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人性论经典语录解读 正文

人性论经典语录解读

时间:2025-08-30 21:56:36

1、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

2、必为者,强物从我,求诸人者也。

3、唯智小而图大,志陋而欲饰其短者,乐引取之,以钳天下之口,而遂其非。不然,望而知其为妄人,岂难辨哉?

4、方祭乃思敬,则必不能敬;方丧乃思哀,则必不能哀。

5、仁天下者,莫大乎别人于禽兽,而使贵其生。

6、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7、言期于理而已耳,理期于天而已耳。

8、盖心原以应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则皆散见于文而可学也。

9、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11、正邪存乎人,是非存乎言,功罪存乎事。

12、天有成象,春其春,秋其秋,人其人,物其物,秩然名定而无所推移,此其所昭示而可言者也。

13、夫君子之于道,虽无或疑之也,虽未尝不率循之也,而穷变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14、进以礼者,但无非礼之进,而非必进;得以义者,但无非义之得,而非必得。则抑但有所必不为,而无必为者矣。

15、存者,存其理也,存学、问、思、志所得之理也。

16、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17、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义;则天之时,物之变,极乎深而研以其几。

18、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19、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20、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

21、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22、士不益端,学不益醇,道不益明,则上之求之也亡实,而下之习之也不令也。

23、知者,务知其所以言之密藏,而非徒以言也。

24、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25、是故苛政之足以败亡,非徒政也,与小人为类,而害乃因缘以蔓延。倡之者初所不谋,固后所必至也。

26、无大臣而小臣瓦解;小臣无可效之忠,而宵小高张;皆事理之必然者。

27、唯其大且精者之不能即摄小且粗者而共为本末,故曰大小精粗,俱学者所不可遗之事。

28、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

29、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30、是者有功,而功不必如其所期;非者无功,而功固已施于世。

31、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32、夫君子相天之化,而不能违者天之时;任民之忧,而不能拂者民之气。

33、是故奇者,举非奇也。用兵者,正而已矣。

34、自致与尽己不同。尽己者,尽己之所当尽也。自致者,尽乎用情之极致也。

35、有微言焉,如玉之韫于山,珠之函于渊,不可浅而获也。

36、性藉才以成用,才有不善,遂累其性,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恶,此古今言性者,皆不知才性各有从来,而以才为性尔。

37、侈口安危,则信其爱国;极陈利病,则许以忧民;博征之史,则喜其言之有余;杂引于经,则羡其学之有本。

38、夫欲使天下之无小人,小人之必不列于在位,虽尧、舜不能。

39、若思吾之当哀而哀焉,是以哀为不得已,而聊相应酬,吾恐其有声而无泪,有泪而不生于心。

40、乃自初学言之,则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达言之,则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贯也。

41、苛政兴,足以病国虐民,而尚未足以亡;政虽苛,犹然政也。

42、教不严,师之惰。

43、博学而切问,则事之有其理者可得而见矣。

44、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

45、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46、所贵乎经义者,显其所藏,达其所推,辨其所异于异端,会其所同于百王,证其所得于常人之心,而验其所能于可为之事,斯焉尚矣。

47、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48、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49、已庇其身,天下后世已安之而莫能易,然且任一往之怒,效人之诃诮而诃诮之;小人之不服,非无其理也,而又恶能抑之?

50、杂用其心以求德于天下,则其所谓德者,岂其能以自喻而有以自慊乎?

