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月初八,一早起来,窗外春雨绵绵。看看日历,明天是“雨水” ,这场雨来得好及时。春雨贵如油,滋润着苏醒的土地。山绿了,水绿了,遍地草色已葱笼。春已经从远方姗姗而来,新春好雨送来了新年的祝福。
尽管下着绵绵的雨,我们还是驾车去了九华山。因为已经和九华山的朋友约好,今天上九华。虽然雨下个不停,还是想去体验一下新春佳节在雨中游九华的别样情景,烟雨苍茫中的的九华佛山一定更有韵味。
淅淅沥沥的小雨迎面而来,车窗外蒙胧一片,烟雨中扑朔迷离的群山、树木、竹林掠过眼帘。几经堵车,小车终于在风雨中来到九华街。虽然春雨绵绵,原以为雨天游客会很少,但是上山一看,趁春节假期来九华山玩的人真不少,整条九华街被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来小车挤得水泄不通。一样的心愿,相同的心情,把人们聚合到一起,在苍茫的烟雨中游山朝佛。
九华山的那位朋友,在街上已等候多时。因为今天初八他要上班,为我们指点了上山的路径,并在餐馆定了饭菜让我们下山后一起就餐。正好我们家人在一起无拘无束,想上那里玩就去那里,也无需人作陪。爬山打雨伞不方便,在山下小店每人买一件塑料雨衣,平常五元一件,今天已经卖到十元一件。还供不应求。今天上九华山的人络不不绝,整条九华街涌动作熙攘的人流。被雨清洗中的九华山,如沐浴在莲池中的处子,清新脱俗。不断飘逸而来的云团,湿淋淋地打身边而过,触及远处的山体便幻化而去,格外空灵而禅意隽永,意味深长。
“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山上古刹林立,香烟缭绕。首先我们去“月身宝殿”月身宝殿座落在海拔七百多米的九华南台,此地因为是地藏菩萨生前讲经说法之地,所以这里又叫“布经圣地”。春寒料峭的.早春二月,飘洒的细雨和早春的寒风扑面吹来,山涧里还有未融化的积雪。上山的路上,看见一个僧人在满是泥水的石板路上三步一叩,跪伏前行。全身的衣服已经被雨水、泥水湿透。他的苦心修行让我肃然起敬,也让许多上山的游人香客停下脚步,惊叹不也。坚毅的朝圣之心使早春的寒冷在他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在风雨迷茫中,我们走在云海里,透过眼前的雨帘:一幅泼墨山水画轴,在云雾飘渺间时隐时现,脚下的山峦象海上的岛屿,在茫茫海水上飘荡,四周如同仙境一般!苍茫的风雨飘向遥远的天际,只听见松涛阵阵,隐隐猿啸。风和雨交织地拍打着石条铺砌的山路,竹林在飒飒低吟,向风雨中的朝圣者顶礼膜拜!远山古寺在风雨中时隐时现,飘忽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情景。走近“月身宝殿”,只见殿外香火缭绕,无数香客游人虔诚地在月身殿前朝拜,用心默默感受地藏菩萨的大愿慈悲精神。
我们乘缆车去百岁宫,山道上一条横幅写着:“不上白岁宫,等于一场空;上了白岁宫,万事好成功”。看来白岁宫是一定要去的。只听见山间溪涧发出阵阵轰鸣,溪水千回百转,冲出峻峭的岩石,以势不可挡的气势奔向前方。山如披纱;林如蒙烟,下缆车后在石径上向上攀爬,俯瞰山下,我仿佛感觉我们已经步入了仙境,云雾在四周飘荡,百岁宫里僧侣的诵经声和焚香炉飘荡的烟雾流泻出恰远还近的情怀。在这飘渺圣洁的氛围里洗涤心灵!此时在纷乱尘世里的些许忧伤,已淡然无存。
烟雨蒙蒙,把凤凰松的变得更加美丽,在隐约的面纱里,透露着娇人的英姿。远山是一抹浓墨,一丛丛摇曳的竹林,一棵棵婆娑的松树,一座座在云雾中隐约的的寺庙,这一切凝固在苍茫而深远中。我们在风雨中朝拜了化成寺、东崖禅寺,雨大路滑,这次就没有登天台了,准备下山。我倚石而坐,静听风声、坐看云起,心绪此时幻化成一阵轻风,一泓泉水,安静淡泊。
下山后,那位九华山的朋友在龙泉饭店招待了我们。一个鲫鱼火锅飘荡着浓浓的鱼香,是用本地鲫鱼烧的,在沸腾的鱼火锅里还铺着几个煎得金黄的荷包蛋,撒上了葱花,此时鱼香蛋香葱花香交织在一起,登山也让我们饥肠辘辘,看到眼前的美味佳肴早就垂涎欲滴,都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另外还有山笋烧咸肉,干豆角烧肉的火锅里还放了许多油炸糯米圆子。这些地道的九华山农家菜,食材都取之于九华山,有着浓郁的大山里的味道,即使一盘小白菜也比城里的好吃。我这才知道,那么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不光是朝佛游山,更是要来这里品尝九华山美食的味道。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游客,推动着九华山小镇上的旅游业蓬勃发展。美丽的九华山在纷至沓来的游人的传诵中早已声名永播。
早春的好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在风雨中领略了九华山另一番情趣,还品尝了九华山纯真的美食味道,算是不虚此行啊!在下山的路上还看见许多远道而来的车辆向山上驶来,在这条上九华的道路上,千百年来人们为来到这个心灵圣地的脚步,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九华山肉身宝殿导游词1
