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从小酷爱丹青和诗词歌赋的缘故,一直对名山圣水、天下风景情有独钟。临窗夜读,也总爱在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间寻寻觅觅,流连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之中……
在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一幅幅醉人画卷色彩纷呈,跃然纸上,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苏轼的“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是一幅重彩工笔画;杜荀鹤的“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飞”似一幅水彩画;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如一帧泼墨写意画......这些诗词或着眼春夏秋冬四季,或取景于晨曦晚霞,或逢窗窥探晓星,或林中夜枕秋月,或牧童横笛于牛背,风物多彩,曲尽其妙。
但不知何故,我总对王维的写景诗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他擅长绘画之故,他的诗句总是充满诗情画意。
他的《使至塞上》多有传神之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开阔,意境雄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了一幅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而他的《田园乐》之六更是绘声绘色,诗中有画:“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鸣山客犹眠。”先从大处构图,后由小处着色,继而详细描写,红、绿二字一出,景物瞬间鲜明,着色过后,再行渲染,桃花略带雨滴,碧柳深笼轻烟,然后满地落红,家童未归,不曾洒扫,别有一番情趣。远处有莺啼之声,近景山人犹睡,自成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立体图画……
当我在艳阳高照,草长莺飞,柳绿花红,春波荡漾的日子,徘徊在古诗名作之中,总是忽地有客居东莞多年来所见的一道风景掠过脑际,萦绕回荡,挥之不去。
那就是东莞市樟木头镇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它座落在有“小香港”之称的樟木头镇石马河畔,园区内18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林,苍苍莽莽,一望无际,薰绿色的.远山逶迤叠翠,伸向远方,最后与湛蓝湛蓝的天际融为一体,令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荡气回肠之韵。
樟镇的观音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丛林茂密,碧绿满园。堪称世界之最的那尊33米高(不含基座)的花岗石观音像掩映在绿林丛中,充满禅韵。
观音山春天繁花似锦,百花争妍斗艳,蜂鸣蝶舞;夏日林荫密蔽,溪流潺潺,沁人心脾;秋季嫩绿依旧,绿海翻腾,秋风送爽,百果飘香;冬令北风送爽,气候宜人,候鸟栖居,枫叶烂漫,红梅吐蕊,煞是迷人。
在碧水、蓝天、绿树、桃红、梅白这些艳丽和缤纷的色彩间,我看见观音山下普渡溪的小桥,犹如画家笔下随意的点缀,在新黄嫩绿、春风妩媚的三月,我伫立在桥头欣赏山景和湖水良久,空气清新洁净,万籁俱寂,湖光山色旖旎曼妙,令我悄然陶醉其中,不知归时......难怪古文人墨客很久以前便在佛光岩上留下“南天圣地,百粤秘境”的感叹。
行行停停,停停看看,我来到了老仙岩的观瀑台,眼前便豁然开朗,一道宽阔的瀑布如一条长箍的白练或玉带,从高达百余米的山谷,自感恩湖飘飘而下,仿佛一抹飘逸的灵气,点缀在崇山峻岭之中,远远望去,有如一位端庄秀丽的古代仕女,冰清玉洁,正手托白莲,迎风而立,别具一番清新脱俗之美。
在观瀑台下仙泉瀑布的出口,有一处天然的回音壁,壁呈弧形,崖壁光整,如果你站在崖壁上,面向山谷高呼高歌,顿有山鸣谷应的感觉,如声叠三次,袅袅不绝,令游人啧啧称奇。
观音山不仅风光俊秀,不虚“百粤秘境,南天圣地”这美誉,而且气候宜人。
虽地处亚热带,可它盛夏之时的气温,仅有24摄氏度。
这清凉之地不仅四周群山叠翠,绿树环合,更有原始山垒结岩而砌,无鸡鸣犬吠,远离尘嚣,不愧为一片繁华都市中的世外桃源。
独特的山水造势,形成了它颇具特色的水体景观。普渡溪散漫悠闲,涧泉放纵不羁,瀑布飞泻直下,潭泽深邃莫测,每到春夏之间,碎玉般的瀑布从崖顶飘落,经山谷阳光照射,顿生五彩,引人注目。仙泉瀑布“云崖散珠”,人字瀑“清天飞雨”,龙泉瀑“玉树含花”,洗心瀑“芳心吐媚”……众多瀑布皆作珠玉状随风飘落,妙趣横生,不失为南粤赏瀑佳所。
登上观音山顶广场,看见游人如鲫,梵歌袅袅,笑语欢声不绝入耳。向西眺望,可见到莞水如带,东江波光粼粼;向东鸟瞰,则见群山罗列,翠盖弥彰,云封雾启,如人间仙境……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山水皆丽,既有南方山水云吞雾吐、气壮山河的特点,又有江南园林般的曲折回环、明朗俊秀。那变幻莫测的佛光,壮美耀眼的日光,神秘缭绕的云雾,把你牵引到无限的遐想之中。
置身其间,似乎彻悟了李太白“桃花流水沓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名句。
置身“国际制造业名城”这座独具特色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此时此刻,无需再去苦苦寻觅心中梦萦魂牵的风景,樟镇之中的观音山,就是一幅精致美妙的山水画图!
