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佛说法华经经典语录 正文

佛说法华经经典语录

时间:2025-04-30 17:10:24

心情有时是难以控制的,有时心静不下来可以念一下让人心静的佛经,很有效果哦!

让人静心的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

让人静心的佛经:《金刚经》

《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让人静心的佛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或称《无量寿经会集本、无量寿经夏会本》等,亦可简称《会集本、夏会本、大经》。是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而成。

让人静心的佛经:《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让人静心的佛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

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的《添品法华经》,此品才有了重颂,这和比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译本《普门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译还要多出七个颂)。

让人静心的佛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

让人静心的佛经:《普贤菩萨·十大愿》

《普贤菩萨·十大愿》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普贤行愿品》经文中记载的普贤菩萨为菩萨众所说的十大行愿:一者礼敬诸沸,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诵持普贤菩萨·十大愿,现在仍然是中国一般佛教寺院的常课。

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果菩萨在心中有了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或长寿的相状,那么他就不是菩萨了。 “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佛教认为人生是由色(物质)、受(感觉)、想(知觉)、行(意志)、识(意识)五蕴法构成,“我相”指执著于构成“实我”的外在相状,“人相”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众生相”指把依五蕴而生的众生之体当作真实存在的外在相状,“寿者相”指把假相的生命存在时限当作真实存在的相状。

佛陀以特有的智慧告诉人们,要安顿心灵、安顿人生,首先要放下身心,以开放的心态,超越世俗的偏见和偏执。

2、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对于万法都应该无所执著,以不执著来进行布施,不执著于色而布施,不执著于声音、香气、味觉、触觉、思想而布施。只有不执著于法相而修行布施,他所获得的福德才不可估量。

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六尘是针对六种主体认识功能的“六根”而言的感觉对象。“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色,指物质现象,相当于眼而言;声,指耳的认识对象;香,指鼻的感觉对象;味,指舌的感觉对象;触,指身的认知对象;意,指大脑的思维意识。

不俗才能超越,不俗才能契悟佛门智慧。以世俗的功利心追寻佛道,是人生解脱、心灵解放的障碍,也是德性圆满的障碍。为得到某种好处而做善事的人,仍然是痴迷无明的人。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的法相,都是虚妄不真实的,假如能悟得各种法相本身其实不是真实的相状,那就能认识到宇宙的真实本质,体证如来实相。此句代表《金刚经》所阐发的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及“扫相破执”的主题。

相,即法相。“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法相”与“法身”的区别在于法相是一个包含外延与内涵的,是法的象;而法身没有形相,它是一切形相的根源。

在佛法里讲,修持成功的人,禅宗所谓大彻大悟,也就是金刚经上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悟是悟的什么呢?是宇宙万有生命的本体,就是法身,也就是心经上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金刚经的开经偈所说:‘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也是指法身而言。一念不生全体现,也是指的法身,法身是无相的。

金刚经大体上,是着重在见法身。如何见到法身?就是悟道、见道。金刚经是般若的部分,所谓般若是侧重于证得实相般若,就是生命万有无始以来的本体。报身、化身则是属于境界般若,所以佛提出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金刚经这里所讲的如来,就是与一切众生共同的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体。所以说,我们有信仰,有虔诚是可以的',但是过份著相是不可以的;不但学佛不可以,任何一个宗教,都不可以著相。

4、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众生不应该执著于任何法相,也不应执著于非法相,连不著相的道理也不要执著。正因为如此,如来才常常强调说:你们这些比丘,应该知道我说的佛法对你们的修行证悟成佛来说,就好像渡河的筏,过了河登上彼岸就要舍弃。佛的正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那些于佛法相违、被曲解了的非法呢?

法相,即一切存在现象的相状;非法相,即一切存在现象绝对断灭的相状。法相通常指执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为实有,是一种“有病”;非法相指执著诸法皆空,是一种“空病”。《金刚经》强调“无相”,是有无并破,不落两边,是以般若智慧彻底超越世俗偏见。

5、所谓佛法,即非佛法。

所谓佛法本身不过是方便设施,对佛法本身也不应该执著,因此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得道的境界是超越世俗认知的境界,悟道的智慧不是分割性的概念名相所能定义的智慧。大道无言,大智若愚,大善无功,以为自己达到觉悟、得道境界的人,仍是俗人。超越善恶美丑才是最高智慧。居德居功而自夸的人是不详之人。无上的功德不是世俗的福报可比拟的。

