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纪录片老师的语录 正文

纪录片老师的语录

时间:2025-05-09 03:20:02

第一篇 把爱国放在心里

刚刚在校图书馆里看了一本名叫《中国人在美国》的书,生了一肚子闷气。从商朝讲到现在,重点为清政府如何落后迂腐,中国人如何不惜代价偷渡至美国。抗日战争没有提,只是笼统地说了一下二战,过度看起来很自然,天衣无缝。于是这段历史就被掩盖。

整个书字里行间明里暗里都表达着对中国不利的思想感情,这个时代说话讲究证据,当然人家也有照片为证。中国男人和女人们传着传统服饰,严重显头重脚轻,表情木纳,呆若木鸡。没有照片也可以画画,一个正在向美国偷渡的船舱里挤满了中国人,个个骨瘦如柴,面色土黄,眼眶凹陷,脸骨突出,神情呆滞。其中正有两位梳着大辫子的男人端起一盘老鼠在那里有滋有味地啃着。我才明白美国人空中说的‘中国人都是吃耗子长大的’这种理论从何而来了。

不过我记得另外一本书上说美国南部穷人闹饥荒的时候是吃泥土活下来的。饥不择食,人之本性而已,我们从中看的不是中国人吃老鼠这一性质拙劣,而应该想到迫使他们吃老鼠的原因。不过谣言向来都是橡皮泥,如何塑造定型都会被默认为事实,这对于散播着和听众们都可谓是很好的娱乐,越离奇,越拙劣,听者就越快慰。人们都喜欢下雨天坐在家里或者车里,看见路上的行人抱着脑袋在暴雨中乱跑,才会感觉幸福。

书的作者很会说漂亮话,什么‘中国是个文明大国,中国人的到来给美国带来了很多东方的文化,也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etc.不过最主要强调的,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别的,而是中国人有多么穷。Poor这个形容词在这本书里不只出现了多少次。好像只有别人穷,作为富者才会过得很得意,很安心。

旁边的印度小孩儿问我,中国人是不是吃蛇阿?我听这话顿时想掐死他,就像掐死一只猴子一样轻松。听说印度人吃饭都不用餐具,直接用手抓,哪个更恶心?不过后来才得知他是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无知者无罪,放他一马。据说成龙的尖峰时刻第三部在国内禁播,原因是里面有对中国不利的台词。原以为中国是保护主义太强,现在才明白是对的,人们向来都是道听途说,众口铄金,三人成虎。

校图书馆里关于中国的书还真不少,足足有几十本。我翻来翻去,遗憾,没有找到张纯如的《南京暴行》,看来这段历史真的被遗忘了。那是一本讲南京大屠杀的书,作者由于长时间查阅屠杀资料,导致精神分裂,自杀死亡。记得当时读者的杂刊上登出了小传——张纯如,用生命照亮历史。就是这样一本照亮历史的书,有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禁止出版,原因是其中对学生运动表示赞成,对国家的镇压表示不满。我一直觉得她死得很冤,真冤,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居然也像那场暴行一样被有意地掩埋起来。或许也是她不够坚强,如果换是我编写这本书,应该不会导致精神分裂。我和这里的同学说起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他们要么是一脸茫然,要么是满不在乎的神情,也许他们觉得,中国人穷命贱!

她付出的努力徒劳了,照亮,那也只是一瞬间。小M总说那是我们祖宗辈儿的事情,不要抓住故仇不放,记住一个人得好总比记住一个人的坏要强。这话听起来似曾相识,记得三年前的我在瑞典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的确,小M根本不在乎什么中国日本,什么南京屠杀,她在乎的是日本的动漫,寿司。我们这一代尚且如此,我们的下一代呢,我们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呢?他们究竟还会记得多少?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个淡淡的光影,即使会被后人熟知,也不会那样刻骨铭心了。

