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天价彩礼”广受媒体关注。2009年,本报曾就我省农村彩礼导致农民返贫、致贫的现象,进行了采访报道,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时隔7年,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再次深入农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追踪。令人遗憾的是,在一系列喊停“天价彩礼”的措施面前,彩礼却一路飙升,不仅为家庭矛盾和贫困埋下隐患,而且严重影响着乡风文明,阻碍着当地经济发展,也成为提倡和谐社会中一道不和谐“音符”。
高额彩礼逐年攀升
结婚原本是一件美好、幸福的事情,但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冯向阳(化名),除了高兴,更多的是无奈和烦恼。
冯向阳是正宁县徐家村人,2008年大学毕业,现在在当地一所小学任教。近六年来,冯向阳相亲数次,都未成功,这次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彼此都有好感的女孩,但到了谈婚论嫁的环节,女方提出的要求,让这个身材魁梧的小伙有些吃惊:除了18万元的彩礼钱,要在县城买一套楼房,另外还要买一辆价值在6万元以上的汽车。
“这些要求也太高了。”冯向阳有些抱怨地说,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年迈的爷爷疾病缠身,常年吃药,妹妹正在上学,家里的经济来源除了6亩农作物,主要以父母打零工为主。他所积攒的工资,不足彩礼的三分之一。
在骨感的现实面前,冯向阳要么放弃这段姻缘,要么答应女方条件。然而,在当地,适婚男找对象难是不争的事实,像他这样的年龄更“愁娶”,错过这个机会,打一辈子光棍都很难说。冯向阳粗略算了一笔账,在县城买套房子,交首付得十几万元,加上18万元的彩礼,还有一辆车,至少得三十几万元,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这笔开支就如同一组天文数字。最终,在媒人的协商下,女方将彩礼降到了15万元,但其他条件不能少。于是,冯向阳家东借西凑,总算把房子和车定了下来,这才把婚礼订在了腊月二十二。
事实上,冯向阳的经历并非个例。正宁县周家乡徐家村村委会主任李永宏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村彩礼在16万—18万元,今年的彩礼涨到了20万元,甚至有些更高。
据了解,最近几年不光庆阳,陇西、平凉等地的彩礼也居高不下。一路飙升的彩礼不仅让一些农家因结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也让部分适婚男青年直呼“娶不起”。
诸多因素助推彩礼飞涨
那么,农村彩礼缘何一路飙升?甘肃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有发认为,造成农村彩礼“屡创新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方面,首先,不良社会风气的催化,所谓面子造成的攀比风气,一些村民看到别人家的女孩出嫁彩礼要8万,她家姑娘出嫁非要9万,在一家比一家高的攀比心理的促动下,彩礼文化不断的被曲解,婚姻货币化,彩礼钱节节攀升。其次,在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下,农村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思想导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特别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大部分女孩出于对改变自身命运的考量,一般不愿意嫁到本地。也有一些女孩子外出务工或求学后,大部分不愿再返回农村,由于农村适婚女性总体数量减少,男性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越来越困难,“物以稀为贵”,姑娘的.稀缺也间接导致彩礼不断上涨。另外,部分女方家庭出于对女儿未来生活的考虑,担心女儿的生活保障,希望多要彩礼留给女儿做保障。
此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彩礼本质上是财富在家庭之间的转移行为,是基于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抚养女方成人综合成本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补偿。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彩礼也就随之上涨。尤其在贫困农村,基于劳动力仍然是家庭获得收入的主要因素,随着女孩的外嫁,家庭实际劳动力减少(如女孩可以打工挣钱等)再加上生活保障制度不完善,对于属于一次性补偿的彩礼而言,许多女方家庭普遍存在着能多要就尽可能多要的心理。
“还是因为穷!”谈起农村高额彩礼,正宁县山河镇李家川村村支书蔺汉从直言,他们村因地形地貌因素,村子交通非常不便,住窑洞的村民占大多数,加上经济落后,适婚青年为了能娶到媳妇,只能一味抬高彩礼,就这还没姑娘愿意嫁过来。
李永宏还说,在农村,一些依靠给人说媒赚钱的职业“红娘”,他们每撮合成一对,都会收取一定的介绍费,目前,说成一对姻缘,媒人的中间费大概在一万元左右,无形中也抬高了彩礼的价钱。
综合治理遏制陋习