6、是故,诸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此,诸位菩萨应该生起清净心,不应该执著于色上生起心念,也不应该执著于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尘上生起心念,应该拥有对一切有为之相皆不执著的清净心。

清净心:即人人本具的自性清净的内心,亦即不生不灭,清净不染,远离客尘烦恼,不住法、非法,超越能所对待、有无分别的本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出了《金刚经》的精髓,即无相无著扫相破执,与中土慧能禅宗“无住为本”的法门宗旨密切相关。

7、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果是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经典的价值在于它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代代相传,处处弘播。作为智慧的载体,它的精神启发作用,决定了经典永远不是一件古董。

8、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法无定法,佛说般若波罗蜜,是虚幻不实在的般若波罗蜜,非法非非法,只是假借这个名字而已;所有的微尘(因为没有自性),如来说,是虚幻的微尘,只是名叫微尘;大千世界(因为缘起性空),如来说世界即是非世界,也只是名叫世界。

《金刚经》是一本流传极广的经,但其中有许多语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例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用Ⅹ代表佛法,那么就可变作这样一个公式:“所谓Ⅹ者,即非Ⅹ,是名Ⅹ。”这个Ⅹ可以指众生,指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乃至一切机器工具,各种科学工艺,以及精神的物质的种种名词。在一般人看来,这样说法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因为Ⅹ决不能变成非Ⅹ,就以代数来讲,也是Ⅹ不能等于-Ⅹ (Ⅹ≠-Ⅹ)。

经过思考,可以用科学的事实解答这个谜语。比如桌上的茶杯,现在就拿这茶杯当Ⅹ吧,那么根据这一公式就应该这样说:“所谓茶杯,即非茶杯,是名茶杯。”同时还说明,茶杯的定义,应该是圆筒状可供人饮茶用的瓷器,这样除了瓷之外,那里还有茶杯的本体?而且同一杯子,今日饮茶,是叫茶杯,明日饮酒,不就变成酒杯了吗?这样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罢了,它的本体是空的。第一句“所谓茶杯”者,在佛教中叫做 “假观”,第二句“即非茶杯”,叫做“空观”,第三句“是名茶杯”,叫做“中观”。只有懂得佛法三观道理的才知道茶杯的本体虽空,可是茶杯的用,还是有的,所以不妨假名为茶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边,这就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合一,才能如理观察,对于那茶杯就能获得最合理而透彻的了解了。

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来就是真如的体现,而真如即是诸法皆如的意思。所谓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诸法性空,如如不动,无取无舍,所以真如无形无相,佛法无得无失。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一句,提出了《金刚经》中关于“如”的重要思想,成为般若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如”:空者,即诸佛法之实相也。所谓如来,即是真如,真如即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状,如来是宇宙万法真如本质的真实体现。万法性空,真如无形无相,获得般若智慧后,就可以证见:一切万法都是“如”的体现,一切万法也都是佛法,佛法无处不在,这就是如来。

10、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对一切法相均不执著,对万法不作分别妄想,从而观照、证悟诸法的真实相状,诸法实相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正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他们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心里不产生执著。不取于相是指他们不执著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是指他们心的平静状态,指他们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

拓展阅读:如何把《金刚经》运用到生活中

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佛陀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等弟子,在古印度的舍卫国,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修证成佛”。这场对话被记录下来,流传翻译到中国,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顾名思义,它是一部属于般若思想的经典,就经题来看。所谓“金刚”,其实本意是一种矿物名,在这里引用,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用来比喻般若智慧如金刚一般,能破除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第二种解释是将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比喻成金刚,坚固难断。

所谓“般若”,是一种智慧,破除一切执障而圆悟真理的大智慧。

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这部经的名称用白话简单来说,就是用无坚不摧的锋锐的般若智慧,来破除凡夫的一切烦恼执着,破除一切无明执障而到达究竟圆满的彼岸。

《金刚经》历来被人们看成是一部非常深奥的经典,同时也广受人们的喜爱。

从姚秦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到唐朝的义净法师,在这三百年间,总有六种《金刚经》的译本。其中以罗什法师的译本最具特色,最吸引中国人的风格。无论在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是内容的忠实程度,其他译本都不能与之媲美,这才使它至今仍独步于教界。