佛经记载,夏历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历年,九华山僧侣都要在肉身殿举行重大活动,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历时七天(夏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日),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百子会(团)是外地香客为朝拜地藏菩萨道场而自动组织起来的一种会(团),虔心斋食,然后担着香担,举旗敲锣鱼贯而行,结体入山,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
凡朝山之众均身着灰布青裤或围一黄色胸兜,上印“进山朝香”四字,一路上香客还给穷苦残疾人施舍钱物。他们白日徒步登山,沿途遇寺庙即烧香拜佛,入夜后除投宿外,都聚向肉身宝殿守地藏塔,携衣巾请盖“地藏利生宝印”。每逢地藏菩萨诞朝,僧众及香客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1一步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灾延寿”。百子会人数要求不很严格,二、三十人朝拜九华也可称“百子会”或“小百子会”,逾二百人或近二百人可称“双百子会”。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朝山进香,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1978年以来,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举行“地藏法会”或“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来山参加地藏法会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四众弟子及十方善男信女,逐年增多,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正如宋人陈岩诗赞的那样:“八十四级山头石(现为81级),风撼塔铃半天语。五百余年地藏坟,众人都向梦中闻。”今日肉身殿,成了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九华的游人的必到之地。
九华山肉身宝殿导游词2
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坐落于九华山街西神光岭头,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空。殿宇高15米,山门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引仰望,可见南门厅上方有两块横额。上额书“肉身宝殿”四字,楷书,竖匾四周镶饰立体花边,无署款;下额书“东南第一山”五字,行书,民国八年(1919年)闰七月青阳人施玉藻题。上署“浙江慈裕县信士董东海、董东福久感地藏王威灵,以助夙愿。”
殿前的东西厢房,底层均有房间。入内如平步登楼。东厢数间,为客堂和僧人寮房。西边数间,原为“佛教文物陈列室”。
殿宇面阔3间,进深16米,地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方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背有佛龛,每龛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56尊,大小不一,以漆芋合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塔北门外有个半月形瑶台,台上铸有三座大鼎。其一,置肉身殿北拜台东侧,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其二,置肉宝殿北拜台中,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其三,置肉身殿北拜台西侧,高120厘米,口径109厘米,此处比殿南正门前开阔得多,香客多到此烧香拜佛。
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塔殿,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州喻成龙重修殿宇,正殿大门朝北,建有84级台阶。咸丰七年(1857年)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同治初山洪冲倒殿宇,继又重建。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殿南陡建8l级台阶。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944-1946年住持僧化雨。1947-1949年住持僧宝严。
