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易学大师邵雍语录 正文

易学大师邵雍语录

时间:2025-04-30 06:35:49

周敦颐《太极图》渊源问题,历来争讼不已。此图是否出于道家,成为争论的焦点。

周氏《太极图》乃本汉《易》象数说而出,是“母包子” 一分为二的模式,而《太极先天之图》则是本邵雍《先天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模式,出于元代的一幅改造《周氏太极图》之图。从而否定了周敦颐《太极图》出于 道家的说法。

一.《太极图》研究的历程及瓶颈问题

周敦颐《太极图》先见于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图说:“右太极图,周敦实茂 叔传二程先生。”其后由于朱熹对周敦颐儒学的大力推崇,《太极图》在宋代理学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此图也就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其渊源问题也成了争论 的焦点。民国之后,诸国学大家,如吕思勉、陈钟凡、冯友兰、侯外庐等于中国哲学史 或宋明理学史等著作中,均本清初毛奇龄、黄宗炎等人的考证结果,言周氏《太极图》 渊源于道家修炼图。解放以来,亦有多数学者仍持此种观点。至八十年代,如张立文、 束景南等学者仍撰文谈周氏《太极图》是“沿袭”《道藏》所载之《太极先天之图》。 束景南则进一步说周氏《太极图》是《太极先天之图》与《无极图》的合一,“他也仿 道图作了正反顺逆的解说,因此他的图也可正反顺逆看”。(1)

时至八十年代末,王卡方于任继愈主编的《道藏提要》中就《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其中包括《太极先天之图》)指出:

此图原不著撰人与年代。其中图象哲理,汲取邵雍、周敦颐之《易》学。 第二页引山谷(黄庭坚)解《老子》之语。第三页曰:“昔者真君在武当山进 道凡四十有二年,方升紫霄,位列仙圣,非乎龟蛇。”此所谓真君当指玄武神, 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诏封真武灵应真君。从此知此书盖出北宋后。

时至九十年代初,李申著《周易之河说解》与《话说太极图》二书,对周氏《太极图》 的渊源进了详尽的考证。以“欲世民”字样不避唐太宗之名讳、北宋中期以后方大讲五运六 气及万物皆有太极、陈抟没有在华山石壁上刻过《无极图》等证据,明确指出:

这个所谓唐明皇的序言也是伪造的,《经品》也不出于唐代。

那个《太极先天之图》肯定出于周敦颐的《太极图》之后。

如此,李申的考证就比王卡又前进了一步。特别是他所列举的“在对道教文献的考察中, 我们完全没有发现周敦颐将《无极图》改为《太极图》的痕迹,却发现了不少将周敦颐的 《太极图》改为道教修炼图的证据”的大量衍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是周敦颐沿袭 了道家的修炼图而作《太极图》,而是道家将周敦颐的《太极图》改成了各式各样的修炼图。 其后,青年学者任俊华亦撰文阐明“《太极先天之图》根本不是周敦颐之前的作品”的观点。 韩国留学生刘承相在陈谷嘉教授的指导下,写出颇有价值的《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学位论文, 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在李申的基础上详尽而全面地对周氏《太极图》的渊源进行了考辨。于是, 陈来教授于《宋明理学》一书中引用了李申的考证结果,余敦康先生则于《内圣外王的贯通》 一书中说:“即令我们通过新的考据推翻了清儒所列举的证据,证明了《太极图说》乃周敦颐 所自作,也用不着像古人那样作出贬低或者推崇的结论,更不必以此来否认理学本身即是三教 合流思潮的产物这个宏观的历史事实。”似乎《太极图》的渊源考证,到此已经画上了句号。 然而,此后的数年间又有容肇祖、束景南、张其成等学者,仍撰文坚持周氏《太极图》 是沿袭道家修炼图的观点。(2)其中,特别以青年学者林忠军的文章为突出。他于《象数 易学发展史》(第二卷)和《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3)著述中,就王卡、李申等人所 列举的避讳、“子明”、“希夷”、“山谷”、“冲和”等证据进行了新的考辨。结论是:

以唐人避讳“世民”来否定唐明皇所制的序的真实性,过于草率。

《妙经图》说解之文出于宋人之手,而图却是原来就有的。

就其图式而言,周氏的确是抄袭了道家的修炼图。

一幅《太极图》的渊源考辨,何以竟要如此地反反复复?难道真的要成为了一个瓶颈问 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吗?如今令人信服的证据似乎已挖掘殆 尽,那么还要从哪一方面来考辨,突破这一瓶颈呢?

