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1
“我相信你心里的封印是在意识到死亡的那一刻解开的,你无法忍受就这么抱着对日高的恶意离开人世,而引燃这股恶意的,是日高握有你过去的秘密这一事实。”
加贺警官对躺在监狱病床上的野野口先生这样说道。
直到最后一页,才明白这位凶手的杀人动机。
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本书的后面还会写一个故事,这个关于“畅销作家被谋杀”的故事应该就这么结束了吧:野野口先生因为和畅销书作家的日高先生互生情愫,而又被日高威胁做他的影子写手(代笔者),忍无可忍之下才选择谋杀。
谁知道不是,没有这么简单。
故事是这样写的:
首先是以野野口先生自述写的:他到日高先生家做客,回到家后又接到日高先生的电话约他见面,之后,他和日高先生的新婚太太在书房发现了日高先生的尸体。
接着是野野口先生的手记,他在手记中写到:我突然兴起一个想法,想把这番体验记录下来,就用我的手写下朋友遇害的悲剧吧。我在想,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看到后来,你才发现,这份手记只是加害人对警察和媒体的误导而已,不仅如此,这位心思缜密的野野口先生居然从一年前就在准备这场谋杀。当你跟着情节一步步接近案情真相时,你会觉得背后一阵阵发凉。
最初,野野口引导警察从完全不着边际的方面侦查,当加贺警官“全力”搜索到他早就藏好的证据时,又把案件方向指向另外一个点上,那就是自己被迫成为日高先生的“影子作家”和其妻子的出轨,还造成了很大的舆论。
最终,在加贺景观的直觉引导和大量调查下,才确定了野野口先生的杀人动机,那就是心里暗藏的对日高先生的恶意,那仇恨深得连他自己都无法解释。因为日高先生在学生时代对野野口先生的恩德,反而招致了对方的怨恨,还有在他面前不可避免的自卑。长大成人之后,又陷入妒忌昔日好友的泥潭,无法自拔。特别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后,他一心想的大概就是除掉日高。
我想,这里的恶意,也可以称为“心魔”。你控制不好心中的憎恨与恶意,它便慢慢变大,直到占有你。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2
在微信阅读的app上读完了这本书,最后评分为4分,原因是看过了《白夜行》。客观的说,依然最爱东野的《白夜行》,因为在推理的基础上,多了些温馨的沉重感,记得当时读完以后我是极其失落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相信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一定有着相同的体会。
好书不能比,那今天就只来谈谈《恶意》这本书。东野的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想让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紧凑,情节的反转,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恶意》尤其如此,从开始就以杀猫为开端,制造阴郁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现了。自此开始了无尽的推理。与其他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本书很快便交代了杀人凶手,之后的阐述皆围绕着杀人者的动机展开推理。“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没错,野野口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对于迟迟不肯开口的犯罪动机,足以吸引着读者们一直探寻下去。
新颖的是,本书的推理过程,是以加贺的手记,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现的,两个视角,两种陈述,让读者在不断切换视角的。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细节。
在所有读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窃又爱而不得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上,高潮才刚刚开始。细致入微的加贺,不断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过往,在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吹毛求疵时,真相才真正出现。“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足以把一个人推向深渊。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优越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了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撑了一生,有些人被恨击败了生活。有人说爱能给我力量,恨同样可以。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性是如此复杂,复杂到我宁可毁了自己也要毁了你。你我皆肉体凡胎,执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还是恶意,才能摆脱黑暗的境遇。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3
在一个早晨,我读完了《恶意》,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餐,一边准备一边想着书里的情景,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你永远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书中,善良的日高不遗余力地帮助少年伙伴,即便在学生时代被伙伴伤害过,也不影响他日后对伙伴那种真诚地帮助。这个伙伴就是野野口,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或许他曾经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帮助。但对于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强,比他优秀。以致成年后,得知日高成名,主动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帮助,另一方面内心的妒忌远远超过感激。后来,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最终,野野口内心的妒忌战胜感激,谋划杀害了日高。看完书之后,我心里拨凉拨凉的,妒忌是多么可怕,它能可怕到让人不顾一切地去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人。
