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说孙立人的经典语录 正文

说孙立人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1 20:02:52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孙立人故事介绍

孙立人是国民党内部不可多得的将领,也是我国的抗日名将,孙立人的故事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忆。孙立人不但是一个军事优秀的人,他还是一个学霸,在一次

孙立人还是一个运动天才,他曾经是国家篮球队的队员,代表国家打过篮球。而对于孙立人来说,这些都不是他向往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想从军,于是在他到美国留学的时候,报考了西点军校,成为了一个接受西方军事教育的高级军事人才。

孙立人的辉煌来自于他的军事才能,可以说在国民党内部,最会练兵的就是孙立人。他曾经将战斗力不强的地方部队训练的战斗力十足。孙立人是最早和日军交手的国军将领之一,他在1932年就和日军打过仗。

后来孙立人参加了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都立过功,他的名声开始在国军内部传播。在1942年的时候,孙立人率领自己训练的部队到缅甸作战,在这里他让世界人们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时期,孙立人在东北迎来了自己的敌人,就是共产党的林彪,在这里两个人进行了反复较量,最终各有胜负。而随着国民党的失败,孙立人到了台湾,虽然前期他曾经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但是后来被蒋介石秘密抓捕,投入监狱,一直到去世前才被放出来。这些就是孙立人的故事。

丛林之狐孙立人最后一次见蒋介石

孙立人原本是蒋介石旗下的一名军官,他传奇的军事生涯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孙立人后半生悲惨的幽禁岁月是大家比较诧异的,为什么堂堂军官会突然之间被撤免,而且被蒋介石秘密追捕,这还应该要从孙立人最后一次见蒋介石的时刻说起来。

通过参考资料可以知晓,孙立人被蒋介石革职以及密押是因为他“窝藏共犯”,因此被当做蒋介石手下的反动派革职了,之后蒋介石对其进行了长达33年的监控,而且蒋介石最终对于孙立人持有七不原则,也就是“不杀、不审、不问、不判、不抓、不关、不放”原则处理,具体情况其实后人知之甚少。

一位孙立人的亲密朋友,最后透露出了孙立人对他说的一段话,也让孙立人最后一次见蒋介石的谈话内容浮出水面。蒋介石见孙立人的时候首先问他最近看什么书,孙回答:“看《南宋兴衰史》和《曾国藩家书》。”蒋说:“那好!”随即脸色不高兴,语无伦次地说:“你对于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你为什么要和胡适、叶公超等政客来往?又和美国军政界人士交往?美国新总统当选人艾森豪威尔为什么要邀请你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而不邀请我呢?你不要自以为很聪明,你再聪明也别想逃出我的手掌心。现在我要把你孤立起来。”孙则回复说:“我一生只知道忠君为国和爱民如子。我最讨厌政治,更不会使用政治手段来加害于人。”这是蒋介石跟孙立人的最后一次谈话,从此二人再没相见。

其实在当时的政界,孙立人的名声是很响的,甚至已经达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因此蒋介石产生了恐惧心理,孙立人的后半个人生代表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悲剧,当然孙立人最后一次见蒋介石所说的话也是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很大一个因素。

孙立人经典战役介绍

孙立人是安徽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以及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是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尤其是在缅战时期打了很多场漂亮的仗而被很多人知晓,在二战之后,世界上的战史评论家也一直称“美国有巴顿,而中国有孙立人”更加证明了他的军事实力,现在孙立人经典战役中的很多都依然被后人们做铭记。

“八一三”淞沪会战:

1937日本在上海发动进攻,我军也全力展开了惨烈无比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孙立人当时在税警总团担任团长职,当时正是我军伤亡惨重的时候,因此后来奉命撤离守苏州河整补,孙立人率第四、五、六三个团勇敢对敌,乘日军还没有稳定的时候,大破日军自誉为: “常胜军”的“久留米师团” 。

两次震惊世界的缅甸战役:

仁安羌的战争,孙立人以一团之众击溃十倍于自己队伍的强敌,解救7000多人英军,赢得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钦仰与盟友的感恩。在第一次缅甸战役,盟军全线败退,但是孙立人率领新38师,在掩护队伍全部撤离了之后,将全部人出入到印度境内,免除了队员的伤亡。

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当双方在孟拱河谷战况僵持不下,而且眼看着雨季就要来了,孙立人当机立断,在刚开始雨季水涨的时候,偷渡南高江,截断加迈敌后方的交通事宜,夺获敌军在孟拱河谷所有的后勤粮仓,这种情况下整个敌军惊惶失措,不费一弹一枪让敌军在一个山谷当中活活的被饿死了,而且是两千多为服装跟武器都非常齐全的人,这是备受瞩目的一场战役。

孙立人不仅在缅甸的战役当中,在国内对抗日军的战斗当中,其敏锐的判断力也获得了蒋介石的肯定,因此才有后来直线上升的头衔,是中国解放军中非常重要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