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达摩语录佛祖语录 正文

达摩语录佛祖语录

时间:2025-05-14 14:45:21

1、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2、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4、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5、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6、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7、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8、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9、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10、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11、舍身不恡,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

12、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13、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14、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15、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

16、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17、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18、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

19、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20、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21、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22、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23、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24、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

25、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26、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

27、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28、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29、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

30、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31、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32、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33、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34、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35、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36、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37、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38、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39、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40、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41、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

42、悟即是佛法。

43、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44、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

45、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46、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47、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48、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49、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50、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法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4、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5、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6、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7、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8、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9、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10、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11、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12、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1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14、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 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15、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16、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17、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18、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9、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20、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

21、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22、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2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24、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5、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26、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27、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相关资料

菩提达摩(Bodhidharma)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

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

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

1、原人之心,皆具佛性。

2、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3、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4、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5、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6、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7、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8、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

9、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10、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11、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12、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1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14、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15、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16、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17、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18、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19、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

20、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

21、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22、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3、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24、成佛须是见性。

25、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26、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27、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

28、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29、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30、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31、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32、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33、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34、本心常现前。

35、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36、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

37、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 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 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38、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39、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40、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41、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2、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43、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4、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4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46、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47、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48、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49、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50、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