二. 分析《太极图》内涵,辩证其渊源问题

周氏《太极图》及文字部分的《太极图易说》,是以图说《易》,是为着形象地表达 《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一段本义而作的,这已为大多学者所认同。元代王申子的《大易缉说》和明代鲍宁为 《天原发微》所作“各类图”中,均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生大业”等字样直接标于 周子《太极图》五层图式上,并谓“《易大传》曰:‘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言先天易也 ,此图实尽之,故曰大哉易也”、“周子太极图与易系辞表里相合”。即使今人林忠军亦 于文章中专立“《太极图》易学释义”一节,说:

从易学角度言之,是对《易传》思想的阐发。……周氏《太极图》 最上层圆圈,所表达的是“易有太极”的思想。第二层黑白三轮图所表 达的是“是生两仪”的思想。《太极图说》明言“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第三层五行图,所表达的是“两仪生四象”的思想。《太极图说》云: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这里的“四时” 即四象。第四层图和第五层图所表达的是“四象生八卦”的思想 。

人所共知,北宋的《易》象数学是上接了汉代的《易》象数学。刘牧、邵雍、张载和 周敦颐的“太极”观,皆是本汉儒之说而来。如郑玄所注《易纬乾凿度》,就是一部解释 《易经》的书。其中有“孔子曰易始于太极”(郑注:“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 “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 八卦”、“有形生于无形”(郑注:“天地本无形,而得有形,则有形生于无形矣。”)“有 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 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 重者下为地”诸说。而刘牧有“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4)之说、 邵雍有“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一气分而阴阳判”(5)等说,张载有“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6)之说以及周敦颐“自无极而为太极”(或“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太极”)之 说,皆可自汉代《易纬》书中找寻到其立说的源头。如此刘牧、邵雍和周敦颐等人以一○图象 表示太极一气之实有,就是北宋《易》图书学承接汉《易》象数学的必然结果。由此看来,周 敦颐以一○图象作《太极图》亦不是什么难事,大可不必“沿袭”别人之图。

我们分析周氏《太极图》的内涵,当将此图“会五于一”看。明代钱一本于《像抄》中 言:“北溪陈氏谓分而为五非有欠,合而为一非有余,得意于五而会归于一,由周子进孔子, 因孔子及周子,神明默成,俱存乎人矣。……学者须是会五于一,始为得之。”此言极是。 周氏《太极图》,虽画作五重○图式,然有如一枚鸡蛋一样,外观为一○,透视看一○ 里有蛋清,进一步透视看一○之内又有蛋黄。实则一○之图已尽之。邵雍曰:“万物各有太 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7)实则一○太极之内既有两仪、四象、八 卦、六十四卦(万物),并非第一○为太极一气,第二○为阴阳两仪……。如此画者,只是 为了以图佐说而已。我们以“会五于一”的观点来分析朱震所列周氏《太极图》,就会从内 涵方面明了许多问题。

第一层图式

无论《太极图易说》的首句是“自无极而为太极”,还是“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 太极”,从周敦颐认为“太极”是一气的实有观点来看,浑沦一气的太极只能是源生于无极, 即是汉儒“太极元气”与“有生于无”观点的具体表现。《汉书·律历志》曰:“太极元气, 函三为一。”郑玄注《易纬乾凿度》“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虽含此三始,而犹 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邵雍所谓“混成一体,谓之太极”(8), 亦是据此而发。 如果把“有生于无”视为老子的知识专利,说汉儒或宋儒用来阐明宇宙演化就 是与道教同道,这未免有些偏激。应该说这是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流的宏观事实的'门户 之见。周敦颐对世界的理解与老子相通,正说明这是历代学者的共识,并不在于谁是儒家谁 是道家。邵雍说“《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老子,知《易》之体者也”,又有 “无极之前”说,(9)这是他对老子学问的认同,谁能就此说他的《皇极经世》是源于道 教呢?《三五历纪》有“天地浑沌如鸡子”之说,可见以浑沦一气为太极的思想及画一○以 图示太极,是有其历史根源的。陆九渊以“无极二字出于《老子》”为证而攻《太极图易说》 为“老氏之学”,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南宋偏安于一隅,道教空前发展,儒道两家的门户之 争日渐激烈,与郑玄、邵雍、周敦颐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今人议论当从周敦颐所处时代背景 出发,不能以一言而定其学问性质。

