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认识、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浅谈家庭教育。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心灵,需要父母爱的阳光的温暖,更需要没有污染的爱来浇灌。
注重智育,掌握技能
在家庭智育中,家长要在协助学校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精神,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按时完成作业,做好复习、预习的同时,加强语言训练。家长在做家庭学习辅导时要注意督促孩子完成复习、预习内容,帮助孩子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帮助孩子及时改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中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多说、多读、多写。
德育为首,学会做人
家庭教育要以德育为首,根本任务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上。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处处给孩子做出榜样,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从孩子身上能找出父母的影子”。聋生易模仿,但判断是的能力较差,如果父母有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则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教育文摘《浅谈家庭教育》。
以美育人,培养审美情趣
家庭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孩子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家长要教育孩子语言美、心灵美,引导孩子认识哪些事物美,哪些不美;怎样做才是美,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教育中,家长可引导孩子欣赏和观察一些艺术品,指点孩子搞一些小制作,通过学习绘画、雕刻等来培养孩子发现美、领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针对学校开展的美育活动,家长要积极参与,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体育为本,强化健康意识
加强体育卫生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健康和身体的正常发育。从小培养孩子讲究卫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家长要经常督促自己的孩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讲究个人卫生、注意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孩子进行生理卫生教育,如:吃饭不挑食,保证营养;保证睡眠充足;勤锻炼,预防疾病;特别是用眼卫生要注意,因为眼睛是聋生最重要的感知工具。
抓劳技教育,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中心内容。培养孩子学会一技之长,适应社会生活,将来自立于社会也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部分家长只重视文化课学习,而轻视劳动技术教育的想法是错误的。有的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劳动技术没有用,不挣钱,影响文化课的学习。甚至反对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这样做恰恰忽视了教育特点。为了更好的参与社会,不仅要在学校要学习职业技术,在家庭中更要注意培养其各项劳动技能。注重培养孩子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爱护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所以,作为家长,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教会孩子抬头做人,做一个自食其力、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教,家家都有,但却千差万别。爷爷常对我们说:“人没有干活累死的,好吃懒做必定败家!”我们这些子孙都把爷爷的话当做家训牢记心中,并一辈一辈地传下去。到我孙子这一辈已经60多年过去了,已是拥有16户70多口人的大家族,但家家户户小日子都过得非常殷实。
而爷爷的两个堂兄弟就截然不同了,由于爷爷的堂兄弟的孩子都好吃懒做,地里的草长得比庄稼还高。不积肥,不喂牲口,农忙时买来牲口种地,种完地马上卖掉,说不卖掉牲口人还要受累侍候牲口,还给人争嘴搭饲料。他们种地的特点是:一不施肥、二不松土、三不除草、旱不浇地、涝不排水、该抢收不抢收、该抢种不抢种,来了农活雇短工。享受生活不含糊,吃好的、穿好的、坐在戏园子里听戏嗑瓜子、赶集上店摆阔气。等到土地归公时,五十亩好田之剩下七亩七分。
有一阵子农村兴吃大食堂,村里就爷爷的两个堂侄高兴得整天哼小曲儿,因为不用自己做饭了,到了吃饭的时候,掂着碗去食堂吃现成的,没想到一个月没过食堂就关门了。
正好这时煤矿上来招收工人,有工资有饭吃。爷爷的大堂侄年龄大,想去人家不要他,但堂侄的独苗儿子豹子二十多岁正当年,被招为煤矿工人。他念过两年小学,自称是个文化人。没想到了煤矿下煤窑,三天没过受不了。心里还在惦记着公共食堂好,于是悄悄离开煤矿跑回家,慌忙拿上碗筷去食堂,只见锅里蝎子、蚰蜒乱打架,他这才想起食堂早断粮
正在饥肠刮肚难忍受,听说上级来了救济粮。他拿起碗筷跑得慌,食堂打饭排队已很长。好不容易排到递上碗,食堂老炊拒绝给打饭,因为他的粮食供应关系在煤矿。好话说了千万遍,一人一天救济三两面,实难通融这碗饭。豹子无奈回家去,看着他娘那碗饭,不知他爹去哪儿享美食。娘劝豹子还是回煤矿,那里又有工资还有大米白面充饥肠。
他说娘啊娘,你不知道挖煤有多么苦和累,我宁愿饿死不受那份罪。娘俩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娘俩一天候着三两救济粮。没过十天豹子儿先亡,又没过十天有传言,说他爹饿死在客乡。又没过十天,豹子的娘也因只靠三两救济粮见阎王。
与豹子一同被招去挖煤的还有爷爷的第五个十八岁的孙子五牛,也就是我的第五个堂哥。别看他比豹子小着七八岁,听说挖煤竞赛是冠军,很快就当了带班长。因为他都是一天能干两天的活,矿长怕他累坏劝他干活悠着点,挖煤来日还方长。五牛哥哥却憨憨一笑说:“俺爷爷说,人没有干活累死的,只有不干活懒死的。如今爷爷干活赛黄忠,俺干活也要赛过小罗成!”
