就在男方家一大帮姊妹的陪同下, 接过婆婆递过的扁挑和水桶到寨上的井水去挑水游寨子,预示着从此以后自己将是这个家的女主人,将要挑起这个家的重担。

大年初三,夫家送新娘回门是广西侗族的婚礼中最奇特、最隆重的环节,这也是中外游客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过春节可以欣赏到的一道别具侗族特色的精致风景,游客在征得主人同意后也可加入到迎亲队伍中去感受浓烈的.喜庆气氛。

初三这一天大早,男方岳母娘就会委派出自家身强力壮的的亲朋好友带上金银首饰、崭新的新娘服前往男方家,把新娘打扮得漂漂亮亮。之后,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挑着彩礼按时从新郎家出发(新郎不得随行)。送亲的队伍越多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雄厚。送亲途中,为了向他人展现出新郎家的家大业大,送亲队伍不一定走直道, 而往往故意绕道选择人群密集的地方行走,沿途每经过村寨,都要燃放炮竹。送新娘的礼物有糯米和糯米粑数担,酸肉、酸鸭、酸草鱼各一两担,一坛酒,一头大红猪等。最为抢眼的是几个年轻男子用粗大青竹竿抬着的那头大红猪,只见猪的身上涂满了红红的猪血和张贴了大红剪纸的双喜字,扛着大红猪的青年们时不时大声吆喝。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作为伴娘也在送亲的队伍中。在一长溜漂亮姑娘中,新娘是哪一个呢?队伍的最末那位脚穿绣花鞋,手中紧握一小块布,无论多大风雨也不打伞的女子就是了。

新娘被送回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娘家人随即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称为“喜茶”。当天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所在村寨的未婚姑娘聚在一起聊天,相互寻找自己的意中人,谓之为“坐夜”。男女青年因此结识,部分有缘分的青年男女还借此机会结成终身伴侣,组成幸福家庭。

通辽宝龙山蒙古族:祭灶神 “七天假”

蒙古族人家祭灶神

宝龙山镇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工业重镇及农副产品集散地。全镇辖15个嘎查(村),蒙古族约占89%。

当地过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前后22天。年前准备工作从腊月开始。人们采购大米、白面、蔬菜、水果、烟酒糖茶等食品,用的如对联、爆竹,年轻家庭给小孩准备新衣,但不会特意为新年准备新衣服。年三十前几天再采买蔬菜、水果,和其他需要的东西。

腊月二十三为小年。主要活动是打扫房子、刷墙、祭灶神。祭灶神要准备三炷香、七个枣、黄米粥、灶神的画像、芦苇或榆树枝,还有果子、白糖、炒米等,不能炒菜。将灶神的画像贴在灶台边的墙上。祭灶神时将画像同其他东西一起烧给灶神,来年再请一个新的。傍晚落太阳到晚上9点之前为祭灶神的时间,由家里的男性成员司祭,也有的家庭成员全部参加。祭祀时用芦苇或榆树枝点火(据说灶神是坐在芦苇上升天),祭词为:“灶神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也可以根据家庭各自的情况增加一些祭祀词,求得灶神的保佑。

当地人的“七天假”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一的7天时间。他们认为,平时凡间有佛爷、神仙等守护着,其他的妖魔鬼怪不能骚扰破坏,到了腊月二十三至初一,众神到天上开会去了,那些鬼怪就会出来捣乱。这几天全家人一定要和和美美,快快乐乐,更不能吵架拌嘴。人们要晚上少出门,小心说话、谨慎行动。如果不得已外出回来,进屋后点一根火柴朝门口扔,以避邪。大年三十晚零点以后,也就是初一凌晨,3点或5点为最佳时间,每家每户都要接神下凡。之前看日历等算好哪个是吉向,接神时,敞开家里所有的门,在庭院当中放上桌子,摆上从早饭和晚饭里分出来的一些饭菜,如果有晚上12点吃饺子习惯的人家会摆上几个饺子,还有香、糖果、枣等食物。接神词说:家里的老小来接神,众神要保佑全家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当当,这时财神也会给家里带来大量的金银财宝。接神只是家里的男性参加,特别忌讳女性站在门口,认为女人会妨碍神进家门。

