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司空震经典语录改编 正文

司空震经典语录改编

时间:2025-04-30 06:25:09

1、孩子们对于每日在眼前司空见惯的东西容不得有丝毫改变。

2、这样的爱情不只在身边上演,电影里也是司空见惯。

3、面对家长的接送,我不屑一顾,早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4、街道上的行人匆忙的走着,有的已经拿出了雨伞,人们对这司空见惯的现象已不以为然。

5、最终天使被恶魔不费吹灰之力打败了,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结局。

6、这无疑是一个骗局,对此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7、从初一到现在,我们没少开班会,早已经司空见惯了。

8、光明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9、对于现实中太多所谓的爱情,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10、当了六年学生,对它早就已经司空见惯:长长的圆柱体,有着白红粉蓝绿黄六种颜色,大概六厘米长。在七尺讲台上,是它陪伴着老师度过每一节课堂,每一个春夏秋冬,它就是--粉笔。

11、“水”一个我们平不陌生的字,水是孕育万物的甘露,有了水才有生命,但谁有知道这司空见惯的水是极其稀少的呢?

12、感情上的震动在她的经历中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13、在旧中国,穷人饿死街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14、男人数目比女人多得多,酗酒现象司空见惯。

15、人们对电灯收音机电视和电话早已司空见惯,以致很难想像没有它们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16、其实人生便像是是平日司空见惯的太阳,它日复一日地遵循着东升西落的轨道。

17、如果说这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有些愤怒。

18、失恋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

19、这些你司空见惯了的标点符号,蕴含了我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20、这样的划伤,对于爸爸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

21、整日呆在学校,整天过着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这对高三学生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22、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那是非常不简单的。

23、空手道的基本训练十分重要,即使是做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俯卧撑也不容忽视。

24、节俭一词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司空见惯的。

25、教育学家杨东平在其博客里曾说,虎妈教育方式在国内可谓司空见惯,这种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理念。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

【前言】

此诗词作于李端前往杭州赴任校书郎时在途中所作。愁心一词贯彻全诗,抒发了离开长安和旧游,令李端辗转反侧,夜思千重,是很自然的事情。

【鉴赏】

大历(766-779)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出为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作于端到杭州赴任途中。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开门见山揭出“愁心”,这两个字直贯全篇,诗中字字句句,无处不是愁心。“‘长’字去声,即长物长字。言一倍是自己愁心,又长一倍是朋友离忧也。”(《金圣叹选批唐诗》)“‘夜思’七字,独承离忧,言翻来覆去,更睡不得,即更放不得也。”(同上)此句最值得玩味的是“恋旧游”三字。所谓“旧游”,指的是他和友人们在长安的快意生活。史称他们以酬唱赠答诗“驰名都下”,“俱以能诗,出入贵游之门,时号‘十才子’,形于图画。”(《旧唐书》卷一六八)这种“旧游”确实值得留恋,离开长安和旧游,令李端辗转反侧,夜思千重,是很自然的事情。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此联写夜思的.具体情境。诗人似梦似醒,神思恍惚之态,写得十分传神。金圣叹批曰:“‘秦地’十四字再承夜思,言才睡得即又梦,才梦得即又迷迷离离,恰似家中握手,淅淅沥沥早是船背雨声也。真写尽‘千重’二字矣。”诗人离开长安,心有不舍,秦地故人已远,只有形之梦寐。秦地指长安,故人指司空文明及其他友人,这里既流露出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又暗寓自伤不遇的感慨。故人的春风得意和“楚天”句写自己的落魄恰成鲜明对照:楚天,写地点,淮浦地属楚;凉雨,点明秋时,描绘出眼前的现实的图景,悲秋伤别,尽在不言中。“孤舟”,是诗人所居,呼应题中“宿”字,孤舟夜雨,独宿怀人,此情此景,何等凄凉,怎不令人愁肠百结呢?

元人范德机说:“三百篇以比兴置篇首,律诗则置在篇中,如景联所摹景色,或兴而赋,或赋而实比,皆其义也。”(胡震亨《唐音癸签》引)这几句话对律诗中景语的分析透彻精辟。“诸溪近海”一联,正是范氏所说的“赋而实比”的景语,王尧衢《唐诗合解》说:“此一联写淮浦淮水近海,每潮一至,诸溪皆应,水亦知朝宗于海也。”淮河在唐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下游的一些支流(溪)也近海,海水潮涨潮落,诸溪当与之相呼应,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而作者借景物为比,所要说的话是:水尚知朝宗于海,人自然会眷恋朝廷,正是杜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之意。“独树”句王尧衢说得好:“此时是秋,林叶凋落,独树在淮水边,其叶随水流尽,孤舟漂泊,何以异此。”这句是借水边独树之叶随水流尽,比喻自己孤舟远行,漂泊无定。因此,颈联明写景而实抒情,上句以万水朝宗象征诗人留恋都城,下句以独树叶流象征诗人孤舟漂泊的处境。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前三联所写,无非都是“别恨”,在这里正式点出。此种“别恨”,在诗中一联比一联沉重,故云“转深”(一作“更深”),而现在独处孤舟,“别恨”无处抒写,看来有待前程登楼,以抒悲怀。

