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1
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温,还有一种让人心悸的自然现象:雷电。雷雨天气,从窗帘的边缘钻进来的耀眼电光,以及仿佛响在耳边的隆隆雷声,我即使待在房子里,依然无法安心。在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视雷电的勇气都没有。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我不敢亲自观看,但是数以亿级的人类之中,终究还是有不畏强权的勇士,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于是,在小学生的课本上,闪电呈现为紫色,长长的,是天空的裂缝。可是,你看见过球状的闪电吗?
能够自由穿梭任何物体,能在一瞬间将人变成飞灰,并且有选择性地攻击目标······这就是球形闪电。它像一个神秘的幽灵,引诱着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刘慈欣的《三体前传:球状闪电》。
《三体》早以如雷贯耳,但是畏惧于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没有勇气翻开。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灵鸡汤文,迫切需要改变一下阅读风格,便打开了这本书。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天就看完了。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一本书的感觉,很奇妙。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读《白鹿原》的时候。
当读完整本书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序曲”,发现爸爸真是一个“哲学家”。爸爸说,“过一个美妙的人生并不难,选择一个公认的世界难题,投入全部身心钻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知不觉的专注中,一辈子也就过去了”。林云为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仪为了伟大的物理学,而“我”的一生,都与这个夺走“我”的父母的、神秘的球状闪电相伴前行。人活一世,只是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种物体,这样的专注和纯粹,让人钦佩的同时也容易让人胆寒。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凡事不要走极端。因为极端的近义词是偏执。
尽管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同样无法否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现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在这些神秘事件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真相?以往我从来不会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东西,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同时也意识到,站在宇宙的视野反观自我,一个人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能只是一种客观描述,也并没有贬低人类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些现如今困扰着我的种种问题,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雷雨交加过后,我们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而他,十四岁的少年,看着自己的父母化为灰烬,他也迎来自己的新生。或许是因为仇恨,或许是球状闪电的神秘,“ 像爸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那样,我迷上了一样东西,我要去经历他所说的美妙人生了。”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2
故事假设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天狼座中有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于是双方陷入了一种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对方的存在的人类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会高层当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三体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体人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恶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体人永远都不要登陆地球,因为三体人能够给地球带来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尽管地球人对三体人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三体人却将地球人当做一个敌人。尽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体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体人要成功登陆地球需4、5个世纪,从中地球可以发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准,而这对未来的三体人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这就是《三体》小说的总基调。