第二层图式

此图亦是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而已。周敦颐的太 极模式是“母包子”,与邵雍天圆地方的《先天图》方圆六十四卦七百六十八爻为“太极全 体”的模式一样。《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之说,《易传》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之说。刘牧“一气所判,是曰两仪”之说及邵雍“太极既分,两仪立矣”之说,与周敦颐之 说一样,皆是表达了前人的天地生成论而已。周敦颐以此图表达阴阳动静和阳中有阴、阴中 有阳之义,与邵雍所谓“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同义,绝无图示离、坎二卦之 意。此图下标“阳动”上标“阴静”是本汉人之说。《易纬乾凿度》曰:“阳始于亥形于丑 ,阴始于巳形于未。”郑玄注:“阳气始于亥生于子,阴气始于巳生于午。”下为子位,上 为午位,“阳动”标于下即明阳气生于子,“阴静”标于上即明阴气生于午。邵雍就《先天 图》亦有“朔易之阳气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尽,谓变易循环也”之说,而“阳动”即邵雍 《先天图》所谓“天根”处,“阴静”即邵雍《先天图》所谓“月窟”处。

第三层图式

此图亦是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而 已。此图之画亦据汉人之说。《易纬乾凿度》曰:“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 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又曰:“木德也主春生,金德也主秋成,火德也主夏长,水德也主 冬藏。”秦、汉学者以天地为两仪、四季为四象,因而有“播五行于四时”或“分土王四季” 之说。此则是阴阳五行说和五德终始说的发挥。认为天地形成之后,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五行 之气,春为木气、火为夏气、金为秋气、水为冬气,而土为中和之气。因而刘牧有“交接乎 天地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说。此图一小○内之木象春,一小○内之火象夏,一小○之内金 象秋,一小○之内水象冬,而中一小○之内土则为“中和之气”。以线连接四方者,则表示 “分土王四季”之义。以数看,木数三,王土数五则为八;火数二,王土数五则为七;金数 四,王土数五则为九;水数一,王土数五则为六。此则脱胎于汉人之说,《易纬乾凿度》曰: “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郑玄注:“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息也;阴动而退, 变八之六,象其气消也。”所谓“五气顺布”,则是土—木—火—土—金—水—土,是一个 中和之气—春气—夏气—中和之气—秋气—冬气—中和之气“四时行焉”的循环模式。可见, “五气顺布”必须是“分土王四季”。至于最下一小○,则表示“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 与“二五之精”之义。火为阴二,木为阳三,合之为一五;水为阳一,金为阴四,合之为一五。

第四层图式

此图亦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四象生八卦”而已。所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则是本《说卦》乾坤三索而生六子说。其一○图内隐含八卦,只是省略而已(后来鲍宁于图 内加之)。

第五层图式

此图亦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大业”(六十四卦万物)而已。

我们分析周氏《太极图》内涵之后可知,周敦颐建图说《易》有一固定模式——母包子。 从“易有太极”说到“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个“一分为二”的 过程。至南宋林至于《易裨传》中列“太极变图”,亦是“母包子”的一变而二、二变而四、 四变而八的模式。我们从图象内涵的模式方面与《太极先天之图》相比较,即可明了其图的出 世时间。

三 .分析《太极先天之图》内涵,辩证其出世时间

《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曰:“拟明众妙之要道,可萃诸经之善言,言真元之教, 明于天下。天垂其图,十有二焉。”实列五图:第一《虚无自然之图》,第二《道妙惚恍》 之图,第三《太极先天之图》,第四《三仪冥有之图》,第五《气运之图》。(余七图在 《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中。)其第一图即《道藏·易数钩隐图》之“太极第一” 图,第二图即《道藏·周易图》之《太极图》(亦即杨甲《六经图》所列“旧有此图”,实为 《道藏·周易图》所列陈抟《帝出震图》与范谔昌《四象八卦图》之衍图),第四图则为《道 藏·易数钩隐图》“三才第四十五”图之衍图,第五图乃以五运杂五音、五色、纳甲构造之图。 余七图,第一《阴阳陟降图》乃十二月卦图衍图,有邵伯温所谓“复姤小父母”说,又有脱胎 于《观物外篇》之“乾始生于子而坎终于寅,坤初产于午而离毕于申”说。第二《四象之图》 乃《道藏·周易图》所列《卦配方图》之衍图。第三《五行推移之图》乃《道藏·易数钩隐图》 所列“洛书五行生数第五十三”与“洛书五行成数第五十四”之合一图。第四《八卦六变之图》 乃《道藏·易数钩隐图》所列“震为长男第三十七”至“兑为少女第四十二”六图之合一图。 第五《九宫七元之图》乃《道藏·大易象数钩深图》所列《河图数图》之衍图,图说有“希夷 处士”语。第六《修仙炼真之图》与第七《臣朝金阙之图》乃为人物图。总之,虽曰“天垂其 图”,然多数为《道藏》中所见《易数钩隐图》、《大易象数钩深图》和《周易图》之衍图。 其中《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之第三图——《太极先天之图》,与《道藏·周易图》所列 《周氏太极图》相似。难道有诸图皆出于宋代而惟有此图出于唐代的可能吗?是与不是,我 们还得从分析图的内涵得出结论。

