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雍政王朝精彩语录 正文

雍政王朝精彩语录

时间:2025-05-02 00:00:14

01

我觉得想要看中国古代最经典的政治斗争就要看雍正王朝。我不喜欢看甄嬛传以及步步惊心,因为我认为权术以及政治从来都不是后宫女人的东西,或者说女人大多数都不懂政治。与雍正王朝相比,步步惊心简直就是过家家了。在没看过雍正王朝之前,我认为康熙王朝算是是非常好看了。但是看了雍正王朝的书以后,才觉得康熙王朝的内涵浅显,政治斗争缺乏手段。

雍正王朝中饰演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人物,手段高明的雍正,义薄云天的十三爷,亦正亦邪的八爷,骄功恃傲的年羹尧等等,这些娴熟的演技和完美紧凑的剧情成就了这部剧。

我认为这部剧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前半部分—九子夺嫡,最终以四爷登上皇位而结束,这当然还要感谢邬思道这个军师,他告诫用雍正不争是争,在我看来雍正的厚黑学手段还是非常高明的,为了夺得皇位他让八爷和太子争得两败俱伤,让年羹尧血洗江夏镇。最终登上皇位。在我看来,凡是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帝或者圣明君主无一例外都是有极高的厚黑学手段的,好人做不了好皇帝。

02

最近偶然点开《雍正王朝》,发现居然是这么好看的一部剧。

通观全剧,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八王爷允祀。前半段九子夺嫡的剧情里,允祀像是一个心里只有权谋没有苍生的负面角色,但剧情推进到后半,年羹尧在西北带兵打仗期间,允祀尽心尽力地为其筹措军饷粮草,还斥退了怂恿他暗中对年使坏的允禟和允珴,说自己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他不能坐视不管。此刻八爷的形象瞬间光辉起来,原来他和那些酒囊饭袋之辈截然不同,重大关头完全可以放下心中芥蒂,一心一意地协助那个他并不完全服气的皇上四哥打赢西北这一仗。筹措粮饷期间,国力本就羸弱,但允祀还是有办法从各省的税银中挤出上千万两运往西北。这也说明他的能力无愧于“总理王大臣”的职位。

后来年羹尧被赐死,西北诸军击退了劫营的敌军,却被烧了过冬的粮草。西北将领将此事按“小胜”奏报朝廷,又请求朝廷支援一万石粮草。雍正听后勃然大怒,认为西北将领欺君瞒报,要将其治罪。此时允祀建言,驻边将领素有讳败为胜的积习,何况能驻防西北荒无人烟之地多年已实属不易;此时若再治罪,会寒了边境弟兄们的心;皇上对此事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对其稍加嘉奖,再在密折中点明,则其定会感恩戴德奋勇杀敌。怪不得八爷被称为“八贤王”,有这样的情商和手段,又如何不贤?

看到这里不由觉得,八爷这个人物真是剧中最立体丰满的。八爷的家被抄之后,他在满地狼藉的书房里对弘时自嘲道,八贤王(冷笑),八贤王,就是这个“贤”字毁了你八叔的一生啊。他的贤在攀附他的人眼里,是正确站队望风梯荣的符号;在他父皇康熙眼里,是结党营私功高盖主的忌讳;在和他竞争储君之位的'兄弟眼里,是虚情假意图谋不轨的手段。但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与生俱来的对人情世故的敏感和争强好胜的心性带给他的贤名,是如何成就他又毁掉他的。

此前的朝会逼宫一幕中,雍正曾厉声问他:允祀,你想自绝于列祖列宗吗?!允祀答道:是否自绝于列祖列宗,黄泉路上,自有印证!看来他已经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朝堂逼宫那一场戏的确好看,堪称经典(窃以为《甄嬛传》里滴血验亲的一场戏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看似朝堂上的言辞较量,实际上是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之争。当奄奄一息的十三爷允祥被抬进朝堂,宣告夺回兵权的时候,允祀知道自己失败了。他大笑道,皇上四哥,我输了,可你并没有赢!满朝文武,除了你曾为他掌过灯的王文昭,除了这两个高官厚禄的军机大臣,哦(看向允祥),还有这个废了的老十三,还有谁是站在你这边的?啊?皇上(冷笑)?皇上(大笑)?!言下之意,我允祀虽不是皇帝,却已掌控朝野人心;你雍正虽登大位,但只是孤家寡人。他显然至死都不甘心,不甘心以他天纵的才干屈从于一个不通人情又人心尽失的皇帝四哥。

