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
《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1
最初认识李老师是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她关于家庭教育的视频,我曾经专门找了她长达几小时的视频认真听过。李教授能特别自然地从犯罪心理学过渡到家庭教育,从她的专业角度切入到家庭教育领域,还给出许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幽微的人性》这本书,阐明了许多的犯罪来自于早年的心理伤痕和人格塑造,人格问题源于早年,李教授之所以进行家庭教育的宣讲,就是要让父母明白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为了未来能减少人格异常,减少犯罪的发生。
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的身教影响。孩子年龄越小依赖心理越强,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在父母攒下的金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学历的高低,亦不在父母的事业成功与否,而在于父母在他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以及在孩子依恋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所强调的、坚持的东西,如“咱人穷志不短”“人活脸,树活皮”等。这些话语在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孩子成年后,甚至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稳定是塑造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前提。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生物体”(婴儿)被抚育成能够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尽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工作场所。但无论我们走出的社会圆圈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这个圆圈的轴心,也是我们的归宿,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的家庭。因此,家庭是人格教育的关键场所。要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家庭。
孩子每个阶段需要父母做什么,哪些是基础性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去学习?如果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会自然懂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要以为一个孩子吃饱了喝足了,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就万事大吉了。他是顺其自然地长大了,但这种孩子人性有缺失,心理有病态。因为现在的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们,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毛病”时再教育已悔之晚矣。
所以,李玫瑾教授呼吁一个问题,就是6岁之前父母不要离开孩子,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12岁左右到18岁前后,如果孩子出现了逃学、网瘾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就是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父母没有给到他良好的心理抚养。
父母教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就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你后来再教育他是没用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怎样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怎样去帮助那些对养育儿女一无所知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愿我们的孩子们能用感情、用心、用正确的观念和态度面对世界,对他人温柔以待,学会判断是与非、善与恶,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对个人行为的责任感。
《幽微的人性》读书笔记2
一、重视儿童早期早期发展
李玫瑾教授在书中说:人的问题都是早年的问题。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父母皆迫害,可能大家也有了解。所有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个都会感觉心里不舒服,家长所有一切都给了孩子,孩子为什么还会抱怨呢?其实关键不在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更多的是在于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是否满足。
李玫瑾教授在书中提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期也乱也困难,但是那个时期的好像这些案件没有这么恶劣,那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了,为什么案件会这么多?最大原因在于作案人的这些情感异常,情感异常在哪里?
在于他们成长过程中情感养育的这个过程缺失了。其实这一点就很好理解了,特别是深圳这个地方,家长很多都是双职工,孩子早期成长过程当中,家长的陪伴时间没有那么多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每天晚上家长也有陪伴,但是更多的是用在了学习辅导上,而学习辅导是一个对双方压力都很大的事情。这个是现实的问题,因为在深圳这个地方要想生存下去,那家长上班双职工也是不得已的。第2个原因就是深圳的升学压力真的是很大,无论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在这个压力之下。
那么这样一来情感养育,情感抚养情感陪伴的这个过程是有很大缺失的。作为教师,我们能做什么?
二、我们作为教师还能做什么?
我们作为教师很难去改变这些客观的东西,甚至比如说我们现在发现的一些家长养育孩子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就让问题在自己这里结束。
三、悲悯、理解之同情
李玫瑾教授书中提到的这么多,这些罪犯都是罪大恶极。但是,李教授讲到的更多的是他们犯罪背后的原因,不是说帮他们洗脱罪行,而是分析这些问题来自哪里。这一点对我自己触动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作为一个年轻老师,当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的就开始去批评,急于去指导去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很少去真正的停下来去问、理解问题出在哪里。但读了这本书当之后我真正思考:理解之同情,理解孩子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批评。在书中当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点:如果我们遇上罪犯,怎样才能救自己一命,不要喊叫,把你把他当做你好久未见的一个小学同学,问他你是不是遇上什么难处了,我能帮的一定帮。“你是不是遇上什么难处了”,这就是理解之同情。
四、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乖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如果一个人早年被教成乖孩子,他的情绪从身体上表达不出来就回到心里去了,也许就会积攒仇恨,那些变态的搞爆炸的人基本上都是这种人。很多罪犯很多都是很沉闷的内向的,表面看起来很老实的,所以乖也有可能是压抑人性的。但是在我们从小的教育当中好像过分强调了“乖”这一点,仿佛乖和听话,这个就成了一个判断他是不是好孩子的准则。但是其实这样是压抑了孩子的天性的,孩子乖了,他有很多想法和做法是压抑在心里面,慢慢的积攒就会积攒仇恨。但我们平时在班里面的时候是很少关注到这些默默无闻的乖孩子。所以,这一点对我的启示是:多多关注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我们要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当中去关注他们。
五、视野
对于孩子视野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孩子们的更多的视野和心思都是在学习上,学习成了一个唯一的结果和评判标准。但正如书中所说:读写算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最重要。
应对校园欺凌,专家开出哪些“药方”
儿子在学校男厕所被同学用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扣在头上,被同学取不雅绰号,出现失眠、情绪激动、恐惧上学等症状,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近日,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社交平台流传,文中关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事件仍在调查中,但校园欺凌这个话题再度引发热议。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起。校园欺凌频发的原因是什么?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如何追责?面对校园欺凌,社会还有哪些短板有待补齐?
