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
3.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5.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
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8.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
10.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1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引自《进学解》
12.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引自《训学斋规》
13.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14.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引自《潜夫论赞学》
15.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引自《朱子语类大全》第10卷
1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篇》
17.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 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1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
1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代诗人)引自《登鹳雀楼》
2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代书画家)引自《劝学》
2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2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2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
2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25.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论语。子罕》
26.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
27.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
2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2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引自《岳阳楼记》
30.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子甲申二月九日》
3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滕文公下》
32.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3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
34.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引自《郑板桥集》
3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南宋女诗人)引自《乌江
36.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37.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38.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引自《盐铁论。制议》
39.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4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41.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4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孔丘引自〈礼记中庸博学〉
4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44.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4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4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4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1.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53.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4.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番传》
55.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56.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有关孟子的名言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2、养心莫善于寡欲
3、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4、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5、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6、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7、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8、养心莫善于寡欲。
9、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10、定天下者,在乎仁政为一者也
11、“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12、吾善养浩然之气。
1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4、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杀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15、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6、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17、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20、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孔子之门徒,颂述宓义以来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虽及五霸,心贱薄之,是以儒家後世无欲传道之者。故曰臣未之闻也
21、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2、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24、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25、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6、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2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30、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历史地位
地位奠定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之一了。
追封追谥
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民国三年,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改封奉祀官
民国24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有关孟子的经典名言
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仁者无敌于天下。
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6、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7、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8、”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1、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4、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15、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6、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17、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国丧亡者,是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弑也,无它焉,则千乘之家欲以万乘之利为多也。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弑也,亦无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为多也。
18、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19、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国必危乱丧亡矣。王以国为问,大夫以家为问,士庶人以身为问者,王称国,故以国问;大夫称家,故以家问;士庶人无称,故以身问而已。
20、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21、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2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3、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25、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2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29、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3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33、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8、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39、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40、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4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42、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43、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4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4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48、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49、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5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人物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孔汲。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汲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孔汲已逝世三十载。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孔汲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孔汲,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孔汲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孔汲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