51、道广而不精,存诚而不知闲邪,于以求知人之明,不为邪慝之所欺,必不可得之数矣。

52、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

53、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

54、牧民之道,教养合而成用。

55、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56、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

57、日减日削,所存不给,有司抑有不容已之务,酷吏又以意为差遣,则条鞭之外,役又兴焉。

58、以此为功而不舍,则于仁之即吾身而具、即事理而显者,无不见焉。

59、人不可以废言,而顾可以废功乎?论者不平其情,于其人之不正也,凡言皆谓之非,凡功皆谓之罪。

60、古今之变迁不一,九州之风土不齐,人情之好恶不同,君民之疑信不定。

61、以能言为长,以贬削为荣,以罢闲为乐,任意以尽言,而惟恐不给。

62、必不为者,断之自我,求诸己者也。

63、免役之愈于差役也,当温公之时,朝士已群争之,不但安石之党也。

64、夫君子亦有所必为者矣,子之事父也,臣之事君也,进之必以礼也,得之必以义也。

65、故苛政之兴,君子必力与之争;而争之之权,抑必有所归,而不可以泛。

66、以此思之,居心之邪正,制行之得失,及物之利害,其枢机在求人求己之闲,而君子小人相背以驰,明矣。

67、唐之乱,贿赂充塞于天下为之耳。

68、立圣人之言于此以求似,无不可似也。

69、言饰于外,志藏于中;言发于先,行成于后。

70、而有人焉,言不及於戏豫,行不急于进取,则奉天则以鉴之,而不见其过;将以为合于圣人之言,而未知圣人之言初不仅在于此。

71、求夫所谓忾乎有闻,惝然有见,洋洋如在而绥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穷,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

72、学愈博则思愈远。

73、身教重于言传。

74、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

75、力行而后知之真。

76、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77、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78、君子择交莫恶于易与,莫善于胜己。

79、君知否?雁字云沉,难写伤心句。

80、无他,在知其人之言,而不知古今先哲之言也。

81、取天下之可有得者以自矜其不取而为德也,此固近似圣言而无实矣。

82、吾之与学者相接也,教无不可施。吾则因其所可知,而示之知焉;因其所可行,而示之行焉。其未能知,而引之以知焉;其未能行,而勉之以行焉。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83、思而得之,学而知其未可也;学而得之,试而行之未可也;行而得之,久而持之未可也。

84、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85、君子之不自欺,诚惮之也。

86、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

87、夫既有所必为矣,则所迫以求者人,而所惛然忘者己矣。

88、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89、大张之余,必仍之以弛;大弛之余,必仍之以张。

90、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91、故圣人见天于心,而后以其所见之天为神之主。

92、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则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时,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为成,安得谓大且精者为小者之本乎哉?

93、洒扫应对,形也。有形,则必有形而上者。精义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则固有其形矣。

94、原其学于夫子之时,年已过矣,习气已深而不易革矣;唯天资之高,故亦能以圣人为法则,而不陷于邪。

1、在这种地方,财富在人们眼里本算不了什么,但等你财富真正够多的时候,人们还是会一样肃然起敬的。

2、人们对自己买来的东西,总会珍惜些;若是别人送的,就难免要瞧得轻了。

3、一个人只要还会笑,就不能算是六亲不认的人。

4、就是最丑陋的人,脸上若有了从心底发出的笑容,看起来也会显得容光焕发,可爱得多。

5、人总有人性,人性中总有善良的一面,对这一点我们永远都充满信心。

6、只有孤独已久的人才会有喃喃自语的习惯,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欣赏自己的说话。

7、喜欢窥探别人隐秘的人,就必定是好恶的小人。

8、你若想去刺探别人的秘密,就得先准备随时牺牲自己。

9、很多人都以为年纪越大的人越谦虚,其实一个人年纪越大,就越不肯服输,越喜欢听别人奉承自己。

10、奉承话若由一个和自己本事差不多的同行嘴里说出来,那更是痛快无比,天下没有人不喜欢听的。

11、名气有时就像是包袱,名气越大,包袱越重。

12、越是平常的东西,有些人却越是觉得珍贵,这只怕也就是那些天演贵胃们的悲哀。因为他们虽然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一些平常的人都能享受的乐趣,他们反而永远也享受不到。

13、世人大多宁可看重满口谎话的伪君子,也不肯看重直言无忌的真小人。

14、若没有悲天悯人的心肠,又怎配做英雄侠士。

15、一个人不去耕耘,就想求收获,是永远也不会愉快的。

16、一个对人类如此热爱的人,绝不会是坏蛋。

17、有些事情,明明看到了,却想不通,有些事情,虽然没有看到,却能想通其中的来龙去脉。

18、如果你能完全透彻的了解一个人,这个人对你还有什么威胁?