江淹《别赋》云:“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此诗的“别恨”,主要是悲臣子去国和思念朋友。这本是大历诗中屡见不鲜的题目,他们常用形式工整的律诗写这一题材,并且常常缺乏真挚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

李端这首七律,从气格上看,是典型的中唐诗,却无中唐某些七律的衰态,诗的感情充沛,言之有物,以“愁心”贯串始终,以别恨为“愁心”的具体内涵,情真意切,无矫揉造作之态,故能动人。此篇的章法细腻,首尾二联是情语,中间两联为景语,有远景,有近景,且景中含情。

生平简介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所撰《诗品》一书 ,对后代严羽 、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有《司空表圣文集》(即 《一鸣集》)。又有《司 空表圣诗集》,系后人所辑。

退居漫题七首(其一、其三)

司空图

其一

花缺伤难缀,

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

珍重草青青。

其三

燕语曾来客,

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

看着又新春。

司空图诗鉴赏

这两首五绝是司空图《 退居漫题七首 》中的第一、三两首 。诗题既名曰“退居”,当然是指归隐后 的作品。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农民起义的骚乱,目睹农民军占领长安,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跑到家乡中条山王官谷 ,过起“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那种表面闲散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林泉生活。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春光迟暮的感叹,但忧虑和孤独中并不使人感到消沉。

先看第一首。前两句对仗极其工稳 。抒写伤春,不是笼统点明惆怅的情怀 , 也不是泛泛描绘春意阑珊,而是先从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着笔 : 一是花,二是莺。落红满地,花瓣残缺,这固然是春光消失的象征。然而诗人偏偏把“花缺”的客观图景,和有感于“花缺”的心情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一层,表明目睹了这一幅图景的诗人,所感到的实已无法将残花重新弥补的悲伤。与此相类,黄莺巧啭中透露出哀怨萧瑟的声音,往往成为历来诗人抒写抑郁特别是春怨的标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金昌绪《春怨》);“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司空图在这里却别开蹊径:既不像金昌绪用怨愤之情抱怨它啼叫时惊人好梦,更不像李商隐因为怕引起自己伤春的情绪而不忍去聆听。相反地,因为自己退居深谷 ,长期度着“疏钟泛泬寥”的岁月, 心境寂寞孤独之极,所以喧闹的莺声反而使他感到亲切,情不自禁地侧耳谛听。而参差巧啭的莺声又恰似吐露着“ 花缺伤难缀 ”的愁情,这更引起诗人的共鸣,而把黄莺引为寂寞生活中的同调了 。“奈细听” 相当于“耐细听”。它表示三层意思:乐意听 ;别有 会心地去听 ;听后深切领会到彼此同感的伤春之情。 因此这“惜春”之“春 ”,就不仅仅指王官谷大自然的春天,也是自伤诗人自己韶华已逝的春天,同时还暗喻着唐王朝繁华事散的春天,涵蕴相当丰富。

“花缺”句以沉着见长 ,是深稳之笔 。“莺喧”句以委婉见长,是渟蓄之笔。尽管二者各有不同,但这两种各具审美特征的暮春景物——作为图画美的残花和作为音乐美的莺啼,却都统一到诗人伤春之感的浑然天成的意境之中,画龙点睛地表达他为“家山牢落”而百感丛生的深刻感受。

也许因为头两句情绪太伤神了吧,后两句作一转折,诗情稍稍振起 ,仿佛诗人于无可奈何中的自遣、 自我安慰和自励 。“惜春春已晚”总结了以上残花和啼莺 的情境,表示春天行将别去 ,虽欲“惜春”,势已无 从。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凄然欲绝。无可奈何花落去 ,尚有野草色青青。要珍重啊 !这一结句,是突破重重绝望萌发的希望,使全诗的意境突然增添了亮丽,表明诗人身处乱世、仍能自葆高洁的情怀。后来朱全忠的部下柳璨一度矫诏要他入朝参预政事,他有意装成年老昏愦,误堕朝笏,终获诏许还山,不为裹胁。诗的情调是感伤的,但其风骨却是挺拔的。诗人因不得已而无所作为,但却又有点不甘于无所作为。

后一首写的还是春暮之感 。开头两句也是对仗,别具一格。第一首前两句对仗一暗一明交相辉映,后一首却是利用两度时间来互为对衬。春燕归来,梁上作栖,呢喃细语,转眼都成往事 。你看,“曾”字用 得多么传神 !春光烂漫 ,一阵阵催着百花开放,然而 ,这正是催着百花与春光同逝 ,终于与赏花人分别。花开是催,花谢是催。暮春催去了残花,而花谢则更带去春光 。这里的“欲别”是说花正在被催走, 亦即欲别而未别之时。这该是多么使人难堪啊!一边是回忆曾经带来过春天的燕子,一边却又悬想着即将来临的与春天的别离。这样一种时间的互衬,把春光渲染得来去匆匆,使人深感惋惜与忧心。

