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100字 正文

资治通鉴经典语录100字

时间:2025-05-05 07:43:25

秦穆公亡马,歧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2、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3、“阅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4、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5、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6、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7、二十八打天下,戒马一生,驰骋千里,只为梦萦

8、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9、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10、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11、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12、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

13、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1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15、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1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2、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10、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12、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15、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6、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7、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18、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19、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20、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21、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3、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2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5、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26、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8、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

29、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3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32、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3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35、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7、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38、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3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40、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41、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4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4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4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45、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4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4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8、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5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5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52、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5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54、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5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5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5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5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6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6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63、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6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5、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6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6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68、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9、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7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71、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

7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7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7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75、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7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77、轻诺必寡信。——《老子》

7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7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8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8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8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8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85、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8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8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9、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9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92、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9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9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9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96、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97、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9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9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00、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10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102、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10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0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0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10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07、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

10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09、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12、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11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14、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11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116、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1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118、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119、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120、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2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2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12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124、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2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2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2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28、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129、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3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3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32、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33、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3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3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13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37、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38、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139、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口有蜜腹有剑。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本句大意是:口头上温和亲近得像蜜一样甜,内心里却刁钻歹毒得像剑一样利。这两句是唐人对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样甜,心计像利剑样狠,多么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阴险奸诈的嘴脸。从此“口蜜腹剑”成了形容阴谋家和嘴甜心毒之辈的专门用语,长用不衰。

2、忍小忿而存大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小忿:小的忿怒。大信:大的信用。本句大意是:忍住个人小的忿怒,而坚持法律大的信用。李世民当了皇帝,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的余荫,便下令让这些冒牌货自首,否则一经查出就要杀掉。后来果然查出一个假冒者,李世民要杀他。大理少卿戴胄犯颜直谏说:根据法律,这样的人应当充军。李世民说:我说过这种人要杀头,你却要按法律,不是叫我失信于民吗?戴胄说:诏书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应忍了小的忿怒,而根据法律来判决,坚持大的信用。戴胄不怕杀头丢乌纱,敢于犯颜执法,精神可嘉,值得效法。他认为当权者应该“忍小忿而存大信”,即摒弃个人好恶而维护法律的尊严,不以权代法,不以人治代往治,的确是高明之见。这一原则,后人也当坚持。

3、英雄无用武之地。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本句大意是:虽是英雄,却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赤壁大战之前,诸葛亮对孙权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说:“今操芟夷大难,略以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后来人们进一步引申其意,常用来比喻空有才智和本领却无处发挥。

4、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八·贞观二年》。前事:前面的事情,指隋炀帝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吾属:我们。师:此指反面教员,引为鉴戒的意思。进两句大意是:前面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经常想想它以警策自己。贞观二年六月,唐太宗对他的侍臣们说:我看了《隋炀帝集》,觉得隋炀帝知识渊博,深奥通达,他本想做尧舜一样的君主,而认为桀纣是暴虐无道的,为什么他的结局竟与他的希望相反昵?魏征听了说:隋炀帝自恃才智过人,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他虽口诵尧舜之言却在重蹈桀纣的覆辙,他自己不知道又听不进意见,以至于倾覆亡国。太宗听了,深有感慨地说:“——。”隋炀帝口是身非,言行不一,终于国破身亡,足可警戒后世。唐太宗以隋炀帝作自己的反面教员,警策自己,终于成为一代英主。

5、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清慎:清正持重。犯而不挍:语见《论语·泰伯》,意思是有人冒犯也不报复。挍,报复。这两句大意是:(娄师德为人)宽恕仁厚,清正持重。(即使别人)冒犯了他也从不报复。娄师德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同平章事),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风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很有点瞧不起他,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燕: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非常感动。——是作者评价娄师德的话。

6、信者,人君之大宝也。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面从后言,古人所戒。意思是:表面服从而背后反对,这是古人最忌讳的'。