矿长感动地直点头,激动的`泪花往外流,紧紧握住五牛哥的手说:“真不愧为是陈五牛,真真赛过五头牛。你没来时我是白旗矿长白旗矿,挖煤的产量总是上不去,每次到了局里开会都挨批。如今你来挖煤矿上大变样,产量翻番次次得红旗,我是拔了白旗插红旗,成了红旗矿长红旗矿,你千万不能有闪失。干活虽说累不死,但干过头了累趴下也了不得,只要能超过局里的生产计划一点点就可以,留得青山在总会不断柴。不能冲动一时误前程!”
五牛哥看着既激动又担心又紧张的矿长,挺了挺腰杆拍了拍胸脯,又憨憨一笑说:“谢谢矿长对我的关心!不过你放心,只要能吃饱,就像那拉煤的汽车,只要不缺油,就能不停地跑。”
五牛哥在井下工作面挖煤的场景又浮现在了矿长的脑海里,只见五牛哥手抡大镐,狂风一般地舞不停,好像是一台大马力的掘进机,转眼间刚放过炮的工作面煤层被掘开,被装上吊篮,被卷扬机拖上地面。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煤矿开采没有半点机械化,全是靠人工,采用打眼放炮掘进,顶板、瓦斯、尘害、热害事故时有发生。虽然自五牛哥来到矿上以后,针对井下这种恶劣的劳动环境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使事故比原来减少了一半以上,为此矿上还得到矿局颁发的安全生产流动红旗奖。矿长越想越怕把五牛哥累趴下,影响煤的产量,影响安全事故,影响矿上的红旗,为了保住陈五牛这个劳动标兵、安全标兵不倒,从长远大局考虑,矿长决心已定,决心要好好奖励奖励这个年轻有为的新矿工。于是关心地说:“陈五牛同志,你也来了个把月了,你整天给我念叨你的爷爷,你一定是很想念你的爷爷了,那你就利用三个星期天回去看看爷爷吧,也代我向你的爷爷问候,致敬!”
“哪里来的三个星期天?三个星期天咋能会凑到一起的?再说俺也从来没有休息过星期天。”五牛哥傻乎乎地瞪着两只大眼睛望着矿长说。
矿长心想,这小鬼还真想爷爷了,便开玩笑说:“你连着三个星期的星期天都回去不是三个星期天吗?”
五牛哥连连摆手说:“矿上离俺家二百多里路,汽车又少又不应时,再说来回还得花两三块钱的车费,还要耽搁矿上的活。不回不回!等我攒够了钱,买辆自行车骑上回家看爷爷多好啊,又快当,又方便,又排场。”
“有多快?”
“反正比坐汽车快!”
“为什么比坐汽车快?”
“自行车是没汽车跑得快,但从矿上到汽车站十七八里路,从俺县汽车站到俺家二十五里路,车又搭不上,用两条腿走也得半天。要是有辆自行车,可操小道直奔回家的路,轻轻松松小半天就可以到家。再说我也不受那汽车钟点的限制了,早晚都能骑上车赶路。假如黎明鸡叫上路,十点前准能赶到矿上,还不耽搁下午接班,是不是比汽车快呀?”
矿长听得直点头,没想到陈五牛不仅能干活、会干活,而且脑瓜子也这么灵、这么有心机,更佩服他探亲还想着矿上的活。于是高兴地说::“你已经好几个星期天没休息了,就先用三个星期天吧,明天你就可以骑上自行车回家看爷爷了。”
“骑谁的自行车?”五牛不解地问。
矿长笑了笑说:“我有一辆旧自行车,矿上刚买了一辆大轮新金鹿车。随你挑,随你捡,想骑哪辆骑哪辆!”
“那我就骑你那辆旧的吧。”五牛激动地说。
“为什么不骑矿上那辆新车,反倒骑我那辆破车?”
“爷爷说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再说公家的车是用来办公家事的,我是私事,用了不合适,所以不用公家车。你的车是私家车,算我向你借的,等我买了车,我也可以借给你骑,不存在谁占了谁的便宜,人与人之间互借东西是常有的事,所以我才要骑你的车。”五牛连珠炮似地说出了骑矿长车的道理。
矿长听了很受感动,站起来拍拍五牛的肩膀郑重地说:“说得好,就这么定了。”
“谢谢矿长!”