首先,是图将“阴静”二字标于第一○层太极图左右,此则有取邵雍“太极不动,性 也”之说。

其次,是图将“阳动”二字标于第三层太极图上一小○之内,乃是沿袭《道藏·周易图》 之误。“阳生于子”,“阳动”二字本应标于第二层一○太极图之下。

第三,是图第三层太极图取“五行相生”说,水绕过中土与木连,则是有取于朱熹改造之 《太极图》。与周敦颐所谓“五气顺布”之义相悖。

第四,是图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八字标于第三层太极图左右,而不是标于第四层太 极图左右,则说明所本模式不同。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在邵雍看来,《系 辞》“易有太极”一节说的是《易》之体,而其模式是《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因而他将八卦看作是“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此图所标,即本此模式, 以八卦与四象同属之于第三层太极图。

第五,是图将“万物化生”四字标于第四层太极图左右,亦是本于“三生万物”模式。而 其第五层一○太极图就不再表示“八卦相错”生六十四卦,以象万物之义。

第六,《太极先天之图》之图说“万物皆有太极、两仪、四象之象”,则是直接采自《观 物外篇》的邵雍语录。其“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之说亦原于邵雍“太极一也,不动 生二”说。

总之,此图是以邵雍《先天图》模式及《观物外篇》之说而构建,其原图则是本于《道 藏·周易图》。《周易图》成书于南宋末年,所列《周氏太极图》是朱震图与朱熹图之演变 图。从周敦颐原图“母包子”的“一分为二”模式看,此《太极先天之图》虽本邵雍“先天” 之说,以老子说道的模式加以演变,然其图却杂有朱熹“母生子”模式。因而其第三层太极图 并不能表达“四象”与“八卦”的“二生三”结果。其出世的时间,当在南宋以后。确切地说, 据图说有“时师消遥”、“雍也”、“消遥门下”之名推断,是图造于元代无疑。

结语

说周敦颐《太极图》源于道教的最大证据就是这幅《太极先天之图》。今从内涵方面证得 周敦颐《太极图》是本汉《易》象数说而出,而证《太极先天之图》是出于元代的衍图,则其 它“证据”亦自不待再重复考辨。如果从唐人避讳方面与林忠军新的考证商榷,则可举《旧唐 书》卷四有“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的皇帝令为证,然而遇有“世民”两字 连续者,就必须避讳。又所举“虎”、“渊”、“显”、“隆”、“基”等字,皆为《易经》 中不须避讳之字。而“隆基”又是二字连续者,则“依《礼》,二名不偏讳”,单言“隆”或 “基”都是可以的。因此,所谓“为后人所改”说似有商量。

笔者赞同余敦康先生之说,不会持门户之见而对周氏《太极图》作出贬低或推崇的结论。 然而现实情况毕竟是还没有完全“推翻清儒所列的证据”。继李申等人考辨之后,仍有人就周 氏《太极图》问题争讼不已。笔者行此拙文,试图另劈蹊径,探讨着从图象的内涵方面求得答 案,以就教于方家。

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张定浩 《既见君子》

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高明 《琵琶记》

3、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庄子 《庄子·天下篇》

4、"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 《大宗师》

6、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增广贤文》

7、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舆!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舆?胡蝶之梦为周舆?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张子语录·中》

9、"回首,几多迷茫,岁月刻满了脸庞, 挥手,些许凄凉,相思涌上了心房。 ——流云"