19、恶势力尽管会在一段时期里占着优势,但是总会出现一些不妥协,不被利诱,不为情感,无视生死恩仇的英雄,出来整顿局面。

20、英雄绝不会坐在别人的圈套里走不出去。

21、道和魔的比例也不一样,道的一尺,可能就是十丈,而魔的一丈,也许只有一寸。

22、无论你要找什么,只要肯去找的人,才会找得到。

23、世上本就有很多事都是这样子的———个发明车辆的人,一定是懒得走路的人。就因为人们不愿吃苦,所以人类的生活才会进步。

24、“孤独”,有时本就是种享受,却又偏偏要让人想起些不该想的事。

25、大多伤感的回忆,不仅能令人老,往往也会令人改变。

26、让能输得起的人,输一点给输不起的人,这并没有什么不对。

27、水中明明有月,你明明可以看到它,可是,等你想去捕捉它时,你不但一定会扑个空,而且可能跌到水里去。

28、骡子既没有公的,也没有母的,骡子只有一种。呆子也只有一种。无论是男呆子也好,女呆子也好,都是呆子。

29、别人提及自己的长处时,很少人有人能忍得住不追问的。

30、表面上看来很快乐的人,却往往会很寂寞。

31、“贫穷”,岂非寂寞的一种?寂寞岂非总是跟着贫穷而来?

32、“骂人”,当然不是件值得向别人推荐的`事,却永远有它值得存在的理由。无论谁痛痛快快的骂过一个自己痛恨的人之后,总是会觉得全身舒畅,心情愉快的,好像便秘多日肠胃忽然畅通。

33、你有钱的时候,寂寞总容易打发的,等你囊空如洗时,你才会发现寂寞就像是你自己的影子一样,用鞭子抽子抽都抽不走。

34、该忘记的事为什么总是偏偏忘不了?该记得的事为什么总是偏偏想不起?

35、要想吓人的人,往往都会先吓倒自己。

36、一个人为什么总是要等到最后的一瞬间,才能了解到一些本来早已该了解的事?

37、言多必失。占尽上风,抢尽攻势的人,也迟早必有失招的时候。

38、就因为我已老了,就因为我已过了几十年乏味的日子,所以我才要趁我活着的时候,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

39、若是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人类也会变得像野兽一样,也有了像野兽般的本能和第六感。

40、能尊敬自己的人,别人也同样会尊敬他的。

41、一个人一定要先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敬他。

42、每个人站着的地方,本来都是平等的,只看你肯不肯往上爬。你若站在那里乘风凉,看着别人爬得满头大汗,等别人爬上去之后,再说这世界不平等,不公平,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假如每个人都明白这道理,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仇恨和痛苦存在。

43、一个人若已到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赖的时候,往往会变得坚强起来的。

44、不肯学挨打的人,就最好也不要去学打人。你想打人,就得准备挨打。

45、越简单的道理,有很多人反而越不能明白。

46、人们为什么总是要等到幸福已失去了时,才能真正明白幸福是什么?

