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嗜欲之原灭,廉正之心生。——刘向
2、名心盛者必作伪。——吕坤
3、一个年轻人,心情冷下来时,头脑会变得健全。——法国·巴尔扎克
4、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苏·高尔基
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俗语
6、让你的恶习先你而死。——富兰克林
7、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却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培根
8、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
10、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11、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达。芬奇
1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3、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苏格拉底
14、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北宋·王安石
15、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居礼夫人
16、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说了实话。——于丹
17、为官当自律,甘心清贫,不触“高压线”。
18、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自居易
19、人啊,拯救你自己吧!——贝多芬
20、青年人应有老年人的沉着,老年人应有青年人的精神。——海明威
21、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白居易
22、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法·莫里哀
23、一个人一旦明白事理,首先就要做到诚实而有节制。——法国·德拉克罗瓦
24、信用难得易失。费10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日·池田大作
25、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中·三毛
26、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元好问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28、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刘向
29、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徐特立
30、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毕达哥拉斯
31、能命令自己的人就很快能命令别人。——希翰
32、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33、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松下幸之助
34、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
35、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岳飞
36、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37、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英·哈伯特
38、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法·巴尔扎克
39、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
40、一个年轻人,心情冷下来时,头脑会变得健全。——巴尔扎克
41、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吴兢
42、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期;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德国·歌德
43、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
44、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英·莎士比亚
45、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邵雍
46、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
47、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齐白石
48、一个人一旦明白事理,首先就要做到诚实而有节制。——德拉克罗瓦
49、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俄·列夫.托尔斯泰
5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1、平庸的人最大的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富兰克林
52、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53、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唐·吴叔达
54、个人勇敢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个人从属于全体。——德国·黑格尔
55、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柏拉图
56、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
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名句以及经典句子有哪些?大家学习了其中的哪些?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
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8、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作者简介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1.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2.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3. 呼之则来,挥之则散。
4.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5.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6. 成事在理不在势。
7.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8.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9.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10. 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11.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4. 事不素讲,难以应猝。
15. 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16. 临大事而不乱。
17. 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
18. 合则留,不合则去。
19. 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
20. 忍小忿而就大谋。
21. 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
22. 伤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
23. 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24.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25.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26.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27. 志虽大而才不副。
28. 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29.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
30. 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31. 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32. 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33.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34.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35.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36. 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37.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38. 心欲言而口不逮。
39.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_。
40.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41.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42.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4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4. 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45. 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46.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7. 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48.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49. 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50. 情发于中,言无所择。
51.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52. 其择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53. 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54.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55.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6.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57. 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
58.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59. 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60. 谷太贱则伤农,太贵是伤末。
61. 恃大而不戒,则轻敌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
62. 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63.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64. 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65. 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则兵易解而功易成。
66. 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67. 服人以诚不以言。
68. 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69. 博现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70.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71.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72.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73.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74. 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75.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76.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77.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9. 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80. 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
81. 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82. 所种者谷,虽瘠土惰农,不生稗也;所种者稗,虽美田疾耕,不生谷也。
83. 察消长之往来,辨利害于疑似。
84. 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85. 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86. 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87. 论必作,作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