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吴起军事改革的经典语录 正文

吴起军事改革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4 19:28:39

第一名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经吴国重臣伍子胥的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书十三篇,至此为将重用。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楚国几乎灭亡。

公元前494年(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孙武最著名的军事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在于政治清明,国力强弱。孙武著有《孙子兵书十三篇》为后世各国军事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经”。位列武经七书之首。孙武的《孙子兵法》在中国甚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普及运用。《孙子兵法》被译为英法日德等多种语言文字,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军事必备教材用书。

第二名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楚国曾主持“吴起变法”他是武庙十哲,和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吴起戎马一生,战无不胜,也曾出任宰相实施变法。不管是在军事还是政治,吴起都有所作为。可以说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全能型将领。

在军事上吴起擅长审阅敌人我军情,随机应变。历任魏鲁楚三国,均立下赫赫战功。吴起还著有《吴子兵法》位列五经七书之一。在政治上吴起作为一名杰出的变革家,既可以使任职国家强盛又可以抵御外敌。吴起一生同各国诸侯军队大战了七十六次,其中大获全胜的六十四次剩余的十二次打成平手。一生打仗无败北。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这场战役是吴起最著名的战役。

第三名白起

白起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白起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白起用兵出神入化,攻取七十余城歼敌百万。仅用万余人打下楚国的都城,最后楚国无奈之下迁都。当时的很多国家,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很害怕。白起擅长野战,战必求歼,因此也有了“人屠”的.称号。他强调穷追猛打,较之孙武的“穷寇莫追”和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更进一步。他还很注重野战筑垒工事,在当时以筑垒工事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思想前所未有。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创造了冬战首例。他亲自指挥的长平之战,更是我国大规模围歼战的首例。他一生经历七十多场战争,从无败绩,善于以少胜多。可以说他既是战术家又是战略家,是我国古代军事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的军事统帅。

第四名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是刘邦对韩信的评价,其历史功绩和成就应该说远远超过此评价。即使说若无韩信就无大汉帝国也绝不为过。韩信和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说起韩信用兵连下齐国七十二城,水淹百万秦军,背水一战,暗渡陈仓,垓下之战等等著名经典案例。一生从未有过败绩。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家三篇。只可惜成也萧何败萧何。韩信有神一样的军事才能却没有政治头脑,最后被吕雉所害于未央宫中。

第五名卫青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元光六年(前129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

卫青可谓是文武全才,曾战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打败匈奴单于。在卫青活着的时候,匈奴人不敢南下甚至不得不向北迁移。卫青擅长以战养战,用兵不拘泥于常理,为帅军纪严明,对将是亲如手足与同僚大度有礼。虽然位极人臣却不仗势欺人。卫青一生七战匈奴无一败绩。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

《吴子》简介

《吴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对它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就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吴子》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指出,西汉前期,吴起所作兵法所在多有,颇为流行。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兵书48篇,其中多为后人附益之作。其本人所撰即《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吴起兵法》一卷,也就是今天传世的《吴子》。

另一种观点对今本《吴子》即《吴起兵法》表示怀疑,认为《吴子》书中的许多内容不像出自战国初年人之手,可以断言这是一部伪书。有人根据今本《吴子》的笔调风格,指出此书是西汉中叶人托名吴起而写成。又有人根据今存《吴子》提及汉代流行于西域和塞北的"笳",和西汉后期才出现的真正的"马鞍",认为今本《吴子》可能成书于西汉后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本《吴子》的基本思想应出自吴起。此书是由吴起后学记录、整理和增补成书,又经过汉人的修订删补,才以今天的面貌流传于世。这种说法应与事实相去不远。

《吴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兵书。全书分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等6篇。

《图国》篇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它认为,战争起因于"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和"因饥"。因此,战争可以分作禁暴救乱的"义兵",恃众凌弱的"强兵",因怒兴师的"刚兵",弃礼贪利的"暴兵"和国乱人疲,举事动众的"逆兵"。按照战争性质的不同,它认为可以用礼驾御"义兵",以谦逊驾御"强兵",以言辞驾御"刚兵",以谋诈驾御"暴兵",以权力、权变驾御"逆兵"。以上说法仅就事论事,对现象作了一些分析,而未能透过现象,抓住战争的本质来论述问题,所论不免流于浅显。

该篇既反对恃众好战,也反对只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该篇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修举"道"、"义"、"礼"、"仁",用礼教育人民,用义激励人民,使人民有耻辱之心,并要亲和百姓,加强战备,选拔练卒锐士。

值得一提的是,《图国》篇发展了孙武"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提出了取得胜利容易,保持胜利困难,多胜亡国,少胜方可得天下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以追求战胜为目的的种种军事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实属难能可贵。

《料敌》篇主要讲如何判断敌情,因敌制胜的问题。

该篇先从齐、秦、楚、燕、三晋诸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民的心理、性格的不同所造成的作战特点出发,提出了与之一一相应的击破敌军的'不同原则。