二零一一年五月七日,我有幸参加了绿色军营户外组织的驴友登山二十三人团,东观音山到喂子坪的穿越。东观音山位于长安县境内,在沣峪口十三公里处的喂子坪乡玉皇坪,是我国佛教发源地之一,相传这里是观音菩萨老母的道场。远眺观音山,碧绿群山中,白峰凸起,犹如莲台花座,而岱顶的观音老母殿就处在这朵莲花蕊上。岱顶四周的山坡分而东,西,南,北四个静池。观音山景区寺庙众多,有玉皇庙、水帘洞、三圣寺、南雅寺、山门寺、中佛寺、观音正殿、送子殿等十余座寺庙。观音山西边的山沟有法华寺、感悟寺、万峰寺、青岗岭四个寺庙。观音山山势雄伟挺拔,风景奇秀,一年四季游人不断,各寺庙香火十分旺盛,常有四方僧人、信众来此参禅悟道。
大约九点钟,我和大家一起沿着蜿蜒的石阶山路徐徐地向上攀登。行至半山腰眺望,但见群山巍巍,郁郁葱葱。松林幽寂,溪水潺潺,悬崖峭壁,云海涛涛,迷雾茫茫。这时,我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渐渐与大部队拉开了一段距离。在不知不觉当中,我来到了看似规模宏大的庙群跟前。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是三圣寺,主庙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北庙塑像供奉着弥勒佛,弥勒佛正笑呵呵看着来往行人。我们稍做休息后,继续向前赶路,穿过一股泉水喷涌而出的龙王洞侧小路,翻过一个大山梁,就到了去西静池的岔路口。沿着陡峭山路前行不久,我们便可以目视观音山的岱顶了。岱顶就像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夫人,拄着副拐杖,掩着满是皱纹的脸,招呼着我们快点过去。大家顿时来了精神,沿着崎岖的山道迅速前行,一口气就爬到了岱顶的山门寺附近。
山门寺前有两棵虬曲苍劲的古松,号称“松神”,据说是李世民当年拜山时种植的。因为这里海拔太高,达两千一百六十六米,寺庙里喝的水主要依靠收集雨水集中到水窖,沉淀后再拿来饮用。照明的电是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的。穿寺门,越过弥勒台,在六棱亭下大家稍事休整片刻后,继续爬行,登上了中佛寺。站在中佛寺庙前高台上远眺,但见东边的群峦中,一簇山峰,直插云霄,那里就是著名的九鼎万华山。西边,那峻秀的圭峰也掩饰不住急着与群峰争高,露出尖尖的形体,恰似一面大旗杆插在了上面。我走进送子殿的观世音菩萨塑像前,面对着香烟袅袅的香龛,忍不住点上一支香,烧香许愿,然后朝功德箱投了五元钱。最后进入是观音老母殿,面对着凝重的观音老母塑像,我不由肃然起敬。在殿内,我见到一位将头发结成发髻的老者。此人个子虽不高,但眼睛炯炯有神,印堂发亮,眉宇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与老先生攀谈,方知他是西安西郊人,叫何赫渡,从新疆退休回来。他现在在山上修身养性,著书立说,已在北京出了一本长篇小说《黑豆》,xx为其作序。临别时,他赠我一幅字,“山高人为峰”。字体遒劲有力,没有数十年的功力,绝难写出如此豪放的好字。
