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
2、用佛法衡量自己,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用佛法改正自己,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
3、我们若有感恩的心,便不会缺乏感恩的事。睡前为今天一天献上感恩!
4、因为有未知的存在,于是便有发现的快乐。
5、我们每天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下一代的世界。
6、人要常笑,不要不开心;前面是绝,希望在转角。
7、宽容,是使人能容纳异见,而与之相辅相成。
8、我们要不断地把充满杂念的脑子扭回到当下,这就是我们的修行。
9、不奔走权贵之门,不会自讨没趣;不逢迎顺非之心,不会自感惭愧。
10、不要任意挥霍时间或话语,因为这两样事物是无法收回的。
11、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份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12、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13、人生乃是给予和接受的平衡,既照顾到你,也照顾到别人。
14、有些事情不是因为难以做到才失去信心,而是因为失去信心才难以做到。
15、最甜蜜的声音,是仁慈的话,它永远带来阳光。
16、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自由翱翔。
17、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瞭解他。有智慧的人,则努力地想瞭解自己。
18、生活中的每个问题与挫折,都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19、处贫如富,处贱如贵,无勇而威,与世交通,终身无患难。
20、幸福与快乐是如此的垂手可得,俯拾皆是。
21、事事反己,世上尽可恕之人;时时问心,腹中少难言之隐。
22、乐观的人,从挫折中看到成功的契机;悲观的人,从挫折中看到失败的来临。
23、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
24、如果你想参与人生的游戏并且赢的话,就得全心全力而为。
25、打开心灵那扇窗,你将会发现:原来快乐与幸福是一种感恩、祥和与宁静的心灵状态。
26、欲望,就是努力想变得不同。一旦不再想变成什么,我们也就不再努力去得到满足。
27、别企图想做得十全十美,只要能做个不错的模范就成了。
28、每一次微笑,就是把仁慈与积极的能量散播到世上。
29、把你所知的跟他人分享,就能够真正拥有影响力。
30、脾气好、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是好人。
31、多一分踏实,少一分空虚;多一分清静,少一分烦恼。
32、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人生充满希望,去做就对了!
33、心灵贫瘠空虚的人,再多的世俗财富也无法丰盈他内心的贫苦。
34、孝顺,就是在父母需要你的时候,能欢喜付出。
35、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36、一个人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对自我的认同。
37、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38、只要发愤图强、越挫越勇,一样可以走出昔日的阴霾,而看见令人雀跃的彩虹啊!
39、学著以爱来看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在清除心中的愤怒与仇恨。
40、磨难是幸福伪装的面貌,伟大的磨难背后都藏着伟大的幸福。
41、纷争起于我要、我是、我胜。烦恼源于心私、心邪、心疑。
42、宽恕是除了爱之外,我们另一个可贵的赋予。
43、修行的心境是轻松、自在的。因为真正修行的人,没有所谓的压力;有的,只是努力。
44、我们因为拥有太多,因而失掉了自由!
45、我们常为失去的机会或成就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
46、我们的心能够平静,是因为我们在观察它,而不是迷失在其中。
47、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48、快乐,只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地方。
49、推一个人,不如拉一个人;讨厌一个人,不如同情一个人。
50、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终将遍体鳞伤,所以,绝不去恨人。
1、戒的目的是要使我们的身口意保持平衡与清净,进而修习禅定,由此显发本有的智慧。
2、有了生命价值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负责任的思想做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
3、以上求佛道之心觉悟人生,以下化众生之心奉献人生。
4、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现成茶饭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风味,没有那个东西。
5、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
6、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法,我们生在世间,只有随顺因缘而有所作为。如果我们的作为违犯了因缘的规律,认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顾一切条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会行不通。
7、业由心造,一切染净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8、世间森罗万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们在主观上存在妄想执著,才改变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9、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
10、学习佛法,一个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11、只有随顺因缘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随顺因缘,才会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随顺因缘,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12、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做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13、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14、心空者,不是不要这颗心,而是空去自己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著。在空掉妄想执著的同时,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显现。
15、一切随缘——随缘消旧业,随缘度众生,随缘了生死。
16、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的落实。
17、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觉地感恩,我们的心态会非常之平和。这有利于我们心胸的开朗、烦恼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18、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19、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个体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20、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
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21、不该听的事不要去打听,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出口,不该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乱想。
22、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门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是我们处世待人的根本原
则。
23、修行说起来没有别的诀窍,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执,就是要把蒙蔽在觉性之上的种种障碍,如贪、嗔、痴等烦恼,一层一层地剥掉。
24、佛告诉我们在家信徒要通达世事、如法求财,做一个诚实的劳动者就可以自强自立。这是学佛成佛的基础。
25、盲目的、没有节制的自由恰恰会给我们带来不自由,而对贪、嗔、痴的约束则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与觉性。
26、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关、休戚与共,自我生命的价值仅存在于为他人、为群体的无私奉献中。
27、修行要落实在当下,做一切事业、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实在当下。
28、“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要不离觉悟来讲奉献,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会偏于一面。
29、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对应的戒条,如法行持、成就律仪、无所毁犯,就有相应的解脱自在。
30、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31、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显现;唯有奉献,心量才能广大如虚空。