同时这样的基调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即两个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文明碰撞时带来的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显然,就历史看,这个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夺财产,杀烧掳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复,最终被欧洲人统治且殖民。我想,这是因为每个文明体都像一个个体一样,如果让其走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当中时,他们便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导致一些残酷的后果。历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
而《三体》小说中也是这样,尽管三体文明比地球文明先进很多,随着时间过渡,未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过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会赶超三体文明,到了那个时候三体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作为地球人和三体人而言,最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时消灭对方。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
我找了三体系列的小说看,觉得这部小说挺好,作者刘慈欣真是个人才,想象力丰富,看得我一惊一乍!所以就想写写读后感,而且我觉得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对小说描写场景的想象丝毫不亚于电影画面。有自己的特色,在科幻界中应该算是独树一帜了。
我看得很有趣,因为我是从第二部《黑暗森林》开始看的,一开始引人入胜的是一只蚂蚁在三维世界里怕在二维世界里想象,刚开始看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现在回想那不就是人类的写照吗?人直接感受的是包括时间的四位空间,按照如今维数理论,更高维的就存在我们身边,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就有更高维的,只是凭借人类的结构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只能靠想象,而人的想象力也并非无所不能,它受到物种的限制,就如蚂蚁永远无法想象球是圆的这种感觉!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3
终于有机会读了这部《球状闪电》,早在之前读《三体》的时候就看到里面多次提到《球状闪电》,当时就很好奇《球状闪电》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
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大刘很多作品,但就是没有读过《球状闪电》。这次终于有机会从头到尾拜读了一遍,写的真不错,很有想象力,大刘把“球状闪电”和微观世界联系在一起,又通过对我们宏观世界的表述,展示了量子力学的很多特性,让人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对量子力学里面量子一些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尽管那些场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想象)。我觉得大刘的作品之所以吸引我,就像他在作品后记里说的那样“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这种想象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说,当科幻小说家把它们想象出来后,它们就存在了,不需要进一步的正式和承诺。相反,如果这些想象的创造物碰巧真的变成现实,它们的魅力反而减小了。”大刘的作品在这方面做得真的很好,故事既充满想象有有一定的科学基础,每个作品里都体现出他扎实的科学功底,不像那些玄幻小说怎么过瘾怎么耸人听闻怎么抓眼球怎么写。
最后我想说如果你喜欢科幻,那这部作品绝对不能错过。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4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苦于渺小而毁于自大;“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科幻之翼,我们脱离卑微琐碎的庸常生活,又以更宏大广阔的视野反思自身。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就以不长的篇幅折射出多重光芒: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瑰丽隽永的理想主义和大气磅礴的`史诗风格,令我沉醉,也带我飞翔。
《球状闪电》的创作缘起是刘慈欣亲眼目睹了“球状闪电”,并在同年阅读了两本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奠定了他的科幻理念: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或世界。刘慈欣创造了“球状闪电”,这种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的事物反而有很强的吸引力。
书中有一段话至少出现了两次,“我们都是凡人,虽然我们用超过凡人的努力去探寻,可我们还是凡人,只能在基础理论提供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没有空气的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球状闪电俨然成了一个谜,大量的数学推演和实验都无法破解它,吸引了许多人献出生命……但世上总有一些超越凡俗的人,能把所有人都想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大概就是想象力高于知识的体现:知识是枯燥的、呆板的,而想象力是灵动的、有穿透力的;想象是灵魂,而知识只是作者构架和描述自己的想象的工具。通过常识、通过知识,我们读者去理解作者的科学想象,领略又一个世界,并触及作者的精神和思想,以此反思生活,观照内心。
