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小石潭记写鱼的语录 正文

小石潭记写鱼的语录

时间:2025-05-11 03:28:53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被成为“柳柳州”他与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学家韩愈并成“韩柳”,倡导了古文运动他在被贬期间写下了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2.选自:《柳河东集》

3.记: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报复,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待同游者

2.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应政治上受打击,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

3.写作特色:

1)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刻画景物,动静结合,由近及远,巧用比喻,正面侧面相结合

2)寓情于景,情随景变,情景交融

3)语言生动、形象、简练

三、要点

1.作者站在小石潭的东北岸观赏景物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2.文中描写鱼儿静态游姿的句子是“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写作技巧】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此外文章在写景时采用了映衬的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还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写景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

本文描写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一、词语解释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

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河东人, 代文学家,著有《 》等世称“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 ”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子厚 唐 柳河东集 柳河东、柳柳州 韩柳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Huáng( )竹

答案:

重点字词解释

1、隔

2、水尤清冽

3、卷石底以出

4、为

5、潭中鱼可百许头

6、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悄

10、以其境过清

11、乃记之而去

答案: 1、竹林2、格外 清凉3、相当于“而”4、水中高地;不平的岩石

5、大约;表示约数,相当于“来”6、呆呆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7、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9、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忧伤的样子;深10、因为;凄清11、离开

重点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4、青树翠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答案:1、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

4、青葱的树,翠绿的茎

5、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7、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8、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一词多义

1、居:不可久居( ) 居十日,扁鹊离去( )

2、为:为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

4、清: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答案:1、居住;过了,停留;2、成为;用 ;因为3、大约;可以;4、清澈;凄清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心乐之

3、下见小潭

4、斗折蛇行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凄神寒骨:

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下:名词作动词,向下

4、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5、犬牙:像狗牙那样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走、到

文言句式

省略句式:斗折蛇行=(溪水)斗折蛇行

理解性默写

1、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2、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3、文中 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4、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5、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6、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⑵ 鱼动态的句子:

⑶ 鱼情态的句子:

答案:1、闻水声,如鸣

2、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隔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6、

(三)内容与写法

1、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凄凉)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在写水时,抓住了“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动静相应;恰当映衬;借景抒情)

4、如何理解作者先乐后忧,似难相容两种感情?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是( )

【乐】心乐之 此乐何极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并怡然自乐

【取】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伐竹取道

【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

【拂】行拂乱其所为 参差披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许】安陵君其许寡人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一百许里 潭中鱼可百许头

【布】布衣之怒 悬泉瀑布 影布石上

【环】 环

【伐】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影】影布石上 回墙倒影

1、填空

①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

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③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④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

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

5、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

6、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9、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0.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答: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

11.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1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

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

14.从听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到坐潭上而觉“凄神寒骨,悄

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凄凉难耐

15.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6.“凄神寒骨,悄

答:不仅高度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20、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2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22.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3、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引导语:《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吧!

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诗文鉴赏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小石潭记》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争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随堂测验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7、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2. 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映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新课 标第 一网

(1)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

(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6.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8.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参考答案:

1.huáng quán chí yí liào xī shuì cī

2、略

3.①抒情议论 散文 ②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4、(1)玉环、环绕 (2)清凉、凄清 (3)大约、可能、可以、能够

5、C

6、B

7、

1.略 2.C 3、略4、略

5、游览的先后顺序 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略

10、D

练习题及答案二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D.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2.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4.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

1.D

2.C

3.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文学常识

1. 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柳州。

2.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理解性默写

1. 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2. 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 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 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5. 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6. 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7. 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 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 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0. 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1. 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 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3.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4. 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 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 表现喜的句子:① 心乐之; ② 似与游者相乐。

三、简答题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2. ① 写潭,写树; ② 写鱼,写水; ③ 写源头,写岸势;

④ 写感受,抒愤懑; ⑤ 写同游者。

3. 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4. 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5. 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 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6.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7. 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8. 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 水特别清澈;②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 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 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9.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