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诸葛亮受遗诏经典语录 正文

诸葛亮受遗诏经典语录

时间:2025-04-30 23:15:19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属:属于。

B.先主于永安病笃 笃:深,重。

C.若嗣子可辅,辅之 之:他。代词,代刘禅

D.先主又为诏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3分)

(2)如其不才,君可自取。(3分)

5.这段文字中,显示了刘备怎样的心理活动?结合全文

参考答案:

3、(3分)A(属,通“嘱”,嘱咐,托付。)

4、(6分)(1)(3分)你的才干比起曹丕要超过十倍,一定能够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十倍”“ 安”的意思各计1分)

(2)(3分)(2)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他不成才,你可以自己取代他。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不才”“自取”的意思各1分。)

5、(3分)(1)首先肯定了诸葛亮的才干,心里确信只有他才能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2)知道刘禅无法驾驭诸葛亮,用“君可自取”来试探诸葛亮的`想法;(3)对刘禅的叮嘱,显示出刘备的信任,也显示他最终的放心。(每一点计1分,共3分。语意相近即可)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其实读了没有什么感觉,觉得《出师表》就是一篇抒情文章,其实不然,《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恳切、肝胆照人、影响深远的散文杰作。

《出师表》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却表达了诸葛亮一生对汉室做出的贡献,并表达出师北伐匡扶汉室的决心。本文是奏章性质的文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主要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和感受。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文章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简明易懂,表现诸葛亮对汉室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前几段文字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恩情”、“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言辞恳切,也切合长辈的口吻。诸葛亮所用言语不同与其他前人,可能是由于处境不一样,比如屈原是在遵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但是诸葛亮的处境跟屈原正相反,《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统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这些正好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本文运用了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也是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等,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就凭这一点她都应该流传不朽,被后世称赞。

《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不仅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而且在当今人们心中的普世价值观也有相似的内容,不管对于当时还是当下,这种精神都是普遍受到推崇的。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而这种流传不朽是对其的最好赞美。

诸葛亮足智多谋,雄才大略,大半生戎马倥偬,致力于国家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的平生事迹和留传的作品来看,他并未着意于文学创作。但在文学上有如此辉煌的造诣,为后世留下《出师表》这样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决不只是其在表达技巧上值得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在真情实感上的自然流露。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千古事,动情方为真。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是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深在于辞切,感人全在意真,《出师表》语言朴素、平易,毫无故作惊人的大言警语,也无扬才露已的丽辞佳句,句式骈散并用,随情为变,抑扬顿挫,曲折回荡,分析时精警透辟,叙述时条分缕析,动情处肝胆可见,激昂时气势磅礴。无论是分析形势,提出建议,还是追述往事,剖明心迹,文章的一字一句无不浸透着从肺腑中自然奔涌而出的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既是诸葛亮的忘身忧国之情,也是他对刘备父子的忠贞不渝之情。胸中有真情,下笔才有神。在胸臆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真情实感,在笔底下自然地表达出来,才能撼动人心,感人至深。志尽文畅,情真意切,这正是《出师表》成为不朽名篇的真谛所在。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孔明七擒孟获——要他心服故事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没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所装备的藤甲刀枪不入。孔明对此却早有所备,他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皆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相关阅读:事件背景

南人叛乱

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闿趁蜀汉皇帝刘备因夷陵之战中大败,在永安病逝之际,杀死太守 正昂,绑架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同时,越巂酋长高定杀死太守 龚禄,自封为王,与牂柯太守朱褒响应雍闿的叛变。只有永昌郡在功曹 吕凯、府丞王伉顽强坚守下没有被雍闿叛军攻陷。

孟获是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豪强,深为当地土著和汉人所信服。雍闿反叛后希望南中的少数民族的支持,但各部族酋长皆不服从雍闿。雍闿便招揽孟获,让他游说各部族酋长。孟获于是骗他们说:朝廷想要征收黑狗三百头,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还要螨脑三斗、三丈长的断木(斲木)三千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而其断木(斲木)因十分坚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长,当地土著都相信孟获,认为蜀汉政权故意为难压迫他们,因此大感不满,便加入叛军。

蜀汉对策

蜀汉 丞相 诸葛亮认为国家刚逝去君主,决定先安定国内民众、吏士,蓄积粮食,派邓芝、陈震和东吴修好,及遣越嶲 太守 龚禄到南中边界安上县作备;从事蜀郡常颀行则直接南行,查清事件。

另一方面,又派李严虽写上六封书信给雍闿解释利害,但雍闿却只回一书说:“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曾听过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称正朔的都有三个,所以远人(雍闿)感到疑惧,不知该归属那个。)”信中显得十分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