我国婚姻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这是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所必须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一路飞涨的天价彩礼,最终的结果导致因婚致贫、因婚犯罪、因婚生怨等问题相继出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了各个阶层探讨的话题。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专家柯杨表示,彩礼又称财礼、聘礼,是我国古代“六礼”的婚礼程序之一,在我国由来已久,父母把女儿养大付出了很多,男方给女方一定数量的钱财作为彩礼,是人之常情,也是图个喜庆。如今,农村畸高彩礼违背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也带出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为此,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成效甚微。对此,李有发表示,一是彩礼价格高既有生育观念、价值取向、面子心理等主观层面的原因,也有男女性别失衡、生活成本上升、生活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客观方面的原因。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单纯的引导、宣传、教育手段难以取得成效。需要建立官民互动机制,建立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规范,重点完善农村养老体制,综合治理等。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杜绝“天价彩礼”现象。此外,应改变传统的生育观,让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彻底深入人心。
为遏制“高价彩礼”蔓延,防止农民“因婚返贫”,在去年兰州市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建议,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高价彩礼的危害性,揭露和曝光一些反面典型。
同时,应依法打击职业“媒婆”,建议由乡镇妇联、团委牵头,成立合法规范的乡村婚介机构,在每个村子设立婚介所,由妇女主任和热心公益的群众兼任“红娘”,不定期地对“红娘”进行业务培训、法规培训、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规范农村婚介人员队伍。对培训合格的婚介所、婚介人颁发资格证书,设定收费标准,实行持证上岗,从源头上遏制媒人哄抬彩礼的行为。
青年请求政府出面干预 让彩礼问题浮出水面
两年前,在宝鸡陇县政府官网的政民互动版块,有群众向政府办留言,呼吁政府引导抵制高价彩礼,还表示陇县好多人现在都是贷款娶媳妇,幸福感越来越低。这则请求政府出面干涉高价彩礼留言,将民间的彩礼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
根据当地知情人介绍,在宝鸡陇县、麟游、千阳等山区县彩礼普遍较高,8万、10万的彩礼算正常,15万的彩礼也不算少见。一般而言条件较差的家庭付出的彩礼反而会更高,男方家庭情况好的家庭反而彩礼付出的会少一些,1万、2万元甚至几千元的彩礼在这些地方也有。
对于这种高价彩礼现象,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赖作莲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彩礼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经济问题。对贫困的女方家庭而言,因为贫困,未来生活缺乏保障,女方家长希望在女儿出嫁的时候获得一笔补偿,为其未来的生活获得一些保障。因为在女方家长看来,只能一次性受益。如果女方家长看好男方,对其未来有信心,往往在彩礼上的要价会更低。现实上也正如此,经济越不好的地方彩礼越高,经济越好的地方反而越低甚至倒贴。
不过,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女方不要彩礼的情况也经常发生。陕北小伙子张磊告诉记者,自己结婚时女方只是象征性要了几千块钱的彩礼。像这种不要彩礼的例子在他身边朋友中还有好几起,女方大都礼节性的收点彩礼,陪嫁远比彩礼多很多。
“一门亲事掏空一个家庭”现象时有发生
记者在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实际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彩礼是一个民间习俗,对于彩礼的多少每个地方差异很大,甚至每个村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榆林横山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当地同一个村子有人十万元能娶到媳妇,有人花二十万元,有人花几万元。彩礼的多少,很多当事人将其作为一种隐私,一般都不愿意过多张扬,因此很难准确了解其具体数额。有人对此作过简单了解,关中地区彩礼一般在2万到6万之间,陕北一般在3万到10万,陕南一般在4万到10万之间。