第二天还没等到黎明五牛哥就骑上矿长的破车出发了,早晨出去放羊的爷爷还没有回家他就到了家。他见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就骑上车到爷爷常去放羊的西河滩去找,他远远地就看见了爷爷,奶奶也在那里拔草。他用力很蹬了几下,转眼就到了爷爷奶奶面前。他高兴地大声喊道:“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正在念叨担心五牛在煤矿的事,忽然看到五牛站在面前,还以为是做梦,老两口相互看了看,然后笑了笑,异口同声地说:“咱陈家人就是神,说谁谁就到!”
五牛看着比一个月前消瘦了许多的爷爷奶奶,心里酸楚楚的,眼泪不由地涌满了眼眶,孝顺的五牛怕爷爷奶奶看见了难过,连忙用手拭去了眼泪,笑着说:“爷爷奶奶好!”
爷爷脸上的笑容突然蒸发了一样,一把把五牛拉在怀里,用力地拥抱着,奶奶也流出了眼泪,喃喃地说:“豹子死了!”
爷爷松开五牛,长叹一声说:“听豹子说矿上的活很苦很累?实在受不下去不愿意干回来也好!这个世上人的活法很多,矿上不行,咱还可以去干别的行当,照样能过好生活。”
五牛激动地说:“你不是说人没有干活累死的吗?我还没有感到累哩,我一定要好好干下去!你孙子我已经是带班长了,还是矿上的劳动模范和安全标兵呢!”
爷爷摇摇头不解地说:“那你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
“是矿长奖励给我的三天探亲假,要我一定回来看看爷爷奶奶,并让我带他向你致敬、问好。”
“我孙子一定是给矿长立了大功了,要不咋会有这奖励!”
爷爷开心地笑了,奶奶也激动地老泪横流。奶奶忙抬起手,用袖口轻轻沾了沾眼泪说:“听豹子说矿上苦不堪言,你爷爷和我整天心里难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想叫你爹去矿上看看,他没时间,整天不是挖河就是修什么水库,村上的男女劳力全被撵到工地上修水利去了。还是你去矿上之前去的,至今还没回来!今天你回来了,家里就放心了。”
“奶奶,你刚才说豹子哥死了,你听谁说的?”
“不是听说的,是他从矿上跑回家饿死在家了。他回来你不知道?”爷爷挤出两滴眼泪,难过地说。
“我和他不是一个矿区,不在一起上班。我愿想抽时间去看看他的,挖煤任务太重,没时间去。他跑回家来干什么?真是的!”
五牛后悔没有去看看豹子,感到很遗憾和惋惜,不可思议地说:“他在矿上的口粮定量一个月是六十斤,不在矿上好好干活吃那六十斤上好的面粉,却跑回来饿死在家里,不知豹子都是咋想的?”
爷爷长叹一声说:“他们这个家在这个世界上是彻底消失了,但责任不在豹子,他爷爷没有给他爹一个坚实的脊梁,他爹更没有给他锻造一个能够顶天立地的脊梁。脊梁疲软就不能承受重压和苦难。人的一生几十年,哪能都是顺水顺风行舟,绝对不会都是好事好情,苦难的坎一定不会少,有时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向你走来。人的一生遇到的困难可能要比好事多得多。怎么办?躲是躲不开的,必须要面对。面对靠什么?靠的是勇气和力量。人到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来享福的,有时还要受罪,甚至受大罪。”
五牛听罢爷爷的话,赶到水利工地看了看他爹和他娘,第二天早早地就赶回矿上挖煤去了。
忠孝仁爱显人品,勤俭耕读展家风。
家风 家教
最近读了几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谈论到一个话题——家风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笔写上几句话,略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
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家风
提到“家风”问题,我时常会想到父亲曾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确,这句话字字珠玑,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智慧的总结。哪怕到了今天,其真理性任不过时。如果我们去研读西方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就会发现,这些理论观点与这句话的理论完全吻合。古往今来,从文人墨客到达官显贵的持家以及教育子女的理念上也能找到这句话的佐证。忠厚人家,书香门第,总是孕育美好人才的摇篮。
家风即家教,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奉行主张凡事要勤俭,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在家书中希望后代兢兢业业,努力治学。他常对子女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我们也许没有曾国藩远见卓识的思想,但是作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呈现出自己如何遵守规则,而不是强迫孩子执行规则。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美,心悦诚服地接收。想让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父母首先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
记得父亲生前做事严谨,对待病人细致入微,对待家人和蔼可亲,每天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利用夜晚,挑灯学习,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父亲刻苦学习,踏实做人的家风好似“春雨润物”沁润进了我的生命。它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这个态度。在工作中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而妈妈善良勤俭,忠厚持家的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良好的家风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同时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得到了传承。
国家主席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
优良的家风,不仅是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好的社会风气是好的家风组成的。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无不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代代相传,融入了每个人的血脉。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按照国家主席所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那么无数家庭的好家风,会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道德水准,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正所谓“天下兴亡,家风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