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季氏将伐颛臾经典语录默写 正文

季氏将伐颛臾经典语录默写

时间:2025-05-09 20:50:34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谒见

B.无乃尔是过与 过错

C.是社稷之臣也 国家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跌倒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其身也,则耻焉

B.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既来之,则安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D.昔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五十步笑一百步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

6.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答案:

3.B  4.D  5.C

6.(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一、 词类活用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二、 特殊句式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三、 重点实词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四、 一词多义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五、 句子翻译

1.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参考答案:

一、1.A2.C3.B4.C5.C

1.语录

2.丘、仲尼、春秋、儒

3.仁

4.虎兕龟玉

5.为政以德

1.把……作为

2.岂不、恐怕

3.通“欤”,语气词

4.危:站立不稳。颠:摔倒。

四、1.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那个助手呢?

3.远方之人还不归附,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4.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啊!

五、1.“夫子”指季氏。由(子路)与求(冉有)足季氏的家臣。

2.指攻打颛臾一事。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干戈”指代战争。

3.成语:“祸起萧墙”。修辞方法:借代,以“萧墙之内”代指鲁君(古代只有人君宫内有萧墙)。

课文翻译: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二人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恐怕这应该责备你了吧!颛臾,已故的周天子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疆土早在我们鲁国最初被封时的疆界之中,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忠心耿耿的附属国,为什么要攻打它?”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二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譬如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摔倒了,不去搀扶,何必还要那个助手呢?你的.话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木笼子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兵甲精锐,而且离季孙家的采邑费(今费县附近)很近。现在不去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得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有国者)还是大夫(有家者),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须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应担心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定地生活。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二人辅佐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之内使用兵力。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呢!”

一、选择题

1.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著名语录体散文集是(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苟子》

2.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批评冉有,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

A.具体事例

B.历史事实

C.至理名言

D.科学公理

3.“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出自( )

A.《孟子》

B.《论语》

C.《韩非子》

D.《庄子》

4.“祸起萧墙”这一成语来源于( )

A.《孟子·梁惠王上》

B.《庄子·养生主》

C.《论语·季氏》

D.《墨子·非攻》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句所用的修辞格是( )

A.排比

B.夸张

C.比喻

D.比拟

二、填空题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

2.孔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

4.“__________出于柙,__________毁于椟中。”

5.《季氏将伐颛臾》体现出孔子关于治国以礼、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无乃尔是过与?

3.是谁之过与?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四、翻译题

1.何以伐为

2.则焉用彼相矣

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五、分析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夫子”指何人?“由与求”与“夫子”是什么关系?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指何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可以压缩成哪一个成语?这句话中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