记得在国内的时候学校总是定时地给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唱国歌。我一直觉得国歌时最难听的,词曲都不怎么优美。当时升旗仪式的时候,我后面的同学每当唱到‘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时候都故意唱成‘后退,后退,后退退’,笑倒一片,这就是我们的娱乐。

还有,从小一年级的时候是儿童团团圆,带着绿领巾。我们宣誓的时候,满嘴都是马克思列宁,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只知道,带着绿领巾是进步是优秀的体现,谁都渴望有一条绿领巾,谁都渴望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当然,我市第一批入的。

二年级的时候开始退掉绿领巾,戴上红领巾。有人因为没有选上而急哭了,而我是本来选上了由于宣誓的时候东张西望被老师刷下来了。我为此懊悔半天,正因那天心情不好,找茬将同桌的作业本撕了。想那时我真够矫情的。不过后来我还是入上了少先队,实际上,全班同学都入上了少先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戴上红领巾的第一天,我鼻子都厥天上去了,那叫一个自豪。老师说那是红旗的一角,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其实只要稍稍懂点几何知识的人都会知道,红旗的一角应该是直角三角形而并非钝角三角形。稍稍懂一点点常识的就会知道,红领巾不可能是鲜血染成的,而是一洗就掉色的工业染料。这点骄傲,这点期盼和美好就这样从血腥的童年里消失了,我常常会问自己,当时决定入队是脑袋进水了还是怎么着。其实是因为满足虚荣心,接受一种自己根本不了解的'思想,只一味地相信老师说得天花乱坠。

到了六年级,我的叛逆思想增强,常常不带红领巾,大夏天的,图个凉快。老师为了这个给我们组扣了分,并说气话谁要是想退队直接找她说,她准给退。我兴冲冲地找到老师,当时还不好意思直接说,塞了个纸条,明里暗里的意思就是我要退队。老师满面慈容地找到我,念我小学一直在国外,对中文理解能力不好,没听出来是气话,所以才法外开恩,没跟我计较。反而还说,你到了中学就不用戴红领巾了,你就带队徽了,快了,再等几个月吧。

上了初中一年级,我们还是戴红领巾,因为大多数人都还是十二岁,年龄没到。在此期间学校的少先队队组织的活动也接连不断,要么是看感动中国,要么是看长征的过草原的片子,还有香港回归纪录片什么的。大多数人都很不以为然,我也尤为活跃,带头撇嘴,把严肃的题材变成笑话。

出国之前,我终于摘下了戴了多年的红领巾,并用黑色碳素笔在上面写上三个大字“大俗物”。那叫一个畅快!别人看见了都很佩服我的勇气,并且暗自感叹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解放。他们永远不能解放,因为退了队,还有团,退了团,还有党,如此继续。

可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不想说我曾经是多么的愚蠢,也不想说我有多么后悔,我更不想说我做错了。其实当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纯粹的心理发泄,就是为了解脱,为了逃离学校的唾沫横飞的爱国教育。戴红领巾,不能代表爱国。入团入队都不能代表爱国。我现在既不是少先队员,也不是共青团员,更不是党员。我不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懂什么是列宁思想,不懂什么是邓小平理论,不懂毛泽东语录。我胸前没有红领巾,没有徽章,我口里喊的不是空洞的口号,我不会像校长那样发表长篇的爱国感言,不会像班中其他同学那样写出一篇篇宏伟豪壮的气势磅礴的入团

时刻记住我是中国人,并且我很自豪!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回荡、滋润、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盘点”中列出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神圣”

1、说说在周围生活中,神圣一般多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里,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

2、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受“神圣”

1、土地可以用肥沃、贫瘠来形容,还可以用宽广来形容,却很少有人用神圣来赞美。那么印第安人为什么这样称呼它呢?让我们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2、介绍文章背景知识。(印第安人首领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封信)

3、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1、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2、文章哪些自然段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理解内容。(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它们)

(2)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共同属于哪一个家园?

