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经典语录(一)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佛语经典语录(二)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佛语经典语录(三)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1、绾青丝,挽君手,晚秋风起共白首。
2、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3、自己不坚强那么谁又能替我坚强,自己不勇敢谁又能替我勇敢,在生活中只有没有人能总帮助你。
4、想要为了梦想奋斗,力不从心,但依然全力以赴。
5、男人赚到钱的时候想和老婆离婚,男人赚不到钱的时候老婆想和他离婚。
6、有许多人被爱情伤害过,所以不再相信爱情。但实际上,这些人是最懂爱的。因为受伤,所以才懂得。因为失去,所以才珍惜。因为背叛,所以才忠诚。他们看上去冷漠,其实有一颗最缺爱的心。不相信爱情,不代表不会爱。爱情的魔力就在于它可以让一个不相信爱的人,重新拥有爱的能力和勇气。——陆琪
7、达文波特说:"世间有两种多而不厌的——钱财与爱情。"
8、你们要直率地告诉国内的文化人,国际间并没有多少人痴迷着中国的儒家和 兵法、武打和变脸、权谋和唐装。中国文化必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 既不是经济支点,也不是地理支点而是文化本身的支点。
9、再聋的耳朵,只要听到阿谀之词,听力就改善了。
10、得到时你毁,失去时你悔。
11、情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只有精心培育,细,心制约,不断调适,适量拥有,人生才会更加璀璨夺目,芳香四溢。
12、没人知道,痛苦会在哪个时段出现,人生错过了太多,我们都在重复着,幸福,其实很简单,平静的呼吸,微笑着生活;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人生有伤有痛,有甜更有苦。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它使人思索,使人坚强,使人更懂珍惜。
13、也许某一天在喧闹的城市里,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视着那个正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 弱者在生命的市场上什么也买不到,他什么都说不理想,终于两手空空,但却支付了时间和生命。 爱是一张纸,一旦装进感情的信封,其正面必写着挚爱与真诚,背面必定写上忐忑与激动。 制定目标也许不算太难,可是要能贯彻到底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一个真正的决定必须是有行动的,并且还是立即行动。
14、事实正是如此,唯我独尊最危险,大家都有汤喝才是王者之道!这一处世法,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潜规则"。 是否懂得这一处世法,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坎坷不平,还是顺风顺水! 孤独是与众不同的坚持、挣扎、奋斗,孤独是人最大潜质的磨砺。 孤独面前,亦可以笑,亦可以哭,亦可以尽情地爱,亦可能尽情地恨。 无须伪装,更不必观人言色,我行我素,还我自己!
15、我会把你当作救命稻草紧紧抓住不放只要你肯你愿意。
16、将失落带来的痛楚放下,将屈辱留下的仇怨放下,将无休无止的争吵 放下,将没完没了的辩解放下,将对情感的奢望放下,将对金钱的渴求放 下,将对权势的觊觎放下,将对虚荣的纠缠放下……这些都应该全部放 下。放下才是聪明者的行为,而一直携带则是真正的'糊涂,是对身体故意 施加的劳累。
17、时光冲走了虚伪的情谊,留下的是闺蜜。
18、窗外,姹紫嫣红,心中,阳光明媚,有爱的日子,满眼葱茏。我将遇见整理收集,以无悔的韵律,蘸着淡墨,写成世上最美的情诗,让牵念行走在字里行间,满纸素色便开成了温和的暖。我不知道,这个春天会开出多少繁花朵朵,而我只想做你心中最素雅的那一朵,不说天长,不言地久,只将欢喜溢于眉眼间,将你的微笑,安放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以一颗初心,路过你的悲喜,任岁月荏苒,揽一份从容,为你霜华如旧。
19、不要轻易在十六七岁爱上谁,因为那个会是你一辈子最爱的人。
20、大地,有它就足够了,我不要星星离我更近,我知道它们正好各居其所,我知道它们满足了属于它们的人。
21、等了那么多年,嘴硬说自己过的挺好,但心里遗憾的是,时光清浅,始终一个人。
22、我相信世界上存在着童话,王子和公主永远在金色城堡里幸福的守望爱情,世界上的精灵在黑暗里看着我们,我站在金色的麦田中,一个喷嚏,金色荡漾……
23、为什么要生气呢?气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呑下便会反胃。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生气啊?
