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善德自至的经典语录 正文

善德自至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1 20:16:34

引导语: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这句话可谓是富有哲理,指导我们人生方向,下面再为大家分享一些富有哲理的段落。

富有哲理的段落

人贵在对得起自己,不给自己留遗憾,有责任心,与人为善,广施博爱。学会淡然,不斤斤计较,懂得时事的重与不重要,能拿得起放得下,那么人生就会有一个璀璨的明天。

果断的放弃是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种清醒的选择。只有学会放弃那些本该放弃的包袱,生命才会轻装上阵,一路高歌;只有学会放弃走出烦恼的困扰,生活才会倍感绚丽富有朝气。

世态炎凉,人心冷暖,不过就是一年四季的轮回,真正的人生应该充满快乐简单和积极,在心底保留一份田地,用来听取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就算生命匆匆,一样风景无限。

佛有三不渡,即无缘者不渡,无信者不渡,无愿者不渡。佛又不是什么万能的主宰者和创造者,否则他不如把我们直接变成佛,岂不痛快?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我们需如法修行,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承诺不能兑现,那只能降低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你的形象可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信誉也可能会扫地。在令人失望的同时你也可能会引来非议招致差评,导致别人对你产生鄙视心态,将你遗弃或是唾骂。

人比人气死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亦有不足,艳羡别人的风光,追寻身外的幸福,尽属痴迷之人。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你再不堪,也是独一无二,无须自轻自贱。生命的意义,在于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做最精彩的自己。

放弃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懂得放弃的人才会拥有更多。快乐的人放弃痛苦,高尚的人放弃庸俗,纯洁的人放弃污浊,善良的人放弃邪恶。聪明的人勇于放弃,高明的人乐于放弃,精明的人善于放弃。

既然相逢,便是有缘,不必相怨,来去无常,因缘使然。生活的得失荣辱,若计较的太多,其实又创造了内心的一份灰暗。接受生活的每一个状态,生活的确风雨难当,七分撑伞,三分素面。

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的基础和可能。善良的人,就象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周围的.人,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无须灌输和强迫,只会相互感染和传播。

生活的烦恼,本来就是百千杂陈,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悲观中能够觉醒,并有一份良好的期待,人生不能习惯于烦恼的困扰,更不能依赖烦恼而存在,就像那些往事,必须要适应告别,不能把人生活成一种烦恼的注解,经过什么并不重要,在于自己能够相信活得很好。

放得下的人,处处都是大道,时时都觉轻松;放不下的人,处处都是迷途,无时不在迷茫。想得开的人,处处都是春天,无时不觉开心;想不开的人,处处都是凋枯,无时不在困惑。小自我,大天地;做何人,在自己。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人世的烦恼如影随形,很多人想甩都甩不掉。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经历愈加丰富,也积淀了更多的心灵感悟。烦恼虽不可避免,但是,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所找,正是那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不要在乎他人的脸色,亦不要太注重自己的颜面,人活得不仅仅是一张脸,开朗一些,豁达一些,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开心,只要我们努力了,奋斗了,到临终时,也许归零,不愧对岁月,不为自己的一生而后悔就行了。

不要顾及别人的评说与指点,不要听任人言的左右和摆布,繁华落尽,到头来都成烟云,幸福和快乐与否,如一个人饮水,自知冷暖,无需别人告诉,说到底,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只在我们的心里。

人人都感觉老天对自己是公平的,但是老天对人的待遇是不等的,都说双手创造未来,是啊,不错,当人慢慢成长了以后,会由衷的感谢当年老师的教导,会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都是成长的足迹,梦想也会伴随着自己慢慢去长大,生根发芽。

孔子经典哲理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7、《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诗》云:“桃之夭夭,其叶

21、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25、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2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8、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3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32、礼之用,和为贵。

3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3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7、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3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1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1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1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1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1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1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3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