1955年和1981年又两次重修。该寺殿宇宏伟,是塔殿式建筑,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内汉白玉辅地,塔基上建有七层八方木塔,每层木塔有佛龛供地藏菩萨佛像。全寺建筑面积705平方米。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九华山肉身宝殿导游词3
相传九华山原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金乔觉来山后,居诠在东岸峰的岩洞里(后人称之为“地藏洞”),岩栖漳汲,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一路但见深山峡谷,荆榛莽莽,寂静无人。到得东崖,见岩洞内唯有释地藏孑然一身,闭目端坐,旁边放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观音土煮的剩饭,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肃然起敬。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供养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其大弟子、首座僧用瑜,身体力行,斩荆披棘,率众垦荒,凿渠开沟,造水田,种谷物,劳动自给,坚持苦修。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地藏,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郡内官吏豪族,纷纷以师礼皈依地藏,向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金乔觉,声闻遐尔,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
1000多年来,肉身宝殿虽有兴废,但迄今气魄非凡。肉身宝殿建于高台之上,石柱,红墙,铁瓦,汉白玉铺地,正门高悬“东南第一山”匾额。阶。殿中央七层木结构的“地藏塔”,塔基用汉白玉砌成。塔内供奉一百多尊地藏菩萨,正面供“金地藏”塑像,金骑着涉水如飞的“谛听”,左为他的弟子道明,右为道明的父亲闵公。因为道明先入空门,成为父亲的师兄。塔的'前后安置着大大小小的地藏塑像,两侧是十殿阎罗拱卫而立。整个大殿庄严肃穆,连游人说话都轻声细语,或者以眼神示意。顺着雕梁画栋的走廊来到殿后,有一个半月形瑶台,墙上贴个大字“布金胜地”。每当地藏圆寂之日,国内外香客都到此朝拜进香和施舍。
九华山肉身宝殿导游词4
说到九华山的肉身宝殿,不能不提一个人。这个人叫金乔觉,是一个外国人,他来自古新罗,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东南部。据史料记载,金乔觉是新罗国的一个王子,24岁时削发为僧,并从新罗国航海来到中国。他遍游中国的名山大川,最后落脚九华山,结庐修行。并遵照地藏菩萨的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在九华山修行期间,金乔觉降伏猛兽,采集药草,一边为山上百姓治病,一边传经布道,广施佛法,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金乔觉渐渐声名远播,收了不少弟子。
连当地的地方官也上山来听取佛法,并把他的事迹奏明了朝廷。于是,追随金乔觉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山高林密土地少,粮食不能维持山上众僧的生计,他们不得不食用观音土。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当时的人们把金乔觉称为“枯槁僧”,称其徒众为“枯槁众”。
但越是艰难困苦,金乔觉越是信念坚定,更加赢得众人的敬重,连新罗国僧众,也相继渡海前来跟随。金乔觉九十九岁圆寂后,尸体历经三年都没有腐烂,面容跟生前一模一样,这些超自然的现象正和佛经上记载的地藏王菩萨相似。正好金乔觉法名金地藏,于是,佛门确认他为地藏王菩萨转世,人们修建塔墓供奉,顶礼膜拜。自此,九华山便声名远播,成了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现在我来为您解释一下这“肉身宝殿”所供奉的“肉身”的含义。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佛门所谓的“肉身”是指高僧圆寂后,其身体虽经久远的年代,却没有腐朽溃烂,保持着原形而栩栩如生。只有修行到非常高深境界的僧尼,才可以形成肉身。肉身不同于埃及的“木乃伊”。在古埃及,殡葬仪式很简单,只需在沙漠上挖个浅坑掩埋,由于沙漠气候干燥,遗体接触到热沙很快脱水,细菌被杀死,自然作用形成木乃伊。后来的人工木乃伊是在人死后,将内脏、大脑等组织取出,然后把尸体用药物处理保存。在中国新疆等地也曾经出土过木乃伊。而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山中四季湿润,气候潮湿,不存在产生“木乃伊”的自然条件,肉身也未经过任何药物处理。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