在《恶意》中,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背后的恶意,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校园暴力,直到今天,校园暴力仍然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再比如家庭教育,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野野口的母亲就曾经在他面前,表达过对日高的不屑一顾,后来野野口对日高的一系列行为,谁说不是少年时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这个社会很残酷,也很现实。事实上,在读《恶意》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轻时候的大伯,走南闯北,跟随好几位师傅,学了很多中医本领,后来回到家乡,偶尔给人治病,大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邻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钱。可是他的善良并没有感动别人,很多人不花钱把病治好了,还到处说大伯的坏话。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终于明白,那些人那样做,是因为妒忌。妒忌让他们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原则。
《恶意》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在读它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言语,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确实是这样。我们最难防备的就是人性的恶意。
引导语:冰心和林徽因是国民时期的才女,因为一酝醋而结怨,我们一起来通过下文来了解详细的原因。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搬到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由于夫妇二人所具有的人格与学识魅力,很快围聚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如名满天下的诗人徐志摩、在学界颇具声望的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和萧乾等等。这些学者与文化精英常常在星期六下午,陆续来到梁家,品茗坐论天下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家的交往圈子影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但也有一些在文学创作上成就赫然者,特别是一些女性不但不把林氏放在眼里,还对此予以嘲讽。与林徽因过从甚密的作家李健吾曾对林徽因的为人做过这样的描述:“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为此,李健吾还加以举例说明:“我记起她(林徽因)亲口讲起一个得意的趣事。冰心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因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种种现象和问题。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对于这一趣事,李健吾得出的结论是:林徽因与冰心之间“她们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则是“她(林)缺乏妇女的幽娴的品德。她对于任何问题(都)感到兴趣,特别是文学和艺术,具有本能的、直接的感悟。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热情却是她生活的支柱。喜好和人辩论——因为她热爱真理,但是孤独、寂寞、抑郁,永远用诗句表达她的哀愁”。
李健吾与林徽因相识是在1934年年初,当时林读到《文学季刊》上李氏关于《包法利夫人》的论文后,极为赞赏,随即写信致李健吾,并约来“太太客厅”晤面。与文学青年不同的是,李在年龄上只比林小两岁,而且差不多在十年前就发表作品、组织社团,在文坛上已经算是个人物了,因而双方见面后,是在平起平坐的位置上把林引为知己的。这也是后来李对林的性格分析较之萧乾等文学青年更趋公正、切实、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梁思成的外甥女吴荔明在她所着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说,林徽因和亲戚里众多女性相处不谐,只与吴荔明本人的母亲梁思庄(梁思成胞妹)没有芥蒂。至于李健吾提到林的“仇敌”冰心,颇有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冰心写过讽刺文章倒是真的,确切的标题是《我们太太的客厅》,此文写毕于1933年10月17日夜,而从10月27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开始连载。这年的10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等人赴山西大同调查研究古建筑及云冈石窟结束,刚刚回到北平。从时间上看,李健吾的记载似有一定的根据,送醋之事当不是虚妄,此举的确刺痛了冰心的自尊心。
冰心的这篇小说发表后,引起平津乃至全国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作品中,无论是“我们的太太”,还是诗人、哲学家、画家、科学家、外国的风流寡妇,都有一种明显的虚伪、虚荣与虚幻的鲜明色彩,这“三虚”人物的出现,对社会、对爱情、对己、对人都是一股颓废情调和萎缩的浊流。冰心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调,对此做了深刻的讽刺与抨击。金岳霖后来曾说过:这篇小说“也有别的意思,这个别的意思好像是30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似乎有一种‘不知亡国恨’的毛病”。
冰心的夫君吴文藻与梁思成同为清华学校1923级毕业生,且二人在清华同一寝室,属于古义中真正的“同窗”。林徽因与冰心皆福建同乡,两对夫妻先后在美国留学,只是归国后的吴文藻、冰心夫妇服务于燕京大学,梁、林夫妇服务于东北大学和中国营造学社。这期间两对夫妇至少在美国的绮色佳,也就是当年陈衡哲与任鸿隽谈情说爱的地方相识并愉快地交往过。只是时间过于短暂,至少在1933年晚秋这篇明显带有影射意味的小说完成并发表,林徽因派人送给冰心一酝子山西陈醋之后,二人便很难再作为“朋友”相处了。
