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浮生六记语录出自哪记 正文

浮生六记语录出自哪记

时间:2025-05-09 01:26:20

云客谓众曰:“此地有无隐庵,极幽僻,君等有到过者否?”咸对曰:“无论未到,并未尝闻也。”竹逸曰:“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向曾一至,已坍废,自尺木彭居士重修后,未尝往焉,今犹依稀识之。如欲往游,请为前导。”步行而往。

由上沙村过鸡笼山,忽流泉阻路不得进。有三五村童掘菌子于乱草中,探头而笑,似讶多人之至此者。询以无隐路,对曰:“前途水大不可行,请返数武,南有小径,度岭可达。”从其言,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竹逸徘徊四顾曰:“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余乃蹲身细瞩,于千竿竹中隐隐见乱石墙舍,径拨丛竹间,横穿入觅之,始得一门,曰“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喜曰:“非君则武陵源矣!”

山门紧闭,敲良久,无应者。忽旁开一门,呀然有声,一鹑衣少年出,面有菜色,足无完履,问曰:“客何为者?”竹逸稽首曰:“慕此幽静,特来瞻仰。”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少年笑曰:“茶叶俱无,恐慢客耳,岂望酬耶?”

山门一启,即见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庭阶石础苔积如绣,殿后台级如墙,石栏绕之。循台而西,有石形如馒头,高二丈许,细竹环其趾。再西折北,由斜廊蹑级而登,客堂三卷楹紧对大石。石下凿一小月池,清泉一派,荇藻交横。堂东即正殿,殿左西向为僧房厨灶,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

星澜力疲,就池边小憩,余从之。将启盒小酌,忽闻忆香音在树杪,呼曰:“三白速来,此间有妙境!”仰而视之,不见其人,因与星澜循声觅之。由东厢出一小门,折北,有石蹬如梯,约数十级,于竹坞中瞥见一楼。又梯而上,八窗洞然,额曰“飞云阁”。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倚窗俯视,风动竹梢,如翻麦浪。忆香曰:“何如?”余曰:“此妙境也。”

忽又闻云客于楼西呼曰:“忆香速来,此地更有妙境!”因又下楼,折而西,十余级,忽豁然开朗,平坦如台。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环山,较阁更畅。忆香对太湖长啸一声,则群山齐应。

询少年何以冷落至此,曰:“四无居邻,夜多暴客,积粮时来强窃,即植蔬果,亦半为樵子所有。此为崇宁寺下院,长厨中月送饭干一石、盐菜一坛而已。某为彭姓裔,暂居看守,行将归去,不久当无人迹矣。”云客谢以番银一圆。

买舟而归。余绘《无隐图》一幅,以赠竹逸,志快游也。

【注】本文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改。沈复,字三白,清人。文中吴云客、毛忆香、王星澜是他的友人,竹逸是一位僧人。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曾一至 向:从前

B.度岭可达 度:估计

C.八窗洞然 洞:明亮

D.志快游也 志:纪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似讶多人之至此者 B. 似在斯而径不可辨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 细竹环其趾 D. 云客谢以番银一圆

则或咎其欲出者 樊哙侧其盾以撞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B.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C.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D.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无隐庵的经历。作者对这次游历非常满意,回来后创作了一幅《无隐图》,送给一位同游者。

B.作者一行前往无隐庵的过程并不顺利:先是道路被大水阻断,后又为寻找路径费了一番周折,最后还差点被看守者拒之门外。

C.无隐庵的看守者是一个衣衫破烂、面黄肌瘦的年青人,他说无隐庵生活环境恶劣,自己过得非常清苦,不久就要离开这里。

D.无隐庵十分偏僻,并且已经坍废多年,但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游玩者可以在这里发现一个又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妙境。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5分)

⑵四无居邻,夜多暴客,积粮时来强窃,即植蔬果,亦半为樵子所有。(5分)

参考答案

9.B(度:越过)