肉身宝殿内和它的文物展览室中,藏有许多珍贵文物,有的还为皇室赠品,非常难得,堪称一座佛教文物宝库。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这一天,是九华山传统的庙会,全国各地的僧尼和香客到这里举行佛事活动,并聚集在肉身塔周围为地藏王守夜;附近城乡居民也纷纷上山进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游客、香客成千上万,经声佛号昼夜不歇,香烟缭绕,鼓乐阵阵,呈现一派盛典景象。
九华山肉身宝殿导游词5
公元794年,僧人金乔觉圆寂,享年99岁。依浮屠之法,生殓缸内,葬于神光岭上。三年以后,僧徒围着殓缸造塔,又在宽阔的塔基上兴建殿字,殿顶与塔顶相接。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即是著名的肉身宝殿。
肉身宝殿在九华岭西端的神光岭,万历皇帝赐名“护国肉身宝塔”。地藏菩萨的塑像,端坐在殿内的木质黄金塔内,金光灿灿。宝殿用白玉石铺地,四周环绕精美的石柱和木刻画廊。塔顶,也就是殿顶铺着古代的铁瓦。塔顶正门上悬地藏王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一千多年来,肉身宝殿虽有兴废,但迄今气魄非凡。今肉身宝殿系清同治年间所建,筑于高台之上,石柱,红墙,铁瓦,汉白玉铺地,正门高悬“东南第一山”匾额。由地面进入殿内需攀登81级石阶,由肉身殿北大门进入殿内需攀登99级石阶。殿中央“地藏塔”是一座七层木塔,塔基用汉白玉砌成。塔内供奉一百多尊地藏菩萨,正面供“金地藏”塑像,金骑着涉水如飞的“谛听”,左为他的弟子道明,右为道明的父亲闵公。因为道明先入空门,成为父亲的师辈。塔的前后安置着大大小小的地藏塑像,两侧是十殿阎罗拱卫而立。整个大殿庄严肃穆,连游人说话都轻声细语,或者以眼神示意。顺着雕梁画栋的走廊来到殿后,有一个半月形瑶台,墙上贴个大字“布金胜地”。每当地藏圆寂之日,国内外香客都到此朝拜进香和施舍。
户县九华山位于县城正南20公里处,地处潭峪河、抱峪沟、竹峪与皂峪沟之间。九华山上庙宇云集,佛道儒融会一体,堪称多种融合包容的一个典范。山顶有座庙,据说始建于唐代,每逢农历三六九月间,山上有庙会,四处的善男信女纷纷来此朝拜。九华山的得名,因其岭的南端相继高起了九座山峰,故人就仿照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安徽九华山而命之。
5月3日,我按捺不住自己登山的欲望,五点半就早早起床了。我喝了一包牛奶,急忙登上了一辆大巴车,与四十六位帅男俊女们踏上了旅程。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于9点30分到达了九华山,下车后稍稍整理了一下行装,然后就沿着蜿蜒的山道向上攀登。
我们走的大都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道路两旁树木葱茏,苍翠欲滴,蒿草足有半人来深。清脆的鸟鸣一声高过一声,似乎是在欢迎着我们到来。大家小心翼翼地顺着河道向前行进,觉得极不好走,谁稍不留心就摔倒了。山路愈走愈陡峭,愈走遇难走,不多时一个个汗流浃背,气喘息息,有几个首次参加穿越的女同胞头昏眼花,浑身发抖,不得不打道回府。我和老洪跑在最前面,渐渐地我和大部队拉开了距离。我在想,看样子他们暂时跟不上来了!我俩走一阵歇一阵,实在觉得无聊,便打开了手机音乐,聆听着悠扬的歌声,快步朝前赶。终于撵上了几个陌生的驴友,尽管我们与他们不相识,可大家彼此见了特别亲切,又说又笑。他们拿出矿泉水给我俩喝,拿出面包、火腿给我和老洪吃,这使我十分感动。难怪有人说;“天下驴友是一家人,无论谁遇上了什么困难,都会鼎力相助。”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和老洪终于登上了九华山之顶。山前有一座石碑,上书:九华山三个遒劲的红色大字。登上山的最高处,东望圭峰,巍峨挺拔,明媚秀丽;西望甘、涝诸谷,沟壑纵横,波涛起伏;南望终南诸峰,丛峦环抱,群峰耸起;北望秦川大地,沃野千里,田连阡陌,尽收眼底。峰上有庙宇,供奉着大慈弥勒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五大菩萨。与守庙的几个老太婆聊天,方知建筑庙宇所用的材料全都是用人力从山下背上来的.。听到这,我觉得自己真的变成了一名的挑夫,正挑着山上人急需的米面油,一步接一步从山下走来……
其他同伴陆续走上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就餐。有人架起了煤气炉煮面条,有人把自己带来的饭菜分给同伴吃。难怪老洪开玩笑说:想不到咱们今天成一家子人了!又有人打趣道:那咱们今天就自由配对,谁看上谁就跟谁过。他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下午三点钟,我们开始了下山。下山要比上山好多了,也不觉得累,而且走得比较快。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一点也不疲倦。经过一条小溪时,我们坐在大石头上小憩,喝完了各自带来的饮料和水,用瓶子灌满了清澈透明的泉水,忍不住尝了一口,顿觉心里凉丝丝的……