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共多少篇?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
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
《离骚》,作者屈原
4.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 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哪种新的诗歌样式?
楚辞
6. 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哪几部?
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哪一部?
《左传》
8. 《汉书》、《左传》、《论语》和《国语》,哪个属于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
9.《战国策》这部历史著作采用的是什么体例?
国别体
10. 秦代李斯的代表作品是哪篇?
《谏逐客书》
11.《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是什么身份?
门客
1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所指斥的对象是谁?
共叔段
13.“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
14. 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先河的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
《史记》,作者司马迁
15.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 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的诗集是哪部作品,编者是谁?
《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
17.被后人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哪部作品?
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18.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什么特色?
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谁?
陶渊明
20.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人是指哪一位?
王维
21. 鲍照诗作风格劲健,富有文采,他对哪种诗体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七言诗
22.“永明体”具有怎样的特色,是谁创造的?
“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
23.“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属于什么体的小说,作者是谁?
笔记体小说,作者是刘义庆
24.“魏晋风度”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世说新语》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有哪几部?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
26. 清人王闿运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诗人是哪一位,“孤篇”是指哪一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李颀的《古从军行》属于什么内容的诗?
边塞诗
28.李商隐的《隋宫》属于什么诗体?
七言律诗
29.被称为“诗鬼”的唐代诗人是哪一位?
李贺
30.在现存唐诗中,哪三位诗人创作存量最高?
白居易,有2888首诗
杜甫,有1465首诗
李白,有1045首诗
31.“吴中四士”是指哪四位?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32.“初唐四杰”是指哪四位?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3.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以哪些诗人为代表?
孟浩然、王维
34. 唐代“边塞诗派”以哪些诗人为代表?
高适、岑参、王昌龄
35.“诗仙” 和“诗圣” 各是哪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各具什么特色?
李白是“诗仙”,诗风飘逸;杜甫是“诗圣”,诗风沉郁。
36.“元白”是指中唐时期的哪两位诗人?
元
37. 晚唐时的“小李杜”是指哪两位诗人?
李商隐、杜牧
38. 什么是“古文运动”?
针对唐初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积极倡导“尊崇儒学”、“文以载道”,提倡恢复秦汉文章传统,强调语言“文从字顺”和作家的修养,力求改变文体、文风,这就是“古文运动”。
39. 词兴起于何时,极盛于何时,是从哪里发展而来的?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的。
40.“花间派”词人的词作被编入哪部作品中?
《花间集》
41. “唐宋八大家”是指哪些作家?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
42. 宋词分为哪两大流派,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43. 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是哪一位?
柳永
44. 北宋词人被称为“二晏”的是哪两位?
晏殊,晏几道
45. 词史上第一个以诗为词,开拓词境的词人是哪一位?
苏轼
46.《漱玉词》是谁的词集?
李清照
47. 提出抗金建议的《美芹十论》和《九议》是谁写的奏疏?
辛弃疾
48. 辛弃疾的词雄奇豪放,苍凉沉郁,他独创了什么词体?
稼轩体
49. 代表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元杂剧
50.“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是什么?
51. 什么是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由单支曲子组成,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 秋思》;套数是由同一宫调若干支曲调连缀而成,如关汉卿的《南吕· 一枝花 · 不伏老》。“南吕”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52.元代的哪部作品被誉为“杂剧之冠”,作者是谁?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53.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口号是哪一句话?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54.什么是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以分回标题的形式展开情节的长篇白话小说。
55. 明代的“四大奇书”是指哪四本书,各自的作者是谁?
56. 明代的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指哪些作品?
“三言” 指冯梦龙编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指凌
57. 明代的“四大传奇”是指那些作品?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58. 《牡丹亭》是明代一部著名的戏剧传奇,作者是谁?
汤显祖
59.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包括哪些作品?
《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紫钗记》
60. 明代小品文集大成的作家是哪一位?
张岱
61. 张岱的散文集主要有哪两本?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62. 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哪种体裁,代表作品有哪些?
小说,代表作品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李汝珍的《镜花缘》等
63. 李渔(笠翁)在哪本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戏曲文学的特点及戏曲表演艺术?
《闲情偶寄》
64. “南洪北孔”是指哪两位戏剧家,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南洪”是指洪昇,他的代表作是《长生殿》
“北孔”是指孔尚任,他的代表作是《桃花扇》
65.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哪四部作品,各自的'作者是谁?
66. 1917年,陈独秀在哪本杂志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新青年》
67. 现代诗歌史上“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是哪几位?
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等人。
68. 胡适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69. 有“雨巷诗人”之称的“现代派”诗人是哪一位?
戴望舒
70.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谁写的,小说的名字是什么?
鲁迅写的《狂人
71. 郁达夫写的自传体小说叫什么名字?
《沉沦》
72. 长篇小说《子夜》的作者是谁?
茅盾
73.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由哪三部作品组成的?
《家》、《春》、《秋》
74. 曹禺的戏剧代表作有哪些?
《雷雨》、《日出》
75. 鲁迅写的《野草》和《朝花夕拾》分别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野草》是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76. 鲁迅作品集中属于历史小说集的是哪一部?
《故事新编》
77. 《写在人生边上》是哪位作家的散文集?
钱钟书
78. 抒情长诗《放声歌唱》和《雷锋之歌》的作者是谁?
贺敬之
79. “小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琐碎
80. 1918年,鲁迅在什么杂志上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新青年》
81. 鲁迅的小说集、散文集和散文诗集分别是哪些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82. 巴金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和《激流三部曲》各是哪些作品?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83. 钱钟书的《写在人生的边上》、《人·兽·鬼》、《围城》分别是什么体裁的作品?
