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1、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
2、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萨蛮》
6、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7、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8、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9、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10、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马戴《落日怅望》
1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
12、徒劳问归路,峰叠绕家乡。——杜牧《西山草堂》
13、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李白《郢门怀秋》
14、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5、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徐淑《达秦嘉诗》
16、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2、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杜荀鹤《江岸秋思》
2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24、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郑谷《鹧鸪》
25、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26、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元稹《远望》
27、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周贺《冬日山居思乡》
28、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
29、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30、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范成大《州桥》
31、家乡安处是,那独在神京?——白居易《江上对酒二首》
32、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辽东行》
33、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34、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3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36、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踏莎行》
37、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38、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木兰花》
39、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
40、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41、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42、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漫书五首》
4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
45、墨痕香,红蜡泪。点点愁人离思。——张淑芳《更漏子。秋》
4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47、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4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49、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春别诗四首》
5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51、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52、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5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5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家》
55、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5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5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58、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孔绍安《落叶》
59、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李商隐《滞雨》
60、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韦庄《章台夜思》
61、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62、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63、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64、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李中《客中寒食》
65、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66、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袁凯《京师得家书》
67、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8、乌珠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69、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70、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71、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刘禹锡《竹枝》
7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李觏《乡思》
73、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7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75、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方干《思江南》
76、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
77、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司空图《故乡杏花》
78、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韦庄《江外思乡》
79、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高衢《和三乡诗》
8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范仲淹是北宋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范仲淹《渔家傲》的思乡情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渔家傲》的思乡情怀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传世词作仅有5首,其中《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按照传统的观点来解读这首词,通常认为上阕描绘了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建功立业和思念家乡的纠结心态,真实感人。细读此词,《渔家傲》在描写景色、反映军情、表现渴望立功心情的同时,所饱含的思乡情怀,值得我们用心品读。
秋天是个思乡的季节,这几乎是文人墨客的共识。为何?盖因秋天的风声萧瑟不已,欧阳修的《秋声赋》对此多有描写。看到秋天的植物开始枯萎,景象萧条,叶片凋零,自然产生“叶落归根”的联想,进而勾起思乡情怀。况且还有那本该家人团聚的中秋佳节,更有难以割舍的思乡情愫。因此,此词开头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可谓是奠定了思乡的基调。
“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思乡之情要比第一句明显一些。古人有“鸿雁传书”、“鱼雁传书”的说法,这“书”就是家信。离家在外的人,看到大雁就会想到家乡,想到家人。至于说“无留意”,试想一下,连大雁都毅然飞逝,没有在这里停歇的意思,何况是戍边的将士?
有人会说,“四面边声连角起”也许是不见思乡情怀的一句,细究则不然。还记得“四面楚歌”的典故吗?汉王刘邦出击项羽,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的计策,项羽误以为汉军已经尽占楚地,无望的霸王只好边饮酒边悲歌,并最终自刎身亡。据说,楚歌的歌词是:“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原来,楚霸王家乡的楚歌,全部是思乡念家的内容,声声都是来自故土的呼唤。那《渔家傲》中的“四面边声”,会不会也让将士们联想起家乡的歌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同样流露着思乡之情。试想一下,重岩叠嶂的山峰里,“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一座守城就显得特别的孤单冷清,守城中的士兵也一定常常翘首远望,因为远方是他们的家乡,是他们的归属,那儿才是温馨的港湾,那儿才不再孤单。而句中的“长烟落日”,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形单只影、孤身一人的伤感。再者,夕阳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乡意象。日落时刻,思家时分。《诗》云“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下阕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坦露思乡心迹。同赏一轮月,家在万里遥,心中不免犯愁,于是借酒浇愁,谁知愁更愁。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绪?这酒,不仅缺少家乡的味道,大概还因为泪水滑落,视线模糊,因而显得更为浑浊了吧?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只有打了胜仗,西夏不再侵犯,边境安宁了,才能回家乡。可现在,“燕然未勒”,尚未建功立业,还乡之日也便无从谈起,只能是望家兴叹“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依然是写人。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是“人不寐”的前奏,情感上是“归无计”的哀伤,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且不谈“霜满地”已经给人以凄清的感觉,单这悠悠的羌管就弥散着思乡的旋律。羌笛是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的古羌族的传统乐器,吹奏的曲调往往是哀怨的,尤以吹奏《折杨柳》曲而闻名于世。北朝乐府中《折杨柳》的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诉说的正是思乡恋家之情。所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才有这样的经典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本词中这一句的意境类似,都在倾吐着戍边人儿的乡关之思。
最后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诉说的不仅有“燕然未勒”的苦衷,还有“归无计”的遗憾,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士们为何辗转反侧,深夜不寐?将军为何寝食不安,早生华发?征夫为何蜷缩不语,泪流满面?原因都是一样的。这里,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戍边将士的复杂心态。
纵观全词,虽不足百字,但字字含情,句句藏泪。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思乡的情感交替呈现,雄浑有力,意蕴深沉,风格苍凉悲壮。尤其是那思乡的苦闷之情,更是浸透在字里行间,不断铺陈强化。就表现思乡情怀这点而言,《渔家傲》丝毫也不比有着“秋思之祖”美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逊色,不愧为范文正公的传世名作。
拓展阅读:《渔家傲》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