从事农村社会研究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讲师陈辉告诉记者,严格来说彩礼的高低只是相对值,10万元并不能代表当地农村彩礼的一般水平,事实上往往是那些贫困家庭才会承担如此高的代价为儿子娶媳妇。对于富裕农户来说,娶媳妇的彩礼通常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因此,关于农村天价彩礼,不应只惊诧于数字本身。彩礼是否为天价,主要取决于家境。对于家庭情况特别好的人来说,根本不会为30万彩礼而发愁,对于中西部农村贫困户来说,10万元就是天文数字。
采访中不少群众告诉记者,很多家庭的父母攒大半辈子钱,就为儿子娶一门亲事,儿媳妇进家门的那一天也意味着家里攒的钱花的差不多了。“一门亲事掏空一个家庭”,在不少陕西偏远农村还能见到。
天价彩礼成了贫困地区农民返贫的原因之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赖作莲坦言:“在农村一些地区,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由于 彩礼 严重超出居民所能承受和支付的经济范围, 彩礼 成了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致富改善生活的障碍,成了不少村民脱贫奔小康路上的 拦路虎 ,不少农民因彩礼返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不少人眼里,彩礼多少是男方家庭实力的体现,更是女方的面子,攀比心态的作祟让彩礼水涨船高。男女比例的失调,造成很多男青年找对象出现困难,年轻女性缺乏让一些条件较差的青年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才能解决婚姻问题。
在陕南安康,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当地不少农民大半辈子辛苦劳作的梦想有两个,盖房子和给孩子娶媳妇。盖房子也是为了给孩子娶媳妇更好娶,攒了大半辈子钱盖房子花一些,给孩子娶完媳妇,一般家庭财产所剩无几。
赖作莲常年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对于农村天价彩礼问题她专门做过调研,在她看来目前农村彩礼远超出村民正常收入来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彩礼相对于农民收入而言数额很大。根据统计2015年陕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89元,而根据调研,在陕西西北边陲的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彩礼数额平均高达十五、六万元,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农民十多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高价彩礼成了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有些贫困户就是因婚致贫,因婚致贫的现象已逐渐成为致贫主要原因之一。很多风华正茂年青人一结婚沦便背上了承重负担,很令人忧虑。”赖作莲担忧。
“彩礼抽走了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和再生产的'资金,使家庭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和再生产所需的资金。”赖作莲告诉记者,如果把家庭比作一家只维持正常运转的公司,支付巨额彩礼,则意味着家庭这家“公司”本来运用流通的资金突然被抽走,其运行必然会出现困难,或者根本就难以维系。
陈辉告诉记者,天价彩礼间接反映了中西部贫困群体的家庭再生产危机,显示了这些地区贫困问题的顽固性和复杂性。现有扶贫工作主要从经济层面测量农户的贫困程度,却忽视了隐藏在家庭收入水平背后婚姻家庭层面的致贫风险及其多元影响。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天价彩礼可能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引发贫困的原因。
天价彩礼困局如何破?
彩礼是一种民间风俗行为,给民俗“松绑”,打破原有崇尚“彩礼”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认识,是解决这种困局的可行方式之一。
在宝鸡陇县,行政村都将文明婚嫁礼仪、程序写入村规民约,用乡风民俗引导约束群众同抵制高彩礼。陇县温水镇峰山村农民谢万清零元嫁女在当地成为典范和楷模。此外该县还启动了“婚嫁新风进万家”活动,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陇县文明印制发放《陇县文明市民手册》,其中将文明婚嫁、自觉抵制高彩礼作为重要宣传内容,从婚嫁彩礼来源、意义等方面教育群众做到文明嫁娶,扭转彩礼过重的社会风气。
陇县文明办干部兰萍告诉记者,“婚嫁新风进万家”主题活动也正在全县广泛开展。在各镇最少确立一个嫁娶礼仪规范的婚嫁文明村,鼓励带动大家少要或不要彩礼;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宣传文明婚嫁观,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要彩礼或象征性收彩礼、节俭办婚礼、举办集体婚礼的事例。
在汉中市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当地的红白理事会为解决高价彩礼问题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思路。
当地村支书余海兵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红白理事会的时候,沙坝村的婚丧嫁娶活动就是一场场比阔气的“擂台”。
