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朗读者柳传志经典语录 正文

朗读者柳传志经典语录

时间:2025-04-30 10:16:16

精选朗读者开场白台词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

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

朗读,也是一种陪伴。不喧哗,自有声。

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

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

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

董卿:“朗读者”让我们遇见美好

不久前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见识了主持人董卿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而即将开播的一档阅读类节目《朗读者》,则会让观众进一步看到她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首次担任制作人的董卿16日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朗读者》每期设置一个主题,由五六位嘉宾分别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朗读能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董卿负责串联。节目近几期主题为“遇见”“陪伴”“眼泪”“第一次”,嘉宾则包括杨利伟、刘震云、濮存昕、斯琴高娃、蒋雯丽、许渊冲、柳传志等,将于18日起每周六日在央视一套、三套晚间播出。

董卿说,《朗读者》的朗读文字包罗万象,有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的自创情诗;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的个人感受。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朗读者》第一期【遇见】

1.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父亲对柳传志说的话

2.人生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董卿

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董卿

4.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张梓琳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

5.生命哪,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回忆。——许渊冲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

1.“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杨乃斌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

2.这个世界上绝了哪种生命形式都会导致地球毁灭。狮子和蚂蚁一样伟大,小草和人类一样重要。——郑渊洁

3.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林清玄《百合花开》

4.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他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梭罗《瓦尔登湖》

《朗读者》第三期【选择】

1.你用最不敬业的精神去演戏,结果世界上最单纯的观众,用这么炙热的心情去观看,真不次于在犯罪。

2.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秦玥飞等朗读迟子建的《泥泞》

3.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勇敢的人,最后也是用勇敢来结束。——麦家

4.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奶奶的星星》

5.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康震点评《陋室铭》

6.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的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出一个在日后回想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董卿

《朗读者》第四期【礼物】

1.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开场白

2.她叮嘱我:“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倪萍朗读《姥姥

3.其实,当一个人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什么也带不走的,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心底里存下来的那些记忆。——董卿

4.五大博物馆就是: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俄罗斯冬宫(又名阿尔米塔什博物馆)。联合国有五个常任理事国,正好一个国家一座。所以,我开玩笑说:“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是不能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单霁翔

5.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毕淑敏《握紧你的右手》

《朗读者》第五期【第一次】

1.有些你认定为能做的东西,要坚持,而坚持下去,我觉得就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王学圻

2.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选自《平凡的世界》

3.他们说人生有六个字,前面三个是“不害怕”,后面还有三个,“不后悔”,努力去做吧。——董卿

4. 董卿:“许老师的这人生的第一场属于您的音乐会,似乎来得晚了一点,到您七十岁那年才……”

许镜清:“也不晚,我想只要我活着就不晚。”

董卿:“对,只要开始去做了,永远为时不晚,而且也许在这个时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候。”

5.说着说不着,不在于话语量,而在于最根本的那一句话。臧克家先生写过,有的人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在活着。其实书和电影都是为了让那些应该再活一回的人,重新在书和电影里,永远地活下去。——刘震云

6.我觉得京剧是乡音,既是故乡的声音也是祖国的声音。——王佩瑜

《朗读者》第六期【泪水】

1.我花了两年半时间拍这个电影,不是为了让人哭的,而是让人去想的。——陆川朗读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

2.在座的人都有爹有娘,而我们有的人,也包括我自己,爹娘都走了。所以呢,我希望在座的很多人,如果你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的犟嘴,真的,不然的话,后悔都来不及。——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

3.《生如夏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一生,又应该怎样面对我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我想只有非常旷达地,非常自如地来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自己的内心还有我们走过的路,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泰戈尔的这首《生如夏花》。——康震

4.人的心灵应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断接纳希望、勇气、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风华长存。我们也从一位科学家的眼泪当中,感受到了一个人愿意为了理想奉献终身、矢志不渝的情怀。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董卿

《朗读者》第七期【告别】

1.“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海子

2.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开场白

3.我从不奢望,活在梦中那么长,从不沉溺在每个绮丽幻想,早已习惯痛苦,不再害怕忧伤,不过是换个衣箱换间房,那又怎么样。——《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

4.作为一个作家我知道,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曹文轩

5.我记得在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当中有这样一条墓志铭,它说,对于世界,你是一名战士;但是对于我,你是整个世界。——董卿献给战士的母亲

《朗读者》第八期【勇气】

1.“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茨威格

2.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开场白

3.在生命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奇迹,正如未来不一定比现在更重要,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海桑《给我的孩子》

4.有信心就会有勇气,有梦想就会有冲动。—— 李宁

5.生活就是不停地战斗,他的武器是他的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巴金《做一个战士》

6.勇气是让你能够走出家门,也希望你每一次都能够平安回来。——董卿

7.相恋在未名湖,相守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樊锦诗

央视综艺《朗读者》开场白台词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玄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幸会,今晚你还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

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朗读者》董卿

拓展阅读

节目介绍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 传媒有限公司与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节目评论

《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一系列节目正是填补上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你可能无法想象自己的父母会自行上网搜索《奇葩大会》,并且对其中选手的造型和言语毫无芥蒂。个性张扬的追求对于年轻人们而言是一种宣泄,然而对大多数的父母辈们而言,这其中的价值观是有冲击性的。但《朗读者》不同,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这使人看到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希望。一个节目若内核浮泛,即使当下再红火也很快会被厌倦与遗弃。与别的流行综艺形式不同,文化综艺节目天然是有使命感的,它自出生就被寄予传承和改变的希望,也是区分此类节目优劣的重要指标。至少目前看来,《朗读者》做得还不错。

相关资讯:《朗读者》董卿的转型“遇见”了什么?