过去,春节期间的食品只有少量的白面或荞面、粘豆包、炒米、萝卜、猪肉等,现在是鸡鸭鱼肉、各种蔬菜水果饮料样样俱备。其中,特色饮食有煳大骨头。年猪是年前2个月左右杀好的,烤猪油、煮猪肠、煎猪血,把肉连带骨头切块后冷冻收藏。除夕前一天,将猪肉如肘子和排骨放在大锅里用温火慢慢煮。第二天早晨,把煮好的骨头从锅里取出来,把上面的肉剔干净,切好后盛到大盘子里,加上葱花、酱油、醋等调味品再蒸一次,另外在骨头汤里放入切好的酸菜或干豆角加点调味品,继续煮好,这道菜才算完成。

大年三十太阳落山、星星出全之时,全家老小要祭祖。选择这个时间,是因为如果太晚祭品会被其他鬼魂抢吃。祭祖的地点要选择平整的地形或十字路口。先在地上画个圆圈,朝祖坟的方向开个口,意思是:划了圈就有了一层保护,给的东西只有自家的列祖列宗才可以吃到和收到,别人抢不去。再往圈里投从早饭和晚饭里分出来的饭菜、枣、烟酒糖茶、白蓝黑色花旗布条、纸钱,不能给面条、鸡蛋、韭菜、蒜之类的食物,边投边说祖先保佑我们家人安康、五畜兴旺、子孙满堂、发家致富等。然后,全家人磕头。投的东西也要留出一点,待祭祖完毕后扔向圈外,供给那些没有人祭祀的冤魂、孤魂们。

人们认为,天上的神仙、佛爷夜间与天和太阳一起过年,大年初一凌晨才回到人间与世人一起过年,所以人人都想初一起个大早赶在别人之前与神一起早点过年,这样,这一年就好运当头,心想事成了。

早上五六点钟,人们普遍要吃水饺。饺子出锅后向东南西北方向各扔1 个(给各路神仙和各路孤魂吃),房顶1个,锅台上2个,窗台上2个、灶台口1 个。饺子上桌,先给家里供的佛爷磕头,再从长辈开始依次磕头,这时长辈们说吉利话,祝福晚辈。一切礼仪完毕后开始吃饭。

初一出院门前先“mur gargana”(译为“出足迹”)在好的、吉利的方向出足迹,这样一年来不管去哪个方向办事都会好运当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出足迹”时先算出哪个是大吉大利、鸿运当头的方向,到庭院中朝那个方向走几步,再拿个东西进来,挑一桶水也可以。

初一这天不出远门,家里要和谐不能吵架,不能打碎东西,人们不太注重穿新衣,穿得整洁漂亮就行。初一还要观测天象。如:这天吹北风则对庄稼好;破晓时无云晴朗,则怀孕的女人能平安生产; 出太阳时天气暖和又晴朗则对家里婴儿好;中午天气晴朗对中年人好;如果阴天或是下雪,则战争爆发,税收加重。

旧时,人们从正月初二就开始工作了。女人做针线活,男人去放牧打柴,喇嘛开始念经。家里有新过门的媳妇,今天出家门给亲人拜年。这一天洗头则一年不头疼。

正月初三被认为是“angarahai udur”(译为有裂口的日子),一般呆在家里不外出。为了图吉利,人们吃封口的食物,如饺子、馅饼,意思是将裂口修补完整。

初二和初三,不管多远,只要家里的老人在世,儿女们都聚集到一起给老人拜年,一大家人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天求医问药,效果奇好。除了这件事,其他的事情都不能做。

俗称“猪五羊六、人七马八”,正月初七是人日子,这天要吃饸饹。因为饸饹又圆又长,象征长命百岁。宜办喜事,如老人做寿通常选这个日子。另外,“七不出,八不进”,即初七不能外出远门,初八出门的人不能回家,否则不吉利。

正月初十是“ 黑日子”(hara udur),即不吉利的日子。大概是与“arban hara nigul ”(译为十恶不赦)相关联的缘故。因为黑有时是邪恶、终结的象征。这天必须要做好事积德行善。这一天作的善事和造的孽,都会比平时回报加重几倍。为了压制“黑”,人们吃白食,炒米、奶油、奶豆腐等。

正月十三为“杨公忌”日子。传说正月十三是宋朝大将军杨伶工(杨家将佘太君丈夫)兵败蒙古人自绝而亡的日子,是个坏日子,没有特别要紧的事情千万不能出门,就算是迫不得已出门办事也不会办成功。