“小伙子娶媳妇不仅要备好车子和房子,还要准备巨额的彩礼,短短几年间,彩礼就从三五万涨到了八万、十万!明明是喜事,却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红白理事会成立后,对婚丧嫁娶活动中的费用进行了最高限额规定,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标准,结婚的彩礼不超过三万,红白喜事随礼不超过三百。自从对结婚彩礼和红白喜事随礼金额的限额进行了规定,村里相互攀比给彩礼、“随人情”的情况减少了很多,喜庆事再也不是压在群众心头和钱包上的负担了。”在余海兵看来,天价彩礼问题并不是无法破解。
赖作莲认为,发展经济,加大农村地区扶贫力度,扶持产业,让女方家庭不需要依赖“彩礼”这种方式作为收入来源和保障未来生计的途径;使男方更充满希望,让女方家长有更多次的“收益”预期,这是解决高价彩礼的长远方法。
她坦言,就眼前而言,政府要强化正面引导、加大宣传的力度,倡导简约婚礼;政府可以组织集体婚礼,简化婚恋程序,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开社会风气的先进年轻人士,率先破“彩礼”习气。同时让村规民约等和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尽量打破天价彩礼困局。
最近,西安市民刘谐面临着一件让他们全家苦不堪言的烦心事儿。正准备和女朋友谈婚论嫁的他,却为8万元的彩礼犯了难。刚毕业才两年,手头根本没攒下多少钱,家里不久前给哥哥办完婚事,钱也花的差不多了。高额的彩礼让结婚的喜事变成了愁事。
青年请求政府出面干预 让彩礼问题浮出水面
两年前,在宝鸡陇县政府官网的政民互动版块,有群众向政府办留言,呼吁政府引导抵制高价彩礼,还表示陇县好多人现在都是贷款娶媳妇,幸福感越来越低。这则请求政府出面干涉高价彩礼留言,将民间的彩礼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
根据当地知情人介绍,在宝鸡陇县、麟游、千阳等山区县彩礼普遍较高,8万、10万的彩礼算正常,15万的彩礼也不算少见。一般而言条件较差的家庭付出的彩礼反而会更高,男方家庭情况好的家庭反而彩礼付出的会少一些,1万、2万元甚至几千元的彩礼在这些地方也有。
对于这种高价彩礼现象,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赖作莲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彩礼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经济问题。对贫困的女方家庭而言,因为贫困,未来生活缺乏保障,女方家长希望在女儿出嫁的时候获得一笔补偿,为其未来的生活获得一些保障。因为在女方家长看来,只能一次性受益。如果女方家长看好男方,对其未来有信心,往往在彩礼上的要价会更低。现实上也正如此,经济越不好的地方彩礼越高,经济越好的地方反而越低甚至倒贴。
不过,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女方不要彩礼的情况也经常发生。陕北小伙子张磊告诉记者,自己结婚时女方只是象征性要了几千块钱的彩礼。像这种不要彩礼的例子在他身边朋友中还有好几起,女方大都礼节性的收点彩礼,陪嫁远比彩礼多很多。
“一门亲事掏空一个家庭”现象时有发生
记者在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实际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彩礼是一个民间习俗,对于彩礼的多少每个地方差异很大,甚至每个村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榆林横山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当地同一个村子有人十万元能娶到媳妇,有人花二十万元,有人花几万元。彩礼的多少,很多当事人将其作为一种隐私,一般都不愿意过多张扬,因此很难准确了解其具体数额。有人对此作过简单了解,关中地区彩礼一般在2万到6万之间,陕北一般在3万到10万,陕南一般在4万到10万之间。
从事农村社会研究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讲师陈辉告诉记者,严格来说彩礼的高低只是相对值,10万元并不能代表当地农村彩礼的一般水平,事实上往往是那些贫困家庭才会承担如此高的代价为儿子娶媳妇。对于富裕农户来说,娶媳妇的彩礼通常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因此,关于农村天价彩礼,不应只惊诧于数字本身。彩礼是否为天价,主要取决于家境。对于家庭情况特别好的人来说,根本不会为30万彩礼而发愁,对于中西部农村贫困户来说,10万元就是天文数字。
采访中不少群众告诉记者,很多家庭的父母攒大半辈子钱,就为儿子娶一门亲事,儿媳妇进家门的那一天也意味着家里攒的钱花的差不多了。“一门亲事掏空一个家庭”,在不少陕西偏远农村还能见到。
天价彩礼成了贫困地区农民返贫的原因之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赖作莲坦言:“在农村一些地区,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由于 彩礼 严重超出居民所能承受和支付的经济范围, 彩礼 成了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致富改善生活的障碍,成了不少村民脱贫奔小康路上的 拦路虎 ,不少农民因彩礼返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不少人眼里,彩礼多少是男方家庭实力的体现,更是女方的面子,攀比心态的作祟让彩礼水涨船高。男女比例的失调,造成很多男青年找对象出现困难,年轻女性缺乏让一些条件较差的青年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才能解决婚姻问题。
