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4、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小朋友的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荷兰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说说你所了解的一些国家情况。
我也知道一个国家,它在欧洲西部,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牧场之国)大家了解荷兰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荷兰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画面展示荷兰风景)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在这个迷人的国度里什么最吸引你。
2、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极目远眺 剽悍强壮 憨态可掬 悠闲漫步
默默无言 万籁俱寂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四、熟读课文,领略美景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深入品味文章,让学生体会四句相同的话,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2、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教学。
(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奶牛的颜色。
①用曲线画出描写奶牛颜色的句子。
②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B?奶牛的姿态。
①用横线画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牛犊卧在草地上,憨态可掬;老牛悠闲漫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③指名朗读句子,想象:在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奶牛会思考些什么呢?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陶醉、喜爱)。
(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
(3)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出示绵羊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①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②思考:找出分别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一个词语。
人默默无言奶牛沉默安详自然寂静
③默读,思考:从这五、六段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它们之间的融洽?
④交流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六、拓展迁移,记忆背诵
1、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旅游。
要求:
(1)任选一个景点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
(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2、学生在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
3、指名学生介绍,评价。(配相应荷兰风光片)
七、总结
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诗情画意的风光中,感受到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逸,感受到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的赞美与向往。建议大家:
1?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2?继续搜集描写各国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读、比较、感受、积累。
3?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比鲜11个生字,《画》教学设计。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绷私狻霸丁焙汀敖"、"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崩斫饪挝哪谌荩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二、教材说明
本课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整幅画面给人以山水相衬、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读读这首诗,使人仿佛看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充满勃勃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教学的重点是练习朗读,认字。教学的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1贝领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览,让他们看看山、水、花、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弊急敢环山水画。
(二)认字、写字
1比献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利用生字卡片,通过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如"色"的声母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如果有的学生读错,就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帮助正音。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可能已认识了一些汉字,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如"元"加上"辶"是"远","斤"加上"辶"是"近","不"加上"辶"是"还"。""""是新学的偏旁,学生认识它以后,让他们自己认记"春""惊"的字形。此外,要指导学生比较区别"人、八、入"和"无、天"的音形义。
2毙醋
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笔画都比较简单,可在学生对字形有了印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字写匀称,
(三)词句
要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熟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弄懂每行诗在字面上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结合看图和启发学生回忆郊游时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思考:诗中说"山有色",那么山会是什么颜色?流水会发出哗哗的声音,为什么诗中却说走近流水仍听不到声音?使学生弄清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和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第三、四行诗句与画上内容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把课文完整地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这首谜语诗的谜底是画。
诗中有几对反义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它们的意思。如"远"和"近"意思相反,是比较来说的。可以举例说明,如"小明的家离学校远,小英的家离学校近",让学生知道远和近所表示的距离不一样。
(四)朗读、背诵
1毖生理解诗意后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还可以教师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
2痹谘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五)实践活动
1卑选拔一崴怠敝辛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在"找朋友"音乐伴奏下跳舞,做找朋友的游戏。
2辈贾醚生回家找谜语,课后开展谜语竞猜活动。在规定的时间里谁说得多,猜得对,并说清楚是怎么猜出来的为优胜。先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胜者,然后在全班比赛,评出优胜小组。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三、教学设计举例
(一)指导看图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二)理解诗句
让学生借助拼音读熟诗句,然后启发他们说说每行诗的意思。最后完整地读一读,说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三)创设情境
指名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啊!"又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复习巩固字词
1庇蒙字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2弊龇匆宕收遗笥训挠蜗贰
(六)指导写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
2、学习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读懂自然段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
2、学习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解决办法
运用“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句与句间的联系,归并分层,归纳出整个自然段意思”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在初读、导读课文过程中,找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
(三)重点、难点问题,全班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挂板、字卡。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问:你知道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2、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一生为穷人治病,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800多中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多里。《本草纲目》被国内人们视为至宝,在国外用法、营、的、日、拉丁文广泛刊印,称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范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勾划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质疑,教师点播,师生交流。
(1)字(出示字卡)
①读准字音。
诊、症、凑、栽、积累的“累”
②认清字形
拜、籍、酷、载
(2)理解词义。
世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
诊费:看病所收的费用。
完善:完美。
拜访:敬词,访问。
品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判断:断定。
疑难病症:指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流行:传下去,传开去。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四)初步感知自然段的意思,理清层次。
1、铺垫孕伏。(出示投影片)
(1)自学。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2、教师点拨,理清层次。
第1自然段:讲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第2、3自然段:讲李时珍立志学医。
第4、5、6自然段:讲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第7自然段:讲《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栽()择()纲()珍()
载()译()钢()诊()
2、填空。
(1)。
查带点字要查部首再查几画选正确解释
记载①年.()②记在书报上。()
严寒酷暑①残酷。()②极,程度深。()
(2)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括号里。
药方药材药物药效药物书
①李时珍暗自记下不少()。
②他一面行医,一面研究()。
③《本草纲目》是一本()。
④他亲口品尝了许多(),判断()。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李时珍》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了解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问: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轻声读2、3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当时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
(5)从这两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齐读第2——3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重、难点)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过渡)
(3)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不全”、“不详”、“不对”)他想编成什么样的?