《写在人生的边上》——散文集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长篇小说
84. 《倾城之恋》、《金锁记》、《传奇》是哪位作家的作品?
张爱玲
85. 余华是哪一派的代表作家,他写的著名长篇小说有哪些?
先锋派
《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86. 1998年余华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小说是哪一部?
《活着》
87. 《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这三本书的作者是谁?
林语堂
88. 林语堂公开倡导“不谈政治”,自称“言志派”,成为哪一派的主要代表?
论语派
8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问题小说”而闻名的女作家是哪一位?
冰心
90. 贯穿冰心全部文学创作的主题是什么?
爱——爱自然,爱母亲,爱儿童,爱人民
91. 巴金先生在新时期出版的被誉为“讲真话的书”的散文集是哪一部?
《随想录》
92. 《都江堰》是一篇游记散文,选自余秋雨的哪本散文集?
《文化苦旅》
93. 被誉为“诗坛祭酒”、“文学重镇”的余光中的代表诗作是哪一首?
《乡愁》
94. 舒婷的主要诗集有哪些?
《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等
95. 广义的“诗歌”包括哪些形式?
诗、词、曲、赋
96. 按照作品内容的不同,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97. 中国戏曲主要的表现手段是什么?
唱、念、做、打
98. 阅读和欣赏戏剧(剧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戏剧人物、情节冲突、戏剧结构和戏剧语言
99.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哪些环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100. 阅读和鉴赏小说,应该把握哪几个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和语言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分别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汉族,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子曰:“君子不器。”
写过一篇《君子不器》。现在仍是这个观点,但有少许的改变,或者说增加吧。要多方位、多方面提高自己,学习领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是做什么就学什么,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益的,就可以、就应该去学习。按照小时候学校里的标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是好孩子。哈哈。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嘴巴嚷嚷老半天,也没见动静,以后谁还信你的?先做后说才能取信于人。“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志不移”,发再大的誓愿,也不如行动上的实施。说再多也不如做实事。老说要改要改,行为上还是老样子,嘴巴说破了又有什么用?行动胜过万语千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与后面的“群而不党,党而不群”差不多。以前写过一篇《群党之分》。勾结为伍不是君子所为,结党营私肯定干不了好事。要能够做到与众人都和睦相处,私底下没有拉帮结派,搞暗箱操作,一方面需要心胸宽广,能够容下各色人等,另一方面需要光明磊落,不投机取巧。
读书笔记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
学习,太重要了。我庆幸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庆幸我可以不带功利目的去学习。如果没有这些阅读的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不会从书本中使得自己开拓眼界、敞开心扉,我的思维观念不转变,抑郁也难以康复;如果不是这些阅读习惯,我不会看那么多书,不会对文学产生兴趣,我这个中专学历的人也不会想到成为作协会员得到认可、让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是有学习的兴趣,我这个电脑白痴不会想到去做个人网站和博客,更想不到现在竟然可以做网站编辑,而且工作也得到一致认可。没有学历有什么关系?没有文凭有什么关系?我有一双眼睛,我可以阅读和学习,每每有了新的领悟,获取了新的知识,丰富和充实了自己--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感到满足和骄傲的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这么说,要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别人。沟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别人体谅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体谅理解别人。
读书笔记三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细看各篇,学而篇第一只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
纵观全书,《论语》很全面的阐明了孔子的思想,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他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苛捐杂税,“苛政猛于虎也!”,也主张“克己复礼”;在自身修养上,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在教育上,他主张“有教无类”,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格局,他也主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两个弟子的`同一个问题,他给出不同的建议,所以在周游列国时,即使如何困窘,他为弟子们始终树立榜样,并时刻不忘对他们的教诲。
而我觉得,《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也因而无比强大。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这说明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治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与贫富无关。“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对礼的遵守,那么,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快乐。
而孔子在《论语》中反复作为做人立身之本的孝悌,也是给人以最朴实的启发的。从孔子对孝的阐释--“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中,我们受到的心灵震撼,是不会比其他孔子所教诲的更深刻的大道理少的。细细读了这些话,我们的心中,是会产生深深的歉疚和反省的。我们会发现,我们做到的原来远远不够。所以,从这一刻起,更加爱我们的父母吧--以孔子的谆谆教导为心中的指标,时刻问自己一句:“你做到了多少?”
当然,孔子毕竟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了,那是一个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奴隶社会,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的最终理想,是要恢复周礼,维护奴隶阶级的统治的,无疑,甚至对于那个时代而言,他都不是一个进步者。虽然,封建统治者在孔子死后,突然将孔子的儒家思想捧至独尊地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但那时的孔子的思想,早已被一个叫董仲舒的人狠狠加以改造,后来又被朱熹越解释越离谱。所以,在孔子自身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其实并不是很进步的。而且,他其中的一些思想,也确实不是完全能让人认同的。比如他说如果父亲坐了错事甚至犯了罪,儿子不仅不应该揭发,而且还要帮助努力隐瞒。这在今天,不就成了同谋、共犯了吗?他还轻视妇女,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我们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摆明了是侮辱嘛!他也轻视劳动和农事,樊迟问稼桑之事,就被他称作是没什么大出息的人。
总之,《论语》中,有值得学习的,也有一些小小的值得改进的,但它无疑是伟大而杰出的。一点小瑕疵掩盖不了它强大的光芒。
一本《论语》,虽薄薄百页,却可以读得很厚很厚。读《论语》,我想,需要的正是这种将书由薄读厚的智慧吧。本人资质有限,初读《论语》,谨把自己一点小小的感悟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