《三体前传:球状闪电》读后感5
我理解了文章中的“我”,理解了林云,理解了丁仪,因为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它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灯塔,不幸的是它心中只有灯塔,没有其他的部分。金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到我们却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这从此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对我而言感受最深的无疑是发现球状闪电的过程。这是一项有关前沿物理的研究,虽然我们用超过常人的努力去探寻,可我们终究还是凡人,我们只能在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这些人设定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了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之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正如书中所言:“窗外的每一片树叶,都使人类的科学显的幼稚无力”
这片小说为我打开了科学前沿的一扇窗,让我睁开了迷蒙的双眼。正如书中所言:我这是的第一感觉是我可以呼吸了,我的思想已被窒息了十几年,这期间,我像是潜行在混浊的水中,到处都是一片迷蒙。现在突然浮出了水面,呼吸到了第一口空气,看到了广阔的天空,盲人复明亦不过是这个感觉。
1、对于没有将来的感情,在最美丽的时候停止是最美丽的,但很少人知道这个秘密,结果只会摧毁了那份最美丽的回忆。——古龙
2、“现在你想找出秘密,但是你无法找到,因为你没有真正在看。你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希望被愚弄。”——乔纳森·诺兰《致命魔术》
3、正义……并不是随随便便挂在口边摆样子的东西……而是秘密的珍藏在自己心中的东西……——毛利兰《名侦探柯南》
4、量子力学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我的内心却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正确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说了很多,但它并没有引领我们更接近上帝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
5、城堡为爱守着秘密,而我为你守着回忆!——周杰伦《明明就》
6、佛洛依德宣称,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都充满了这类潜意识的机转。我们时常会忘记某个人的名字,在说话时摸弄自己的衣服,或移动房间里随意放置的物品。我们也时常结结巴巴或看似无辜地说错话,写错字。但佛洛依德指出,这些举动事实上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意外的或无心的。这些错误事实上可能正泄露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7、letmegiveyoualittleinsideinformationaboutGod.我告诉你一点上帝的小秘密Godlikestowatch.上帝喜欢冷眼旁观——泰勒·海克福德《魔鬼代言人》
8、我曾经爱上一个人,后来她走了。我去2046,是因为我以为她在那里等我,但我找不到她。我很想知道她到底喜不喜欢我,但我始终得不到答案。她的答案就像一个秘密,永远不会有人知道。——王家卫《2046》
9、有些秘密藏久了,像是在心底欠下一笔债
10、我就算在远处也能看到你。-----该怎么说呢,虽然在远处,但我能了解你。我很清楚,我虽然住的近,却不了解独美小姐。就是说我每天都很好奇你,你自己在里边过的好吗?有好好吃饭吗?在里边自己很幸福吗?我总是会在意。美好的一天,舒爽的一天,开心的`一天,每天都画画贴到牛奶上,其实是属于我的快乐秘密,像是种独自的游戏一样。《邻家花美男》
11、好朋友为你保守秘密而最好的朋友帮助你保守你的秘密——劳伦·奥利弗《忽然七日》
12、恨使人盲目,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爱能让人读到写在最遥远的星球上的文字,但恨使你如此盲目,你只能看到自己狭隘的、用墙封闭起来的、已经被贪欲烧枯了的平庸欲望的花园。你的想象力缺乏得可怕——这是你性格中一种真正致命的缺陷,它完全是你身上的恨所结的果实。恨微妙地、静静地、秘密地啮吃着你的本性,就像苔藓紧紧咬住某种灰黄色植物的根,直到你慢慢地除了最低俗的私利和最渺小的目的外什么也看不到。爱滋养你的才能,恨却毒害它,使其完全枯萎。——奥斯卡王尔德《王尔德狱中记》
13、骑士团规第一条:我们是军人。第二条:第二我们才是骑士。第三条:别忘了我们是贵族,输了记得投降,可以被赎回,但别忘了在敌对阵营中获取一点小秘密,这也是战功。第四条:必须由衷赞美团长莱茵哈泰的英俊,承认骑士团中最英明的永远是莱茵哈泰大人。第五条:战场上,你可以逃跑,但不能丢下战友。第六条:为了强调第五条的重要性,第六条同上。第七条:团长会带给每个人一枚勋章。-——烽火戏诸侯《天神下凡》
14、有人说: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说这话的人,既不明白爱情,也不明白秘密。——罗启锐《北京乐与路》
15、每个人都深藏着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在心里或在笔尖
16、拥有秘密是成长的开始。《宝米恰恰》
17、若时光不曾来过被风化的时光雕刻成浅浅的印记我轻轻的放慢脚步,聆听若幸福不曾来过仰望天空的背影留下深深的呼唤我奋力的踮起脚尖,触摸被时光掩藏的秘密我愿意放在记忆的角落静默,相守。
18、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仓央嘉措诗传》
19、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琼瑶《一帘幽梦》
20、不要严守你心里的秘密,我的朋友。你悄悄地告诉我,只告诉我一个人。你笑得那么温和,你柔声低诉;静听你的将是我的心,不是我的耳朵。夜是深沉的,屋子是寂静的,鸟巢也是笼罩着睡意。告诉我,透过欲泣犹止的眼泪、踌躇未决的微笑,怀着甜蜜的羞怯与痛苦,把你心里的秘密告诉我,告诉我!——泰戈尔《你悄悄地告诉我》