下午三点,该下山了。我们无奈沿着幽静的山道绕来绕去,经过长时间跋涉,终于到达深山古刹————法华寺。该寺坐落于酷似莲花形状山体的谷地之中,建于何年不得而知。古寺后面有座七级舍利塔,圆照法师当年就在这里修行过。他以求愿往生西方为目的,自谦“一生以学习为正修”。圆照法师以佛教为毕生事业,兴办佛学院,教授佛法,随缘不变,护持草堂古寺,晚年潜居观音山法华寺,讲授华严经、净土五经。圆寂时得舍利六彩骨花无数,心脏焚而不化,上显圆照二字,熠熠生辉。在圆照法师圆寂时,他说自己死后不用助念。他给别人念了一辈子经,轮到自己时,难道连这一点把握也没有吗?据说圆照法师死后,心脏成为舍利,埋在了七级舍利塔下。
走进寺院大门,我看见一垂发长苕的老者站着,旁边的条凳上放着一把长笛。他自称是西安西郊人,在此修身十年。我们与他开玩笑说:将来退休后要来此修行。他听后哈哈大笑,反诘我们:“你们能耐得住寂寞和孤独吗?”大家无言以对,只是哂笑不语。听佛音袅袅飘荡于天空,清脆婉转的鸟鸣流于群山间,泉水潺潺,缤纷的野花绽于层峦,我顿时觉得自己的走入了仙境,一位体形瘦小,腰背略弯,银发似雪的老人,对我讲着人生的真谛。人生匆匆,老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来斗去,实在无聊可笑。面对一切人生的各种挑战,泰然处之,从容应对,才算是进入了人生的大智慧境界。
夕阳西下,巍巍连绵的群山,“青黛染成千丈玉,碧纱笼罩万堆烟”,多么清雅幽静的迷人地方啊!已经是晚上七点钟,我和大家一样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在喂子坪的公路旁登车返回,一天愉快的旅程至此落下帷幕……
从观音山回来,将拍好的图上传到相册,三妹看到后说:你这是要踏遍观音吗?我嘿嘿一笑,回曰:拍遍观音山。
观音山就坐落在本溪县西边,俗称西山,据说还有一个名字叫老蹲台,因为观音山形似一只老龟趴在那里,迎日而出,驮日而沉,故有此名。
纵观本溪县的山山水水,有名有姓者甚多,到是观音山的从前最是普通不过。后来,为了适应旅游而开发,集众人之资,在龟背之上建山寺一座,又因一座大玉佛而得名:观音山寺。遂又得以扩建,依山势而延续下来,成今日之规模。山寺现今还在建设中,正门及二寺还在规整之中,此处且不多表,单讲一座山,一些风景。
山下小镇人口并不是很多,出门游玩远达欧美,近去日韩,略近些多半是铁刹山、关门山、本溪水洞等以国家级风景命名的旅游区,观音山最近,则多半为茶余饭后,健步消食之用。
从观音山脚下抬级而上,有数条路可供选择,有石梯直达山顶,亦有盘山而行的步道,如今还在建的还有直对山门的朝圣道,另一条为车道,从步道接至车道,便可援路登至山顶。石梯道多伙年轻人三五成伙,结伴之游;盘山步道则多为强身健体的中老人所爱,花上个把小时,转了一个大圈,达成所愿;朝圣的路尚未开通,只可遥看观瞻,且作遐想;车道需要拐到岭外,笔者则爱这条步道,只缘秋日高阳常常眷顾这条路,给秋寒的人们带来些许暖意。
笔者于饭后约上二友人,缓缓步行至山上,只见高大的牌楼,极尽巍峨,有联曰: 白云来去处,松风微动多清韵;鸟语有无间,钟磬遥闻书妙法。走过去,再回头看,亦有一对:座上莲花,观看北国四时景;瓶中杨柳,拈来南海一枝春。牌两侧植有松柏、梨树等树,笔者最喜欢牌楼左边的白桦树,秋日的天空下,黄灿灿,充满另一种情趣。偶有几辆自行车搁置其中,文艺范呼之欲出。人到中年,石梯道多半不在选择之中,缘步道而上,高大的火炬树红灿灿,低处的槐树黄澄澄,伏地的'三叶草还是湛青的,间杂着白色的小花,偶露温柔。人们怡然自得地行走,像缓缓流动的水,感受秋日的太平气像,一颗心少了黑夜的惊惧、炎夏的炙感以及工作和生活的负累,将所有的不适抛开,在这秋日的观音山将一颗心缓缓松开,哪怕不参禅,不悟道,只是感受生命的一时惬意也好。
