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1955年4月26日出生于天津,国家一级演员。1985年,凭借电视剧《末代皇帝》被观众熟知,获得第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和第9届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1990年,凭借《围城》获得全国制片厂第二届优秀电视剧评选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一届“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1999年,凭借《我的1919》获得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2001年,陈道明凭借在《康熙王朝》中的演技获得了“美菱杯”观众最喜爱的男演员评选银奖和第二届阳光健康电视明星;[1]2010年,出演《唐山大地震》,凭借该片获得第4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男演员;2012年,主演电视剧《楚汉传奇》;2014年,与巩俐主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归来》。
陈道明的戏看了不少,他写的文字还是头一回读到。
在陈道明准备步入花甲之年的时候,他写的一篇人生感慨:做点无用的事儿。
以下是原文:
一晃都年近六旬了,说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上升到正经八百的“养生”高度,又似乎不那么对味儿,因为我做的,用冯小刚的话说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不为无益之事,又何以遣有涯之生?
这观念打远了说,可能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我生在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受家庭影响,我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人生规划里完全没有“演员”。但高中时为了躲避上山下乡,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不得已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进剧团后也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龙套,一跑就是六七年。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对出人头地没有什么奢望。人生起步阶段没有经历什么急功近利的熏陶,很自然地便学会了将很多东西看淡。不像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个就跟着急功近利了。
其实不光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得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行越远,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
但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心安,则身安。
我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喜欢到钟爱。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弹上两三个小时,兴致高时会弹四五个小时。我有一台珍藏版电子钢琴,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在外拍戏间隙就会用它来代替钢琴,有时碰巧剧组有设备,也会弹弹手风琴、吹吹萨克斯。钢琴对我来说是绝对私密的朋友,混迹于社会,难免有郁结之事,无用的钢琴练习便成了我排解心中不平的利器。
进入中年后,我迷上了画画,没有门派,不讲章法。磨好墨汁,铺好宣纸,手握画笔,然后打开地图,回想多年来拍戏到过的地方,然后挥笔泼墨画山水。画好后贴在书房的墙上,一遍遍观赏、对比,直到自觉不错了,这幅方才作罢。又有言书画不分家,后来我又觉得书法很精妙,慢慢也迷上了,我现在最喜欢用毛笔抄写《道德经》之类的古籍,一边抄写,一边默读,入脑入心,很有意思。
我也相当钟情棋艺。从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到军棋、跳棋、斗兽棋、飞行棋、五子棋、华容道棋……算得上无所不会吧。不过我只喜欢与自己下棋,人生如棋,下好下坏全在自己。借下棋,观天地之深广,思人生之浅狭。棋中有棋,棋里养生,抛却胜负,无心则胜,无心则乐,无心则寿。
偶尔,我也会做点手工。我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房间专门用来放置糖人、面人,木工、裁缝所用的工具,这几项手工活我都还算拿手。女儿常年在国外,想她的时候就会浇个糖人,捏个面人,或者干脆穿针引线给她裁剪一身衣裳,聊解相思之苦,也算自我宽慰吧。当然,我更乐意干的是为妻子缝制各种皮质包包。我妻子4年前退休了,喜欢弄点十字绣之类的,有时我们夫妻俩就同坐窗下,她绣她的.花草,我裁我的皮包,窗外落叶无声,屋内时光静好,很有一种让人心动的美感。
其实我最大的梦想是写杂文。在现当代作家里我最喜欢鲁迅的杂文,《鲁迅全集》我全部读过。在阴雨天,我愿意一个人写东西。但写杂文一直没有尝试过,觉得很难,要有一个环境和心境,先要把心洗干净,无杂念,看着窗外的飘雪,身上披着棉袄,身后一盏纸糊灯罩的灯,一支烟燃着,但不吸,手里一支沉甸甸的笔,写一句,思三思,踱五步,方可出杂文。
有人说工作那么忙,时间那么紧,去哪儿找闲情逸致?其实还是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这个人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工作之外,剩下的便只是读书、练字、弹琴、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皮包了。
这些或许都是“奇技淫巧以悦妇孺”的事儿,远不如一场饭局来得更有用,但人活着,需要给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家,让自己保持自我、本我、真我。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如果要说养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越活越年轻的“奥秘”。
How small you are.Are you afraid of me?Everyone is.I am the Grand Empress Dowager.
慈禧太后:你这么小,你怕我吗?每个人都怕,我是至高无上的皇太后。
Men,you know are not allowed in the Forbidden City after dark.Even little men like you.The only man who can live here is the emperor.But the emperor is on high riding the dragon now.He died today.Those other men...They are not real men.They are all eunuchs.And now they are waiting for me to die.