7、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这两句大意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明达事理;听信片面的意见,就会愚昧糊涂。此名句是魏征劝告君王纳谏的著名格言,东王符《潜夫论·明暗》就曾说过:“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概括成“——”,词句简洁精警,发人深省。两句从“明”、“暗”两种不同效果,说明应“兼听”,不能“偏信”。只有兼听,才能全面了解情况,明辨是非,作出正确判断;而偏听偏信很可能会上当受骗。尤其是对于不同意见,更应认真听取,这样才能免于失误。可用以劝诫人们特别是领导应广泛听取意见,克服片面性。

8、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采贞观元年》,这两句大意是: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其长处而使用。使用器物要按照器物的特有功能来使用,任用人才也要根据各人的长处来使用。能扬长弃短,量才而用,不但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也有用不完的人才。如果看不到人的优点,只看到人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可用的人了。唐太宗能成为一代英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与他的开明的人才观和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方法不无关系。

9、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钱币。这两句大意是:厚厚的钱币,甜甜的美言,这是人所应当畏惧警惕的东西啊!社会生活中,当权在位的人常常会遇到甘言和厚币。对此,廉清奉公的人自会清醒地辨别甘言的企图与厚币的来路,采取正确的对策;而贪赃枉法的人则会欣然接受,来者不拒。“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沈佳期《钓竿篇》),殊不知厚搭搭的人民币,甜蜜蜜的奉承话正是别有用心者投下的“劳饵”,见利忘义,利夸智昏的人只贪图芳香的鱼饵,不见捕鱼的竹器,结果是自寻网罗,被人捕捉。因此,——的古训,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0、人主自威,则众谋不进。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11、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骄奢:骄傲奢侈。这两句大意是:富贵会产生骄奢,疏忽会导致祸乱。富贵虽然不一定产生骄奢,而骄奢则必然产生于富贵,因为富贵给骄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这是富贵者不可不警惕的。疏忽大意,漫不经心,往往会对灾祸的苗头视而不见,使其由小而大,最终导致灾祸发生,这是必须警惕的。这两句可用于告诫人们富贵时要特别注意戒骄奢,处事要时刻注意戒疏忽。

1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3、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这几句大意是:用兵的原则是:抚恤部下士卒重在真挚诚恳,克敌制胜的计谋贵在越诡诈越好。诚挚和诡诈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看来,在征战中人必须兼而有之,从而组成了矛盾统一的二重性格。作为统兵大将尤应如此,因为只有对士卒真挚诚恳,才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上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无往而不胜。对敌人则应不厌诈伪,使敌人不知我之虚实,产生错觉,作出错误判断,从而获得良机,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可见“诚”、“诈”二道,为将者必须兼而有之。这几句讲用兵要决,说明对敌人、对部下应采用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第略。

14、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任贤必治,任不屑必乱,必然之道也。

15、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臻(zhēn真):到达。誉:称赞,名誉。这几句大意是:常常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过失就会日益减少而福气就会来到;常常听到别人对你的称赞,声誉就会日益受到损害而灾祸就会降临。这几句是很符合辩证法的格言。闻其过则过改而福至,闻其誉则过生而祸临。我们千万要多听逆耳的忠告,而不要被溢美之辞冲昏了头脑。——可引用作为警戒。当然,这里的“祸”、“福”应理解为人事而不是指天命。

16、举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世族;世家太族。用法:执法。不及:不触到。是以:目而。济务:解决事态。这几句大意是:举荐人才不出世家大族,执行法律不触及权贵,因而方略不能解决事态,奸邪没有得到惩处。晋朝世族大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门阀制度森严,国家法律不敢触及贵族,奸邪之辈也不能得到惩办。这几句表现出了晋朝世族政权的腐朽,可以用于批判世族权贵把持政权,无法无天的社会现象。

17、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做事把重点和精力放在难点上,只要把难点解决了,简单的自然也就解决了;做人要取长补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决好了,自己的长处自然也得到了加强。

18、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19、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