10.B(A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一人称代词,我。B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C人称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D介词,拿、用/连词,表承接关系)

11.C(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12.D(“坍废多年”误。据原文,后已重修)

13. ⑴四面的山环抱着如一座城,只缺西南一个角,(从缺处)远远看见一片水映着天空,风吹船帆隐约可见,那里就是太湖。(5分,每句1分,重点关注“城”“浸”“隐隐”等词和判断句式)

⑵(这里)四周没有邻居,夜晚多有强盗,常来抢走存储的粮食,就是种点蔬菜瓜果,也多半被打柴的人占为己有。(5分,每句1分,重点关注“暴”“强”“植”等词和被动句式)

参考译文

云客对大家说:“这里有座无隐庵,极为幽僻,你们有谁去过吗?”我们都答:“不仅没有去过,连听都没听说过。”竹逸和尚说:“无隐庵四面都是山,地方非常偏僻,僧人都不能长住。以前我曾去过一次,当时已经坍塌,自从尺木的彭居士重修后,我没再前往,现今还能依稀记得。如果你们想去一游,我愿意作向导。”于是大家步行前往。

从上沙村过鸡笼山,忽然遇到一股流泉阻断了道路,无法前进。有三五个村童在草丛中采掘磨菇,探头探脑地笑着,似乎很惊讶会有这么多人到此地。向村童探问通往无隐庵的路,他们回答说:“前面水大不能前行,请向回走一段,向南有一小路,翻过山岭就可抵达。”依照他们说的路走。向南行一里多路,渐渐觉得竹林树林杂乱丛生,四围大山环绕,小路上长满荒草,杳无人烟。竹逸和尚左右徘徊四下里张望,说:“好像就在此地,然而道路认不得了,怎么办?”我于是蹲下身子细细打量,发现千竿修竹中隐隐有乱石屋墙,径直拨开竹丛,横穿竹林往里寻找,发现一扇门,上写着“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人高兴地说:“若不是你,这里就成了无人问津的桃花源啦!”

无隐庵山门紧闭,敲了一大会,都没有人应声。忽然旁边开了一小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年青人走出来,面有菜色,脚上的鞋子也是烂的,问我们:“你有什么事吗?”竹逸和尚叩首道:“我们仰慕这里的幽静,特地来瞻仰的。”少年说:“这么荒僻的山里,僧人都散去了,没人接待,请到别处游赏吧。”说罢,就要关门进去。云客急忙阻止他,答应若是开门放我们进去游赏,一定酬谢他。年青人笑着说:“茶水茶叶都没有,恐怕慢待了客人,哪是希望酬谢呀?”

山门一开,我们就看到了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着。庭院台阶的石基上青苔厚厚的就像绣毯,大殿后面台阶像高墙,有石栏杆围着它。顺着台阶向西,有一块形状像馒头的大石头,高二丈左右,脚下有细竹环绕。再由西转向北,沿斜廊登级而上,有客堂三间,紧对着大石头。石头下凿有一个小小的月牙池,一脉清泉涌出,水草荇藻交错。客堂东面即是正殿,正殿的左边向西是僧房厨房,大殿后临峭壁,树多荫浓,抬头看不见日光。

星澜累了,坐在池边小憩,我也像他一样,准备打开食盒小酌,忽然听到忆香的声音从树梢传来:“三白快来,这里有妙境!”抬头看去,不见他的人影,于是与星澜顺着声音去找他。从东厢房的一个小门出来,转向北,有石阶像梯子一样,大约登了几十级,在竹林中瞥见一座楼。又沿着梯子上去,看到上面八扇窗通透明亮,匾额上写着“飞云阁”三字。四面的山环抱着如一座城,只缺西南一个角,从缺处远远看见一片水映着天空,风吹船帆隐约可见,那里就是太湖。靠着窗子俯视,风吹动竹梢,像麦浪翻滚。忆香问:“怎么样?”我说:“这真是妙境啊。”