这部剧里允祀生前最后一场戏是他在家产被抄后,拿出缝在衣服里的一摞银票遣散妻子家奴。这一幕颇耐人寻味。抄家前私藏财产说明他深险?几十年积下数目堪比国库的一千万两银子,说明他并不清廉?这些钱并没被他挥霍而是分给妻子和奴仆,说明他本质上还有一颗仁厚之心?一个王爷的虚伪与贤德,此刻交织呈现。

03

一部伟大历史正剧的诞生。1999年故玫执导的《雍正王朝》,一经播出便火爆全国,好评不断。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关键是在于塑造人物本身,在《雍正王朝》当中,我们能看到英明老道的晚年康熙,焦晃老师饰演的晚年康熙,每个动作及眼神便显露出帝王之气。再由唐国强老师饰演的雍正,身为皇子王爷时,对外尽职当差,对兄弟百般关心,内心有着当上帝王治理天下之雄心。

对于一部成功的历史电视剧,成功的要在于对历史的考究。《雍正王朝》将当时清朝重大的历史事件从原因到结果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从黄河大泛滥,河南科场舞弊案,平定西部叛乱,等等…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场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部成功的历史电视剧《雍正王朝》,成功在历史的把握,人物的塑造,细节的考究,来源于导演的功底,同时显露出演员的实力。

04

雍正皇帝,我对他的了解,来自于小说、野传、影视作品,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继位有问题,本应传位十四皇子,被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不过经不起推敲,这么重要的诏书不太可能这样做假,不可能不写人名,而清朝是满族,就算用汉字也不可能只用汉字而不用他们的文字。而且说实话,康熙皇帝作为一代圣君,对于他的儿子们的争斗不是不明白,更不可能不在继位上仔细安排,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2、诛杀忠臣年大将军。古来功高震主的将领多有这样的结局,也不算稀奇。

3、残害自己的兄弟。古来帝王家都是这样,反过来说,如果是别的皇子继位,四皇子估计也一样被残害,毕竟他们都曾经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谁也不会放过谁。

4、大兴文字狱,最终被“文字狱”受害者吕留良孙女吕四娘杀死并斩首。“文字狱”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在深宫禁院被人杀死,并且带走头颅,这个比较想不通,怎么可能做得到?

其实,雍正皇帝所作所为,跟大多数帝王并无太多不同,为了筑固自己的政权,各种手段都会用,但,何以会被后人如此诟病?被贬得无一优点?据史实记,他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一些改革,做了很多实事,充盈了国库,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仔细想想,精明如康熙帝,不可能选一个庸才当继位之君,特别是在他有那么多有能力的儿子的基础上,而且雍正的儿子乾隆也非常出色,有那样的圣君父亲,又有出色的儿子,雍正皇帝肯定不是只会杀人那么简单。当然,对于传说中他创建的“血滴子”,还真是让人惊悚的。

1、 邬思道: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2、 皇上早就默定了他的继承人,不把他抬出来,第一是保护他,第二就是正在观察他有没

有一个仁君的气度

3、 人不可太尽,事不可太尽,凡是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篇二:

追比圣贤,乃是读书人的愿望;

天道茫茫,圣人难知

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龙逢比干

云从龙凤从虎,从龙之臣

可疑之利不可收,得之易时失之易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

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战场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国必兴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国必衰亡 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

虽千万人吾往矣

唯上知下愚不移

天若助我,我学周公 熟读圣贤之书,深谙圣贤之道

圣贤之书自然是常温常读,圣贤之道自然是恪遵不移 君子怀德,小人怀古;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假道学

