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净,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2、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3、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4、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5、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6、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7、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8、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9、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10、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11、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12、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13、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14、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15、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16、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17、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18、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19、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20、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
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21、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22、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
则。
23、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24、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25、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26、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27、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28、“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29、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30、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31、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32、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33、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34、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35、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6、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37、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38、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39、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40、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41、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42、“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43、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44、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45、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46、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地排除不利条件。
47、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48、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49、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50、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3、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4、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6、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7、下下人有上上智。
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10、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11、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2、佛法是不二之法。
13、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4、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15、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1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1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8、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19、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0、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21、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22、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23、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24、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25、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6、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27、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28、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29、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30、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31、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32、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33、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34、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35、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36、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37、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38、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39、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40、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41、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4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43、慈悲心是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44、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45、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6、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7、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48、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49、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0、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佛教高僧静心经典语录(1)
1.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2. 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3.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4.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5.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6.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7.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8.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9. 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10. 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11.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2.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3.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14. 佛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15.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16.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教高僧静心经典语录(2)
1. 道生于平和安静,德生于谦和大度,慈生于博爱真诚,善生于感恩包容,福生于快乐满足,喜生于健康成就,愿道德慈善福喜集您一生!新年快乐!
2. 日子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愿您用一颗禅意的心来生活,修炼成一朵智慧的极乐莲花。新年吉祥!
3. 慈悲的心念是福德的大海,包容的心量是智慧的源泉,感恩的情怀是和谐的甘露,欢乐的微笑是幸福的阳光。新年佳节,敬祝您欢喜自在,如意吉祥!
4. 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你的目光落在手机上,我的祝福就会在刹那间被你收藏,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清净身心,早证菩提!
5. 愿你的法喜如雨,带来智慧甘露;愿你菩提心似火,焚烧一切烦恼;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
6. 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春节快乐!
7. 没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压力需要随时释放;没有必要给自己太高的要求,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是懂得放下!放下后没压力,你就会幸福生活开心工作。
8.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9.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10.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佛教高僧静心经典语录(3)
1. 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2.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4. 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 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6. 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7.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8.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9.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0.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