(4)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
(5)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齐读第4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他编成了药物书。
他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他编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
(1)李时珍是药物学家。
(2)李时珍走遍了名山。
2、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1)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的三个缺点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记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1——4自然段。
(二)学习5、6、7自然段。
1、学法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前4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老师相信在5——7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出示幻灯片),先认真地、轻生地读课文,注意药边读、边勾,边想,然后小组讨论。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怎样做准备的,他是怎样写成的?你有何体会?
2、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学习交流第5自然段。(重、难点)
①李时珍为编书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时珍从积累经验和到各地采药两方面做准备。
②哪句话概括了这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句)
③李时珍亲自采药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
④李时珍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这样做有什么危险?
⑤李时珍为什么要请教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
⑥读这段后你有何体会?
⑦分层,概括层意。
⑧出示投影(书中画面)学生描绘。
⑨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2)交流学习第6自然段。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说李时珍“终于”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3)交流学习第7自然段。齐读。
思考:为什么《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
(三)总结全文。
讨论:
1、课文第7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那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四)课堂练习。
1、选择句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对的打“”
(1)那时候,行(xíng
háng)医是受人鄙视的行(xíng
háng)业。
(2)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决心重(chóng
zhòng)新编写一部完整的药物书。
(3)李时珍在给病人看病时,特别注意积累(lèi
lěi)经验。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上合适的词语。
(1)李时珍是伟大的()和()。
(2)李时珍不怕(),不怕(),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
(3)李时珍整整花了(),终于编写了一部()的药物书——《》。
七、板书设计
立志学医
李时珍
编写原因
积累经验
编写准备
亲自采药
写出巨著
虚心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介绍了马拉松比赛的来历,歌颂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通过阅读理解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知道马拉松比赛的来历,学习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4、提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会认、写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通过阅读理解词句,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自行了解马拉松运动的来历。
(2)读课文学习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用具:小黑板、生字词卡片。(注:我校暂没有多媒体教室)
学生用具:自制生字卡片
课前预习作业:请同学们查资料了解:马拉松的情况
教学课型:新课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马拉松比赛的来历。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谈话激趣:
①激趣(2分钟)
师:同学们,你知道马拉松吗?谁能说说马拉松是什么?
生: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有关马拉松的情况。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来历?(板书课题 马拉松 )
生: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马拉松》,一起去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来历,好不好?
生:好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师:请同学们大声的读课文,遇到你不会字词、读的不熟的句子圈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会它。(生大声的读课文,教师巡视,特别关注两个学困生。特别表扬中差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时间3分钟)
2、 交流学习方法。(5分钟)
生:我看到不认是的字查了字典。
生:我读的不通顺的句子我反复的多读了几遍。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同座之间再来读读课文,看谁能读的更加流利有感情,读的好,你夸夸他,读的不好你帮帮他,好吗?