2001年12月6日,陈学勇在《文汇报》发表了《林徽因与李健吾》一文,文中抄录李健吾抗战胜利后写的《林徽因》一文,陈学勇的借题发挥之作一经发表,立即在文化、学术界产生了反响,王炳根看罢感到“有些不舒服”。于是,文如泉涌,一口气写成《她将她视作仇敌吗?》一文,对李健吾与陈学勇之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驳。王氏认为冰心与林徽因并未结怨,更不是仇敌,反而是要好的朋友,冰心与林徽因的交往有三重背景:第一是林与冰心的`祖籍同为福州。第二是她们二位的丈夫是清华住一个宿舍的同学,由于梁思成遭遇车祸,比吴文藻晚了一年出国。1925年暑期,已是恋人关系的冰心与吴文藻(二人同一条轮船抵美留学)到胡适曾就读过的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梁思成与林徽因也双双来到康奈尔大学访友。于是两对恋人在绮色佳美丽的山川秀水间相会,林徽因与冰心还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生活照。从照片上看,几个人正在泉水边野炊,冰心着白色围裙,手握切刀正在切菜,而林徽因则在冰心的背后,微笑着面对镜头。第三是冰心对梁任公非常敬重,梁启超对冰心自然也呵护有加。冰心特别喜欢龚自珍的“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一句诗,梁启超便锦上添花地手书此诗赠与冰心,冰心将其视为珍宝,60余年一直带在身边,每到一地便悬于案头,直至离世。王炳根说:“因了这三重背景与关系,同时考虑冰心的一贯为人作风,我想冰心与林徽因之间应为朋友,而非仇敌。”
另外,1992年6月18日,因为王国藩起诉《穷棒子王国》作者古鉴兹侵犯名誉权的事,中国作协的张树英与舒乙曾拜访冰心,请她谈谈对此事的看法。冰心在谈了原告不应该对号入座后,便“不知道是她老人家因为激动,还是有意思留下一句话,忽然讲到《我们太太的客厅》,冰心说:‘《太太的客厅》那篇,萧乾认为写的是林徽因,其实是陆小曼,客厅里挂的全是她的照片’”。根据冰心的这句话,王炳根认为:“《我们太太的客厅》写谁与不是写谁,虽然在60多年后说出,它出于作者本人,应是无误了。”
王氏的批驳文章刊出后,陈学勇可能也感到“不舒服”,于是很快进行了回击。王炳根只列了“背景”,并没有举出独立的直接证据,因而并不能服人。即使亲密,那也只能证明当时,不能代表以后的其他岁月仍是如此。冰心与林徽因“结怨”的公开化,当是自美返国后的事情。
陈学勇认为要研究一位作家,仅听信作家自白是不够的,必须经过分析并结合其他材料深入调查研究。至于冰心说“太太的客厅”是指陆小曼尤显荒唐。小说写作的背景是北平,而陆小曼当时远住上海,陆的客厅多是名媛戏迷,与小说描述的客厅人物互不搭界。还有,陆小曼并无子女,倒是林徽因有一个学名叫再冰,小名叫冰冰的女儿,而小说中的女儿名曰“彬彬”,想来“彬”与“冰”的谐音安排不会是偶然的巧合。
由以上剖析,陈学勇认为冰心以小说公开讥讽“太太”,这令孤傲气盛的林徽因绝对不容,“结怨”势在必然,而且波及后代。陈氏举例说:“林徽因之子梁从诫曾对我谈论冰心,怨气溢于言表。柯灵极为赞赏林徽因,他主编一套‘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丛书,计划收入林徽因一卷。但多时不得如愿,原因就在出版社聘了冰心为丛书的名誉主编,梁从诫为此不肯授予版权。”
最后,陈学勇得出结论是:林徽因与冰心结怨几乎是必定的,除非她俩毫无交往、毫不相识,越是朋友、越是同乡,“结怨”的概率越高。她俩均为杰出女性,但属于性格、气质乃至处世态度、人生哲学都很不相同的两类,二人都看对方不顺眼且又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则是意料中的事。
冰心名言名句
1、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3、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哀。
4、沉默着罢!在这无穷的世界上,弱小的我原只当微笑,不应放言。
5、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6、走呵!即或走不到,人生不过是这么一回事。
7、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8、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9、假如生命是无趣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10、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11、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
12、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13、母亲啊!你是荷叶,卧室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4、人生的道路,到底是平坦的少,崎岖的多。在平坦的路上,携手同行的时候,周围有温暖的春风,头上有明净的秋月。两颗心充分地享受着宁静柔畅的“琴瑟和鸣”的音乐。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的时候,要坚忍地咽下各自的冤抑和痛苦,在荆棘遍地的路上,互慰互勉,相濡以沫。
15、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16、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够创造你自己。
17、娱乐至少与工作有同等的价值,或者说娱乐是工作之一部分。
18、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指你现在的图画。
19、青年人!你不能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
20、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1
“我相信你心里的封印是在意识到死亡的那一刻解开的,你无法忍受就这么抱着对日高的恶意离开人世,而引燃这股恶意的,是日高握有你过去的秘密这一事实。”
加贺警官对躺在监狱病床上的野野口先生这样说道。
直到最后一页,才明白这位凶手的杀人动机。
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本书的后面还会写一个故事,这个关于“畅销作家被谋杀”的故事应该就这么结束了吧:野野口先生因为和畅销书作家的日高先生互生情愫,而又被日高威胁做他的影子写手(代笔者),忍无可忍之下才选择谋杀。
谁知道不是,没有这么简单。
故事是这样写的:
首先是以野野口先生自述写的:他到日高先生家做客,回到家后又接到日高先生的电话约他见面,之后,他和日高先生的新婚太太在书房发现了日高先生的尸体。
接着是野野口先生的手记,他在手记中写到:我突然兴起一个想法,想把这番体验记录下来,就用我的手写下朋友遇害的悲剧吧。我在想,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看到后来,你才发现,这份手记只是加害人对警察和媒体的误导而已,不仅如此,这位心思缜密的野野口先生居然从一年前就在准备这场谋杀。当你跟着情节一步步接近案情真相时,你会觉得背后一阵阵发凉。
最初,野野口引导警察从完全不着边际的方面侦查,当加贺警官“全力”搜索到他早就藏好的证据时,又把案件方向指向另外一个点上,那就是自己被迫成为日高先生的“影子作家”和其妻子的出轨,还造成了很大的舆论。
最终,在加贺景观的直觉引导和大量调查下,才确定了野野口先生的杀人动机,那就是心里暗藏的对日高先生的恶意,那仇恨深得连他自己都无法解释。因为日高先生在学生时代对野野口先生的恩德,反而招致了对方的怨恨,还有在他面前不可避免的自卑。长大成人之后,又陷入妒忌昔日好友的泥潭,无法自拔。特别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后,他一心想的大概就是除掉日高。
