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
1、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2、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墨子》
3、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6、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8、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吕氏春秋》
9、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0、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11、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12、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记》
13、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劝。——(南宋)胡宏《知言》
14、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经》
15、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16、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
17、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左传》
18、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
19、一日行善,天下归仁;终朝为恶,四海倾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0、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明)洪应明《菜根谭》
21、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4、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经》
25、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墨子》
26、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2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8、夫帝者,为善为恶,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9、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大学》
30、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礼记》
3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32、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
33、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34、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明)洪应明《菜根谭》
35、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36、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荀子》
37、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吕氏春秋》
38、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荀子》
39、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墨子》
40、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墨子》
41、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墨子》
42、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荀子》
4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4、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南宋)《名贤集》
45、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易经》
46、幼时不择善人教之,使至于为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7、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
48、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礼记》
49、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50、君子有善万世之心,行之自身始。——(南宋)胡宏
51、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墨子》
52、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荀子》
53、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
54、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5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6、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不过要是修行不到家的话,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嗔念。
57、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可以为了理想壮烈的牺牲,成熟男人的'标志的可以为了理想卑贱的活着。
58、分开是一种必然的考验,如果你们感情不够稳固,只好认输,真爱是不会变成怨恨的。所以到底是要选择哪个要相信缘分,一切顺其自然。
5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60、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如果没有德行,人类就是一种忙碌、有害和可怜的生物,不会比任何一种渺小的害虫更优越。——培根
2、使自己快乐也使他人快乐,别伤害自己也别伤害他人,我以为这就是伦理学的全部意义。——尚福尔
3、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英国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刘备
5、德行的实际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夸美纽斯
6、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7、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8、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克思
9、如果你的道德观念令你消沉,那它们就一定是错误的道德观念。——史蒂文生
10、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卢梭
11、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12、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
13、啊,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他有说不尽的欢乐!--车尔尼雪夫斯基
14、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15、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子思
16、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黑格尔
17、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申居
18、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19、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都德
20、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21、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
22、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黄石公
23、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2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5、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2. 知行本体 ,即是良知良能。
3. 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4.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5.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6.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7.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8.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9.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0.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11.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12.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13. :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14.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15.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
16.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17.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18. :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19.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0.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21.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所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22. ::‘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
23. :约礼’即是‘惟一’。
24. :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25. :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26. :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27. :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功利之必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28. :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29. : 《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平,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袟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30. :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31.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2. :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字静时,亦只是气字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33. :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字静不字静。若靠那字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字静?以字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34.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中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
35. :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36.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37.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问立志。
38.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39.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4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41. :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42. :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43.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说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44. :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45. :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46.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在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字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47. :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8. :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耳不可得闻口号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49.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50.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1.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52. 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53.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54.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5.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6. 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57.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58.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59.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