作为大龄女青年,第一次追星,竟然追的不是电影明星,而是一位主持人——董卿。随着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的异军突起,央视当家主持人董卿也瞬间成为众多国人的新女神。在董卿制片的《朗读者》的媒体发布会,背负着作为诗词大会和董卿铁杆粉丝的老爸和小侄女的热望,笔者挤上前台,讨要了签名。

过去一年中,有两位董姓女子成为国民新女神,一位是董明珠,一位是董卿。前者是呼吁支持中国制造并敢作敢为的商业女强人,后者是主持多年央视综艺节目,最终因为在一档文化栏目中显露出不为人知的知识底蕴而被点赞的女主持人。

董明珠的走红是契合了商界“走红体制”的必然结果,但董卿晋升新女神除了惊喜,还有惊险。在“金花”辈出的央视,以董卿的年龄,留给她在黄金节目时段继续唱主角的时间并不多了,而从网上传出的董卿与倪萍泪眼相看的新闻就可以看出“杀猪刀”对这个行业毫不留情。庆幸的是从事22年主持职业的董卿终于迎来与她最登对的节目。

但这种险中求胜不得不让人有点唏嘘。在被选手形容为有“诗词心”的美人之前,董卿和所有的央视“金花”们一样,经受着褒贬不一的舆论点评和猜度。诗词大会播出后,“一夜爆红”的董卿经历了形象“重塑”——书香门第的出身、严苛的家教渊源,从小就是学霸、从业后用读书深造来度过困惑迷茫期……同样的一份成长履历,此时却作为“女神成功样本”被深挖并传播。真真儿的应了白岩松谈到主持人职业时所说的,“你用你的嘴活,而你也活在别人嘴里”。

诗词大会让董卿第一次摆脱了央视综艺女主持人这样一个单调而多义的标签,也兑现了董卿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而事实上,为了不再仅仅靠“嘴”活,这位新晋女神在过去一年都在为身份的转型而奔波。与演员“演而优则导”一样,董卿选择从她站了22年的台前走向幕后,首次以制片人的身份推出了全新的访谈类节目——《朗读者》。当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在2017年春节期间被全体国民点赞时,《朗读者》也已经瓜熟蒂落,趁着诗词大会的余温,华丽丽的浮出水面。

“朗读者”这三个字并不是第一次带着书名号出现,2009年,电影《朗读者》(《The Reader》)斩获一座奥斯卡奖杯,获四项提名。女主角饰演者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党卫队成员—文盲汉娜在阳光少年的朗读中,获得尊严和灵魂的救赎。董卿版的《朗读者》想要达成什么目的很难说,因为没有人能左右观众的解读。对其定义,有说是文化综艺节目,也有说是文化情感类节目。无论如何,值得一提的是,《朗读者》并非简单的找嘉宾来读经典著作,其所选取的每段文字都是嘉宾一段人生经历的投射。这也是《朗读者》的核心策划所在。

另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看书”和“读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古人看书都是要读出来,包括诗经等作品甚至是和着吟咏的节奏而成的。所以中国的学生学习时也被要求大声朗读,“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成为对校园最经典的意境刻画。《朗读者》显然想要凸显这一点,看进眼里和读出声来显然是不一样的,只有读出来才知道“蓝瘦,香菇”与“何事秋风悲画扇”的表达效果差的有多远,在网络语言泛滥的当下,这也可以被看成是对中文之美的唤醒。

2月18日,《朗读者》第一期播出,主题是“遇见”,董卿念出了堪称年度最美的开篇词,但站在宏大“书架”前的董卿难掩紧张,无意间加快的语调、不够放松的表情,都显示她在发布会上提及的“忐忑”。这并不意外,严格意义上讲,《中国诗词大会》只是她的一项主持任务,而《朗读者》却是她的事业。而对于在周末黄金时段播放非真人秀和非娱乐综艺节目的后果,并非没有前车之鉴,所以此前央视都很自觉地让出了这个时段的收视率。在各卫视当家综艺节目集中抢观众的周末黄金时段,在央视一套和三套分时播放的《朗读者》是否会重蹈央视其他周末鸡肋节目的覆辙?这显然是让董卿忐忑的原因之一。

