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徐悲鸿画语录教学 正文

徐悲鸿画语录教学

时间:2025-05-09 06:04:16

四年级上册《徐悲鸿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2、 理清课文条理,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情。

3、 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条理,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看图猜成语。同学们,看图,你们能猜到哪些成语:万马奔腾,骏马疾驰,栩栩如生。

2、这就是伟大画家徐悲鸿的经典之作《奔马图》,这幅作品在当时曾轰动整个画界,不仅如此,他学画时潜心临摹,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炽热的爱国之心令人难忘。

3、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徐悲鸿励志学画》。看到题目,你觉得作者应该写些什么?(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怎么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为什么是“励志”而不是“立志”?等)能这样想很好,说明我们写文章时也按照这样的顺序去写就更有条理了。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清课文条理,整体感知课文。

策略:小组交流前置性作业的学习情况。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理清课文条理,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小组合作学习。

2、展示交流。

边交流边板书:起因 经过 结果

(人们在写文章时常常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去写,使读者更加清楚明白。所以理清课文条理更有利于我们很好地理解课文。)

3、看到大家学习交流如此认真,老师真的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那我想看看这些词大家掌握的怎样,读词——

第一组 绘画 认识 疲倦 陈列 租房 杯子 购买 错误

第二组 徐悲鸿 达仰 嫉妒 励志学画 不知疲倦 潜心临摹

功夫不负有心人 轰动画界 有眼不识泰山

4、 能不能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基本功,坚持练习,总会有收获的。)

5、 文章中有两句话是别人对徐悲鸿的评价,快速看看,是哪两句?

(1 功夫不负有心人。2有眼不识泰山。)

6、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在徐悲鸿勤学苦练,潜心临摹取得成就时别人对他的评价,而“有眼不识泰山”是谁对徐悲鸿的评价?

任务二: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真正含义。

策略:找出文中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词句,读一读,看看读出了什么?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外国学生前后变化的原因。

交流:1(不礼貌—鞠了一躬,感受到由看不起--尊重)

2 齐读,前:读出轻蔑的口气。后:读出佩服的口气。

补充问:泰山?徐悲鸿。“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是:长着眼睛却没有真正认识有志气的徐悲鸿。比喻浅陋无知。

补充典故。选择:泰山:1 著名的山。2 鲁班的徒弟。

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人或事,我们不要妄加评论 否则就会被人说成是浅陋无知, 成为“有眼不识泰山”之人了。

三、检测导结

1 填空 立志 励志

2 区别意思 立志:立下一个愿望。

励志:经过努力,实现立下的美好愿望。

3 再看题目,怎么解释? 徐悲鸿励志学画,决心为国争光

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为什么有人说徐悲鸿“功夫不负有心人”呢?我们下节课接着讲。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1-3)起因 受辱立志

(4-6)经过 刻苦勤奋

(7-8)结果 轰动画界

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 揭示课题

1、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通过提问,简介徐悲鸿。

2、板书课题,理解。

齐读,“励志”是什么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读题目质疑。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2、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学写生字

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因。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学生描红。

三、在读课文,理清段落

1、自由读、思考

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归纳分为三部分。

2、练习分段

3、指名安分好段落朗读课文。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辨析多音字。

二、 细读课文

1、读题引入,齐读课题。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向?小声读1-3自然段。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说这句话时的想法及心情,讨论为什么这么激动?

2、指读外国学生的话。

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

那一句话最使我们气愤?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体会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3、齐读第3自然段,了解此时徐悲鸿的想法,再指读已出示的“必须用……”这段话,体会此时徐悲鸿内心世界。

4、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讨论

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与文中冤句比较体会,体会原句的生动。

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几个词语。

5、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解释。

讨论:徐悲鸿花了多少工夫?默读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6、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

讨论归纳出: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7、重点分析第8自然段。

指读外国学生说的话,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读中感悟引起变化的原因。

徐悲鸿此时内心的想法呢?再次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中国人”这句话。

8、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徐悲鸿

外国学生----“有眼不识泰山”

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新课程理念》中全面提升学生

2、设计理念:

(1)少教多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将课堂营造成学生阅读、思考、倾听、交流的平台,指导学生总结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字词,提升理解和朗读

(2)主题教学:本单元的主题是“音乐”,结合文本让学生体会音乐的感染力,更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述说国歌震撼人心的力量。

(3)以读代讲,读写结合:通过指导学生抓课文关键词句提升朗读能力,在读中学习和感悟,用读展示学习成果,进而在多层次体验的基础上写写自己对国歌的领悟和情感。

3、教材解析:《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第九单元“音乐”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篇说明性的议

