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论语作文经典语录 正文

论语作文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9 00:29:19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后从之。”君子在没有做成事情前,不会夸夸其谈,而在做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向世人说是自己做的,“君子”不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继续努力,这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从光鲜的外表和花言巧语来分辨的,而是应该看他的行动。他认为:“君子应呐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说付诸行动,用行动来证实。语言不重要,毕竟行动才是语言的火花!

“君子”是《论语》中的主角,而我们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将这个主角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下去!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3、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8、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16、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7、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8、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1、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2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3、礼,与其奢也,宁俭。

24、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8、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29、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富且贵焉,耻也。

30、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1、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2、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5、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其取。

3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3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40、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1、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

42、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4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5、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4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4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4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9、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5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5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5、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5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57、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5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5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62、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63、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64、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

6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66、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67、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68、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69、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70、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第一篇 《论语》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第二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