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2、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5、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6、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7、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
8、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9、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10、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11、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12、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13、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14、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15、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16、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17、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18、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19、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20、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21、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2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
其一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
名山福地戒坛开,
四众齐心选佛来;
有缘今朝同集会,
他年直聚九莲台!
诸仁者!众生自性,本来清净,只为戒障,多劫轮回,升沉靡定,解脱无由,言其众苦,曷胜感怆!今也既得人身,复闻正法;又能离尘远俗,辞亲学道,披如来之法服,相见丈夫,登三坛之戒品,心预圣流。遇 此胜缘,良深庆幸!第佛道长远,尚须勤劳策进,如功用行,才不负其初 心。歧路莫徘徊,化城非久憩之地;前程望万里,宝所乃解脱之场。
今有缁素信家,敬设上堂大齐一堂,恭为诸仁者发心学道,志求菩 提,供养十方三宝,普及一切众生;若能「信心清净,即生实相」。所获 福德,岂可思议。然此菩提,又怎求得?且拈半偈,作一转语:
久经磨链镜方净,踏尽崎岖路始平!
其二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法师上堂法语
扬眉与瞬目,无非宣妙谛;
擎拳或拈花,皆显第一义。
楞严经云:「此方正教体,清净在音闻」;然妙行无住,岂可求之以 迹象,至道亡言,未必皆闻於声尘。故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昔日须菩提尊者林间宴坐,默然入定,忽觉天花飘散空中,缤纷而下。尊者问 是谁在散花?天云我是帝释。问为何散花?天谓:「尊者善说般若,以是 散花供养」。尊者云:「我本无说」。天云:「我亦无闻」。无说无闻, 是为真说真闻。
兹有诸大护法众等,各设上堂大斋,供佛及僧,祈福延龄:并邀山僧 上堂说法。夫法本无言,云何可说?且法性本空,功勋又是何在?振 锡云:
般若无言真功德,天花飘散一坛香。
其三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
妄境纷纷扰,性地本无尘,
能空诸所有,元来幻即真。
众生著有,遂逐根尘而流转;诸法皆空,觑透色相以契真。此一真空,纤尘不染,然不舍俗谛,则法法皆备。今传三坛戒法,续佛慧命,此戒法即诸法中之一法也。梵语昆尼,此云善治,以受持戒法,善能调治其 心也。亦云灭,灭贪瞠痴之恶,成身口意之善也。又云户罗,义为清凉, 以凡火全消,圣地清凉,惑尽情空,得大自在,学佛之目标,於此达焉。
今有善信众等,修斋设供,即供此无上戒法,以求阿耨菩提也;盖佛 无戒不成,僧无戒难就,是则一切众生迷悟升沉,皆有关於戒之具缺与 否,然欲严净昆尼,以臻定慧之至境,其将如之何而可耶?偈曰:
性海不波妄浪息,
迷云拨去戒光升。
其四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上堂法语
三藏教义重尼,
佛般涅槃此为师;
五夏专精遗训在,
相将攻错莫迟疑!
佛法要义,三藏总持,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三学增上,学佛事毕;盖理解重在经论,行持须遵律仪,由戒生定,依定发慧,始能断惑证真,获大解脱。是故璎珞戒经云:「初入佛门,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基」。今诸新戒大德,发心披剃,业经二坛正授,必能守护尸罗。自兹敦品励学,已入比丘之僧数;严容肃仪,方为檀那之福田。
兹有三宝寺与卢寺职事,为本公八旬祝筵,并植般若良因,期登菩提妙果,敬设上堂大斋,供众结缘,请僧登坛说法,即此说法一句,又怎生道?
儒宗仁义礼为先,
佛主律仪定慧全;
欲向檀那酬厚德,
须从听教与参禅!
其五
羯磨和尚上竺下摩法师上堂法语
宿植善根力,闻法更出家;
修习四念处,期开七觉花!
金刚经云:「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 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法生信,一切德如是,更 况出家受持净戒,修习圣道乎?乃者诸仁来山,秉受三坛净戒,期成三乘 四果,为如来之嫡子,作众生之良导,应自生庆幸!尤以大戒三聚:誓断一 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生,无生不度。如是 断恶,何恶不断,如是修道,何道不克!
