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说明文假设的语录 正文

说明文假设的语录

时间:2025-05-21 19:17:28

篇一:说明文句子中词语的分析

——说明文句子中词语的分析——

1、解释含义

2、结合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用词特点等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

3、指出运用这个词语体现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等)

4、假设不用这个词语的后果

一般格式:××这个词的意思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如果去掉这个词语,那么……

篇二:说明文中某个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

说明文中某个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

答题格式:

1. 表态:不能删。

2. 分析:如果删去??,其一,??;其二,??;(其三,??)

3. 总结: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条理性,所以,??不能删。

常见答题点:

1)无法照应/呼应前面的内容。

2)使后面某一词缺少了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不清楚。

3)使题目/或文中观点的含义不明确。

4)确立文本意识,根据文中意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分值答要点)。

举例:

(1)无法照应/呼应前面的内容。

例:(2009真题)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据专家测算,仅水产品一项,海洋每年就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呼应,说明对象不清楚)

(2)使后面某一词缺少了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不清楚。

①说明对象(what)

②人(who)

常见说明对象 ③时间/时候(when))

④原因/条件(why)

(how)

例1:(2010真题)在这种条件下,路边的雕塑再精美,用路者一闪而过,也很难获得多少印象。(谁,原因)

例2:(2011东城一模)壶口瀑布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千秋,但是游人

(谁,什么时候)

(3)使题目/或文中观点的含义不明确。

题目:

例:(2011西城一模《昆虫的拟态》)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各种形态的昆虫伪装成自然界里的万物,隐蔽自己,吓跑敌人,或者方便自身取食,这就是昆虫的拟态。(昆虫的拟态的含义,方法)

文中观点:

例:(2011海淀一模《建筑与汉字》)第三,他们都注重疏密之法。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将笔画未到的空白处也计算在它的造型之中,黑白相互穿插,形成特有的空间美感。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即利用??借助??,从而构造出“通、透、空”的意境。(说明对象,无法建立建筑与汉字书法的联系,也就不能强调二者都注重了疏密之法的理念)

(4)确立文本意识,根据文中前后意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分值答要点)

这场大火的起因是有人纵火,这并不意外。除了被闪电点燃,90%以上的野火都是人为引起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类与森林的接触日益紧密,森林野火发生的频率也就越高。 例:(2011朝阳一模)⑤原来在斑头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的特殊的氨基酸,这个优势加上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使得它们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生存资源,可在近9000米的高空安详自在地飞行。(3分) (如果删掉这句话,陈述的对象就不全面,斑头雁实现高空飞行就缺少了必要的条件,就无法自然引出下文斑头雁体内其它几个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的介绍。共3分。“对象不全面”1分,“缺少条件”1分,“引出下文”1分)

篇三:说明文 词句含义理解

说明文复习——词句含义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掌握中考时常出现的题型。

教学难点:掌握答题技巧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 考题回放

11年杭州卷《兰花的智慧》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1)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2)兰花家族里由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10年绍兴卷《低碳经济》

1、文章最后一小节中“绿色大拇指”一词是什么意思?(2分)

09年杭州卷《洁身自好的莲花》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1)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2)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二、考点透视

1、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

三、练习反馈

1、课前完成11年《兰花的智慧》第1题。

2、课件展示学生错误答案。

3、师生一起分析、归纳其错误原因

预设:(1)理解不当:要求回答的是“内功”而非“没有内功”,答案中就

同样不能出现“没有”这一内容。

(2)不会整合:写了具体的事例,如令蜜蜂乖乖为兰花无偿传粉,

或长距离传播香甜气味……

4、思路导航:

(1)审清题干所设的问题是对哪种含义的理解。

(2)若为比喻义,则先明确词语的本来意思。

(3)联系上下文,寻找与词语本来意思比较接近的词句,筛选

整合即可。

四、真题再现

09年杭州卷《洁身自好的莲花》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2)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学生说明解题思路,教师归纳小结:

(1)审清题干所设的问题是对哪种含义的理解。

(2)若为指代义,则联系上下文,锁定范围,找准语句,筛选整合。

五、小试牛刀

《教学指南》P96《莫扎特让你更聪明吗?》

1.第5段中的“肥皂泡”和第7段中的“这个角度”指代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六、课后练习

《精通中考》(一)3、(七)1

篇四:如何分析说明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如何分析说明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一、画线句子指向的知识点

1.划线句子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出题者要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心句的作用;

2.划线句子是过渡句——出题者要考核的知识点是过渡句的结构作用;

3.画线句子是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部分——考核的知识点是说明方法的判定及其在说明过程中的作用;

4.划线句子是全文的说明目的——出题者要考核的知识点是说明文的目的,及这个句子的结构作用。

二、分析不同类型划线句子作用的答题方法

(一)划线句子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

1.指出其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效果;