24、谁都不可以脚踏在原地,旧创伤被新的伤势治疗。
25、与人乐乐人更乐,苦藏心底苦更苦。
26、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27、这人生,这世界,都在眼底心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活的起,看的破,撑的住,放的下。不辜负这悠悠流年,更不辜负这山水田园。
28、谁都有第一次,谁第一次都会紧张,推他一把他就过去了,绊他一脚说不定从此以后他都不敢再试。你告诉我,你做了哪个?《长大》
29、她举目望去,满园的清秋菊花五色绚烂,锦绣盛开,映着赭红烈烈犹如秋日斜阳般的红枫,大有一种春光重临的魅力。可是这明丽如练的秋色背后,竟是姑母泣血一般人生所余下的苍白的死亡。——流潋紫《如懿传》
30、生命中某些珍贵的片刻,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我今晚没有留下来,我想我永远不会与母亲有此番深谈。与母亲一起离开阁楼后,我最后一次踱回天窗底下,默默感谢我的影子。
31、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地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32、手机的来电显示,告诉你对方是谁;老婆的脸色变化,同样表明了她的喜怒程度。
33、谁会背着所有的风口,抱着我诉说他心中的温柔。
34、能冲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感情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35、谢谢你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掉的链子,让我看清这个世界有多凉薄。
36、愿我再次抬头看时,你还能在对岸,等我勇敢。——网易云音乐 陈粒《走马》热评
37、这么爱哭你还画眼线,不如去文眼线算了。
38、有的人一开始就注定离开,我却仍愿用一生等他回来。
39、为人父母要涵养天性,懂得必先克己,方能教化儿女,不论儿女孝不孝,但问自己慈不慈。
40、尽量做一个优雅的女子。千万别做作,因为做作的女人,不仅女人讨厌,男人更讨厌。
41、豪情是人生的一部分:亲情是序文,友谊是目录,爱、恨、恋、想是豪情故事的主题。
42、心满意足才是世间最大的幸福。——蕾中垒
43、人最怕就是动了情——老猪《紫川》
44、当你无法选择的时候,才是最危险的时刻。——郭敖《给未知恋人的情书》
45、婚姻给人们制造出来的痛苦,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另一个人的不对或两个人都不对,而是在于把两个都不对的人放在了一起,这才是最糟糕的安排。因为如此一来,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弄对。
46、相遇和相爱之前,我们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时间也是觉醒。曾经解不开的奥秘,曾经想不通的事情,曾经不懂的心,后来有一天,终于明白了。——《谢谢你离开我》
47、子何许人,咬定青山,竟不许人笑顾氏贤妻,迟了六年,可否? ——书海苍生 《十年一品温如言》
48、言希转了目,细碎的目光,沿着一隙,投向包厢,浮散的光影下人形模糊,看不清,那个微笑的谁,凉月昙花一般,却似乎,已经很近很近了。一刹那,黑白的电影,那眸中,分明的温柔。 《十年一品温如言》
49、不与人争战,也就不会输。
50、我是个农村孩子,能吃苦,学校读书的时候我没钱,吃最便宜的黑膜,我不觉得苦,因为我在学习;睡工地吃冷馍,我也不觉得苦,因为我在学技术,我在成长;今天你看到了,我当上了国家正式的工人,我更不觉得苦,因为我在奋斗,为着国家,也为着我自己在奋斗。
51、小气是脾气,大气伤和气,再气伤元气。
52、聪明的女人,一直都知道只可而止。
53、人到了一定年龄, 必须拥有四样东西: 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
54、爱你,却不能与你长相厮守,这是痛苦;等你,却不知道结局,这是无奈;求此刻能拥有你,求此生能与你在依偎。
55、两个人一起是为了快乐,分手是为了减轻痛苦,你无法再令我快乐,我也唯有离开,我离开的时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由于我首先说再见,首先追求快乐的是我。
56、再刚强的人也有软弱的时分,再宽大旷达的人也有冤枉的时分。有些悲戚没有必然谁皆会懂,有些冤枉没有必然要进给所有人听。不言不语,不是不说,只是不想道。没有堕泪,不是不泪,由于假装。不言苦,不是不苦,是因为刚强。
57、让她跳完她的舞,让她跳完她的舞,现实太狭窄了,让她在芭蕾舞中做完尘世的梦。
58、在人生道路上,咱们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也许你会退缩彷徨失落乃至屈辱,还会有种种不如意,不受欢迎,不被认同。但只要咱们执着地坚持自我的正确态度,只要方向正确,只要不断地付出,就务必会胜利。
59、我钟爱我通讯录里的第个人,但是他不钟爱我,你呢。
60、看着我的眼睛,这像是说谎的人的眼睛吗?