47、不论多曲折离奇的事,一说穿了,你就会发现它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复杂。

48、只有会装糊涂,也肯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最精明,最厉害的。

49、一个若是连自己都轻视自己,又怎么能期望别人看重你。

50、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只能看得见别人的错,却忘了自己的。

51、但世界上的事往往也很奇怪,不想出名的人,反而偏偏会出名。

52、我骗了你,他却骗了我,每个人好像都命中注定要被某一种人骗的。

53、有月圆的午夜,有很多人都会发现的,有的会动喜心,有的会犯暴行,有的会杀人。

54、朝朝有日出,今日之约,又仅妨改为明日。朝朝有明日,明日之约,又何妨改为明日之明日。

55、一个人若是随时随地,甚至连吃饭睡觉的时候,都要提防着别人害他,骗他,这种日子自然过得既紧张又有趣,自然过得充满了刺激。

56、看来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该太得意的。

57、聪明人有时的确会自作聪明,弄巧成拙,到头来虽害了别人,但却也害了自己。

58、很多人都以为用两个臭钱就可能赎罪,这想法岂非太可笑了么?

59、一个传奇是怎么造成的?一个英雄是怎么造成的,多少艰辛,多少血泪,多少忍受,多少自制。

60、虽然血战也许是大家都明白的,可是忍受和自制恐怕就比较难以了解了。两个人无冤无仇,却偏偏恨不得一剑刺穿对方的咽喉,这种事若不是无聊,还有什么事无聊?

61、叶落归根,人也总是要成家的。流浪得太久,做一个无拘无束的浪子,虽然也有很多快乐,可是欢乐后的空虚和寂寞,却是很少有人能忍受的。流浪也是种疾病,就像是癌症一样,你想治好它固然不容易,想染上这种病也同样不容易。

62、财富并不一定能使人快乐,但至少总比贫穷好得多。

63、要知道别人的秘密,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说真话。

64、如果没有听众,不管你是在说话唱戏还是骂人,都是件很累人很无趣的事。

65、存在求胜之心,就难免要上当了。

66、要打赢,就要冷静。

67、说谎最初的动机只不过是保护自己,一个人要说过很多次谎之后,才懂得用谎话来保护自己。

68、猪八戒真的愚蠢吗?在猪眼中,世上最愚蠢的动物也许是人。

69、无论你是坏人也好,是孙子也好,只要你能吃得起二十两银子一桌的酒席,他们就会像伺候祖宗似的伺候你。开饭铺的人,大多遵守一个原则:有钱的就是大爷。

70、虎狼只为了生存才杀人,人却可以不为什么就杀人,而且据我所知,人杀死的人,要比虎狼杀死的人多得多了。人类为什么总是喜欢猎杀自己的同类?

71、有时马的确要比人可爱得多,至少它不会揭破别人的秘密,也不会出卖你。

72、一个人若是太聪明了,知道的事大多,也许慢慢就会变成疯子。

73、同样的一幅画,如果由不同的人来处理,结果通常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世界上有各式各样不同的人,就算在同样约处境下,处理同样的一件事,所用的方法部不会一样。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在彻底失败时都会变成困兽。

74、智者淡然,枭雄冷静;智者无欲,枭雄无情。对得失之间的把握,都是有分寸的。

75、一个人若是还能挣扎,还能奋斗,还能抵抗,无论遇着什么事都不可怕。但若只能坐在那里等着,那就太可怕了。只有在这种时候,才能看得出一个人的勇气。

76、一个人只要还没有死,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得忍耐——我总认为这是做人最基本的条件。

77、世上本就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无论是夫妻,是兄弟,是朋友都一样。

78、人非但没有权杀死别人,也没有权杀死自己!世上又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是不敢的?这“不愿”两字,正是“不敢”的最好托词。

79、运气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人若是每次都能将机会把握住,他的运气一定永远都很好。