到了正月十五,过年的热闹劲逐渐结束了。大家热热闹闹地吃饺子,放爆竹,为过年收尾。有条件的家庭去城里赏花灯,算是比较新潮的娱乐方式。

永宁摩梭人:抬凤凰水 办成人礼

摩梭少女 赵向东 摄

永宁乡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北部,川、滇两省三县的交汇处,是纳西族摩梭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级风景名胜泸沽湖景区所在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人类母系文化的活化石”和“东方女儿国”。

“年”是摩梭人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摩梭人“年”分为大年和小年。每年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日为小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饮酒食肉,歌舞狂欢,尤其对放牧人员尊宠有加,每户人家都会将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赠送给放牧人。放牧人则聚集在山上野炊并祭山神,祈求福佑来年水草肥美、六畜兴旺。

摩梭人称大年(春节)为“ 库史”,意思是指崭新的年份。摩梭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时间大约要从腊月的第一个礼拜开始到正月十五。

进入腊月,摩梭人就要忙着备齐库史时所需各种用品,如吃的苏里玛酒、猪膘肉、鸡、鱼、蛋以及印花的饵块粑粑和油炸粉片、酥油、清油、糌粑、大米、面粉、蔬菜、松明、柴火、对联、经幡等等。

腊月二十四日这天是摩梭人的家庭打扫节(汉人称小年),打扫院落、清除拉圾都事前要请达巴(摩梭人本主教巫师)或喇嘛(藏传佛教僧人)念经送鬼,并由喇嘛算出垃圾堆放的方位,用青稞炒面揉一个似鬼状的塑像,同垃圾一起放在相应地方烧干尽,摩梭人称这一过程为“扎纳鸟木启”,以示将家中鬼邪之物驱逐出去。然后将灶台火铺重新粉刷一新(过去每年都要重新砌灶)。腊月二十八日,摩梭人杀年猪,剃头,洗衣被。腊月二十九日称“姑妮”即不能杀牲,全村的主妇们准备好肉和其他好吃的东西,慰劳上山砍松枝搭秋千、梦梦秋的小伙子们。

除夕一大早,青年男子从山上砍回两棵葱绿茂盛的幼松栽于自家经堂正面的天井院坝里,用柏香、黄杨木或万年青树枝扎于屋柱及插在门窗上,并装饰家屋的每一个角落,还采摘梅花、桃花、报春花装饰“斯托”(家庭祭祀中心)、火塘和经堂。佛龛用具揩擦晶亮,龛前点燃酥油灯,敬上香,供上各种糖果,祖母屋顶正中插上 “甲次字木”(经幡),摆一砂锅水以示震灾,屋脊换上印有祝贺吉祥的新“甲次字木”,迎风飘扬。所有门框贴上对联,房屋木摞子墙上贴有象征吉祥的图腾画、神像宝瓶画和其他年画,牲畜圈门也贴上红纸,吉祥的海螺声悠悠扬扬,一片喜气洋洋。

这天,全家人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随后,全家人洗头、洗脚,摩梭人认为,头脚洗干净了,来年样样顺,样样好。送岁之时家中所有的磨、碓、升、筒、簸箕等家用器具里装满,寓意年年有余的粮食。一直到初三,都不推磨、不舂碓、不劈柴、不筛米,预示来年安宁祥和。

一切准备就序,当同一“斯日”(血亲家族)的成员都回到“阿窝尔”(血亲大家族本家)团圆时,喇嘛(或达巴)就在堂屋中央用鲜杜鹃叶“煨桑”(烟火祭祀),以烟驱邪,全家族人围跪于火塘前,烧香点灯,聆听喇嘛念诵辞旧迎新的祝词,以敬祖先和火铺神,并请祖先回家团圆,共度春节,达布(当家人)各取一点菜肴及鸡头祭献灶神菩萨。家人把食用油摸于牛脖上,并给牲畜喂油喂食,犒劳与人相伴的家畜。完毕,全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共享年夜饭(摩梭人平时实行分食制,年节时才共餐)。宴席上,老人念诵家谱,致送岁词,大家颂唱送岁歌,向老人祝福,为孩子祈福,祝兄弟姊妹吉祥平安。

吃罢年夜饭,年轻人去参加村里组织的打跳,小孩也随同去嬉戏,中年妇女在家为老人、小孩准备新衣裳和宵夜,守岁迎接新年。

摩梭人在正月初一凌晨有抬凤凰水的习俗。家家户户在鸡叫头遍前或一男一女、或二女轻手轻脚地点着香,拿着米花糖等果品供在河边或井边,等鸡鸣啼时,在“祈神、架柯(大吉大得)”的高呼声中舀起凤凰水抬回家食用。这时家家鸣枪放炮,吹海螺,用烧鲜松叶“煨桑”,迎接新年到来。