10、儒法道是中华文化长寿基因组合,缺一不可。儒家扬性善,法家抑性恶,道家寡欲治未病。 恰如扁鹊三兄弟:道乃大哥,依直觉看透事物本质,治心,治未病,行帝道;儒仍二哥,依敏锐洞察力治将病,不使生大病,行王道;法家乃三弟扁鹊,对治已病、急病、大病下猛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如乱世用重典,如经济危机时的'凯恩斯主义。法家行霸道。 ——晓南 《中大国学班》

11、学问之要,只得于伦常日用间,事事不轻放过,日积月累,自然造到广大高明田地。 ——刘汋

12、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鬼谷子·权》

13、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包拯

14、“每件事都有好的一面,放弃就看不到了。” 《双面情人》

15、俛而读,仰而思。 翻译:低下头来读书,仰起头来思考,才能领悟书中的道理。 ——刘蓉

16、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冰心

17、人主病不能广大,人臣病不节俭. ——公孙弘

18、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 ——韩婴

19、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庄子 《德充符》

20、“儒佛等是闲名,心性人所同具。” ——马一浮

21、“天得一以清” ——老子 《道德经·三十九》

22、“象服珠冠一笑空,锦袍剑佩千秋壮!” ——曼素恩 《张门才女》

23、“会有四不赴,时有四不出。(邵翁自注:公会、生会、广会、醉会,大寒、大暑、大风、大雨)无贵亦无贱,无固亦无必。里闬闲过从,身安心自逸。”——邵雍《四事吟》

24、“写诗的人不必为大众、小众、中心、边缘操心。只要世界不消亡,

25、吾口不能语轩轾,身不能行崎岖,色不能作昂藏,心不能迷玄异。 ——邹守益 《邹守益集》

26、“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朱熹 《论语集注》

27、跖之狗吠尧,非尧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蒯通

28、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蒯通

29、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与,不如蜂趸之致毒;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 ——蒯通

30、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蒯通

31、周者,周代也;易者,变易,简易,不易也。 《周易》

32、尔,近也;雅,正也。 《尔雅》

3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 《顾炎武诗选》

34、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 《日知录》

35、“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 ——范晔 《后汉书》

36、市朝亟革宠贵方来陵阙虽殊顾眄如 《南齐书·褚渊传论》

37、“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 ——张溥 《魏特进集》

38、“泻溜高斋响,添池曲岸平,滴下如珠落,波回类璧成” ——魏收 《喜雨》

39、凌寒翠不夺,迎暄绿更浓。 ——魏收 《庭柏》

40、“循于道之谓备” ——庄子

41、“德成之谓立” ——庄子

42、“行不崖异之谓宽” ——庄子

43、“不同同之之谓大” ——庄子

44、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庄子 《庄子·外篇·天地》

45、“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庄子 《庄子》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诗人邵康节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诗人邵康节刚要动手,诗人邵康节的妈妈便喝住诗人邵康节,说:“你折一枝,诗人邵康节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诗人邵康节 (一O一一~一O七七)诗人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中国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诗人邵康节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诗人邵康节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诗人邵康节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诗人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诗人邵康节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诗人邵康节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诗人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诗人邵康节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诗人邵康节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诗人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诗人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诗人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诗人邵康节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诗人邵康节论学,诗人邵康节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诗人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诗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诗人邵康节为师。诗人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诗人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诗人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诗人邵康节婉言谢绝了。

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诗人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诗人邵康节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诗人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诗人邵康节买下。诗人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诗人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诗人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

诗人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诗人邵康节又称疾不肯赴职。诗人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诗人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诗人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诗人邵康节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诗人邵康节在洛阳闲居近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诗人邵康节。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诗人邵康节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平生。诗人邵康节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诗人邵康节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诗人邵康节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诗人邵康节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诗人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也不公开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了诗人邵康节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诗人邵康节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二程兄弟与诗人邵康节同巷里居住近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诗人邵康节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诗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诗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诗人邵康节有病卧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诗人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诗人邵康节对诗人邵康节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诗人邵康节:“尧夫不应至此。”诗人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诗人邵康节给诗人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诗人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诗人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

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诗人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诗人邵康节是一个不信世俗之命也不搞卜筮稽疑那一套智数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诗人邵康节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诗人邵康节说:“平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诗人邵康节戏谑,诗人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诗人邵康节的声息已很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诗人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诗人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诗人邵康节对待生死的乐天态度。

诗人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平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诗人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诗人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诗人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诗人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