80、无论多么可怕的人,你只要懂得如何去降伏他,他就是付的奴隶;无论多可怕的力量,你只要懂得如何去利用它,它也会变得属于你。

81、人性的变幻以及深邃,永远无法言说。

82、人如果能够了解了“自己”,就是拥有了永恒的真理。

83、不管是被时间遗忘,抑或是遗忘了时间,两者之间都有一个共的特征——不变。

84、一个人若能多晒晒太阳,就不会做卑鄙无耻的事。无论是谁,在这么可爱的阳光下,都想不出坏主意来的。

85、人,真是奇怪得很,有时竟宁愿去听信别人的谣言,而不相信真话。

86、随时找机会让自己笑笑,松弛松弛自己的神经——一个人的神经若是太紧张,遇到了危险的事,就会不知道该怎么应付的。

87、一个人若想要享受成功,就得先学会如何去接受失败。

88、无论多大的胜利,都不会令我喜欢得冲晕了头的,无论多大的失败,也不能令我像野狗般地夹着尾巴逃走。

89、我们蔑视的,只是少数人立下的规矩,这种规矩自然不值得尊敬,而道德和正义,无论任何人也不该轻视。

迟来的经典,这部《英国文学史》是梁实秋在七十高龄之时以七年之功写成的皇皇巨著。在这部时间跨度达八九百年的文学史中,我们有幸得见梁实秋先生逐一

在一个经典令人望而生畏,被当做摆设,或弃之案头受冷落的年代,新星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梁实秋先生的《英国文学史》。这部大书,和梁实秋先生

本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由台湾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出版,也曾收录于多卷本的《梁实秋全集》中,坊间早已难觅踪影。后由时任新星出版社副主编刘雁女士多方辗转,联系上梁实秋著作大陆版权继承人,梁先生长女梁文茜,历经曲折后才推出这一重

面对这部大书,首先想起的却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实秋和鲁迅两位现代文学巨匠的那场笔战。站在今天,回望历史,看大师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路向与命运的变化,也难免生出一些感叹。现在看来,这场争论更多的不过是意气之争。

以鲁迅先生之眼高,梁实秋这样曾留学海外,秉承古典浪漫的文学观,与政治与阶级观念保持着一份自然的疏离的文人,大

他曾劝林语堂与其提倡幽默小品,不如好好

而三位中最为著名的梁实秋,一生留下了两千万字的文字创作,更是一人完成了莎翁全集的

梁实秋先生早年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重要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曾被作为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代表人物备受批判。

姑且不论这种批判,有趣的是,梁实秋先生在这本《英国文学史》中,并没有忽视时代背景对于文学的影响,于每章开头交代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普遍风气,这种写法于我们并无陌生之感。

从广义上说,文学自然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但却不能因此忽视其相当的独立性,某一时代产生出的文学并非只是时代的附庸,而伟大的作家如莎士比亚,绝不是只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时代。梁实秋先生这种貌似折中保守的写法,实在是源于学者身份下的一份客观与严谨。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文学史须注重事实,如果读者对所论述内容并无较多的了解,则批判意见自然显得漫无边际,无所附丽,并不会使人真正受益。因此,梁实秋先生并没有特意以一套史观,一种理论来统摄全书,以成一家之言,夺人耳目,而是谦虚地称这部文学史可以归属在“教科书”一类,“注重的是事实,而非批评”,并无意在书中事先代读者对作家作品作了评论,表达自己批评的意见,而是让文学回归文学,回归经典,用最诚实的笔墨写这部宁静的大书。

在经历了数十年文学与政治捆绑纠葛的中国,文学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在今天,读到梁实秋数十年前,于远离政治风浪的海峡对岸写成的这部文学史,有心的读者当有一份“迟来的相遇”之感。

于是,在这部时间跨度达八九百年的文学史中,我们有幸得见梁实秋先生逐一亲自

而读者也可凭借这场文学盛宴了解数百年来英国历史文化的流变,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与风土人情,更不必说文人与政治微妙复杂的关系,文学和时代的悖谬与投合……

遗憾的是,本书所展开的英国文学之旅戛然而止于二十世纪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不知是梁先生因年高而精力难为,还是有意与光怪陆离的二十世纪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说“对这相当长的一段文学历史总应有个交代。这一缺陷如何弥补只好有待于来兹了。”

(书评人:王光灿,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