小结

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这片家园的家园。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土地的情感,懂得必须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材料,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

2、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看一看,瞧一瞧。看完之后,请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3、大家说的很好!那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西雅图,西雅图被称为长青城,你们知道只是为什么吗?(出示课件)

4、西雅图以前并不是美国人的领地,而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印第安人。通过刚才的纪录片,我们发现印第安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在我们的眼中,这片土地是美丽的,是富饶的,是充满生机的,而在印第安人眼中这土地是神圣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二、解题

1、找出题目中的重点词——神圣,说说神圣的意思。

(1)既然知道中心词是神圣,那要如何读好这个课题呢?

(2)土地是神圣的,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个课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圣的土地。)

三、初读课文,解读神圣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印第安人说,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请找出文中描写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的段落。(第二自然段)

2、解读第二自然段:

(1)、闭上眼睛听读:说说读完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吗?如此圣洁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欣赏。

(2)、你觉得这片土地上还有什么是圣洁的?(完成句式训练。)

(3)、引读第三自然段

(是的,印第安人热爱土地,他们认为土地上的一切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他们还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研读课文,感知神圣

1、在印第安人的眼中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那他们为什么要把这片土地转让给美国人呢?此时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2、如果你是印第安人,你会对美国白人说些什么呢?当然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肯定也有许多话要对白人说,而作为当时印第安酋长的西雅图也因此写下了我们今天的这一篇

3、在文中,西雅图向白人提出了什么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4——8自然段,找出答案。

4、讨论:

西雅图为什么要提出这三个要求呢?

5、拓展:

我们要善待河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照管好空气,因为空气滋养了一切生命;我们要照顾好动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片土地上只有这三样东西值得珍惜吗?

完成填空题:你们要(),因为()。

6、突破中心:

不管西雅图向白人提出了几个要求,其实都可以可转换成一句话,那就是: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你们指谁?我们指谁?)

朗读训练:现在让你代表西雅图向人们发出号召,读一读这句话。

(强调“一定要”)

7、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轮读)

五、品德教育,情感升华

其实,不止是西雅图,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的,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无法生存,所以,不止是白人,每一个地球公民都要热爱这一片土地,让我们一起呼吁全人类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1、质疑:

为什么说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2、你又是如何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大地的?”

3、西雅图用自己的感人肺腑的演讲申请倾诉了自己对这篇提地的仁爱,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其实,还有许多人,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著名诗人艾青就写过这样一首诗《我爱这土地》。

4、但是,是否每一个人都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呢?不,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到严重破坏,你是否收集到相关

5、同学们,我们终于明白: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已从难过无奈上升为对大地母亲的深厚感情。他们呼吁,人类应还大地以“神圣”,保护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从而保护人类自己。“神圣”的不应仅是“这片土地”,而是整个大地!心存“神圣”的不应只是“我们这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我们常说,要保护这片土地的整洁,爱护校园一草一木,绝不浪费水资源,但是我想说,只有用实际行动来保护这片神圣的土地,才是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对吗?

(欣赏《丹顶鹤的故事》)

六、作业

其实,要保护这神圣的土地,光靠你靠我们在座的各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请同学们写份倡议书,呼吁全人类一起保护地球母亲。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1

我承认,当初是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大致能够猜到文章谈的是什么,是一份事业的初心,是过来人对生活的感悟,或许也是对迷惘的当局者的一种警示。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央视制片人陈虻的生平,在他去世之后,以记录他的经典

说点体会吧:

1、陈虻是个对自己很有规划的人。可以勇敢放弃第一份工作,投入到他钟爱的新闻事业当中。当然或许普通人咬咬牙也能如此,但他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即便是他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很喜欢,他也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把工作做好,然后说服上司和同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当然也包括我,遥想自己第一份工作不如意,就破罐破摔了,既然要放弃就不必花心思去经营,当时是这么幼稚地想,但现在回过头来,我不能百分百地说自己是对的,没必要浪费精力,但其实我辜负了那一段时光,本来可以有更好的体验,对生活,对当时的自我成长。

