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老子第四章重点语录 正文

老子第四章重点语录

时间:2025-05-05 18:22:06

【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注释〕①冲:“冲”即“盅”之古文,训为“虚”。《说文·皿部》:“盅,器虚也。”又,河上公训“冲”为“中”。盈:满、溢、尽。不盈:不满、不溢、不尽。 ②渊:幽深。《小尔雅·广诂》:“渊,深也。”宗:祖也。 ③挫:锉(剉),锉磨。纷:忿,结恨。和:涵、合。同:混同。尘:尘埃;此处指尘世、尘俗。 ④湛:澄(沉)、没。《说文》说:“湛,没也。”《小尔雅·广诂》又说:“没,无也。”此处指“道”隐而无形。 ⑤象:似、像。帝:上帝、天帝(王弼注)。

〔赏析〕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作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近人张松如称为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状”(《老子说解》);张松如还进一步指出:“在以后,(老子)还会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老子说解》)

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即写状)“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这“用之”,如徐梵澄说来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如将“挫其锐”用于人事,就要明白锋芒显露总非智者所为。原本以为战争打仗总该保锐气持锋芒,但优秀军事家却又知对方也在“避其锐气”(《孙子兵法·军事》),所以常常掩其锋芒,藏其精良,为的是虚实奇正无以捉摸,以便寻机给对方致命一击。“道”之厉害就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锋芒显露者常遭其剉磨,不断印证这一自然现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三国李康《运命论》)。所以人如按“道”行事,就该“虚而不盈”。古人唯恐世人不知此“道”原则,故用“器”来明(铭)之,这就是《荀子·宥坐》中讲到的“宥坐之器”;此“器”明此“道”,那就是注水于器“中”则正,“满”则倾覆。以此“器”作为座右铭,就能常常提醒世人,不能锋芒毕露、锐气十足;招惹祸事均由“锐”、“芒”所致,所以老子要说“挫其锐”。

同样,如将“和其光”用于生活,就会看到人之居处原本就该“阴阳适中,明暗相半”;为了“和其光”,防止“明多伤魂,暗多伤魄”,室内房中必置帘备屏,“太明则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这样就能使人安心平目、身心健康(明周臣《厚生训纂·治家》)。由此推向人事,如同商品广告中的过分炫耀引人反感一样,人之炫耀也同样引人反感,且不符合“和其光”原则。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炫耀是缺才的表现;炫耀者终究是无光的,自然界中的珍宝美景在没有发现前是从不会向人炫耀的,它们自有它们的和谐妙处。即使有才值得炫耀,或对社会不满想示威“炫耀一番”,尽管能使人崭露头角,但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可怕的,如同过明过暗均伤魂魄一样,三国魏晋的孔融、杨修、嵇康等均因炫耀,不能“和其光”而招致杀身。对此,开导嵇康的孙登说了一句哲理性的.话:“火生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注引《文士传》)这可算是对老子“和其光”的最好注解了。

由此说到“同其尘”。这“同其尘”犹如入乡随俗,也犹如离乡背井,怀故土一抔流入异地,方能打成一片生存下来一样。所以河上公对它的注解是:“当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老子道德经章句》)而现代张松如对它更从人事方面解释:“天地间到处弥漫着尘埃,人世间的纷繁复杂情况也是如此,超尘出世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不图标新立异,只有同流合污,把特殊混同于普遍中,才合道理。”(《老子说解》)确实如此,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屈原《渔夫》就记下了屈原因举世皆浊他独清,众人皆醉他独醒而导致的痛苦相:“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并记下了渔夫开导屈原所用的老子式的“同其尘”:“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而屈原却不肯“同其尘”,还说:“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使得深得老子“同其尘”真谛的渔夫大失所望,只得“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这样,屈原的最终结果则是众所皆知的。而结果比屈原好不了多少的曹植也同样不愿作“浊路之飞尘”(同其尘),尽管他还愿意作“清水之沉泥”,但这“同其尘”哪能可作这样的区分?不肯和光同尘的嵇康也因“排俗而取祸”(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综上所述,“挫其锐,和其光,同其尘”均体现老子“道”体虚而不盈的原则,用于人事也真能使人得益匪浅,受惠无穷;同样也真能使人感到如老子所言“道”体“湛兮似或存”,所以能说它(“道”)没有(“无”)吗?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聃

9、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1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1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1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1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老子

1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1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道德经》

1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17、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1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2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李耳《江海能为百谷王》

2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

22、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2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

2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老子《道德经》

2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2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

27、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老子》

2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

2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

3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经》

3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3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

3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3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经》

3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道德经》

3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道德经》

3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老子《道德经》

38、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老子《道德经》

3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4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4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42、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道德经》

4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道德经》

4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

4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4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47、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老子《道德经》

4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经》

4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

50、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老子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9、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22、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2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3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3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3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3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35、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