32、要把尽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33、只有真正从心灵深处将对事物的种种界定、分别、妄想扫除干净,才能够真正见到诸法实相。
34、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严,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严严实实,不会有漏洞。有戒律,我们的修行才有保证。
35、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6、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等一切对立面完全统一了之后所显示的无分别智,才是平常心。
37、外在的和平要以内在心灵的和平为前提,而内在的和平要从把握好我们的当下一念开始。
38、学佛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39、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包括佛在内,因为没有了众生就没有了佛。
40、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41、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42、“佛”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会中,那才是真实的受用,那才是无相的佛法。
43、平常心是一种平等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爱,是面对芸芸众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44、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45、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46、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地排除不利条件。
47、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无挂碍;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挂碍。
48、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49、修行能够改变命运,努力能够创造辉煌。
50、世出世间、有为无为,全在于自己的精进努力。没有自然的释迦,也没有天生的弥勒。
1、修行无非就是要调伏我们的妄心、妄念。
2、有一些不会处理烦恼的人,到处自找烦恼,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大家都对他有意见的气氛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样要求自己和怎样谅解他人。
3、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做得了主。
4、做到了“诸恶莫作”,心灵环境就得到了保护;做到了“众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开发。
5、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不起分别,不等于没有分别。自性分别还是有的,只是不执著。
6、尽职尽责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人伦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7、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
8、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
9、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二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
10、我们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是另外一回事。不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这是辩证法的道理。
11、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却有所求,那就是世间的善缘、有漏的善缘;反之,广结四缘无所求、不著相,无人无我无自无他,那就是无漏的善缘,那就能够成圣成贤。
12、禅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见佛性,自成佛道。
13、有了“我”的执著,就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忽视了他人利益的存在、忽视了他人意见的存在。
14、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的人没有敌人。
15、对所有的人都要感恩,慈悲心就能建立起来。
16、诸佛有没有老师呢?有,佛的老师就是法宝。这里的法是指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17、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赎者的关系,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父和徒弟的关系。
18、要清净世间,首先我们每个人要先清净自心,要用因果来规范心念和行为。
19、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人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善是恶。
20、以“觉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献人生”之实践成就大悲心。
21、有大智慧的人没有烦恼,因为他把万法的本质都看得非常透彻,不被一切现象所迷惑。
22、在这个生活的世界里,在时间上只有无数的异时连续互存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只有无数的同时互相依存的相对关系。
23、贪心也好,嗔心也好,痴心也好,都是从本能出发,然后衍生成为生命堕落的催化剂;超越了一定的界限、超越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
24、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难,就能战胜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
25、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举心动念之间来修。起一念善,就是种善因,就会有善的果报;起一念恶,就是种恶因,就会有恶的果报。
26、能够在喜、怒、哀、乐面前,应付得过去、排解得开、不生心、不动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们做功夫所要达到的境界。
27、“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不存任何疑惑,直下承当,然后念兹在兹地保任,人生的问题就解决了。
28、修行,就是转化业力为愿力。
29、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辉煌,都是从苦中来。事业的成就如此,学问的成就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30、做同一件善事,以世间善法的观念,有所求而做,就成了有漏善法;以无所求的心去做,就是无漏善法。
31、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
32、我们做功夫,就是打扫心地,让心地千千净净,生长一切善根、生长一切善法。
33、世间与出世间并不是两回事。一切从对立的心态出发,就是生死,就是世间;若能心包太虚,烦恼即刻成菩提,世间也就是出世间。
34、不要把我们现在所做的看得太小,只要我们有这个心量,小能变大,少能变多。
35、见到任何事不动念,就像镜子照物不留痕迹。功夫在这个地方做,就叫做“照见五蕴皆空”。
36、我们做功夫,得到受用以后,不是把这种受用来显异惑众,而是用来做平常的事、做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做那些人们生活中一件也不能少的事。
37、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但大多数人由于自我封闭,意识不到他本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38、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
39、作为在家佛门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40、过去的不可得,未来的还没有到,当下也是当生即灭。就要在这当生即灭的时候,抓住当下这一念,面对世间、面对烦恼、面对生死。
41、所谓孝顺,就是要尊重体贴、恭敬侍奉,让父母心生欢喜。
42、保持一种令人欢喜的语言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际关系稳定和谐的重要方法。
43、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决痛苦的办法。向上者,求证无上大涅槃;向善者,从一点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44、一切高深的东西,都是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做。
45、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
46、在背后绝不说家庭的长短,更不说父母的长短。
47、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有感恩的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与周围的所有人、与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
48、佛教的修行,以信为基础,以解为先导,以行为落实,以证为圆满,是为信、解、行、证。
49、家庭是道场,尽大地是一个禅堂。
50、智慧是我们领悟了世间万象互为缘起的事实后,内心呈现出的高度的觉照和辨别力,它能使我们摆脱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种种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