忽然又听到云客在楼西大呼:“忆香快来,这里还有妙境!”于是又下楼,转向西,登了十多级台阶,忽然豁然开朗,平坦如台。打量这个地方,已经在殿后峭壁的上面,残砖旧基还在,应该是从前宫殿的地基。环望周围群山,比飞云阁更为开阔。忆香对着太湖长啸一声,就听见群山一起呼应。

我们向年青人询问此地为何冷落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这里四周没有邻居,夜晚多有强盗,常来抢走存储的粮食,就是种点蔬菜瓜果,也多半被樵夫占为己有。这无隐庵是崇宁寺的下院,厨中师傅每月中旬送来一石饭干、一坛咸菜而已。我是彭姓后人,暂时住在这里看守,就要离去回家,不久这里就会杳无人迹了。”云客拿一块银元送给他作为酬谢。

我们雇船回家。我画了一幅《无隐图》,赠给竹逸和尚,作为此次快意之游的纪念。

1.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2. 余友淡公最慕柴桑翁,书不求解而能解,酒不期醉而能醉。且语余曰:“诗何必五言,官何必五斗,子何必五男,宅何必五柳。”可谓逸矣!

3. 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小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

4. 生活要是没有拿个肮脏面就不真实。人在反复压迫后又反弹的'感觉最真实。

5. 林鉴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

6. 勿妄视,勿妄听,勿妄言,勿妄动,不计较是非得失,不执着往来功亏,“既知虚妄,不可驰求,不可住著”,一切随遇而安,这是参禅学佛的第一法则。

7. 禅师称二语告我x:“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

8. 夏月荷花除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搓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9. 静室焚香,闲中雅趣。

10. 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为笑。

11. 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

12. 他不过是一个不过的男子,我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或许,在这个世界上,仍旧没有我们这类人的容身之处。

13.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14. 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15. “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

16. 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17. 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18. 冥冥中是不是有一种神秘难解的力量指引着我们,两个圆在某一点交错,我们便相遇。或者,一切都只是偶然。

19. 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20. 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21. 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

1、“识趣之人看美人,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 ————沈复

2、他不过是一个不过的男子,我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或许,在这个世界上,仍旧没有我们这类人的容身之处。可是,总该有地方能容得下两个平凡的`男人。 ————南康白起

3、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沈复

4、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沈复

5、无人调护,自去经心。

6、庭中有木犀一株,清香撩人。有廓有厢,地极幽静。移居时,有一仆一妪,并挈其小女来。仆能成衣,妪能纺绩,于是芸绣、妪绩、仆则成衣,以供薪水.余素爱客,小酌必行令。 ————沈复

7、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沈复

8、他的欢笑、眼泪、成功、失败,都由别人来见证,没有我的份,于是我嫉妒。

如果能再早些相遇那该多好! ————南康白起

9、鸿案 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彼此皆不觉其所以然者,始以为惭,继成不期然而然。独怪老年夫妇相视如仇者,不知何意?或日:“非如是,焉得白头偕老哉?”斯言诚然钦? ————沈复

10、身边一对白手起家,从成都一边角店起家到深圳创业打下上亿产业的模范夫妻,互道珍重各自转身!让我惊愕、感慨!《浮生六记》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11、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沈复

12、佳人已属沙叱利 ————沈复

13、爱,这个字太过沉重,重得我只能拿它来开玩笑。 ————南康白起

14、洁一室,开南牖,八窗通明。勿多陈列玩器,引乱心目。设广榻、长几各一,笔砚楚楚,旁设小几一,挂字画一幅,频换。几上置得意书一二部,古帖一本,古琴一张。心目间常要一尘不染。 晨入园林,种植蔬果,芟草,灌花,莳药。归来入室,闭目定神。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知己聚谈,勿及时事,勿及权势,勿臧否人物,勿争辩是非。或约闲行,不衫不履,勿以劳苦徇礼节。小饮勿醉,陶然而。。。 ————沈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