我想,这里的恶意,也可以称为“心魔”。你控制不好心中的憎恨与恶意,它便慢慢变大,直到占有你。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2
在微信阅读的app上读完了这本书,最后评分为4分,原因是看过了《白夜行》。客观的说,依然最爱东野的《白夜行》,因为在推理的基础上,多了些温馨的沉重感,记得当时读完以后我是极其失落的。“《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相信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一定有着相同的体会。
好书不能比,那今天就只来谈谈《恶意》这本书。东野的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想让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紧凑,情节的反转,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恶意》尤其如此,从开始就以杀猫为开端,制造阴郁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现了。自此开始了无尽的推理。与其他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本书很快便交代了杀人凶手,之后的阐述皆围绕着杀人者的动机展开推理。“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没错,野野口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对于迟迟不肯开口的犯罪动机,足以吸引着读者们一直探寻下去。
新颖的是,本书的推理过程,是以加贺的手记,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现的,两个视角,两种陈述,让读者在不断切换视角的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细节。
在所有读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窃又爱而不得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上,高潮才刚刚开始。细致入微的加贺,不断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过往,在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吹毛求疵时,真相才真正出现。“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足以把一个人推向深渊。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优越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了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撑了一生,有些人被恨击败了生活。有人说爱能给我力量,恨同样可以。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性是如此复杂,复杂到我宁可毁了自己也要毁了你。你我皆肉体凡胎,执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还是恶意,才能摆脱黑暗的境遇。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3
在一个早晨,我读完了《恶意》,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餐,一边准备一边想着书里的情景,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你永远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书中,善良的日高不遗余力地帮助少年伙伴,即便在学生时代被伙伴伤害过,也不影响他日后对伙伴那种真诚地帮助。这个伙伴就是野野口,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或许他曾经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帮助。但对于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强,比他优秀。以致成年后,得知日高成名,主动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帮助,另一方面内心的妒忌远远超过感激。后来,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最终,野野口内心的妒忌战胜感激,谋划杀害了日高。看完书之后,我心里拨凉拨凉的,妒忌是多么可怕,它能可怕到让人不顾一切地去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人。
在《恶意》中,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背后的恶意,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校园暴力,直到今天,校园暴力仍然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再比如家庭教育,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野野口的母亲就曾经在他面前,表达过对日高的不屑一顾,后来野野口对日高的一系列行为,谁说不是少年时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这个社会很残酷,也很现实。事实上,在读《恶意》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轻时候的大伯,走南闯北,跟随好几位师傅,学了很多中医本领,后来回到家乡,偶尔给人治病,大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邻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钱。可是他的善良并没有感动别人,很多人不花钱把病治好了,还到处说大伯的`坏话。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终于明白,那些人那样做,是因为妒忌。妒忌让他们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原则。
《恶意》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在读它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言语,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确实是这样。我们最难防备的就是人性的恶意。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4