因为这依然是一碗心灵鸡汤,有着“感动中国”和访谈类节目等多个节目形式的痕迹。但董卿在《朗读者》发布会上一再提到一个概念——素人嘉宾,“素人”也即普通人、非名人,第前两期的嘉宾中,有多位素人。在董卿看来,“明星毕竟还是有距离感,但素人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些素人都有着特殊的经历,这使得他们的朗读更让人动容。因为这些文字因为其人生的投射而充满感染力。当然名人的感召力是不容忽视的,包括在儿子婚礼上发言的柳传志、与父亲互动的郑渊洁,纷纷站在舞台,读出半百人生的感悟。

当名流与素人的“鸡汤”勾兑,没有人能拒绝这一道文化大餐。借助央视大气场的舞台设计和精良制作,董卿成功的像给高汤撇沫一样撇掉了观众最担心的矫情和煽情,克制与精炼,成为这一节目另一个特色。据称,《朗读者》首播后,豆瓣评分高达9.2,许渊冲先生的书上了当当热搜、学者发文称其为央视文化综艺的突破。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这两个被称为“清流综艺”的文化综艺节目会引发如此高的关注。或许就连董卿自己都会觉得意外。在网上汹涌而至的各种分析中,提到的成功理由大多耳熟能详。比如:这是个信仰缺失的年代,现代人太过浮躁,需要静下心来重新读书……吧啦吧啦之类已成体系的说辞。“信仰缺失”?过去几十年中难道不缺失吗?

至于为什么会被追捧?与同行聊起来,有人说这就是“差异化”的效果。放在两年前,这档节目不一定会受到关注,彼时真人秀正处巅峰,大家的周末时光欢乐而丰富,沉浸在明星卖力的搞笑、刻意的出丑,以及在低智商游戏中“被整”而带来的各种愉悦。无可否认,无论真人秀、才艺秀还是脑力秀,其娱乐性和刺激性都符合“焦虑”的现代人减压和放下手机就无所事事的周末休闲需求。但如今,这些“秀场”节目,尤其是泛滥的真人秀已经步入收视疲倦期。

所以有人说,《朗读者》的出现,恰遇见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空窗期。《朗读者》和真人秀的观众群体并非完全重叠,这也意味着,至少两类人是需要这一节目的,对各种秀类节目步入厌倦期的观众以及周末无固定的心仪节目可看的观众。尤其对于所谓的社会中坚一族(也是“中间层“)而言,聆听与自己更贴近的“素人”的故事,及久违的“文字语言之美”,成为突然展开在面前的一条压力纾解通道。而至于这90分钟的“洗礼”带来的是回忆、安慰、还是改变,这都很难说。最直观的效应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并承认自己“没文化”了。

另一类观点认为,从“颜值”走向“才值”,无论是《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的价值取向,满足的都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

看好这期节目的人会从更高的角度去解读,认为《朗读者》准确的踩上了主旋律的鼓点,贴合主管部门要求加大严肃文化的传播、提升文化影响力的要求。而董卿也并不避讳这是央视要扛起文化大旗的需求,她要做的就是用有足够吸引力的形式唤起“素人们”内心同样的需求。

对制片新手董卿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赞助商,这需要放下高高在上的“颜面”,在向企业“金主们”推销节目的同时还要讨价还价。据悉,在董卿苦寻赞助方不得的时候,机缘巧合在某活动上“遇见”北汽集团的高层,《朗读者》的定位让北汽集团如获珍宝,作为本土汽车集团中的后来居上的梯队代表,北汽比其他几大汽车集团更急于提升品牌影响力。因此,虽然为了保证节目独立性,董卿在商业露出上要求苛刻,但独家赞助的北汽集团显然认为,只要北汽集团的LOGO能与《朗读者》这样高大上的节目合体出现,就已经达到了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最大目的。一拍既合、皆大欢喜,用白岩松的话说,《朗读者》几度山穷水尽,但最终都能柳暗花明。

事实上,文化节目并不是初次进入观众视野,《汉字书写大会》让参赛的中学生火了,缺点火候的《中国成语大会》同样有自己的拥趸。加上诗词大会,三个“大会类”的节目为《朗读者》的面世做了足够的铺垫。这种影响甚至已经延续至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诗词大会第二名彭敏,一个曾经过着凄凄惨惨不得志日子的北漂一夜间变成被追崇的“才子”。尽管在他看来,再多的诗也买不起一平米的房,但满腹诗书带来的社会肯定至少让他感觉好多了。

一个电视文化栏目的小阳春就在眼前,但董卿说,“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处于传播弱势,因此,节目形式很重要、嘉宾选取很重要、时间点很重要,各种主客观因素都要恰到好处,这并不容易。《朗读者》一大革新之处是,将效仿时下综艺节目的制作方式,以“季”为单位播出,一季12集,每集6位嘉宾。能否出现排队等着上节目的现象,将是决定朗读者是否成功的指标之一,明星效应当然也必不可少。目前来看,至少卖力义务主持发布会的白岩松,对于自己已经排上队表示很高兴。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