21、如果有一个房子,可以让人喝醉,埋起头来哭泣,放下所有的羞耻和秘密。它就是自己的家。——安妮宝贝《素年锦时》
22、爱一个人是不是应该有默契我以为你懂得每当我看著你我藏起来的秘密在每一天清晨里暖成咖啡安静的拿给你愿意用一支黑色的铅笔画一出沉默舞台剧灯光再亮也抱住你愿意在角落唱沙哑的歌再大声也都是给你——陈奕迅《不要说话》
23、虚荣与骄傲间有着下列的不同:骄傲是自己对自身在某特殊反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而虚荣是引起他人对自己有这种信任的欲望,通常也秘密希望自己有此确信。骄傲是一种内在的活动,是人对自己直接的认识。虚荣是人希望自己在间接地获得这种认识。所以自负的人常是多话的,不然就是沉默而骄傲的。——叔本华
24、保持健康的秘密就是适当的节制食物、饮料、睡眠和爱情。——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25、我爱着,什么也不说;我爱着,只是我心里知觉;我珍惜我的秘密,我也珍惜我的痛苦;我曾宣誓,我爱着,不抱任何希望,但并不是没有幸福——只要能看到你,我就感到满足。——缪塞《雏菊》
26、这是我的一个秘密,再简单不过的秘密:一个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27、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28、创新的秘密在于知道如何把你的智谋藏而不露。——爱因斯坦
29、你向女人猛然提出一个文句,她的第一个回答大约是正史,第二个就是小说了。……如果,一个女人告诉了你一个秘密,千万别转告另一个女人——一定有别的女人告诉过她了。——张爱玲《谈女人》
30、不管你心里藏着什么秘密,我只想告诉你,你守你的秘密,我会好好守着你。——顾西爵《我站在桥上看风景》
31、我们的眼睛决定了,不论我们如何转动,永远都只能看到180,而生活是360°,所以,总有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桐华《被时光掩埋的秘密》
32、因为那束光,一定记得——那是贯穿了几乎每一个日子的,像攀附在船底的青苔那样如影随形的,我对你平淡而无力的秘密。——落落《那些生命中温暖而美好的事情》
33、女生之间的好朋友,就是把耳朵借给你,听你说出所有的秘密,并最后把它公之于众的人。——饶雪漫《秘果》
34、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仓央嘉措
35、隐藏的是心中的秘密,照耀两人的是star和snow……——青山刚昌《名侦探柯南》
2.书中很多厉害的精神病人(不是全部),是作者创造的文学形象,虚构的。但是作者非要写成报告文学的形式,让人以为不是小说是真实。
3.作为一个曾经的理论物理学的科研民工,我最讨厌的就是把量子物理学神秘化,另外把物理学家疯子化。作者虚构了一个理论物理学教授朋友,该教授还经常和各种精神病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对他的刻画多次暴露了作者对现代物理学的无知。
4.另外,里面厉害的精神病人很像民科,我们都称之为“大帝".每年都有大帝到科研机构和大学砸场子,声称自己发现了宇宙真理。
5.如果你对书中一些想法感到非常新鲜和激动,请关注《科幻世界》(入门级), 黑客帝国, 特德·姜,刘慈欣,威廉·吉布森亚瑟,希拉里·普特南,·查理斯·克拉克,阿西莫夫……你会发现真正的大牛们……以及这本书中很多牛逼想法的原创者……
6.举一个对付书中一个“很厉害的”精神病人的例子。该精神病人自称来自未来,并且说出一堆论据来自圆其说。其实让他证明自己来自未来很容易。比如你要是不小心回到了二十年前,你怎么证明自己来自二十一世纪呢?唱一首《泰坦尼克号》的《我心永恒》吧,1994年《狮子王主题曲》,1998年风靡全球的世界杯歌曲《生命之杯》,还有08年奥运会的《我和你》……总之几百首经典曲子供你唱……这样的话,大家是承认你是作曲天才兼作词天才呢,还是承认你来自未来呢?
7.有人认为爱因斯坦同学有精神病人气质……这是媒体对他包装的结果……大家不要只顾看他的发型……他小时候想法确实很古怪的,但是,人家在12岁的时候开始自学高数,并且学的很好,13岁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天才不仅有想象力,还有超人的智力的,而后者是被很多人忽略的……
8.几年前有人在论坛和微博张贴此书的一些片段并极度推崇,“震惊了”、“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可能我们才是精神残缺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思想者”之类评语不绝于耳。
9.我最初也是通过网上的转帖了解到这本书的,首先看的是下面两个片段,看完就哑然失笑了。
10.一个是“四维虫子”,说的是精神病人认为存在一条长长的、生存于四维时空的虫子,因为它跨越了时间,所以能看到我们的过去和未来。为了加强说服力,还拉了个量子物理教授作陪。
11.不过呢,这个精妙的设想跟作者和病人都无关,跟量子物理也没什么关系,它是科幻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在上世纪30年代处女作《生命线》中所详细描述过的。至于书中“三维是长度、温度和数量”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大概只能唬到完全没有科学常识的读者吧。
12.另一个是“女人星球”,某病人怀疑所有女人都要害他,认为女人的染色体比男人多出几千个基因,所以女人是比男人进化程度高得多的另一种生物,迟早会干掉男人,占领地球。
13.这个……不知道哪里吐槽才好,近十年前就有“女人比男人更高等”的说法,不过那是国外一批极端女权分子刻意曲解基因学家(如杜克大学的亨廷顿·韦拉德博士)的研究成果:男人的Y染色体比女人的X染色体小且含基因数量少、而X染色体能在人体上表现出很多性状等等。这些结论被加上感情色彩强烈的用语后就变得不再客观:女性基因是“健壮有力”的、男性基因是“弱小萎缩”的、女性基因“在生命中表现突出”……
14.这种观点当然与科学无关,不过它很合极端女权的胃口,所以不少人仍然信之不疑并努力宣传。比如这本书里那个害怕女人占领星球的疯子……看到这里,我大致已经了解整本书的脉络和手法了。为了不断章取义,又挑了另外几个篇章来读,如量子传输、多重人格、还有一些跟神秘体验与灵魂相关的内容。
15.不出意料,并没有哪个是真正的精神病人臆想出来的独特世界,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理论或文学作品的映射。
16.作者的简介里有这么一段:“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
如果内容错漏百出。咳,你跟一个病人计较什么呢?要是全对的话他还会待在这儿吗?