《金刚经》在中国不管是教界还是学界,对它都是非常的喜爱,比如一些文人们爱其文字优美而去读诵,像一些爱好哲学的人们仰慕它的哲理丰富而去研究。在中国佛教界内部的弘扬也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被誉为是修行的指南,开悟的钥匙。尤其唐宋以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据说六祖慧能,就是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豁然开悟的。

本经在民间也很受欢迎,普通信徒也以读诵《金刚经》为日常功课,并从中得到受用。

那么,《金刚经》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它把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经典,却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也是我今天要选“《金刚经》的生活实践”这个主题的原因。

下面分为三点来讲述今天的主题:

第一点:简单介绍《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第三点:以《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核心内涵。

首先第一点:简单介绍《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金刚经》是一部表述般若经典思想的核心代表作,整部《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阐述缘起性空的教义,这也正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在《金刚经》中处处可以体会到缘起性空的般若之理,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经文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般。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必定是性空的,这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

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思想对我们学佛来说,非常重要,如《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密。”又如《大般若经》中说:“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

如此重要又如此甚深的般若思想,但在《金刚经》中却以日常的朴实生活来作为他的发起因缘,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第二点所要谈的“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行的重点。

第二点:“以朴实生活为修行的起点”。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就如《金刚经》的开篇,有一段关于佛陀生活的细节描写,很细致的交代了佛陀入城乞食,回到僧团后,“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的简朴生活过程。这在其他经典中,比较少见。那么,为什么《金刚经》要以佛陀的这段生活细节,做为本经的开篇之首呢?

我们知道,世间上的一切技能,都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佛法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将高深的佛法理论,运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那么,佛法将失去活泼的生命力。在这段经文之中,佛陀就是以自身为表率,示现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处处都可以展现佛法最尊贵的般若之光!

据《传灯录》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当年马祖道一年轻时在南岳坐禅,但苦修禅坐而无法开悟,其师怀让禅师为了点化他,前去相问:“你坐禅图什么呢?”道一说:“图作佛。”於是,怀让禅师就拿砖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诧异的问:“你磨砖作什么呢?”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顿时觉得好笑:“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不失时机地反问他:“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进一步开导他说:“如果一个人坐一辆牛车,假如车突然停下来,那你应该打车还是要打牛?”马祖道一当下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平常修行也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把修行局限在某种固定形式上,却不知道其实修行就在修我们的一颗心。那么,如何修这颗心?这里告诉大家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持,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内心的烦恼,也只有在日常中才真正显现我们凡夫的一面,当真正烦恼现前的时候,才是修行的最佳时机,这也就是《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为发起因缘的目的所在。

古大德也常说:“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

在古代禅者的修道中很重视将修行落实在简朴的生活中,落实在平凡的日常作务中,从吃饭、穿衣中体会道,从采茶、砍柴中体会道。

因此,当你请教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于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那么,既然说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行,那我们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如此甚深的般若智慧呢?这是我接下来第三点所要谈的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来作为我们生活实践的核心内涵。

第三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由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可见,“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我们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凡夫执著身体、家庭、财富、名誉、地位等等。

这里我们不妨对世人的生活作个透视: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无非是吃饭、上班、下班,有家庭的人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孩子,此外的时间,可能就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占据了。由于长期对外境的攀缘,逐渐就会对外境产生依赖,然而,就会不断的引发内心的贪嗔痴烦恼种子,造种种业,使内心失去和谐与清净。甚至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会感到平衡和充实。因此,尽管现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无聊和孤独失落。

而《金刚经》的无所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破除对外界种种的执著,时时要如实的观照我们的一颗心,要时时防止自己不要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也告诉我们:在度众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样才能广度无量众生;在布施时,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如此才能成就无限功德;菩萨在庄严国土时,同样不能住庄严国土相,如《金刚经》所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正如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一种无住的生活。

我们虽然也在修行,但往往不懂得如何用心,由于我们对内心以及外界时时执著,时时抓着不放,所以,总是被种种事相所转,无法突破。正如《坛经》中六祖慧能大师对一个叫法达的和尚所说的“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一样的道理,如果不懂得破除内心的执著,看破内心的真相,那就像法达和尚一样,既使诵了三千多部的《法华经》又如何呢?当他见到慧能大师的时候还不是一身贡高我慢的心。