61、天地之大,找不到真正完全没有问题的净土,寺庙就没是非吗?大小多寡而已。
62、很多年前,卫光明这家伙就经常这样自省,他不惜与全世界为敌是因为他坚信自己是对的,而我不一样。我与世界为敌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是错的。
63、好的容貌和很多钱,是进入上流社会社交活动的通行证。
64、你的眼睛还没掉转来望我,只起了一个势,我早惊乱得同一只听,到弹弓弦子响中的小雀了。我是这样怕与你灵魂接触,因为你太美丽了的缘故。
65、爱情,也许在我的心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66、人生如茶,可以浓烈亦可淡雅,当夜色已沉,万物沉寂之时,不如就让我们举杯共品一杯人生的香茗,感其清洌香醇,念其茶韵清苦,于细细的回味之中去珍藏起却无尽的甘甜吧。人生若得此意境,或者真就再无所求了。人生如茶,情似茶香,于默然之中沁入你我的肌理。纵然是世事无常,人生喧嚣不绝,我们轻笑忘尘,只让余香牵系,让一切的俗事纷争远离……
篇一:佛经经典名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既觉。亦无渐次。--圆觉经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八大人觉经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八大人觉经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广佛华
严经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卍新纂续藏经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大正新修大藏经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大正新修大藏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大正新修大藏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知见立知,即无名本。--大正新修大藏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乾隆大藏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一卷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卍新纂续藏经 省庵法师语录
印光法师经典名句
第一集
1、世之变乱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众生贪瞋之心所致而已。贪心随物质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则竞争随之。又不遂,则攻夺战伐随之,则死亡流离随之、则疫疠饥馑随之、则一切灾祸随之。瞋火炽然,世界灰烬矣。
2、惟我如来,阐苦空之谛,以治众生之贪;宏慈悲之旨,以治众生之瞋。
3、复说净土法门,示众生以离苦得乐,方便横超之路。
4、为佛弟子者,信法界平等之体,明苦乐因果之相,知自它感应之用,起无缘之大慈,兴同体之大悲。众生之苦一日不除,匹夫之责一日未尽,则请法、随学、忏悔、供养之事业,一日不可以已。5、需知因果无虚,祸福自致。贫病夭狱,皆由别业。水旱刀兵,则自共业。业熟祸至,无能幸免。
6、欲求得福免祸,必先能泯恶力善。随时、随地、自勉、勉人。戒杀、茹素、崇佛、惜福(惜物、节用、薄享、厚施)、宏法、利生。多念观音圣号,为众生回向消灾解劫。则人己兼利,为德无穷,获福亦广也。
7、护国息灾,根本方法在于念佛。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之所感召。若尽人能念佛,则此业即可转移。如能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
8、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但其消除业障之力,极其钜大。
9、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10、世间一成不变之好人少,一成不变之坏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坏之人,所以教化最为紧要。
11、只要加以教化,即无不可以使之改恶归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12、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为好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果能尽人如此,则灾难自消,国家亦可以长保治平矣。13、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于净土三经。而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14、茹素,即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
15、修净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16、人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自能国家得护,而灾祸不起矣。
17、古书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盖已乱之治难平,未乱之治易安。
18、念佛力善,戒杀吃素,深明三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
19、苦因,贪瞋痴三毒是。善因,济人利物是。能明此因果之
篇二:六祖坛经全文
六祖坛经全文
自序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二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
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水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於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才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水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看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八月馀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设作偈颂,枉用心力。”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待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变相,及五祖血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於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水。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会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於一切时中,念念自凡,万法无滞,一其勿一其,万境白如如。如如之心,印是其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一复两日,有一童子於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於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言。”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水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才,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於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契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於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盘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其金。”
於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惠能遂於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於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篇三:徐沈周:佛学经典名句
一、佛经十大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二、明白的道理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一语成谶。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苦的来源基于此。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笑口常开的依据。
佛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解密表象因果。
“活着一天,就是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知足常乐。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不自醒的提醒。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自寻烦恼。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人与狗的区别。
佛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比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欲望等于刀尖嗜血。
佛云:“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坠;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坠自身。贤不可毁,祸必不已”--害人就是害己。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被财富所累。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人往往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
“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低调不等于低等低能低级。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等同于“谣言止于智者”--智慧经典。
三、关于佛经: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广义的佛经总称“三藏”,佛教的圣典是「经」「律」「论」三大典藏,也就是所谓之三藏。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又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