“上小学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发生校园欺凌这样的事情,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检讨,有没有从小给孩子一个自尊自重自强的教育,重视孩子内心的成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认为,校园欺凌案件频发背后应探讨的并不是一己之责。
阮齐林提出,校园欺凌主要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该类行为的发生存在一个氛围,即以多欺少或是恃强凌弱。阮齐林称,从心理层面上说,欺负者与被欺负者对“欺负”这件事情是认可的,欺负者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被欺负者通常也因害怕而默默承受和不敢反抗。“校园欺凌涉及到人性中潜在的野性,关键是看家长、学校和社会有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
心理教育工作者钟秉颖表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行为,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关注发生欺凌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如何产生的?”
钟秉颖举例称,小孩之间以“玩笑”“恶作剧”之名发生相互推搡摩擦时,一般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一方在无意推搡后进行了道歉,另一方及时表达不愿被这样对待,双方的矛盾得到化解;二是在一方推搡后哪怕说了“对不起”,另一方也要反推回来以牙还牙,矛盾不断升级,并种下一些“恶与恨”的因子。“在这些小事上,老师与家长往往会以为是孩子间正常的打闹,但在孩子心中会不断积累委屈与不公,又没有成人的干预,等下次一方找到另一方的弱点时,就会进行有目的的报复。”
专注于反校园欺凌的“减低校园欺凌”公益项目负责人沈旭认为,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我们是否可以不要那么快判断孩子是恶意还是非恶意,而是去了解过程,分析每个步骤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沈旭曾经接触过一个有校园欺凌行为的孩子,这个孩子存在智力发育障碍,行为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只要看到比他弱小的同学,就会上前进行挑衅,并观察对方反应进行下一步的攻击,或用脚绊倒同学,或向同学吐口水,老师一度劝其退学。“我刚遇到这个孩子时,就在想为什么这个孩子有那么强烈的攻击行为?”
沈旭通过与孩子的父母沟通后得知,这个孩子由于智力原因,从小时常被小区里的同伴恶作剧,上一二年级的时候被女生欺负,被同学脱裤子,等他长大一些后,就有了要欺负女同学的意识。沈旭说:“怎么判断目的是恶意的?欺凌行为背后一定是恶的吗?产生恶之前发生了什么?这值得我们重视。”
在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看来,处理这类事件要遵守一个原则:“以保护孩子为前提,教会孩子成长,教会他们怎么去面对生活,而不是让他们受到惩罚和伤害,让他们感到害怕,害怕并不能解决问题。”
“要把孩子当成孩子。”李玫瑾谈到,家长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学之间相互欺负的事件在全世界都是不可避免的,家长要做的是教会孩子遇到这种事情时有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与处理。
阮齐林也认为:“校园欺凌不是存在于一个国家的现象,也不是当下才有的行为,想要得到改变,家庭和学校进行基本的仁爱教育是基础,小学时期正是树立和培养素质文化的重点阶段。”家长在此阶段应关心孩子的行为变化,老师应避免对学生使用“熊孩子”“笨孩子”等称呼,对班上成绩优秀与处于下游的同学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
沈旭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时,他们的经验是先对老师、家长进行培训,开设“老师和家长责备孩子的艺术方法”课程,协助双方共同构建与孩子相处的模板。
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仁爱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校园欺凌事件随处可能发生,这是个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对于校园欺凌,我国目前还缺乏健全的惩戒机制。
此外,熊丙奇提到,校园欺凌案是校内事件,也是公共事件,同时是法律问题,需要司法机关的介入。“如果被侵害的一方家长有诉求,学校就应该配合家长起诉施害人家长,追究相应的民事责任。”
如何避免校园欺凌现象
事件回顾
12月8日晚,朋友圈一则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剑指北京中关村二小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引发社会热议。一名学生家长称,自己10岁的孩子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欺凌”,甚至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此后,因为学校处理不当,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并被诊断成急性应急反应。中关村二小13日凌晨表示,认定其为“偶然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
校园欺凌事件存在已久,在网络上可以检索到各种触目惊心的事件。我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政策有哪些,以往校园欺凌事件又是怎样解决的。
我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对应措施
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一份《关于校园暴力案件的调研报告》中,对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这100起法院审结的案件涉及到未成年被告人159名。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但事实上,法院受理的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主要以故意伤害罪追责,而构成故意伤害罪又要求致伤达到轻伤以上程度。由此导致,对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故意杀人、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实施殴打、欺辱等轻伤害的行为难以追究刑事责任,甚至也不能进行治安拘留处罚,相当一部分校园暴力事件只能由教育机构内部处理。
就在一个多月前的11月11日,教育部联合最高法、公安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
《意见》指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
部分国家校园欺凌问题解决之道
校园欺凌是个全世界都面临的顽疾。各国相关部门以及学校从不同角度寻找校园欺凌的解决之道,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联邦政府由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组成了“联邦预防欺凌委员会”,督促各学校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并指导各州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法律或政策。如果学校未能对学生相关权利履行保护职责,则由司法部或教育相关部门来一起保护学生的相关权利的实现。