四王爷揽下了追讨国库欠银的脏活累活,为之前驱的是非科甲出身的田文镜。这个后来被称为“酷吏”的能员,出身寒微,又要夺人奶酪,不免处处受阻,而且遭人白眼。老状元陈文胜来到堂前,还上了自己所欠的一两银子,并以科甲之名羞辱这个官场新人。田文镜以退为进:“陈大人,你既然是进士出身,状元及第,自然是熟读圣贤之书,深谙圣贤之道了?”陈文胜:“圣贤之书自然是常温常读,圣贤之道自然是恪遵不移!” 田文镜:“那我倒要请教,‘君子怀德,小人怀古;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什么意思?”陈文胜:“田大人要学君子之道,改日到舍下来,老夫可以教你。今天既然是谈欠库银的事儿,不必东拉西扯。老夫欠的一两库银已经还清了,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田文镜:“我正要问你欠一两银子的.事,不过我不要你答,我代你说了。你上得堂来,倚老卖老,桀骜不驯,无非是怕众人说你不合流假清高;可你又不敢多借,怕朝廷有朝一日追查起来,损了你状元的名头。于是你就只借了一两银子,既不自外于同僚,又不怕朝廷追查。于是你就心安理得做你那既没有真才实学,也可不干实事的官儿,享受你那一篇八股文挣来的富贵荣华。什么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古。’你只是怀古不怀德。子曰:‘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你也只是怀惠而不怀刑。你这般不遵德化,只图虚名,用尽心机,尸位素餐的假道学真小人,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开口科甲闭口状元的喋喋不休?”

田文镜这一骂,骂尽了那一票东张西望、小心翼翼、碌碌无为、亦步亦趋的官场混子。这部戏中,着力褒扬的是那些不辞繁剧、实心用事的人,而对以几篇八股文章换得功名,一天到晚不做实事,只知沽名钓誉的人,则是逮着机会就加痛贬。这是“黑猫白猫”论的延伸,也是这个时代的风尚。

3、谁家的银子

普通大臣的钱款由田文镜去追,王公贵胄的挂帐只能由四爷出面。老四去找老十让他还钱,老十深感纳闷:“国库的钱不就是皇阿玛的钱吗?我不是皇阿玛的儿子吗?儿子用老子的钱还用还吗?”不管是这个追欠行动,还是后来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纳粮,这位前期的四爷后期的雍正总想着削夺利益阶层的脂膏以充国库,便总免不了要遇到种种的软钉子和硬杠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非天下人之天下,而是由士绅、地主、贵族和官僚共同组成的统治阶层的天下。在稳态社会中,且不说蝼蚁般的被统治者难以翻身,就是贵为天子的皇上也不是颁行什么政策就能贯彻什么政策的。正如雍正跟乔引娣掏心窝子的话:我们都忍着点儿吧。

4、隔辈儿接班人

木兰围场,康熙率众皇子打猎,以玉如意为赏,引得阿哥们各动心机。十三阿哥胤祥猎杀野物18只,数量居首,而八阿哥胤嗣猎取活物11只。有人趁机给八阿哥说话,说他慈悲为怀,不愧贤王之名。可是胤祯的四子弘历突然越众说,“皇爷爷一生猎杀野物无数,难道就没有慈悲心肠吗?”他列举了康熙一生所取各色猎物的数目,然后奶声奶气地称他为“第一巴图鲁”。康熙龙颜大悦,赐弘历以玉如意。诸皇子在皇上面前做事,有志于王位者都会揣摩皇上心事,出奇制胜。胤嗣以“贤”名,胤禵以勇武,胤祯以实干,就在诸皇子角力之际,一个小辈儿的出现左右了棋局。做皇上,每天都浸泡在奉承和颂扬之中,若非拍得极其到位的马屁,皇上哪里还有什么感觉。弘历这番话说得巧妙,又出于至诚,自然给康熙留下很好的印象。后来他传位给胤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弘历之贤,胤祯百年之后传位弘历,可保大清三朝盛世。康熙深谋远虑,后来的事态果真如他所愿。

5、无情最是帝王家

康熙英明神武了一辈子,晚年被九王夺嫡弄得很伤神。发现太子胤礽跟郑妃通奸之事,康熙震怒之下病倒。平衡被打破,各路食人鱼纷纷循着血腥气而来。老大胤禔飞扬浮躁,以大阿哥的身份对诸弟发号施令,并趁机进谗言,想铲除太子,反倒暴露出自己施魇镇害太子的丑事,被送宗人府终生圈禁。老十四伪造老十三手迹,调兵包围行宫,造成太子逼宫的假象。康熙惊怒之下,废了太子,把老十三也囚禁起来。看着亲兄弟你死我活的争斗,老十三悲从中来:怪不得人家都说无情最是帝王家!这部戏里,老大和老十四是最不讲兄弟之情的,老八老九老十同气连枝,但对视为对手的兄弟敢于下手,老三置身争斗之外,太子老二纯是利用老四和老十三。老四曾以手抓刀救下十四弟,但这一幕与雍正的传统形象相差太多,给人以明显的虚构之感。只有老十三至情至性,在这部高高在上的政治戏里,让观众觉得亲近,粉丝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