之前,我阅读了东野圭吾的一本书《恶意》,虽然是第二次阅读,但我依然觉得百看不厌。
故事主要说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彦被害,他的妻子与好友野野口修发现并报警。加贺恭一郎参加此次案件的调查,再经过分析后,发现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动机是因为日高邦彦一直把野野口修当作影子作家来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还将野野口修心爱的女子杀害,于是做出这样的惨案。因为犯案动机合理合据,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将这可怜人的案子结了。
一般的推理小说到这就结束了,但当我看到这时,书本还有很多页,于是我怀着好奇心继续看了下去,却越看越心寒。
加贺恭一郎在后续情节中思考出几分不对劲,于是他继续调查了下去。却在这样的调查中挖掘出一个黑暗而又足够真实的事实:野野口修用了一块块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这些布叫假象。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彦才是无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恶狼是野野口修。他制造出假证据,即使在仅存的岁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彦。而他的犯罪动机只是因为在年少时日高邦彦对他伸出的援手使他产生的自卑,以及在未来日高邦彦对他提供帮助时所产生的嫉妒。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这句台词使我对这本书所描写的人性更加记忆深刻。我也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段话,它是这么说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为了喜欢的姑娘不惜完全毁灭自己,而《恶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为了自己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恶意,杀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但这还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穷尽最后的岁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个人生,甚至杀害他,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的步骤。”
是呀,人性就是这么可怕。只不过是藏在心中的恶意,却是一场惨案的开始,这种就算我得绝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让我感到心悸。而最后加贺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术前,也给这个案子打下了终结的记号:
“最后,我衷心祝你手术成功。不管怎样,我都希望你能活下来。”
“因为法庭正等着你。”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800字5
野野口对日高的恨意是从童年时期开始萌发的,刚开始他和日高在学校都是受欺负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个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负得很惨,他也不会低头。
但野野口被欺负过后,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负,于是他转换了角色,加入欺负人的那个行列。
虽说这样,然而欺负其他人对他来说也是另一种被欺负,内心也充斥着不忿,因为他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后还帮助“老大”腾尾压着那个想逃跑的女生,让他进行施暴,被迫成为共犯。
由于他的胆怯,造就自己过着这种受尽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双手没有沾上这些肮脏的事,他恨他的洁白无瑕;同时他也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日高那么犟。但最终最恨还是日高为什么要这么犟,因为有他的对比,自己就会显得特别懦弱。
失败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发酵,而日高一直对他的好,让他产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愤怒,他愤怒日高为什么能对他这么好,为什么不介意他从前的事?
种种的负面情绪,一直在他的脑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长大后的成就与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说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帮助下写写儿童小说,这种对比差更将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卑撕开一条裂缝。
癌症的发现,终于是将那条裂缝撕开到最大,他压制不住那些通过妒忌、不甘、羡慕等情绪制造出来的恨,而腾尾美弥子的出现,更是刺激他要动手的决心。
不想让过去的不堪被公之于众,想给耀眼的他撒上污迹,这种种的想法都是因为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态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却一直不能实现,不但如此,还离这个目标越走越远。
而最终他把一切的错都归咎于日高身上,因为自己不能做到,因为自己不能实现,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拥有,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这样人,社会上有不少,他们扭曲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为别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们又没有曹操的自负,不敢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来。
只能在这阴诡的地狱里被魔鬼蚕食自己,然后吞噬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