4、生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具有自主诵读的能力,能够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对比辨析等方式自学新词,对于课文的诵读和内容理解已经具备较强的能力,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历史认知基础,易于激发爱国情感和引起集体共鸣。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句、结合历史认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提升朗读能力。

2、结合“音乐”的主题,进行文字和乐曲交互式的理解和感悟,体会国歌所富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激发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奋发图强建设祖国。

3、通过自主学习与交流、小组合作与展示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学习,提升学生诵读和理解的习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提升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将文字和音乐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情感。

教法:

学法:自主阅读法、诵读品味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国歌的历史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同学们,这是我们的国歌,它的歌词和曲调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主发言,初步体会歌曲激动人心的力量。)

这样的感觉奏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内心的强烈情感,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课文,练习资料整合:

1、对于国歌,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基本资料,请大家自读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时间、人物、有关国歌意义的词句用横线勾画下来。

(学生自主读文)

2、尝试把自己所勾画的主要内容连缀起来,说成一段话,简要说说国歌的基本资料。

3、谁来简单介绍一下文中所讲的国歌,让我们比较清晰、完整地了解一下。

(指名交流,检查资料筛选情况。)

4、大家的介绍顺序和内容都来自课文,我们选择了具体的资料进行说明。其实,我们还可以为课文设计一个结构图,了解国歌的产生过程。

从国歌的名称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义勇军进行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请大家快读默读课文,找找不同的段落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国歌?

(学生自读概括。)

交流:1、2自然段抒发人们听到国歌的感受。第3自然段写《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第4、5自然段写《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第6、7自然段写《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联系筛选主要资料,并进行语串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对国歌有初步的了解,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三、 学词读句,体会国歌力量:

1、请大家再读课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重点的词语用三角标注,重点的句子下划波浪线。

(学生自读勾画。)

2、和同桌交流你所画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同桌交流学习)

3、老师也找了一些词句,看看和你的选择一样吗?

(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句,交流学习。)

(1)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2)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

(3)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4)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

(5)今天,我们唱起它,就会想起祖国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想起前辈们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它,就会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为保卫伟大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成果,对照重点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

小结:一篇课文的感情力量,往往就在富有情感的词句中间,我们抓住这些词句,就可以走进作者的心里。

4、我们找的句子中重点词语都有一个特点——四字成语,这样的词语多了,会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句的诵读节奏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习本课的新词,突破理解的难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掌握通过关键词解读文章的方法。】

四、聚焦亮点,体会人物情感:

1、文中还有一些词句,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但是,情感依然很深厚。你能找到哪些平凡却饱含深情的词句吗?试着用你的标志把他们划出来,可以写一两个词记录自己的感受,一会和大家交流。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注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把你找到的词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先读给大家听,在分享你的发现和感受。

(小组交流、共享。)

3、全班交流:

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预设语句:

(1)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抓住“极大”、“立即”、“倾注”等词语体会聂耳对祖国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聂耳的创作热情。)

(2)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抓住“迅速”、“无数”体会人对歌曲的认同和喜爱,抓住“战斗号角”体会歌曲鼓舞人的情感力量。)

(3)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

(抓住“高昂的战歌”体会歌曲的巨大影响力。)

(4)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

(抓住“力荐”体会人们对歌曲的钟爱和肯定,从“支持”体会国家领导的认同感。)

(同时突破本文理解重点: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全面解读。《义勇军进行曲》不但在战争年代鼓舞着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在和平建设年代可以让我们不忘历史,警钟长鸣,发展国家,不断强大。)

小结:原来不管词句的形式如何,都可以表达同一种情感,那就是——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喜爱,因为这首歌奏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乐曲的节奏和曲调最强,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 )强。(学生补充,体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坚强、顽强、强大。)

这一个个的强音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才合奏出了这样的一首民族崛起、催人奋进的乐曲。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和交流,迁移抓词句促理解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词曲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国歌的喜爱,体会“中华民族最强音”的真正含义。】

五、 议歌曲,落实读写结合:

1、在整篇课文中,作者用极富情感的词句表达了对国歌的感受和评价,你可以用上本文的新词谢谢自己对国歌的感受吗?

2、课件出示本课情感词语,学生落实书面写作。

3、知名交流,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内化学生对于国歌的情感体验,同时做到学以致用,将本课的新词落实书写和运用。】

六、合唱歌曲,升华感情表达:

1、最后,让我们一起合唱国歌,表达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师生齐唱国歌)

2、现在是和平发展时期,我们如何在国歌的鼓舞下演奏“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呢?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点评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师生合唱,展示中华最强音;奋发图强,表达浓浓爱国情。】

七、布置作业:

1、给家人朋友讲讲国歌的诞生故事。

2、收看电影《风云儿女》,了解国歌背后的故事,可以阅读影评或者写写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