目前,全美有约40多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主要针对学校欺凌,把欺凌和其他的骚扰区分开来。在校园枪击案频发的今天,这些法律要求学校职员见到欺凌时必须立即报告和干预,调查并惩罚加害者,通知家长,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援助,以防欺凌升级到枪击。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出现早、问题多。为了应对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日本国会在2013年通过了《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法案规定,在学生因遭受欺凌受伤或长期缺课等重大伤害时,学校有义务调查相关事实,并告知学生监护人。该法还规定,当欺凌行为被认定有可能对学生身体或者财产造成重大侵害时,学校有义务报警。
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学校教职员工接受相关培训,还将应对校园欺凌的表现纳入教师的评估系统。文科省还会组织学生会和儿童协会开展道德教育和交流活动,并举行面向监护人的科普讲座。
日本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设立了“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当学校中发生因校园欺凌问题而出现自杀等严重事态时,该机构具有自行调查的权力,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调查,防止学校或教育部门牺牲学生的利益。
澳大利亚当地的校园欺凌现象也比较严重。2003年,澳大利亚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常见的校园欺凌、暴力、骚扰等问题,制定了《国家安全学校框架》(NSSF)。这是澳大利亚及全世界第一份国家级别的安全学校建设指导政策。它不仅以法律为前提,更强调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参与和全方位的合作,提供评估标准以及提供关键措施和实施策略,帮助解决安全学校建设遇到的实践操作问题,分别从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学校管理层、校本政策、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等9个方面制定了安全校园建设的核心标准。
韩国政府分别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电话117热线。
2014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通过了《人性教育振兴法》,正式以法律形式规定人性教育成为韩国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必修课,韩国也成了世界上首个推行义务人性教育的国家。根据法案,各级政府和学校将人性教育设立单独预算并制订相关教学计划,所有教师也必须参加人性教育培训,以确保义务人性教育落到实处。
校园应当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避免校园欺凌,各方共同保护学生的成长环境,校园才真会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
最初认识李老师是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她关于家庭教育的视频,我曾经专门找了她长达几小时的视频认真听过。李教授能特别自然地从犯罪心理学过渡到家庭教育,从她的专业角度切入到家庭教育领域,还给出许多具体可行的方法。
《幽微的人性》这本书,阐明了许多的犯罪来自于早年的心理伤痕和人格塑造,人格问题源于早年,李教授之所以进行家庭教育的宣讲,就是要让父母明白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为了未来能减少人格异常,减少犯罪的发生。
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的身教影响。孩子年龄越小依赖心理越强,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在父母攒下的金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学历的高低,亦不在父母的事业成功与否,而在于父母在他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以及在孩子依恋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所强调的、坚持的东西,如“咱人穷志不短”“人活脸,树活皮”等。这些话语在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孩子成年后,甚至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稳定是塑造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前提。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生物体”(婴儿)被抚育成能够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尽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及工作场所。但无论我们走出的社会圆圈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这个圆圈的轴心,也是我们的归宿,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的家庭。因此,家庭是人格教育的关键场所。要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孩子每个阶段需要父母做什么,哪些是基础性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去学习?如果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会自然懂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要以为一个孩子吃饱了喝足了,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就万事大吉了。他是顺其自然地长大了,但这种孩子人性有缺失,心理有病态。因为现在的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们,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毛病”时再教育已悔之晚矣。
所以,李玫瑾教授呼吁一个问题,就是6岁之前父母不要离开孩子,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12岁左右到18岁前后,如果孩子出现了逃学、网瘾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就是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父母没有给到他良好的心理抚养。
父母教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就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你后来再教育他是没用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怎样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怎样去帮助那些对养育儿女一无所知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愿我们的孩子们能用感情、用心、用正确的观念和态度面对世界,对他人温柔以待,学会判断是与非、善与恶,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对个人行为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