所以修行,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用心?而《金刚经》的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给我们指出了如何用心之道。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又怎能奈何我们呢?那时,我们就能达到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那种境界。

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就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解脱生死之道。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不住相的修行,能使我们消除心灵上的负担,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更能使我们增长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

以上三点是我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述《金刚经》的教义,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点,那就是如何将《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将它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南,来破除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执著,如此,我们的人生才是最为完美的人生。最后,愿大家都能从《金刚经》中彻见本来面目,圆满无上菩提。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一、佛经十大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明白的道理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一语成谶。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苦的来源基于此。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笑口常开的依据。

佛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知足常乐。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不自醒的提醒。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自寻烦恼。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人与狗的区别。

佛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欲望等于刀尖嗜血。

佛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坠;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坠自身。贤不可毁,祸必不已”--害人就是害己。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被财富所累。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等同于“谣言止于智者”--智慧经典。

三、关于佛经: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

四、20大佛经介绍:

1、大藏经

大藏经为汉译的佛教经典,与东土高僧著作入藏的总称,简称为藏经。又称为一切经。

一切经的名称起源于隋朝,它的内容包括佛所说的经典及西方释氏的著作。现今的大藏经,又加入中国及日本等高僧的著作。

根据隋书经籍志记战:梁武帝在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共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这是佛经有藏的开始。

2、药师经

药师经有五种译本:

一、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的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佛说灌顶经十二所载。

二、南朝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不入藏经)。

三、隋朝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四、唐朝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五、唐朝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前四译单译出药师如来之部,第五译前卷译出六佛,后卷译出药师佛。因此单言药药师经,则为前四译,尤其是玄奘的译本。义净所译的,则称为七佛药师经。

3、观音经

法华经卷第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一品别行者,称为观音经。

4、六祖坛经

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慧能於韶州大梵寺坛上说法,门人记录下来,便尊称为六祖坛经。简称为坛经。

5、金光明经

有三种译本:

一、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题为金光明经。

二、隋宝贵等取前译补译,合入其缺品八卷,题为合部金光明经。

三、唐义净译,十卷,题为金光明最胜王经。三译中以第三译文义最周足。但金光明经因天台智者说玄义及文句,因此以第一译流传最广。

6、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秦罗什译。净土三部经之一。这部经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等事,令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最为切要。这部经拣除小善根福德因缘,唯摄一类纯笃之机。

7、金刚顶经

金刚顶经与大日经、苏悉地经同为密教三部经。也是金刚界诸经之总名。梵本共有十万偈十八会,现今中国所流布的有三种。

8、金刚经

详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以空慧为体,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繁简适中,最便於诵持。共有六种译本。

9、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简称,又称为般若心经。心经的经文很简短,然而大般若经精要,都浓缩在其中,因此命名为心经。心,就是精要的意思。心经一共有七种译本。

10、苏悉地经

详称为苏悉地羯罗经,译为妙成就业经,三卷,唐朝输婆迦罗译,密宗三部经之一。

11、佛说佛名经

佛名经有好几部。

12、仁王经

仁王经有二本。

13、高王观世音经

东魏天平年中,高王时人所感得之观音经。续高僧传二十九,法苑珠林二十五称为观世音救生经,又称为高王观世音经,佛祖统纪五十四称为十句观音经,稽古略二称为救苦观音经。

14、天龙八部赞

天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八部之中以此为上首,故标举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侯罗迦。

15、阿含经

阿含,梵语,义译为无比法,又译为法归,它的意义是「万法悉归趣於此」。阿含经共有四部。

16、佛母经

详称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不空译。

佛母大孔雀明王,又称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大金色孔雀王、大孔雀明王、大孔雀王、孔雀明王、佛母明王,以能生诸佛神变之德为主,因此称为佛母,佛母乘金色孔雀,因此称为大金曜孔雀明王。

内容叙述佛在只园,莎底苾刍为众破樵,为黑蛇所螫,不堪苦痛,阿难向佛求救,佛为他说大孔雀明王神咒而救之。

佛母经有好几种译本,最流通的是不空的译本。

17、伽耶山顶经

有四种译本。

18、尊胜陀罗尼经

在六种译本中,不空三藏的弟子法崇,就是第三译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于世。

19、提谓波利经

有二部:一、提谓经一卷,真本。二、提谓经二卷,伪撰本。

20、大有经

胜论六句义中之说大有句义者。

仁王经上:「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