3、 学习生字新词,汇报交流好的认字、记字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纠正学生字词读音)
①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课文,下面请你们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与你的同座互相认一认,并想一想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的,把你学习的好方法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发现好的认字、记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举手与同学们交流,互相学习)(3分钟)
②汇报交流好的认字、记字方法。(3分钟)
(1) 换偏旁认字、记字法。
(2) 想实物形象记字法等。
师:大家说的太好了,有了好的方法我们才能学的更好。
③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写的情况。(5分钟)
师:同学们光说记住了不行,我还要难难你们看你们会写不会写?谁愿上黑板上来写?(叫上、中、差三等学生按照读的顺序每人三个词语)
师:谁来愿意当小老师给我们读?。(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听写单子给班里较差的学生,请他来给全班听写,好学生听写难的,中等生次之,差等生听写简单的词语)
师:请同学们把你听到的词语写在本子上。(教师巡视)
(听写完后先看黑板,集体订正黑板上的词语,再同桌交换,互相检查听写情况。鼓励学生,激发写的兴趣)
④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5分钟)
师:刚才涌现出许多字音读得准的同学,现在我们男女生比赛读课文好不好?全篇课文几个自然段?
生:5个自然段
师:那么老师来读第3自然段,1、4自然段男生读,2、5自然段男生读。看谁们读得好。(读完后让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诚恳公正的评价,并得出获胜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激起男女生竞争的意识)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师:刚才大家都读累了,下面我们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马拉松比赛的来历是怎样的?(2分钟)
2、师:请同学们把你的看法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看看你的答案和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相同,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为什会不同?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没想出来的同学可以听听别人的意见。(3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观点)
3、交流汇报。(2分钟)
①教师将学生结论板书并小结。
课文中讲的“马拉松之战”
为纪念“马拉松之战”“菲尔比斯”而确立的长跑比赛项目叫“马拉松”。
四、课堂练习:(5分钟)
请同学们复述“马拉松”这篇课文。(出示小黑板上的复述要求)
①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复述。
②小组之间进行复述比赛。(引导同学们按照复述要求公正评价同学的复述情况)
五、课堂小结:(1分钟)
通过大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拉松比赛的来历。通过复述课文,同学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六、布置作业:(出事小黑板1分钟)
请你自主选择你喜欢做的下列作业之一做一做:
1、请你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没写会的生字词写会。
2、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马拉松之战”这个故事是要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3、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4、思考菲利比斯是个什么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通过阅读理解词句,理清课文层次。
2、读课文学习菲利比斯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8分钟)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学生读一读。
2、听写重点词语。
3、学生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4、导入:今天我们来探究:“马拉松”这篇课文是要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5、生:老师昨天我思考了作业中“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马拉松之战”这个故事是要给我们怎样的启迪?”我认为:故事让我们学习菲利比斯的精神。师追问:菲利比斯具有什么精神?
生:……
师:让我们多读课文,从中体会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体会。(25分钟)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问题是;菲利比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精神?
⑴、同学们找出来认真仔细有感情的读一读,并画出你认为的体现菲利比斯精神的词语。
⑵、小组讨论,通过你画的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说明菲利比斯是个怎样的人?
⑶、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词语。
不顾伤痛 饥饿极度的疲劳 筋疲力尽 用尽
⑷、通过学生汇报,激情引导评价菲利比斯
⑸、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对,菲利比斯是一个不怕牺牲、不顾自我的英雄。(板书关键词)
⑹、再读读第二自然段,在读中悟,感知菲利比斯的爱国精神。
师:菲利比斯的终点是雅典的城门。你们看:
A、小黑板出示句子:“他跑呀,跑呀,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
B、读句子,请说说你对句子中“终于”一词的理解。
C、“终于”这个词的出现,让我们都松了一口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D、再读此句读谈体会。
E、小组交流,派代表发表小组意见。抓住生回答的:“他参加了战斗,仗打得很苦,战斗最后终于胜利了”做文章。
追问:菲利比斯为什么要参加战斗?
F、师小结:从中我们体会到菲利比斯的爱国精神(板书 爱国)
⑺、指名一个小组读课文第6自然段。
提问:马拉松为什么要规定长度?让学生从长度上感受菲利比斯是一个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人。(板书坚持不懈、顽强拼搏)
三、拓展练习:(5分钟)
师:这是一场没有观众的比赛,这是一次没有对手的比赛,菲利比斯在和自己的生命比赛,用他最后的力气呼喊胜利的号角,完成了人类对自我的挑战。我们是多么敬佩他啊!
追设情景:请你想像一下,若你也在当时,你恰巧又遇上了他,你会说些什么?