2、思维决定命运,有一定道理。陈虻从一个小学徒成长到一个精神领袖,贯穿始终的是他那份激情。在他审片的时候,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气就这么出来了。无时无处不在保持学习,无时无处不在积累准备,直到有一天机会降临。他的经历似乎是偶然中透着必然。

3、我常常在想,人的魅力来自于哪里。工作之后思考的更多了,因为我也遇到过很有人格魅力的领导,想要成为那样的人。或许从陈虻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魅力的来源,执着、负责、幽默。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和一帮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同事在一起工作,让我这个事业心淡薄的人也变得有追求起来了,不甘平庸后回归平庸,这并不是什么失败的事情。相反,我相信我会为这种心路历程感到自豪,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重经历而轻结局。

在书的最后提到陈虻常常说的话,大致意思是,对于认识各种事物这件事,你建立了多少个框架,有多少个坐标去考虑,角度在哪里,维度是什么。这种对思维的要求也拷问着每一个人,无论在哪行哪业,所学的东西的价值或许也就在于一个思维的框架。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未来的.担忧也少了些,因为即使那一天我无法在现有的岗位做下去了,我也知道去处是何方,因为思维的掌握可以让人去适应不同的位置。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读后感2

刚刚接触此书时,便注意到了这充满哲学色彩的标题。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或者,退一步,问现在的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究竟能否确定是为了什么出发。

驹于工科出身的陈虻来说,便是这一爱一好文学的梦想催使他接触新闻并且走上了电视节目制作的道路。终其20年华,他从一个行外人的学习,蜕变为一个能够指导新人传播自己经验的老师。全书共20篇博文,都是他语录的分类整理。每阅一章,对我都有新的启发,究其细节,最深刻的我想有三点:

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尝试着拥抱它。还记得有句话“没有梦想,何必远方”,不错的,书中指出,陈虻原来的单位,她是重点培养对象,而他为了调入中央电视台,自己努力做出成绩,取得向领导请求的话语权,最终到了央视最初三年都是“打杂”。他认了,并且没有抱怨这天上地下的工作转变,反而在打杂中学到了关于取景拍摄等更多的专业技巧。而我,我的新闻理想是否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我想这值得我思考。

陈虻的电视节目制作知识为我的新闻学习做了补充。比如,陈虻说:“三段式创作方法,在开拍前决定关注的方面,在剪辑中发现主题,在观众收看时产生结论”,这对于我们制作电视新闻是极有提示作用的。再比如,新闻内核,陈虻认为它是对新闻事件做自内而外的发散,从单极道多极的扩张。这种报道模一式是围绕事件中一个最具牵动力的兴趣点,由兴趣的参与者从新闻事件一爱一你的内部(而不是由记者从外部)完成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这种模一式的被采访对象来自事件内部的第一讲述人。除此之外,电视的表现手法、电视纪实、栏目化运作等等都是对我很有用的指导。

我们所做的事情重要,但是做这些事情的我们更重要。陈虻很注重培养新人,包括后来他经常到大学和地方台进行讲座的。而他自己更是十分严格,这里从他审片就能看出来。陈虻审片,总是看完了以后进行总结,但不提出自己的看法,给编导空间自己去完善。在他所工作的圈子里,于大家,真的是亦师亦友。无论是白岩松、柴静,还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孙玉胜,对他的追思中真切可见。在这里,他告诉我们一团一队的力量是重要的,一团一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我们学习中所结成的小组,我无法去说谁做的多谁做的少,谁做的差谁做的好,只有我们都齐心协力去完成这份作业时,我们才感受到这份力量,而结果,预料之中罢了。陈虻说过“我不是在改片子,我是在改人”,由此,从新闻评论部走出去一大批优秀的记者、主持人以及编导等等。

或许我们很多选择都未必有确定的目标,但是我们总是需要面对选择,并记住不管走多远,勿忘初心。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找到这样的力量,迫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