石道有新铺就也有旧日铺的,棱角分明的石块,被切割成不等形状被镶嵌在地上,石头们乖乖的,让你的行走更事平坦更安全。当然,你能看得清石们的纹理,亦可遥想它的形成过程,也可能会想起,你这半辈子可曾也这般为他人贡献过。
走在石铺的坦路上,越走越高,在高处,你可以回望一下小镇,烟火人间,如花生命,大抵每日都是如此,右手边的格桑花虽大已凋谢,但也不排除偶有几朵笑脸,扑入你的眼帘,粉的,白的,开着的,落下的,结籽的,各具姿态。格桑花的背后,是依山的而生的树木们,柞树高,松树挺、槐叶黄、榛叶落,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们,最喜欢那十余株枫树,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赤红夹杂着橙黄。原以为观音山没有枫的,这偶一相逢,倒觉得此身已在关门山,或是老边沟的枫儿挪了地儿。谁说观音山没有好风景,原来只欠了一个发现风景的眼睛。
且行且观,一片屋檐画角串起长廊通道,将观音山点缀的有了几分古意。旁立‘吉祥’二字的风景石,拍照留影者甚多,似乎归去,也将这充满祥和的字意带在身上,从此有了个好兆头。且容我放下自己,单单的留下两个字,给风景一点留白,给自己一个自然。
友人未能驻足,我已落了一程,便三步作两步,匆匆收下洋溢的诗情,有黄色间隔着红色的草叶将我的目光吸引。“这是什么草,这么可爱,且颜色不一。”正自傻傻观想,友人呼我,一个傻女子便急急撵了上去,她二人低语,我便未及细听,已见眼前又一座大牌楼拔地而起,与山下成呼应之势。
再往上,石路消失了,土质的车道倒也平整,本是休息的午间,也有车子呼弛上山,或观山阅景,或求签拜佛,各有来意。当然,也有善男信女虔诚的一步一步上得山去,求个诚意,得个心安。山势渐急,步子之间已觉微喘,看来是素日少锻炼之故,到是两友人安然阔步,边行边聊,聊风景,感生活,自得其乐。
我独对路边的小黄花有了兴致,秋阳下,她自微微地露着些脸庞,几片叶子绿着,宠儿似地捧着花朵,将人的一颗心惹得软软的。到是那落了花、生了白针的菊科植物,让我知道,花儿再好,终是个秋啊。
因工作时间已到,乃回程,从半山往回返。记得从前登顶时,也曾将寺檐角、燃香炉、功德碑细看过,到底是这寺佛佑着人,还是人佑着寺呢?在寺的居士告诉我,那佛是拍不得的。至于为什么,并没有告诉。后来我自己静时想,佛大概只能是庄重地供奉和信仰着,却不能亵玩吧。袅袅的香火和缭绕的禅音,感受到一颗安宁的心。寺角的铃铛被风一吹,叮当做响,一枝老柏将枝桠伸出来,既活泼又严肃,宝刹的慈祥和庄严,呼之欲出。纵隔时日久,亦觉弥来新。
山上俯看人间,山下仰看山寺,人生一世,是行走,也是修行。遑论是行走,还是修行,亦不过只是看一场风景。好吧,只当是看一场人世的风景吧,还记得那联中言:座上莲花,观看北国四时景;瓶中杨柳,拈来南海一枝春。
看风景的人知道,情不在身外,景当在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