慈禧太后:你知道吗,天黑后男人就不允许留在紫禁城了,甚至像你这样的小男孩,唯一能住在这里的男人是皇上,但是皇帝现在在天堂,乘龙而去,他今天驾崩了。这些其他的男人,并不是真正的男人,他们都是太监。这会,他们都在等着我死。
You're not the emperor anymore.There is a new emperor now!He has cut off his queue.And instead of a camel,he has got a car.
溥杰:你不再是皇帝了!现在有了一个新皇帝,他剪了辫子,他还用汽车代替了骆驼。
She is not my wet nurse.She is my butterfly.
溥仪:她不是我的奶妈,她是我的蝴蝶。
Johnston:Your Majesty, in our country, the general examination to first.
庄士敦:皇上,在我们国家,一般先进行
Pu Yi:Emperor can not be test.
溥仪:皇上是不能被考的。
Johnston:Well that may have to change.But first Your Majesty might like to ask me some questions.
庄士敦:好吧,我们不得不改变一下,这样吧,皇上或许可以向我提问问题。
Pu Yi:Where are your ancestors buried?
溥仪:你家的祖坟在哪里?
Johnston:In Scotland,Your Majesty.
庄士敦:在苏格兰,皇上。
Pu Yi:But then,where's your skirt?In your country men wear short skirts,do they not?
溥仪:那你的裙子去哪了,你们苏格兰男人不都穿裙子吗?
Johnston:No,Your Majesty.Scotsmen do not wear skirts they wear kilts.
庄士敦:不,皇上,苏格兰男人不穿短裙,他们穿方格呢短裙。
Pu Yi:Kilts?
溥仪:方格呢短裙?
Johnston:Kilts.A matter of words,perhaps,but words are important.
庄士敦:方格呢短裙。也许只是措词的问题,但是措词非常重要的。
Pu Yi:Why are words important?
溥仪:为什么措词非常重要?
Johnston:If you cant say what you mean,Your majesty,you will never mean what you say.And a gentleman should always means what he says.
庄士敦:皇上,如果你不能清楚的表达你的意思,皇上你就不会说话算数了,一个绅士应该永远说话算数。
Pu Yi:Ah,yes,a gentleman. Are you a gentleman.
溥仪:对,一个绅士,你是一个绅士吗?
Johnston:I would like to be a gentleman,You Majesty.I try to be.
庄士敦:我非常想做一个君子,皇上,我尽力去做。
Pu Yi:Im not a gentleman.Im not allowed to say what I mean.They are always telling me what to say.
溥仪:朕不是个绅士,朕不被允许说心里话,他们总是告诉我说什么话。
Johnston:Your Majesty is still very young.I thought he might like to see some English and American magazines.I have just received them.
庄士敦:因为皇上太年轻了,我想皇上想看看英美杂志,这是我刚刚收到的。
Pu Yi:I know that you know that l know that you know that that is a dialog between Confucius and Chuang Tzu.
溥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孔子与庄子之间的对话。
Johnston:Concerning respect,Your Majesty.
庄士敦:这句话是讲的互相理解,对吗皇上?
Pu Yi:Yeah.Who is this George Washington?
溥仪:嗯。华盛顿是什么人?
Johnston:A famous American,Your majesty.A revolutionary General.The first American President.
庄士敦:一个有名的美国人,皇上,他是一个革命将军,美国第一任总统。
Pu Yi:Ah.Like Mr Lenin in Russia.
溥仪:就像俄国的列宁先生?
Johnston:Not quite.
庄士敦:不太一样。
Pu Yi:Dose he have a car.
溥仪:他有汽车吗?
Johnston:He lived a long time ago,Your Majesty.
庄士敦:他已经死去很久了,皇上。
Pu Yi:I want a car.
溥仪:我想要一辆汽车。
Johnston:I think your mouse is trying to escape,Your Majesty.
庄士敦:我认为皇上的耗子想要逃跑。
Pu Yi:Please do not tell anyone about my mouse.The lesson is finished.
溥仪:请不要告诉别人我有耗子的秘密,现在就下课吧。
Pu Yi:Our official tasters a brave men.Many of my ancestors have been poisoned,you know.
溥仪:尝膳的太监是勇敢的人,很多先帝都是被毒死的。
Johnston:Does Your Majesty have lunch like this everyday?
庄士敦:皇上每天都要这么用膳吗?
Pu Yi:Oh,yes.Every day.Like theater.I dont know why.It has always been like that.How do they kill emperors in the West?The Austrian emperor was shot was he not?