在陕南安康,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在当地不少农民大半辈子辛苦劳作的梦想有两个,盖房子和给孩子娶媳妇。盖房子也是为了给孩子娶媳妇更好娶,攒了大半辈子钱盖房子花一些,给孩子娶完媳妇,一般家庭财产所剩无几。
赖作莲常年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对于农村天价彩礼问题她专门做过调研,在她看来目前农村彩礼远超出村民正常收入来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彩礼相对于农民收入而言数额很大。根据统计2015年陕西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89元,而根据调研,在陕西西北边陲的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彩礼数额平均高达十五、六万元,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农民十多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高价彩礼成了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有些贫困户就是因婚致贫,因婚致贫的现象已逐渐成为致贫主要原因之一。很多风华正茂年青人一结婚沦便背上了承重负担,很令人忧虑。”赖作莲担忧。
“彩礼抽走了维持家庭正常生活和再生产的资金,使家庭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和再生产所需的资金。”赖作莲告诉记者,如果把家庭比作一家只维持正常运转的公司,支付巨额彩礼,则意味着家庭这家“公司”本来运用流通的资金突然被抽走,其运行必然会出现困难,或者根本就难以维系。
陈辉告诉记者,天价彩礼间接反映了中西部贫困群体的家庭再生产危机,显示了这些地区贫困问题的顽固性和复杂性。现有扶贫工作主要从经济层面测量农户的贫困程度,却忽视了隐藏在家庭收入水平背后婚姻家庭层面的致贫风险及其多元影响。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天价彩礼可能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引发贫困的原因。
天价彩礼困局如何破?
彩礼是一种民间风俗行为,给民俗“松绑”,打破原有崇尚“彩礼”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认识,是解决这种困局的可行方式之一。
在宝鸡陇县,行政村都将文明婚嫁礼仪、程序写入村规民约,用乡风民俗引导约束群众同抵制高彩礼。陇县温水镇峰山村农民谢万清零元嫁女在当地成为典范和楷模。此外该县还启动了“婚嫁新风进万家”活动,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陇县文明印制发放《陇县文明市民手册》,其中将文明婚嫁、自觉抵制高彩礼作为重要宣传内容,从婚嫁彩礼来源、意义等方面教育群众做到文明嫁娶,扭转彩礼过重的社会风气。
陇县文明办干部兰萍告诉记者,“婚嫁新风进万家”主题活动也正在全县广泛开展。在各镇最少确立一个嫁娶礼仪规范的婚嫁文明村,鼓励带动大家少要或不要彩礼;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宣传文明婚嫁观,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要彩礼或象征性收彩礼、节俭办婚礼、举办集体婚礼的事例。
在汉中市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当地的红白理事会为解决高价彩礼问题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思路。
当地村支书余海兵告诉记者,以前没有红白理事会的时候,沙坝村的婚丧嫁娶活动就是一场场比阔气的“擂台”。
“小伙子娶媳妇不仅要备好车子和房子,还要准备巨额的彩礼,短短几年间,彩礼就从三五万涨到了八万、十万!明明是喜事,却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红白理事会成立后,对婚丧嫁娶活动中的费用进行了最高限额规定,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标准,结婚的彩礼不超过三万,红白喜事随礼不超过三百。自从对结婚彩礼和红白喜事随礼金额的限额进行了规定,村里相互攀比给彩礼、“随人情”的情况减少了很多,喜庆事再也不是压在群众心头和钱包上的负担了。”在余海兵看来,天价彩礼问题并不是无法破解。
赖作莲认为,发展经济,加大农村地区扶贫力度,扶持产业,让女方家庭不需要依赖“彩礼”这种方式作为收入来源和保障未来生计的途径;使男方更充满希望,让女方家长有更多次的“收益”预期,这是解决高价彩礼的长远方法。
她坦言,就眼前而言,政府要强化正面引导、加大宣传的力度,倡导简约婚礼;政府可以组织集体婚礼,简化婚恋程序,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开社会风气的先进年轻人士,率先破“彩礼”习气。同时让村规民约等和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尽量打破天价彩礼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