2.指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如:分析下面语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

1.对应的答案是:概括说明植树种草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语言简洁明快;

2.对应的答案是:总领全段。

将二者合起来,就是划线的中心句的作用(答案分为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概括说明植树种草是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语言简洁明快;在结构上总领全段。

(二)划线句子是一个过渡句

1.指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作用是承上,还是启下,或者是承上启下

2.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何好处;

3.指出:承上的——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启下的——引出下文什么内容;承上启下的——上文承接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4.难点突破

(1)如何判定一个句子具有承上的结构作用

这个句子只要具备以下特征中的一个特征,就说明它具有承上功能:

A.句子中的词或短语对上文的表象内容具有概括作用。例如,刚才,我说明了使用手机的方法。其中“手机的使用方法”这个短语就对上文的表象内容进行了概括,所以这句话就具有承上功能。

B.过渡句中有某个词或短语,解释了上文的本质内容。例如海市蜃楼不是一种神仙鬼怪降临人世,而是光的一种折射成像现象。如果前一段描述的是海市蜃楼的现象,这句话中“是光的一种折射成像现象”就揭示了上文的本质内容,因而这句话也具有承上功能。

C.涉及到上文说明的内容。例如上文讲了一棵树,这个句子中提到相关的树叶、树根等,就说明这句话具有承上作用

D.和上文构成明显的逻辑关系。例如句子开头是“因此”、或者“那么”、或者“然而”,那么这个过渡句显然和上文有或因果、或假设、或转折逻辑联系;还有的句子开头是“其次”、“第二”等,明显前文有“首先”、“第一”等词,构成主次、或顺次关系,因而也具有承上功能。

(2)如何判定过渡句具有启下作用

承上的几种类型中词或短语与上文的关系转为对下文的关系,则是启下。

(3)如何判定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句中有的词或短语概括总结、或联系上文的内容,还有的词或短语概括、联系下文的内容,则这个过渡句就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如何判定过渡句的存在,对文章结构的好处

无论是承上、还是启下,抑或是承上启下,带来的好处都是使文章的结构严谨。

例如: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中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

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中这个划线句子就是针对过渡句的结构作用出的试题。“这样辉煌的成就”概括了上文赵州桥的历史、结构、造型特点,具有承上作用,“为什么”这个疑问代词,概括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所以具有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这个段落中,划线句子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上承接我国石拱桥取得的辉煌成就,下引出取得成就的原因,使文章架构严谨。

(三)划线句子考核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要指出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不要遗漏)?

2.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说明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要指出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带来怎样的效果?

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1.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引资料、分类别、列数字;

2.主要说明了: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 3.效果

(1)引资料:突出材料的科学性、准确性,增强说服力; (2)分类别:将死海中的矿物质分成若干种类一一说明,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3)列数字:准确具体。

整体答案就是:这句话运用引资料、分类别、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的咸度高、浮力大这一突出特点,说明过程引用材料、数据科学、准确、具体,增强了说服力,同时把复杂的内容说明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四)划线句子就是点名文章写作意图(写作目的)的句子

1.指出其结构作用:总结全文;

吸烟,严重损害着自己的生

命,威胁着他人的健康。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高高扬起禁烟的旗帜! 例如:人们种植香烟,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社会消费香烟,浪费了大量的资金。

划线句子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意图),倡导大家积极参与禁烟行动。

篇五: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

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练习:

1.说一说“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一句中的“适当”能否删去?为什么?

2.如果问“适当”的表达效果?

二、关系罗列

(一)、一般与特殊

“通常”、“往往”、“一般”等强调一般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

“在------之下”、“只有------才”强调特殊情况。

(二)、全部与部分 “所有的”强调全部,表示没有例外。

“大部分”、“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

(三)、主要和次要 “主要”、“次要”;“其次”、“再次”

(四)、精确与模糊

“大约”、“左右”、“约”、“上下”、 “可能”:大概、不确定,表示一种猜测、估计。

(五)、限制与形容

1、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 “最”分别针对“早”、“多”作程度限制。

2、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惊人”突出了其地位影响。

(六)、依据与论断

“据推算”、“在当时”:限制时间、条件。

例如:1、“赵州桥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2、“从大量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不能,因为加点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放在语言环境中解说,如删去句意变成??意思,与事实(或原意)不符。用上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练习:

1、“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这句话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2、“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这句话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用藻类制造燃料的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性阶段”一句中加点词语“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5、“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技巧:“??”这个词表示??意思(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这句表示??(结合句意)的意思,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有研究表明,食用过量木糖醇后的确有可能导致轻度腹泻。请你说说“有可能”一词的表达作用。

2、我国猪肉消费名列世界第一,这似乎正是生活质量提高、国泰民安的一种象征。结合语境,说说“似乎”一词的作用。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1)“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2)、后来科学家依照这个发现和放电原理,发明了大型的核电池,用于工业和航天业。上面句子中的词语“发明”改为“发现”可以吗?为什么?