1、小组内角色扮演并作假想对话。
2.独立完成,把你想跟他说的话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3.全班交流,选出小组中写的最好一段话做交流展示。
四、课堂小结:(1分钟)
同学们,“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是关于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走进马拉松之战,我们就能体会到菲利比斯身上所具有许多优良品质。我们要向他学习,也做一个:不怕牺牲、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爱国人 士。
五、布置作业:(出事小黑板1分钟)
请你自主选择你喜欢的下列作业之一做一做:
1、说一说课文讲马拉松这篇课文要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2、请你查资料了解在当今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说给我们听。
3、写一封赞美菲利比斯的诗或短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以简洁自然纯朴真实的语言,字里行间,意蕴幽长。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了解生字,正确读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录音带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
时间很短,留下美好回忆
无论穷富,都需要微笑
巨大的作用
请别人用微笑表示宽厚
发出倡议永远微笑吧
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录音带《歌声与微笑》。
2、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录音,提要求:
(1)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
(2)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2、检查课后生字、词语
特别提示形近字:逝与浙隆与窿顿与吨
(二)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你是怎样理解?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的理解?
4、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三、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1、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的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2、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3、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感受微笑的重要意义,并随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花费很少,价值却很高
时间很短,留下美好回忆
无论穷富,都需要微笑
巨大的作用
请别人用微笑表示宽厚
发出倡议永远微笑吧
范进中举——喜疯了下面是关于话歇后语的语录29条,大家快来看看吧。
1、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2、八月十五的月亮——光明正大
3、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4、拆了的破庙——没神
5、飞机上吹喇叭——空响(想)
6、开弓不放箭——虚张声势
7、卖豆芽不带秤——乱抓
8、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9、头上点灯——高明
10、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11、王八笑乌龟——彼此彼此
12、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13、芝麻开花——节节高
14、盲人骑瞎马——乱闯
15、蜜蜂飞到彩画上——空欢喜
16、媒婆子烂嘴——口难张
17、眉毛上放爆竹——祸在眼前
18、眉毛上荡秋千——玄乎
19、麻雀飞进照相馆——见面容易说话难
20、麻雀落在牌坊上——东西不大,架子不小
21、猫肚子放虎胆——凶不起来
22、猫头鹰唱歌——瞎叫唤
23、棉花塞住了鼻子——憋得难受
24、媒婆夸闰女——天花乱坠
25、摸着光逗乐——耍滑头
26、蒙上眼睛拉磨——瞎转悠
27、麻秆搭桥——相当不起
28、肉骨头吹喇叭——荤(昏)都都
29、接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
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几个成语。看谁的反应最快。(课件依次演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
2、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师:第一步我们就来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
师: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听他读对了吗?如果你的伙伴有困难,就帮他练一练。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听听他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了吗?
读得真好!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生读字词:戳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2)生读字词:矛 盾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3)让我们继续读。生读字词:锐利 、坚固。 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坚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坚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坚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接着读。读词:拿、卖。 师:你能用上这些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
(5)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张口结舌。
师:“张口结舌”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显示:哑口无言 目瞪口呆)读一读。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才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自夸、耍小聪明、不动脑筋、愚蠢可笑、爱说大话)
4、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划下来。
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
还可以怎么问他?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
(4)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撞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板书:张口结舌
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谁来说说!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
哎,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谁能告诉大家,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六、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教后反思:
一、关于成语积累的反思
成语的积累训练:自( )( )( ),这部分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效果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流程时,我是这样想的: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部分,学生对于练说文中的人物活动表现得很好,参与面广,回答也较准确,联系课文思考成语的意思水到渠成,应该说教学活动设计得比较巧妙,学生的思维训练得到了发展。只是在提示自相矛盾的意思时过程的设计还不够清晰,对于楚人说的二句话,应该进一步让学生推断,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以对矛盾论这一逻辑有一个相当清晰的认识,这里处理得不太精细,看来于细微处见真功夫这句话还要好好琢磨。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跟预计比较吻合,学生对古文很有兴趣,让学生读读,讲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古文,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古文的兴趣,由于前面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和深入,学生也消除了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活动。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由于以往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时很难找出合适的例子,这次采用病句分析判断的方法,学生表现踊跃,分析得都很到位,并且掌握了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在实践中巩固了认识,提高了思辨能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自相矛盾教学设计_教后反思_课堂实录,8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