觉得我抄袭别人的理论?这些都是精神病人说的,可能是他们读了那些书才臆想出来的呢?
你要对质一下是否真有这些精神有问题的天才?我得保护被采访人隐私啊。
说实话,阅读范围比他深或比他广的人实在不少,但人家不屑于这么七拼八凑地借壳写书而已。
而且这本书四处热传,“震撼”了不少人,其实也能侧面反映一个让人忧虑的事实:对缺乏科学素养的群众而言,根本区分不出堆砌理论名词和真正的科学有哪些区别,可能前者还会因为善于渲染神秘与悬疑气氛而更受欢迎些。
17.读的过程中我就在想,如果书中案例都属实,那其中一些真的惊到我了,有一些病患的妄想在逻辑上几乎完美自洽,有些实在太像文学作品或科幻小说的创意了,受访对象的一些表达也不像口语,肯定进行过文学加工。所以读了一些章节后我有点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然后,果不其然,作者在后记中承认书中有虚构成分。然而他也没有说明到底哪一些案例是虚构,这太忽悠人了。(但忽略真实性的话,有些案例的确惊人。如果某些案例是作者的虚构,那要给作者的想象力点个赞。)
18.写进书里的案例就算有部分真实,那也显然都是精心挑选的最吸引眼球的案例。逻辑如此精密的精神病患据我所知所占比例并不大,书里如此密集地呈现极端案例有误导大众之嫌。
19.几乎没有任何病理分析,除了几个篇外篇,学术价值几乎为零。这就是本半虚构的文学作品啊!
20.说实话,买了之后有点“受骗”的感觉,看这书的介绍时介绍了几个病例,主人公确实有些“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怪才感觉,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这样的例子只是少数,大多数病例我可以对照我的精神病学课本找出算是哪一种精神障碍,没那么神化。
21.这本书挺有意思的,高中时我坐左边,同桌坐右边,我就把书放中间。
22.此书内容真伪莫辨,写的有些精神病人貌似很有思考能力,但还是暴露了作者对现代科学的无知,同时很反感这种打着真实的牌的伪纪实。
23.我一向不大愿意用文字的方式给书籍或电影以差评,不经意的思考并未成熟并且带着些许冲动的语言,往往会给创作者带来不小的困扰。所以本文只就书的内容而论,不是差评,只是没有跳脱出“刻意”这个圈子。
24,。首先我想作者大抵是想写科幻来着,只不过出版商或者编辑觉得科幻的效果应该没有“精神病人访谈手记”这种题材来得赚眼球。所以本文也做不得精神病人精神世界探究的参考。其实最明显的一个BUG,中国人再多,作者想找出半本书数量的有量子力学基本知识储备的精神病患者,也不见得靠谱吧。
其实我很理解作者的状态:因为旺盛的求知欲,开始了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分支——“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等。可是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去领悟到那些专业教授研究了大半辈子的核心概念呢,更遑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当代科学尚未能给出完美解释的。所以全部是皮毛,一知半解。我不否认作者为汲取这些知识所作出的努力,事实上我很钦佩这种努力,因为我也在这条道路上。作者关于目前物质世界的很多猜疑和假设,我本人也都有过。
可是要知道,这些猜疑,这些假设,从专业的角度看未免太过于幼稚。我相信也是出于这种原因,作者选择了假精神病人之口这种表达方式。
我宁愿相信作者是被编辑或者出版策划带上了这条路——毕竟把自己所想形成文字没有错,我当年狂热的时候还曾经把自己关于平行世界和文明嵌套理论的假设长篇大论地发给一位读基础物理的同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