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

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3、试题演示(A)

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这小小的幽灵是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

(1)文章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的什么特点?换成平实语言,怎么说?

(2)以上文段有三句话,第一句和第二、三句分别反映了说明语言的什么特点?

4、试题演示(B)

“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请结合具体语句,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段语言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5、试题演示(C)

近海吃海,蟹是少不了的海鲜。湛江是美食天堂,更是吃蟹的天堂,每年九月十月,都是嗜蟹者最快乐的日子。而这时的宾馆饭店,酒楼食肆,蟹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主菜,蟹的种类,菜式也非常的多。除名贵的膏蟹外,也有较便宜清甜的肉蟹、花蟹。清蒸油焗,生炒酥炸;酱醋油盐,甜酸香辣,蒜茸姜葱,椒盐药膳,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任君选择。外地客人到湛江,总希望品尝湛江蟹的滋味,也以此为一乐。他们学着湛江人.持鳌举酒,边剥边吃,淘醉之时,舔指回味,其乐无穷,真是做神仙也不过如此了。到湛江吃海鲜,品尝螃蟹,大饱口福,如今已成了到湛江旅游的一大乐趣。《复习指导》P.40《湛江的美食——螃蟹》

▲▲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末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答:“不能删去。因为“适当”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一定的程度,表明有雾时,户外活动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限制,删掉后成了完全停止,与实际不符。“适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答:“适当”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一定的程度,表明有雾时,户外活动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一限制。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第一种题型

(1)“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种题型:

(1)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1)不能;(2)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他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不符合实际,“最主要”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四种题型:

3、(1)不能。(2)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平实与生动语言

试题演示A(1)特点:细微而难以看见、捉摸;平实说明:尘埃非常细小,小得让人难以捉摸。

(2)第一句:准确简明(简洁),第二、三句: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

B【答案】(1)从表达方式看:第③段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既使说明显得形象鲜明,又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前者如“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后者如“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2)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写实和想象结合、动静结合、比喻和拟人化的写法,修辞上还运用了排比、引用的手法,既使说明显得形象鲜明,又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如“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停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

C【答案】文章末段多用整齐的短句,如“持鳌举酒,边剥边吃,淘醉之时,舔指回味,其乐无穷”,还运用了口语,如“真是做神仙也不过如此了”,使语言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太阳》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对太阳的有关知识的科学道理的了解。

教具准备:计算机、录像。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繁殖”的意思;“蒸汽”与“蒸气”的区别。

2、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提出问题自学课文,寻找答案。

归纳每节主要意思,板书,理清课文层次。分段,说出段意。

一、出示课件,创设情景。

同学们,在广袤的宇宙中,我们居住的地球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它与恒星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太阳的知识。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等均会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给问题分类。

你们提的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

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二、自学课文,寻找答案。

1、欣赏课文。2、自学课文。3、交流收获。(归纳每节主要意思,板书,理清课文层次。分段,说出段意。)

三、汇报预习成果。

1、正音:2、生字:3、生词:“繁殖”的意思;“蒸汽”与“蒸气”的区别。4、质疑。

(学生收集的课外资料很多,可以进行一次小小的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一课。大家打开书,谁能说说本课的分段情况。学生回答。

二、交代目的: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两个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解决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三、学习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呢?大家快速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从中找到答案。

⑴生读,找答案。⑵教师板书: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一百三十万个地球、六千度(三千倍)

2、课文怎样介绍这三方面内容的呢?结合一个句子来学习。

3、出示1句:一人填空,大家判断,对了齐读。出示改句,对比谈不同,(研究为什么用数字就显得准确明了?)

板书说明方法。小结:列数字是一种说明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会使说明的.问题准确,更有说服力。朗读第一句,能不能读出“太阳离我们可真远啊”这个意思。个人,指名读,齐读。

4、从作者介绍太阳的这一段中,作者还用了哪些方法呢?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同学们一边读一边仔细地想,看谁的新发现最多。

5、交流思考成果。(见右侧)软件配合。出示后两句。

6、小结:作者以传说引起话题接下来又用了数字、比较、比喻、等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特点,清楚明了,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学习第一段,大家把读书思考结合起来,一边读一边想,并善于。总结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大家要发扬。

7、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下面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学习第二段。你们可以先研究太阳和人类哪些方面有关系,再想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你们可以画,可以批书。做得好的到黑板来写。

2、讨论,找快的到黑板板书。(1——2人)

3、研究板书是否合理。补充,归并、精练,理顺。

4、研究太阳究竟与人类关系怎样的密切呢?对照板书讲一讲。(生存需要、生活条件、直接关系)

5、看软件。软件中有一些人类与太阳关系的科学道理的介绍,想看哪一个?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讲解。

6、小结:这一段列举了这么多内容,是有顺序的介绍。通过交流知道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太阳的关系太紧密了。

7、朗读。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3、出示最后一节。⑴自读,有无疑问。⑵选择你最拿手的方法练习背诵

小结: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环境。作者这句话写的多么严谨啊!