正月初一清早,天蒙蒙亮,就要放火花炮,迎请喇嘛念吉祥经,吹响罗布加神。吃罢早点,小孩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依次到经堂、祖母屋点油灯,磕头,拜菩萨。然后给家用中每一位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馈赠压岁钱,祈福晚辈平安吉祥,茁壮成长。

这一天,各“斯日” 要携晚辈儿女,带着丰厚的礼物,到“阿窝尔”拜年;长辈给拜年的晚辈馈赠拜年礼,或衣物首饰、或金银钱币,之后男女阿夏(异居婚伴侣)的儿女们也要到父亲家拜年磕头。

大年初一,凡有年满13虚岁的孩子家庭,都要举行成人礼。摩梭人称“哩给”(男孩子举行的仪式)或“ 毯给”(女孩子举行的仪式),即“ 穿裤子” 或“穿裙子”。曙光初露,达巴用面粉揉制各种动物面偶,将其放在一个装有五谷杂食的簸箕里,中间呈三角型放上一个称为“都嘎拉”的形似小寺庙的木偶,一个小铧犁, 一个抹有酥油象征雪山的面偶,插上青枝绿叶,供在祖先牌位下,再点亮酥油灯,供上酒肉食物,用酒敬献灶神,吹响罗布加神螺号。达巴或喇嘛手持松香枝,蘸着净水不断洒向四方,口念祭祖经。之后,女成人者在祖母屋右柱旁(男成人者在祖母屋左柱旁),一脚踏在猪膘上,一脚踏在粮袋上,手中拿着意为今后吃用不完的银元。母亲帮女孩换去旧衣,穿上漂亮的新衣和百褶裙,系上艳丽的腰带,并盘缠发辫,佩上耳环、项链、手镯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脱去旧衣,穿上楚巴和长裤,佩上腰刀。达巴或喇嘛念经祈祝,祝成丁者:“心胸像大海一样宽阔,寿命像江河一样绵长,身体像高山一样壮美,福寿像松柏一样常青”。成人者在舅舅或母亲的引导下向祖母屋祭祀中心“斯托”、火塘、经堂顶礼膜拜, 磕头、敬酒,祈求神灵庇护,向长辈磕头致敬。长辈赠以首饰衣物,或金银钱财。在成人者所居村寨以及毗邻村寨,每个家庭都会带着礼品前来祝贺。成人者家会办宴请宾客,晚上举行盛大的“甲搓”(篝火晚会,俗称打跳)。举行过成人礼的男女便可以作为成年人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在社会或居家生活中受到尊重和礼遇,更重要的是从此便要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泸沽湖

摩梭人相传大年初一是狗年,初二是猪年,初三才是人过年,所以,初一和初二亲戚朋友相互拜年,从初三开始整个村子邻里间相互请客。

正月初五是摩梭人祭祀太阳神的日子,祭祀活动由几个相邻的村落集中在相应的地点举行。祭祀前一天下午,喇嘛就用青稞炒面捏出许多神像,念经作法。初五早晨,旭日东升,随着隆隆的炮声、锣鼓声、海螺声、诵经声,隆重的祭太阳神仪式开始了。男女老幼朝着东升的太阳和太阳神布画像磕头祭拜,仪式庄重而肃穆,香烟缭绕,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触摸神像,喇嘛们边念经祷告边端着“圣水”,让朝拜的人们洗头浴脸,以求神灵保佑。祭毕共餐,当晚还跳甲搓舞,纵情欢歌。

正月十二是摩梭人的“任旦”祭牧神节,这天,摩梭人家都要做丰盛美味的早餐,煮好之前腌制的猪心(必有)、猪舌、猪胸骨、香肠、猪膘肉等,备齐各种油炸粑粑和用稗子、大米、麦粒等揉成的若干个锥形祭祀物。先烧香“煨桑”祭供牧神,再由“达布”分食。这一天放牧人受到特殊的礼遇,猪心是专为其准备的,还能分得香肠、猪腿等足够五六天食用的食物。他们穿上新衣,结伴上山祭祀野炊,可见摩梭人的游牧遗风。

摩梭人的春节,不仅气氛祥瑞、热闹,而且整个过程因其古老又独特的文化习俗而呈现出隽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