[摘要]在电影中的语言是传达信息最主要最准确的工具。对话和独自用以反映主要情节、表达主题思想,这一模式源于戏剧。与戏剧一样,电影也是一门语言使用和言语表达的艺术。语言本身的发展也必然会对电影尤其是其中的
一、欧洲文学经典对早期有声电影台词的影响
(一)欧洲文学经典的直接借用。
古代欧洲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罗马文学。希腊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氏族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这时产生了神话和史诗;古典时期,产生了喜剧、悲剧、散文和文艺理论;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罗马文学继往开来,成为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的中介。
中古时期,史诗和骑士文学日益兴盛并达到了顶峰。12世纪后出现了以“韵文故事”为代表的城市文学。文艺复兴驾着“人文主义”的快马冲破了神学禁锢,抒情诗日渐盛行,长篇小说亦初现端倪。英国文学在这一时期博采众国所长,成为集大成者,戏剧艺术更是达到了顶峰。此后,小说这一体裁日渐大行于道,并逐渐在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电影的产生是对以前文学的高度利用和综合,因此早期电影的台词即是对经典直接借用。
(二)其对早期有声电影台词的影响。
现代意义的电影主要是指有声片,而有声片的最初形式便是还未从戏剧中脱胎换骨的歌舞片,电影屏幕只不过被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戏剧舞台。随着小说的兴盛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影开始从小说中汲取营养,其台词更是直接从小说对白中演化而来。
二、戏剧化、诗化的歌舞片时代的电影台词
电影的最初形式是默片,影片中完全没有台词。后来,为了表达的需要,画面中穿插了黑白字幕。之后人与人的直接对话已成为迫切的需要,而技术的发展也终于使人们在电影中听到了自己的声音。1927年10月6日,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了第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在这部影片中,主角乔生开口讲了几句台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就是这几句台词,宣告了世界电影史上真正的有声电影的诞生,电影也从此进入歌舞片时代。美国的歌舞片时代是指20世纪30—60年代。
(一)戏剧化的歌舞片中的台词。
歌舞片大多是直接从戏剧或舞台剧演变而来,其情节的展开主要是通过歌舞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台词很少,但无一例外的带着戏剧的味道,原创色彩较为浓重。这种诗化的语言在早期歌舞片中尤为明显。无论是《百老汇的旋律》还是Ⅸ歌舞大王齐格菲》,以及后来的《窈窕淑女》和《音乐之声》,概莫能外。
《窈窕淑女》中Picketing劝教授Higgins对Eliza友善些,教授顺便发表了一篇独身宣言,仅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But,let a woman in your life and your serenity isthrough……”
“Let a woman in your life,……”
“But,let a woman in your life,……”
“But.let a woman in your life,……”
“I'd be equally as willing for a dentist to be drillingthan tO ever let a woman in my life.”
“I'd prefer a new edition Of the Spanish Inquisition thantO ever let a woman in my life.”
整个结构对仗工整,句式比较复杂,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种宣言是近乎迂腐的,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在当时的影片中是极为时髦和常见的。戏剧化的语言只是变换了一个舞台被搬上了银幕。
“An average man am I.of no eccentric whim,who likestO live his life.free of strife,doing whatever he thinks iSbest for him……”
在这句台词中,“eccentric”和“strife”都是书面用语,而一个句子中用了两个从句,更是显得书面语味十足,但同时也显示出了英国绅士的文化派头。
(二)诗化的故事片中的台词。
歌舞片时期,电影台词渐渐显出其简洁,更能达意的优势,非歌舞片日渐崛起。
影片中不乏一些幽默机智的对白,但总体而言,其台词仍较书面化,句式复杂,语法结构严谨。
比如在《乱世佳人》中有这样的对白: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whom you marry?”
“But that kind Of love isn't enough t0 make a successfulmarriage for two people who are as different as we are.”