五、总结:课文内容我们基本理解完了。关于这篇课文谁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准)质疑,解疑。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太阳的最基本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又发现了太阳的许多奥秘。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同学们如果有给大家介绍的可以举手。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借助发明的天文望远镜历来实现的。后来有了航天飞机和人造卫星。通过他们拍摄到了浩瀚宇宙的许多图片。

这是银河系。这是银河系内的太阳系,九大行星正围绕着太阳运动。地球。太阳。太阳上的黑子。太阳能是一种可供利用的新型能源,可以用来一……总之,太阳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他正等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谁还有要跟大家介绍的知识?

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你想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孩子们吗?其他同学对修改这篇课文有什么意见?憧憬。

六、关于地球,关于太阳,关于宇宙,有许多奥秘正等待我们去研究。

我国古时候有后羿射日的传说,这个传说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和造福人类的崇高思想。

希望同学们能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有一天你们都能成为征服自然,征服宇宙、造福人类的新时期的后羿!

七、作业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可以是课文和课外的或是自己对未来的大胆想法编一期小报,或写一篇科幻文章,或画一幅画,或制作一件模型。我们一起开个学科学交流会。

《太阳》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展板一块及生字词卡片。

3、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从学生展示资料中的新奇点、趣味点入手,或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想一想: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初读感知,练习读正确流利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不读sì;“兽”读shòu,不读sòu;“殖”读zhí,不读zí;“蔬”读shū,不读sū;“较”读jiào,不读jiǎo。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接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默读思考:读懂了什么?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a、太阳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

b、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地球关系的?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学习写太阳特点的部分,领悟表达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愿望: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太阳公公,知道大家都想了解我。我呀,离你们很远、很远,我的身体很大、很大,我的温度特别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据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进入下一个环节)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a、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教师板书:列数字。

b、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一千八百万度。

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2、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指导学习本课生字

“抵”,不要少写一点;“氏”,不要多写一点;“兽”,下面是“口”不要写成“曰”或“田”。

抄写生词

抄写词语:差不多、抵得上、摄氏、庄稼、野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绳、比较、预防。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句子。

自读自悟

1、认真阅读第4~8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再想想对这句话的理解。

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必考虑发言内容是否符合课文叙述顺序;可以用课文中语句,也可以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就没有自然气候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指导有感情朗读。

a、自己读,练习读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b、多种形式的比赛朗读,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实践活动

各小组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文资料精选一部分,贴到展示板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设计、美化展板,拟定专题题目(如“日月同辉”“神秘的星球”等)。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地球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3、了解并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初步学会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去年冬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你还记得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吗?(学生思考回答)

是啊,我们生存的地球实在是太可爱了,它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我们这些儿女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那么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应当如何来报答地球母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悟地球的奉献

1、播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2、以教材上的水、森林、矿产资源为范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来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论证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1、活动准备:收集一些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

2、引导学生围绕我们能否找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1)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氧量和水分善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2)如果学生还提到其他星球,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其他星球的基本概况。也可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星球。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呢?

(1)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大胆假设和想象,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2)老师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的相关情况。

4、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的感想,老师加以总结。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对地球,板书:地球(蓝色粉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只有一个地球。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完整。好,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们来听写一下看大家预习的效果怎么样?【出示生词】

遨游 渺小 恩赐 慷慨 目睹 自然资源

①自由读。

②我们一起读一遍。

③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出示:

矿物资源(不可再生)

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可以再生)

④齐读一遍。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话试着概括。

4、好,先来看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你找到书上的关键句了吗?请你来说!地球渺小。【板书:美丽渺小】【板书:资源有限】【板书:无法移居】【板书:精心保护】

三、品读语言

1、本课是一篇说明文,在三年级就学过一篇说明文《太阳》一课,让我们回忆一下,运用了那些什么说明方法?请你来说!(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相机板书)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读出了地球的美丽和渺小?作者分别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组长做好分工,组员要注意倾听,互相取长补短。

4、时间到。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吧。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

(1)找出句子之后,读一读。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地

(2)再一次准确的写出地球的数字,列数字:半径6300公里。出示半径图。体会地球的小。板书列数字

(3)打比方:一叶扁舟。为什么比作一叶扁舟呢?

5、作者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饱含深情的语句让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美丽,渺小,怪不得文章发出呼吁:只有一个______,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_____!

四、拓展

1、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上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讲。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滥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

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