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润屋,德润身。 ------礼记
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良好的教养。
------约翰·洛克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卡尔·马克思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刘向
一个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弗兰西斯·培根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 丁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孟德斯鸠
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狄德罗
丧失人格的诗人比没有诗才而硬要写诗的人更可鄙,更低劣,更有罪。
------雨 果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林逋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荀子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荀子
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贾谊
君子虽殒,美名不灭。 ------武则天
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刘昼
良好的品德是由对坏倾向作顽强斗争培养出来的。 -------德克斯特
人而无德,生而何益。 -------法国谚语
以德服人。 -------拉丁谚语
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行。
------奥维
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中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重要的时刻形成的。
-------菲利普斯·布鲁克斯
丧失了财富,可以说没丧失什么;丧失了健康,等于丧失了某种东西;但当丧失品德时,就一切都丧失了。 ---------佚 名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柏拉图
有一种谦恭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既无拿破仑的英名,也没有他那些丰功伟绩。可是把这种人的品德解析一番,连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将显得黯然失色。 -----------哈谢克
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亚里士多德
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贝多芬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
道德和才艺是远胜于富贵的资产,堕落的子孙可以把贵显的门第败坏,把巨富的财产荡毁,可是道德和才艺,却可以使一个凡人成为不配的神明。
--------莎士比亚
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
--------康德
勤于德者,不求财便能自生。 --------西乡隆盛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名誉不知大多少倍。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但在美德上却是富豪呢? -------达·芬奇
不要从特殊的行动中去估量一个人的美德,而应从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去观察。
------帕斯卡
德行之力,十倍于身体之力。 -----拿破仑
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 ------彼得拉克
才能可以在独处中培养,品格最好还是在世界上的汹涌波涛中形成。
--------歌德
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
-----庄子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
孔子思想最重要的作用是确立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性,奠立了中华文明的道德基础,下面是关于孔子在道德方面的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一:
1.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9.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6.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 过,则匆惮改。
18.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关于道德的孔子名言二:
1.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4.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1.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2.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13.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5. 礼之用,和为贵。
16.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7.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8.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不学礼,无以立。
23. 有教无类。
24.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6.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7.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9.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拓展:孔子思想
孔子与其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主体部分,并且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孔子与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与儒学在塑造中华文化及其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孔子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
一、崇德
“崇德”是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亦见于《尚书》武成篇“惇信明义,崇德报功”,但武成篇的成书时代可能稍晚。自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已经开始不断发展重视“德”的倾向,孔子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德”的重要性。孔子思想中处处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崇德就是把道德置于首要的地位,在任何事情上皆是如此,无论政治、外交、内政、个人,都要以道德价值作为处理和评价事务的根本立场,对人对事都须先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审视,坚持道德重于一切的态度。如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就是说用政令领导国家,人民可以服从但没有道德心;用道德和礼俗来领导国家,人民乐于服从而且有道德心。孔子不相信强力、暴力能成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孔子的理想是用道德的、文化的力量,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管理和领导。孔子的这一思想也就是“以德治国”。这是孔子“崇德”精神最明显的例子,事实上,无论孔子思想中涉及国家、社会、个人,孔子对道德理想、道德政治、道德美德、道德人格、道德修养的论述,处处都体现了崇德的精神,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道德基础。为了方便,以下我们只从仁、义、中、和四个基本观念入手,来呈现孔子道德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贵仁
在《论语》中,孔子100多处谈到“仁”,仁是孔子谈论最多、最重视的道德概念,因此战国末期的思想界已经把孔子的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吕氏春秋﹒审分览》)。贵仁是指孔子在诸多的道德概念中最重视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伦理原则,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美德,也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仁的性质是仁慈博爱,仁在孔子也是全德之称,代表了所有的德行,仁在儒家思想中又代表了最高的精神境界。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仁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首要道德概念。仁的涵义可见于《论语》中最著名的例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重视家庭伦理,但在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普遍的人际伦理“仁者爱人”,把仁设定为社会文化的普世价值。仁有多重表现形式,在伦理上是博爱、慈惠、能恕,在情感上是恻隐、不忍、同情,在价值上是关怀、宽容、和谐,在行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扶弱、以及珍爱生命、善待万物等。同时,仁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为道德之首,在2500年以来的历史中业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的最集中的表达。
孔子不仅突出了仁的重要性,而且把仁展开为两方面的实践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前者亦称为恕,后者亦称为忠,孔子说忠恕便是他的一贯之道。从恕来说,自己所不想要的,决不要施加给别人。从忠来说,自己要发展、幸福,也要使他人发展、幸福。孔子不主张“己之所欲,必施与人”,即自己认为是好的,一定要施加给别人。这就避免了强加于人的霸权心态和行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想家梁漱溟提出,儒家伦理就是“互以对方为重”,以此来说明忠恕之道的伦理态度,就是说,儒家伦理的出发点是尊重对方的需要,而不是把他者作为自我的实现对象。儒家伦理不是突出自我,而是突出他者;坚持他者优先,他者先于自我,这是仁的伦理出发点。1990年代以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被确认为世界伦理的金律,而在中华文明25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孔子仁学的这一教诲早已深入人心,化为中华文明的道德精神。
1、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在你的身边。
2、道德汇成的一个个心灵,它们照亮起未来迷茫的路,未来属于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中国人。
3、社会就相当于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好与坏交织在一起,令人辨不清方向。而当“道德”这根“网丝”被抽断,也许人们的生活就将面临着黑暗。而我们更要行动起来,将善良的一面发扬光大,也让道德永记于每个人的心间。
4、现代价值观必须摆脱自我与自私的束缚,跨越金钱与名利的栅栏,走出道德沦丧的怪圈,跳出明哲保身的沟壑,才能使道德之花绚烂,才能使助人为乐温暖人们的心。
5、现代价值观不能到文艺复兴的`个性解放中挖掘,不能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中挑捡,不能到卡夫卡的人性异化中剪取,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广阔背景,吸取五千年的道德精髓。让我们的明天美德随处可见,让看到别人困难却走开的人重新负起助人为乐的责任!
6、假如你看见一个老奶奶正准备过马路,你去扶她,这是道德。别人就会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假如你去尊重一个农村的穷人,别人就会尊重你。
7、做人,要有道德,不要尽干些伤天害理的事,要做个拾金不昧、顶天立地、做个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人。
8、美在于心灵。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如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他心中只有仇恨,生活从此而改变;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道德,就拥有了一切,关爱、温暖、快乐……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人生就如一颗宝石,如果用道德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光彩耀人。
9、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10、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