第一句对白中“whom”在从句中作宾语,严格遵循了传统语法,而第二句对白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甚至有点绕口令的味道,书面化成分较重。
三、口语化、简洁化的现代电影台词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在语言中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也必然要求语言向着简洁化、口语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人们交谈中所使用的语法越来越接近口语体,用词越来越通俗,句子越来越简短。
正如王家鲲先生在《当代英语发展的某些趋势》中指出的,美式英语在词汇、语法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在词汇上,大量新词汇产生,并赋予一些老词新义,但总的.来看是更加简洁。ok、cool这样的小词却有着相当多的含义;其次,在语法上,命令虚拟式(eg.What we are suggesting is that they be notexamined m French.)越来越流行,'s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副词的使用更为人们所偏爱。此外,美式英语正朝着口语化、简洁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很多如gonna(=going to)的缩略词,方言、俚语的使用更为普遍,冠词、介词、不定式甚至关系代词的省略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这些变化当然也会反映在电影这一以语言表达为核心的艺术上,电影台词也向着口语化、简洁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演员的自我创造和临场发挥。
比如在荣获了197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克莱默夫妇》中,女主角乔安娜(梅丽尔.斯特里普)在法庭上的自白就是梅丽尔放弃剧中原有台词,根据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感受而即兴创作的,整个场面显得真实动人,人物刻画更是入木三分,生活化的表达博得了观众的喜爱。
被评为十大经典台词之一的“You talking'to me?”是1976年上映的《出租车司机》中的一句对白,现在看来已非常口语化,完全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9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这种趋势就愈加明显了。在1993年的《西雅图不眠之夜》中有这样几句台词:
“What's with you?Something iS wrong.”
“Well,folks,it's time to wrap it up.”
“That's a chilk's movie.I would say so.”
在这里,传统语法的严谨形式和约束已显得苍白无力,句子变得短小精悍,俚语的使用更使得台词口语化、生活化了。
我们再来看看被评为十大经典台词之一的1994年上映的《阿甘正传》中的一句话: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never know whatyou're gonna get.”
第二个分句中缺了主语you,但根据后面的话我们可以明白主人翁在说什么,gonna是going to的缩略式,在美式英语口语中颇为流行。整个句子思维非常简单,从一个智商较低的人口中说出来,带着点成人童话的色彩,俏皮而不失幽默。这种纯粹生活化的表达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多元化的台词趋向与多样化的电影形式
(一)台词向多元化发展。
美国本土曾经是印第安人的天堂,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带去了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也带去了纷繁多样的语言,各民族在交往的过程中,使得英语语言也随之融合、变化,形成独特的美式英语。
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成为西方世界的“盟主”,其影响之一便是美式英语得以广泛传播,并当之无愧地取代了英式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交流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民族文化融合已成为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英语语言风格也更为多元化,产生了洋汀浜语等颇具特色的语言。
美国电影对这一变化反映迅速,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拍摄了很多反映其他民族历史和人物的影片,如以苏格兰革命为背景的《勇敢的心》,以印度之父甘地为原型的《甘地》等。英语电影台词更是呈现了新的变化。
1.直接使用外国语言。
在以其他民族历史和人物为背景或原型的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比如1987年拍摄的《末代皇帝》中基本上是汉语对白;1994年上映的《甘地》中是印度语的天下;2002年上映的《哈特的战争》和次年上映的《钢琴家》中有不少德语对白;而2003年上映的《杀死比尔》中有很多日语对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2.融合他国语言。
除了直接使用外国语言外,美国电影台词中出现了很多外来语,很多句子甚至在语法结构上都受到他国语言的影响。
在《西雅图不眠之夜》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What are you selling tonight?Micro hikachis or theginza knives?”(hibaci is a type of Japanese frying pan,andginza knife is a brand of very sharp Japanese knife.)整个句子是英语,只是加了两个外来语,异域情调也就显现,简单明了。
当然,语法结构上的变化也是非常突出的。正如周国辉先生在《黑人英语、当代英语与现代汉语》中指出的:当代英语的分析性越来越强,在某些方面同汉语这种分析性语言更加接近。分析性的增强意味着语法的不断弱化和语义的不断显化。
在《勇敢的心》中我们可以听到两句台词:
“No.Go come,boy.”
“Run,hide,the highland way.”
“Go come”和“Run,hide”之间都没有连接词and,这种表达便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式英语(Chingish),旧称洋汀浜语(PidginEnglish),即词汇是英语的,语法则是汉语的。电影中经常可以听到的“Long time no see”则更是耳熟能详的中国式英语了。当然,英语不只是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各国语言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英语严谨的语法结构,使之更加灵活。曾经被认为不合规范的英语表达方式被认同而过渡为“可接受的英语”,甚至是“地道的英语”。
(二)形式与内容表现的全球文化融合。
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在电影台词走向多元化的同时,电影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一股返古潮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视听冲击。2001年上映的《红磨坊》和2002年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芝加哥》都是以歌舞展开情节的影片,让观众重温了歌舞片所带来的视听愉悦感,被誉为好莱坞歌舞片的后现代翻新。
在内容上,美国电影也出现了一股返古潮。2000年上映的《角斗士》反映了古罗马文化,其战争场面恢弘而气派,承袭了1983年上映的《宾墟》的风格,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预见:电影题材的表现方式在未来会更加多样和丰富。
[作者简介]陈胜,男,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