接着,又提出在8种敌军处于困境的情况下,要抓住战机,迅速发起攻击;在另外6种情况下,则要避免与敌作战。

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它提出了通过观察敌军的外在表现以了解其内情,审察敌军的虚实以攻击其要害的原则。这种从现象到本质,全面察明敌情而乘敌之隙的作战方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正确的。

《治兵》篇主要论述如何治军。指出战争的胜负不是取决于军队人数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军队治理与否,即是否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打不散,拖不垮。治理产生于进退有节度,饮食适时适当,人马体力充沛,足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胜任并完成其任务。此外,临阵还必须避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平时必须重视军事训练,包括战阵的排练、演习,矛戟弓弩等兵器和旌旗金鼓的配备使用,军伍的编制和按号令统一行动,以及战马的驯养,装备的保养和骑兵的训练。

《论将》篇主要论述将帅的重要和对将帅素质的要求。

该篇指出,将帅是全军的统帅,必须刚柔兼备。勇敢并非决定某人能否担任将帅的唯一标准,而只是将帅所应具备的品质之一。将帅必须注重和做到:治理大军就像治理小部队;出门处处严加戒备,如临大敌;临阵破敌,不怀生还之念;初战告捷,仍慎终若始,小心如初;法令简约而不烦琐。

该篇认为,将帅必须依靠金鼓旗帜和禁令刑罚来治军和指挥作战。良将应具备"威"、"德"、"仁"、"勇"四项条件,足以统率部下,安抚大众。良将还应把握战争的四个关键:即懂得使全军保持高昂的士气;懂得利用地形,据守险要;懂得使用间谍和计谋,以分散敌人的力量,制造、加剧其内部矛盾;懂得充实部队的装备,加强其战斗力。这是指挥作战的关键,是不可违背的科学规律。

该篇又指出,用兵作战的要点是必须先预测敌方的统帅,通过试探性的军事行动观察其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因事制宜,采取相应的行动。只要做到这些,即可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

《应变》篇阐述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变之术和作战方法。

该篇首先指出,在突然与敌遭遇的情况下,若我军车坚马壮,兵强将勇,全军只要听从号令,统一行动,诛杀不服从命令者,就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若敌众我寡,则应避开开阔地,抢占险阻,迎击敌军。

接着,又分别论述了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法。

例如敌军勇武善战,人数众多,又据守险要,粮草充足,就应派遣间谍了解敌情,诱敌出战,分兵合围,加以歼灭。又如敌军逼近,我军无路可走;或敌众我寡,猝然遇敌于山谷险阻之间;或遇敌于两山夹峙,进退两难的狭窄地带;或遇敌于大泽之滨,车骑不可用,舟船又没有;或阴雨连绵,车马陷入泥水中,四面为敌军所包围;或强寇突至,掠取我田野和牛羊,则应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以战胜敌人。

最后,该篇对攻破敌国城邑后的行动准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它主张在攻占敌国城邑后,应入居其宫室,任用其官吏,没收其器物。军队所至之处,不得砍伐树木、侵入房屋、强取粮食、滥杀牲畜、烧毁其积聚,以示无残民之心,并应招降、安抚其人民。

《励士》篇主要讲述如何激励士气。该篇认为,国君必须做到:发号施令而人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人乐死。这就是孙武所说的使人民与国君同心同意。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尊崇有功,论功行赏,优待战死者的家属,激励无功者立功受奖。

《吴子》一书与《孙子兵法》同是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该书所论及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对战国以后的历代军事家均有较深的影响,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若其众谨哗,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吴起

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吴起

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沈。---吴起

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吴起

将之所指,莫不前死---吴起

故曰,将之所摩,莫不从移。---吴起

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吴起

得之国强,去之国亡。是谓良将。---吴起

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敌。---吴起知此四者,乃可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吴起

车坚管辖,舟利橹楫,土习战陈,马闲驰逐,是谓力机。---吴起

路狭道险,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是谓地机。---吴起

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故师出之日---吴起

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吴起

其有请降,许而安之---吴起

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吴起

军之所至,无刊其木、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吴起

此谓水战,无用车骑,且留其旁。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乃可为奇以胜之。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吴起

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之法也。---吴起

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勿得从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进弓与弩,且射且虏,审察其政,乱则击之勿疑。---吴起为此之术,若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虽众可服---吴起

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结其前,一绝其后,两军衔枚,或左或右,而袭其处。五军交至,必有其力,此击强之道也---吴起

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吴起

敌人若坚守以固其兵,急行间谋以观其虑。彼听吾说,解之而去,不听吾说,斩使焚书,分为五战---吴起

大哉问乎!此非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为五军,各军一衢。夫五军五衢,敌人必惑,莫之所加---吴起

避之于易,邀之于阝厄。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阝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干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鸣鼓于阝厄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吴起

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吴起

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吴起

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吴起

起不为相,不复人卫---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