今诸仁者,并诸护戒信众士女,为念生死苦,发菩提心,受诸净戒; 复念人天路上,种福为先,乃向十方三宝,刹海众生,供斋结缘,请僧上 堂说法一句,又如何道得耶?拄杖云:
捉贼以戒兵,定力捆以绳;
扫荡五蕴山,慧剑不留情!
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四:愚蠢的兄弟姐妹比明智的敌人更糟糕。
五:又有五百名没有严持戒律的比丘,听闻佛的教化后,起立顶礼,向佛说道:世尊啊,咱们实在不配出家修道,正因从前出家是为了名闻利养,行的却是虚伪奸邪之事,只有表面的功夫,受人供养,负债太多了。为此咱们实在恐惧忧虑,这天愿还俗归家,请佛准许。佛告诉这些比丘:那很好,我也随喜各位。正因人做某一项事业,都如同把玩利刃和毒药一样,如果没有相应的潜质,还不如不做。否则作不好反而会受其害。你们这天能够坚信因缘果报,又有惭愧心,正因此心的缘故,能够除灭罪过,增长善根。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初次说法即会得到度化。又告诉诸位比丘:宁肯割自我身上的肉来吃,也不好以邪
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七:以真理为灯火,以真理为支柱,不好以别的东西为支柱。――释迦牟尼
八:佛说:天降大雨,每一个雨滴都互不相干,十分微小,却能成满很大的器皿。修学智慧也是一样,从微小开始,最后总会盛满很大的器皿。不仅仅盛满一件,还会盛满多件,这样逐渐增加,能够盛满无数的器皿。这就是自利利人。能够自利利人就是大士,像我一般。罗侯罗听了佛的教导,恍然明了,不再忧虑。应按照世尊的教诲,奉行不二,不会再有怀疑了。
九: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源于不能直面现实。
十:皇后向佛说道:弟-子愿意给五名石女自由,她们却不肯离去,这如何是好?佛告诉她:这五名石女的业债还没有偿还完毕,因缘的牵缠使她们不能离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暂且顺从她们的意思,继续她们的工作,等到宿债因缘了结自然会解脱的。
十一:世尊说:你们啊,佛是三界中的圣者,众生的父亲,看到自我的孩子能够忏悔罪恶,修习善行,十分欣慰,理当随喜呀。
十二:世尊告波斯匿王说:人修福业,能够谦虚敬重,正直清净,修行道业,是功德无量的,其果报火不能烧,水不能没,盗贼无法偷取,国家法令也不能改变的。就像此刻的皇后,享受的福报如同天人。人心念恶,贪图现前的利益,像石女这样多生多劫遭受痛苦的果报,至今尚没有结束。虽然能够遇到佛法教化,但是由于罪业的障碍,反而会产生怨恨嫉妒。这黑暗的前途,什么时候才能脱离呢?
十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十四: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才能够止恨。
十五:"你们要知道:众生的罪业有两种,一种是业障,一种是烦恼障。罪业轻的,有烦恼障,罪业重的则有业障。这几名石女是两种罪障都有。不能理解教化,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十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十七:佛告诉罗侯罗说:你正因畏惧自我的罪业而想回家,期望能够免除苦报,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比如有两个人同时缺少饮食,饥饿难耐。忽然遇到好客的主人,招待他们甜美肥腻的食物。这两个人由于饥饿而进食过多。但是这两个人一个有智慧,一个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自知饮食过度,身体沉重,嗝逆频繁,难以消化,有可能导致身体的疾患。于是前往就医,虚心诚意,作礼求救,请其解除病痛。于是医生给予对症之药,服下后将腹内的积存的食物全部吐了出来,并让其以火暖身,起居有节,禁止劳神费力。这个人因此而免于痛苦,最后能够得享天年,身体康剑而没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自我吃的过多,以为身体的不适是鬼神所致,于是花费钱财,杀生祭祀鬼神,期望能够保佑自我的性命,却是白费功夫。腹中所积存的宿食,引发风气,绞转筋脉,心痛发作而亡。堕落致地狱当中,受苦无荆这都是正因没有智慧的缘故。
十八: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