同前一首一样,这里“莫愁”一折,也有着峰回路转 、洒落挺拔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莫 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这可以说是司空图诗论中 “生气远出,不着死灰”(《诗品》)的实例。

这两首小诗始终无颓萎之气 ,能使读者翛然远 瞩,寄期望于前程,为迎接新的春天而更相信青春必能永葆。从司空图的大部分诗歌看来,他的情调经常倾向于消沉和抑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表现为“不堪寂寞对衰翁”的磊落之气;而这两首诗恰可以说是两种心情交织而亮色较为显著的典型。表面看来,这两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情调互不相同,然而从诗人感情变幻起伏的汇归来说,却又完全统一。惟其春暮,所以分外惜春,而惜春的最终目的却是期待“ 新春 ”的降临。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

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

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

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

不必门多长者车。

司空图诗鉴赏

司空图的诗歌多是山林遣兴、 闲吟自适的作品, 但其中也有反映社会动乱现实的悲慨之作。这首《归王官次年作 》,正是兼有二者特点的作品,它既表现 了司空图归隐后的与世无争 、放浪山水之情 ,同时也曲折地流露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和苦闷,体现出“韵外之致 ”和“ 味外之旨 ”,印证了自己的诗歌 理论。

诗题点明了两点 :一是作诗的地点 ,“ 王官” 即王官谷 , 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二是作诗的`时间 ,司空图弃官“归王官 ”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次年”即光启四年(888),故诗题一作《光启四年春戊申 》,司空图 五十二岁。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出作者故居在兵燹之后的受到严重毁弃:“乱后烧残数架书 。”“乱”是指战乱,即 黄巢农民军与唐王朝军队的战争。此次战争从875 年 开始,到884 年结束,山西南部永济一带和陕西关中 地区都是主战场。作者回归故乡时战争虽已平息,但旧居经过火烧 ,已洗劫一空 ,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乱”字已令人悚目惊心,一个“烧”字更 使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恐怖情景 ,不禁为之震栗 。然而,虽经战争的洗劫,但这毕竟是诗人的故乡,所以第二句紧接着来了一个转折:“峰前犹自恋吾。”表现了对故乡的执着的挚爱 。 作此诗时诗人已经归隐一年 ,对故居作了重建和整修 ,所以已经有“庐”可“恋”。这一句使我们想到陶渊明《 读山海经 》诗: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恋吾庐”,显然是从陶诗中点化出 。此时,他 和陶渊明有共同的心境,即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的自足自适、轻松自得,但他又比陶渊明多了一种愤慨 ,因为多年来战火纷飞 ,本来极好的旧居竟遭毁坏,想到天下多事 ,个人多难,不禁悲从中来。“犹 自”二字,充满着人世沧桑的伤怀感。这两句突兀而起,曲折婉转而又包蕴不尽,起了提挈一篇、笼罩全诗的作用。

接着,诗人表达了归隐后的心情 :“忘机渐喜逢 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前一句表现了归隐后在旧 居中屏绝尘嚣 、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 ”,就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由于深居山中,不问政事,来往人又少,所以用不着机心了,诗人对此是很高兴的。从这句诗的潜

第三联掉换笔锋 ,以精心结撰的诗句,另开新境,描写了“庐”中的美景,令人爽心悦目。“孤屿 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这两句是“互文”, 出句与对句互相交织 ,意思是 :在初晴的中午,有着小岛的池塘里涨满了春水,小小花圃中鲜花盛开,更加富有韵味。两句诗精炼而又形象生动 ,而且从“午晴初”三字中,可以推知上午还在下雨,那油油的春雨飘飘洒洒,涨满春池,滋润着花朵(当然也滋润着作者的心 ),中午雨霁云开,融和的阳光照在春 池的碧波上,照在带着雨珠的花朵上,一切显得更加清新明媚、生机盎然,这真是无限美好的时刻啊!同时 ,“ 孤屿 ”与“小栏”互相映带 ,从“孤”字、“小”字和“满”字、“韵”字中 ,隐约透出作者在 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情。两句包蕴深厚,而且语言十分精美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体现出作者高度的技巧 ,堪称佳句。清人吴乔在《 围炉诗话 》中说: “司空图佳句,大有高致,又甚细密。”正是指此。

当作者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留连不已时,情不自禁地在最后一联中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 “酣歌自适逃名久 ,不必门多长者车(音居)。”“逃 名”是用《汉书·逸民传》中法真的故事:东汉人法真,字高卿,扶风郿人,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 就,遁形远世 ,世人谓之逃名 。“不必门多长者 车”,又化用了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句:“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文选》李善注陶诗说:“《汉书》 曰:张负随陈平至其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门外多长者车辙。《韩诗外传》:楚狂接舆妻曰:门外车辙何其深 。”“长者车”,指达官贵人之车,意与陶诗 略同。作者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和陶渊明那样做逃迹的隐士,在山林中尽情高歌,决不做陈平那样的人去与达官贵人交往,徒费心机。这里的“长者 ”,显然是对“忘机渐喜逢人少” 中的“人”的具体解释。原来 ,诗人所反复表示的, 就是要与扰攘争夺的晚唐政治绝缘,深隐故居,啸傲山林,来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